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哈爾濱的抗日歷史 哈爾濱必買的東西 哈爾濱的起源和歷史 哈爾濱歷史大事記 哈爾濱的傳說和故事
簡介:
哈爾濱是國悉運尺家歷史文化名城,睜高是“一國兩朝”發祥地,即金、清兩代王朝和渤海國的發祥地,金朝第一座都城就坐落在哈爾濱阿城,金源文化由此遍布東北,發揚全國,是熱點旅游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素有“冰城”、“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
風景名勝:
哈爾濱市內建筑中西合璧,1998年被國家旅游局評選為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區內有圣索菲亞教堂、尼古拉教堂、俄羅斯木屋、哥特式樓宇、中央大街、哈爾濱極地館、防洪紀念塔、文廟等景點。
擴展資料
動物資源:
哈爾濱市野生動物的種類與數量都比較多。獸類有珍貴的東北虎、梅花鹿、紫貂、水獺、猞猁以及黑熊、野豬、麝、黃鼬、灰鼠、狐貍、貉、獾、狼等。兩棲動物有各種蛙悄老、蛇、龜、蜥蜴等。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哈爾濱市共發現各類礦產63種,已探明可供工業利用的25種。其中煤炭、天然氣、銅、鋅、鎢、鉬、硫鐵礦、熔煉水晶、蛇紋巖、砷、建筑用石、礦泉水等20種礦產在黑龍江省占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哈爾濱
一、哈爾濱(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黑龍江省省會,中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約為5.384萬平方公里,轄9個市轄區、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其中市轄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2014年戶籍總人口994萬人。
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被譽為歐亞大陸橋的明珠,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也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熱點旅游城市和國際冰雪文化名城。是國家戰略定位的“沿邊開發開放中心城市”、“東北亞區域中心城市” 及“對俄合作中心城市” 。有“冰城”、“天鵝項下的珍珠”、”丁香城“以及“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美稱,還有“文化之都”、“音樂之都”、“冰城夏都”的美譽。
二、哈爾濱歷史:
1、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于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2、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3、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碰和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罩吵物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 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4、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并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后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5、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后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70余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6、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物液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并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拔幕蟾锩逼陂g,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7、1996年,國務院批準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并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
哈爾濱——黑龍江天鵝項下的明珠,聞名的冰雪之都,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哈爾濱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年輕的城市。
但最近在哈爾濱,一個關于這座城市歷史紀年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李士良提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為紀元,距現在是890年。
而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李興盛則認為,哈爾濱城史應該以清 *** 在哈爾濱設立族老笑行政機構即設治為紀元,那么哈爾濱的歷史應該是100年。
哈爾濱到底是古老還是年輕,是890年100年?
哈爾濱890年歷史之說
近年來,哈爾濱一位70歲的學者,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長、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稱的李士良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哈爾濱其實并不是一個年輕的城市。
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著890年的悠遠歷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間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區
時間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時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強大,并開始逐鹿中原。
1月1日,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現今哈爾濱東南約25公里的阿城市白城地區,建國定都。
史稱金代上京會寧府。
他的繼承人金太宗吳乞買開始大規模興建宮殿。
到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遷往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
2004年北京舉行建都850周年就是以此為建都歷史的起點。
上京會寧府以今天哈爾濱地區的阿什河中、下游為統治中心,是大金帝國的第一個京師都城,大金國初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今天的哈爾濱在當時則成為金上京的京畿之地。
