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國風秦韻秦腔曲牌 秦腔最好聽40首 陜西秦腔音樂 秦腔音樂300首 秦腔純音樂伴奏
由陜西音樂人十三狼作曲、演唱的“秦歌”,目前正以新銳、強勁好攔之勢,在歌壇很快紅火起來。“美不美,看咱黃河的水;親不親,聽咱狼哥的歌!”一位來自海外的華僑聽了他的歌動情地說。
不到一年時間,十三狼的“秦歌”縱橫八百里秦川及神州大地,田間地桐穗頭、各行各業、廣播熒屏、各類報刊,隨處可見“秦歌”跳動的音符和節奏,其代表作品《月圓回家》、《秦娃》、《母子情》、《鄉黨》、《大秦兵馬雄風》、《大秦腔》等,唱出了關中人的精、氣、神,聽得人酣暢淋漓,如癡如醉,贏得一片贊譽。業內外人士稱十三狼為“秦歌第一人”。
秦歌的特點:粗獷、豪放、純樸激昂,陰柔婉轉,熱情歌頌秦地的人文、歷史、旅游文化以及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等。
“十三”意指在長安建都的周、秦、漢、唐等十三朝古都,十三朝古國文明,“狼”意指西北人粗獷、豪放的個性,富有韌勁,故稱藝名“十三狼”,“秦歌”正處在發展萌芽階段,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懷和支持,在此,十三狼扛起“秦歌”的大旗,愿和三秦父老兄弟一道,在這塊厚重的土地上,將大秦之歌唱響局襪卜全國,唱響世界。
具體歌名還有:
《老爺們》《老西安》《吼秦腔》《過把癮》《大秦之最》《顛倒話》《癡迷》《吃哇》《搗蛋鬼》《大喜日子》《一加一》《八大怪》
秦腔又稱亂彈,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陜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于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后蘆迅者善于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夸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于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于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核差戲);流行于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改嘩皮(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于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于“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后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杰民、李云亭(麻子紅)、劉立杰(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并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作為非專業戲迷,我覺得從三方面,首先從看表演技巧的角度來欣賞,因為戲曲的表演技巧,她在一定陵讓罩程度上融合了一定的雜技特技,等表演手法。比如像我們熟知的吹火,頂燈,水袖,甩發,帽翅功等,因為這些技巧的存在,讓我們首先喜歡上秦腔喜歡去看秦腔。其次,可以從戲曲的故事性的角度去欣賞,這個時候可以在網上,或者其他書籍中先看一下,像一些傳統的經典戲曲,他的整個故事情節,矛盾沖突,人物關系等,這樣我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就知道整個故事的主線,以便于我們對人物的理解,角色的把握,同時也知道人物在表現喜怒哀樂時,他所運用的技巧和動作以及表情。最后,當我們知道了一個傳統經典劇目的整體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是,他的劇本臺詞和唱詞,因為我發現秦腔的唱詞寫的特別優美,他大量的地運用了排比,頂真,押韻,唱起來是朗朗上口讀起來也頗具文藝色彩。所以說,秦腔她是結合了文學,藝術,美學,雜技,舞臺燈光,音樂等等,一個兼具各項藝術的綜合藝術體,她所宣揚的真善美,以及針砭時弊,對人性的思考。讓我深深喜愛這門藝術。歡迎秦腔迷們多多交流。不知道大家在寫東西和看書的時候,心里或者說腦海里有沒有用一種只有自己能聽到的聲音在默念,反正我是這樣。
我是陜西人,會說蠻子話,會說陜南官話,關中官話,也會說普通話,但是一般讀書寫作的時候,腦海里基本響起的都是普通話口音。我一直挺好奇,賈平凹寫作的時候心里會不會有默念的聲音,若有,賈老平常是說商州話的,也就是陜南官話,他不會說普通話,不知賈老寫作的時候,大腦里響的會是什么口音?
