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學計劃篇一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地理必修一,這部分內容是立足于初中地理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選取了自然地理中經典的幾個要素,如大氣、陸地、水環境、那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部分學校是這樣安排的,高一上學期必修一,高一下學期必修二,高二上學期必修三。但是也有學校自己作了調整,會提前學習部分內容
第一單元:地球的宇宙環境一、天體系統的級別
二、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三: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五: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六:光照圖的判讀
七: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八: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二單元 大氣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二:大氣熱力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六;大氣環境保護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四;海水的運動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六:生物
七:土壤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二;海洋資源
三:陸地資源
四:氣象災害
五:地質災害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1:農業
第一單元:地球的宇宙環境 一、天體系統的級別
二、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三: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四: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五: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六:光照圖的判讀
七: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八: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二單元 大氣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二:大氣熱力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三:全球性的大氣環流
四:常見的天氣系統
六;大氣環境保護
第三單元 陸地和海洋 一:地殼物質的組成與循環
二: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
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四;海水的運動
五:陸地水和水循環
六:生物
七:土壤
八;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第四單元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二;海洋資源
三:陸地資源
四:氣象災害
五:地質災害
第五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知識點重現
本章知識點邏輯聯系: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
時 期 人口變化特點 原 因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
工業革命開始后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后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于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知識點重現
本章知識點邏輯聯系:
1.1人口的數量變化
1、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決定的。[記憶]
2、幾個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億人口日”(1999/10/12);;中國13億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長的歷史階段(理解記憶)
時 期 人口變化特點 原 因
農業革命之前 人口數量少,人口增長慢 生產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期間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較快 生產力水平提高,醫療條件改善,壽命提高
工業革命開始后 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生產力、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死亡率逐漸降低
4、20世紀以來特別過去100多年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理解記憶)
過去100多年,伴隨著生產工具和社會生產力等方面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開發利用和改造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各種災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斷提高,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利用和適應性不斷增強,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5、某個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數量受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基數大小共同影響。(理解記憶)
6、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變化比較:(理解記憶)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 原因分析 今后變化趨勢 典型國家舉例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增長緩慢 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觀念的轉變等 比較穩定,一些國家的人口數量還會逐漸減少 俄羅斯、德國、日本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人口增長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發展中國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獨立,民族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長開始趨于緩慢,很多國家實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國、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長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三個指標構成。
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
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
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
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
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於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
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
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
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
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
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
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
以上就是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的全部內容,其中,必修課程包括三本教材,分別為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必修一涵蓋了自然地理知識,包括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氣候、洋流、自然帶的分布及其整體性和差異性、地表形態與地殼運動等內容。必修二則涉及工業、交通、城市以及環境問題,探討了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交通系統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