賈老的【秦腔】,我幾乎是用商州話讀完的,讀到秦腔唱詞的時候,甚至腦海里還會響起曲調。
這本書里邊出現了很多陜南方言,比如:吃骨殖(罵人的話);碎慫(小兔崽子);戳冷溝子(背后給人下套,玩陰的);嫂子的溝蛋子(屁股),小叔子的一半子;外人是個歪人(那人是個厲);伺候不到向上(沒找到人的真實需求 沒把事做到人心坎里,沒讓人中意);戚哩哐啷(翻東西時的響聲,形容動作粗魯動靜很大);不愛掂他(不喜歡他);身子不美氣(身體不舒服);挨戳(欠收拾);勒客(舍不得給,吝嗇,刻薄);塌火了,日他啦(黃了,落空了,泡湯了);日娘搗逼,日娘搗老子(形容罵人狠毒);彈嫌(挑剔,嫌棄)……。
如果不是陜南人或者陜西人,是不大容易讀懂這些方言詞匯的,而且也不大容易理解這些詞的韻味,力度,即便咱剛才在括號里試著用普通話的詞匯做解釋,還是感覺不能太準確表達出這些方言的意思。在有些文藝作品里,東北人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得瑟】,一開始咱也不明白得瑟是啥意思,但是經常看,慢慢就能體會那個詞的妙處了,感覺用普通話里任何詞去替代它都不合適。
方言是有魅力的,有些場景和情緒用方言是最準確最合適的。越來越尺鬧多的人走向城市,說方言的人也越來越少,數百年后方言能不能存在都很難說,這本書一方面能準確傳遞出那個韻味兒,一方面能讓大家接觸到陜西話,而且又極大的保存了方言文化。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特別是陜西人才能覺察到賈老的牛逼,才能更容易讀懂【秦腔】這本書。
我老家跟賈老是鄰縣,賈老書里寫的很多場景,語言,包括人們的行為,心理……,我都很容易體會理解。感覺好像就是在寫我們村的事兒和人一樣,書里的每個角色,每種行為在我從小生活的村子里都能找到原型。比如:
德高望重的老師(鄉紳形象),國家單位退休工,外來人,賣淫的,為錢違法犯罪的,為小事滑氏無奈的,偷偷使壞的,罵街的,愛挑事的刺頭,與眾不同的瘋子,啞巴,熱愛土地的,城里高就的,當官的(村人盼著能為家鄉辦事的),愛錢如命吝嗇鬼,腦袋活泛做生意的,民辦教師,懶婆娘,愛耍小聰明的,賢惠的,生孩子沒屁眼(怪胎),癌癥,打工死殘的,受人欺負的,鄉村醫生,和稀泥兩面光的人,光棍兒……
讓讀者能在身邊看到故事里的人物,就是把角色寫活了。
【秦腔】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很散,故事也很平淡,基本都是家長里短,雞零狗碎。但是讀起來卻又不覺無味,甚至不時會一拍大腿,大呼過癮。能寫傳奇故事的人不算牛逼,任何人有那個經歷,輸出了,都會吸引人。把平淡的事平淡的生活寫的不平淡,才真的牛逼,賈老功力的確深厚。
【秦腔】是一本值得讀兩遍三遍甚至四遍五遍的作品。這本書里的知識點信息量非常大,有:人性,段子,絕句(實話),對聯,文化,吃食,風俗,方言,戲曲,做事手段,處事方式,寫了陜南農村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過年……等風俗文化,刻畫了仁,義,禮,智,信的行為代表……
記錄了計劃生育,躲超生,抗稅,收稅,旱災,水災,扔孩子,愛情,偷情,偏方,陰陽先生,鬼神傳說,哄搶行為,打工討薪,務工致殘,民間集資,農村政治運動是咋回事(文化大革命),農村能人的無奈,農村人的小聰明……
也反映了各種矛盾沖突,比如愛情的門當戶對,物質與精神世界的沖突,傳統小農思維與現代商業思維的沖突,秦腔與流行歌的沖突,政策與民情,文化人與農村人的沖突,理想(出書出碟)與現實的沖突(需要自費,包銷),經濟與道德的沖突(經濟孝順?賣淫?),法與情的沖突……
場面之宏大,幾乎把農村所有的風俗文化,親情與愛情,人性和行為,問題和矛盾,政策,變遷全部囊括進去。
讀完【秦腔】,我發了個感慨:如果說賈老的【廢都】可以媲美【金瓶梅】,那么【秦腔】可以說是一本能夠媲美 【紅樓夢】的作品。
紅樓夢我之前讀了三次,三次都沒看下去,感覺太平淡,太瑣碎。即便是【三國】【西游】,起初看前一小半的時候也是沒多大興趣,逼著自己往后看的。我們都愛看扣人心懸,高潮迭起的故事。或許這也是【紅樓夢】沒有【三國】【西游】歡迎度高的原因。年齡大了,閱歷和見識增長之后,再讀【紅樓】,才發覺這本書的牛逼。
西游,三國……主要是故事精彩,而【紅樓】卻是信息量大,文化積淀深厚,讀完最漲知識,收獲最多的。【秦腔】也是如此,敘事風格跟紅樓很類似。故事方面,【紅樓】寫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庭院里邊的榮辱興衰,【秦腔】寫的是一個村子,一條街道的喜怒哀樂。共同點都是,以小見大。紅樓從一個庭院,可以窺見整個王朝貴族的狀態。【秦腔】寫的是一條街道,卻是一個時代的變遷,反映出了所有農村的面貌,存在的矛盾。
當初看廢都和金瓶梅都是抱著不良心態看的,你懂的……。現在再讀,才覺的那書除了性描寫非常棒,其他方面更棒。秦腔里也有多處性描寫,或許有人覺的不好,但是我認為,敢于寫性,能夠把性寫好的作家,才是真正厲害的作家。
賈老在【秦腔】后記里邊寫過一句話,在他的故鄉,是有許多人做了的不一定說,說了的不一定做。雖然是說他故鄉的人,實際上,整個中國,大部分應該都是如此。比如,性。一個人偷偷看片,倆人關起門來啪啪時,什么下流的話都可能說,什么不符合常規恣意放蕩的行為都可能有,但是出了門,面對外人,又都是衣冠楚楚的正人君子,言談,文字,是不能有半點關于性方面的。
前幾天在朋友圈發了一句話:蒼井空是誰,如何評價蒼井空?
偶爾翻了下蒼井空的微博,看了些關于蒼井空的評論,感慨頗多。我在想,罵蒼井空的人都是正人君子,不食人間煙火嗎?如果是,那他們怎么知道蒼井空是干啥的?是不是看過蒼老師的作品?如果看過,那,他們所謂的【正經】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如果沒看過,又憑什么罵蒼老師呢,不了解人家又憑什么罵人家呢?聽別人說蒼老師是拍片出身的?你如果沒看過人家作品又如何確定別人說的是真相還是謠言?不求證就罵人,人云亦云就更不對了,那就是盲氓。
如果看了片,看片的時候大呼過癮,甚至還嫌不該打馬賽克了,看過后卻提起褲子就翻臉罵人,裝正經,那……
起碼蒼老師是為了生活才做那個的,拍片是人家的職業,而看片的人卻是為了自己私欲,誰道德更敗壞呢?吃了奶還罵娘,虧了心還裝正經,誰更下流卑鄙無恥呢?
或許某些道德婊,君子們看到這里又會罵咱,收錢洗地了,哈哈,誰要是認識蒼老師的話幫咱討下酬勞啊。
還說秦腔,【秦腔】里的主人公:引生,是大家眼中道德敗壞的無恥色狼。
引生無恥嗎?
他偷拿了自己喜歡人的一件內衣高度自責把自己jj割了,而有人偷了別人老婆還打人家丈夫,有人偷情被抓卻若無其事,深受引生敬佩的偶像也同樣受了人家性賄賂卻不辦事……,誰更無恥?
而實際上呢?真刀實槍偷情,破壞別人,集體,國家利益干壞事的卻是那些所謂的正常人。反而引生的所作所為卻顯得正義,有良知。引生只不過暗戀一個女孩兒,有錯嗎?即便偶爾意淫,也沒損害他人利益,為什么那些所謂的正經人要嘲笑,打擊,諷刺,他們能好多少?
其實我之前也挑過不少讀者做過調查,有男的,有女的,我問,你們有沒有意淫過自己的偶像或者喜歡的人?幾乎所有人都有過。我想,意淫自己意中人可能就是人人都有過的正常現象。但是,自己在心里想想,沒什么,誰要說出來,讓大家知道了,那么大家就會覺的這人不正經,下流……。有些事,只能做,不能說。
我故鄉是秦嶺山區,比較偏僻,跟別人介紹自己家鄉的時候,經常會加上一句,你知道賈平凹不,我老家離他不遠。說這句話時,經常又有攀附,自豪的感覺。然而,賈老在他們老家人眼里,形象卻是一般。幾年前碰到一個賈老村里的人,我感到很驚喜,激動的說,你跟賈老是同鄉啊!他卻淡淡的說,你看賈把咱老家人都寫成啥了……
那時,我就想,賈老愛自己的家鄉嗎?
我想,應該是愛的。
如果賈老愛自己故鄉,為啥卻又把那些不好的一面寫出來呢?
或許,正是,愛之深,責之切。正因為熱愛,才希望把這些寫出來,讓人們照鏡子,更好的認識自己,得到改變,變的更好吧!
里的故事發生地,清風街,我去過三次,據說當地zf投資了7000多萬,重新修建。現在,當地已經成為一個旅游景點,賈平凹故居,賈平凹文化館,參觀的人非常多,【高興】里的主人公:劉高興,也有了一個好門路,就是:給游客講賈老,給游客題字,收入不錯,日子也悠哉悠哉。
清風街現在的門面房不收租金,當地村民可以免費在里邊做生意。第二次去清風街的時候,正好碰到有關領導在商量邀請作家免費入住當地,想把這個街發展成作家村。這讓我想起青木川。青木川也是因為葉廣芩的一本【青木川】而重新煥發青春,加上電視劇【一代梟雄】,讓當地的旅游業得到振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給地方百姓帶來了實際效益。
文學作品是有力量的!清風街乃至棣花鎮現在的欣欣向榮【秦腔】這本書是起著很大作用的,賈平凹功不可沒。
現在,在當地提起賈老,無人不夸,無人不贊,無人不敬。主要原因可能就是賈老給當地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吧,這也許就是農村人的本性。
其實,除了【廢都】.【秦腔】.【浮躁】【古爐】外,賈老早期的一些作品比如【商州】也很不錯,如此窮山黑水也只有賈老一支筆能把它寫的如花般璀璨。喜歡寫作喜歡賈老作品的伙伴可以看看。
最后,上幾張清風街的照片,算是為家鄉做個宣傳,有機會可以去逛逛,商州人民歡迎你。
?
?
?
?
?
?
?
?
?
?
2018年5月,騎行關中陜南環線時再訪清風街
?
?
?
?
?
?
?
?
下面這張是賈老故居
?
?
賈老
?
賈老字畫,目前一副四尺的大概10萬左右
?
?
賈老【高興】的主人公劉高興的居所
?
【 高興】的主人公劉高興人物原型
?
?
?
俺感覺高興的字比賈老的字漂亮,哈哈。
最早的秦腔樂曲是《秦王破陣樂》。
《秦王破陣樂》最初用于宴享,后用于祭祀,屬武舞(與文舞相對)類。是大唐鼎盛時期的象征,氣勢不凡。秦王即唐太宗李世民,“秦”是其登基前封號。
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慶橘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作的《秦李塵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
歷史背景:
《秦王破陣樂》即《秦王破陣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于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贊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李世民登基后,親自把這首樂曲編成了舞蹈,再經過宮廷藝術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個龐大的、富麗堂皇的大型樂舞。在原有的曲調中揉進了龜茲的音調,婉轉而動聽,高昂而且極富號召力。同時有大型的宮廷樂隊伴奏,大鼓震天響,傳聲上百里,氣勢雄渾,感天動地。
這個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動不已,興奮異常。 在表演這個舞蹈的時候,連外國的賓客都禁不住跟著手舞足蹈。中華民族哪差禪鼎盛時期的象征,果然氣勢不凡。
秦腔是西北地區重要的地方劇種。作為梆子腔的鼻祖,秦腔開創了板腔體戲曲音樂結構新體制,促使梆子、皮黃聲腔的各類新興劇種迅速崛起,對中國戲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貢獻。
一、秦腔及其共生的社會環境
秦腔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悲劇性,秦腔的悲劇性特征是在秦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下孕育而生的。秦腔劇目作為文學創作的范疇,靈感來源于現實生活,秦腔音樂也是在秦地音樂的基礎上孕育而成的。因為,戲曲藝術與其共生的文化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從地理環境來講,秦腔傳播的西北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惡劣,冬季寒冷少雨,夏季炎熱干燥。嚴酷的自然環境與封閉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經濟相對落后,人們從出生起就要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這種自然環境培育了秦地人民的悲劇情結,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心理結構。
從文化環境來講,秦腔集中的關中地區在中國歷史上長期處于政治中心,周、秦、漢、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定都。厚重的歷史培育了人們熱衷政治的情懷,同時也使這里成為戰爭的漩渦。頻繁的政權更迭給人們帶來無盡的苦難,腐朽的政治和落后的經濟造成了無數的社會悲劇、人生悲劇、英雄悲宏蔽租劇、知識分子悲劇。但是苦難的生活同時培育了人們積極樂觀的個性,造就了人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品質并帆。這種生存環境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創作,現實生活中的壓抑在藝術作品中得到釋放。可以說,秦腔藝術的苦難是秦地歷史的結晶,苦難的生活使這里的人們對人生本質意義的追求以及對幸福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蔽兆于是,秦腔劇本多聚焦歷史故事中的悲劇內核,大悲以后的美滿往往是秦腔劇本追求的目標。具體表現為消逝在歷史舞臺上金戈鐵馬的故事,或表現為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文臣武將及其正義精神與邪惡勢力對抗所產生的命運悲劇。
二、秦腔劇目的悲劇性特征
秦腔舞臺上經常上演的劇目,如《八義圖》《金沙灘》《下河東》《鍘美案》《五典坡》《周仁回府》等,大多以悲劇見長。在劇目內容上極盡渲染主人公的悲劇遭遇,音樂上大段的苦音唱腔將劇中人物的悲劇遭遇進一步渲染。如《鍘美案》“殺廟”一折,差官韓琦大段的苦音唱腔,濃墨重彩地刻畫出韓琦在生命和正義之間的艱難抉擇,經過激烈的矛盾斗爭后,最終拔劍自刎。而在《周仁回府》“哭墳”一場,周仁用成套的苦音唱腔傾訴了夫妻二人為救兄嫂,落個妻子替人送死、自己反遭毒打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