又由于哈爾濱地近阿什河與松花江的交匯點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則成為金上京北部近畿的門戶。
而且當時的哈爾濱是金上京地區水陸交通最為繁忙地區。
史料記載,金代之后,哈爾濱又經歷了元明清三朝,在這階段,哈爾濱城史經歷了文化衰落、停滯和再復興時期。
清末,“哈爾濱”已有村屯數十個,人煙稠密,商品經濟發達。
后人解說哈爾濱的名稱叫“阿勒錦”,還有人說是“天鵝”。
但是不管是“阿勒錦說”、還是“天鵝說”,均源于金代的女真語,這也說明早在800多年前,哈爾濱的地名已載入史冊。
截至1985年,哈爾濱已發現金代居住址和墓葬址達百余處,城址八處。
特別是1983年以來對哈爾濱市新香坊金代墓群的發掘和近年來被譽為“塞北馬王堆”的金代齊國王墓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震驚和關注。
李士良認為含碼,城市的歷史紀元,它的上限一般是應從該地最早建城鎮的年代開始算起的。
城市有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一般而言,多是從城鎮形成過程中選擇最早一個或有文獻或有文物可證的最能顯示建城意義的時間,作為起算建城歷史的紀元。
以上可以說是哈爾濱有悠久而燦爛的古代文化特別是金代的歷史文化的佐證。
因此,哈爾濱距今應該有890年的歷史。
哈爾濱100年歷史之說
原黑兆含龍江省社科院歷史所國家級專家、現黑龍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李興盛認為,2005年10月31日,適值由我國中央 *** 在沒有外國干涉下批準設立的哈爾濱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機構哈爾濱關道設治一百周年,他建議應該將該日作為哈爾濱市設治百周年慶典之日。
他認為到2005年哈爾濱的城史紀元應該為100年。
他認為每一座城市,不論是否建有城垣,都應該有自己的歷史紀元,即誕生之日。
當然,這種歷史紀元,有的已被后人確認而列入慶典,有的因文獻失載,記載混亂或存有爭議等原因未被后人公認而有待于將來論定確認。
確定城市歷史紀元的標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建城之日為準,另一種是以設治之日為準,即以最早由中央 *** 自主批準設立的最高行政機構之日為該地之歷史紀元。
前一種標準,對于曾經建有城垣的城市來講,自然是首選的方式,但它對于從未建有城垣的城市來講卻不適用,因此又產生了后者。
不過,事物是復雜的,曾經建有城垣的城市,并不完全采用前一種標準,也有以設治為準的。
可見一個城市的確定城市歷史紀元的標準雖然主要有建城與設治兩種,但相對來講,往往以設治為準。
2001年6月哈爾濱關道衙門遺存被世人發現:1905年10月5日,吉林將軍達桂與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再次會同奏請添設哈爾濱關道,并奏請以候補知府杜學瀛試署道臺之職。
10月31日,得到清廷批準。
1906年5月11日哈爾濱關道正式啟用。
杜學瀛上任后,在今道外區北十八、十九道街傅家甸四家子擇地開工建立官署。
李興盛這樣認為,1905年10月31日,是當時中國中央 *** 在沒有外國干涉下批準設立的哈爾濱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機構哈爾濱關道設治,也就是哈爾濱市的歷史紀元。
2005年該日應該作為哈爾濱百周年慶典之日。
關于哈爾濱年輕還是古老的話題,兩位學者提出各自的學說,他們也都介紹說,哈爾濱市城市歷史紀元,除了金源說、設治說外,還有1898年6月9日的興工修建或1903年7月14日的竣工之日的中東鐵路說,另有1905年12月22日哈爾濱市開埠說等不同觀點。
已回答,望采納?。。?/p>
哈爾濱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墻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大約5000年前,哈爾濱地區進做拍嫌入新石器時代。大約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爾濱進入青銅時代,屬于黑龍江地區最早的古代文明國家--白金寶文化的分布區域。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公元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市)建都。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賀櫻
1896年至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后有33個國家的16萬余僑民聚集這里,19個國家在此設領事館。與此同時,中國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哈爾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較早、工人和學生運動比較活躍的城市。1923年,哈爾濱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黨組織。1927年,在哈爾濱召開了東北地區第一次黨代會,并成立滿洲臨時省委。哈爾濱成為黨領導東北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后來抗日斗爭的指揮中心。
1932年,哈爾濱淪為日偽統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哈爾濱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先后涌現出趙尚志、楊靖宇、李兆麟、趙一曼等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1945年,哈爾濱從日偽統治下解放,人口已達70余萬。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正式建立了人民政權,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哈爾濱迅速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在“一五”時期,哈爾濱是國家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工程,有13項設在哈爾濱,成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并迅速由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新興工業城市。1958年至1965年,哈爾濱經歷了“大躍進”和經濟調整的曲折發展過程?!拔幕蟾锩逼陂g,哈爾濱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挫折,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受到嚴重破壞。
1996年,國務院批準松花江地區與哈爾濱市合并組成新的哈爾濱市。哈爾濱市轄七區十二縣(市),行政區劃面積5.3萬平方公里,全市總人口948.3萬人。
2004年2月4日,國務院批準了哈爾濱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調整后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動力、平房、松北和呼蘭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代管五常、雙城、阿城、尚志等4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2平方公里;人口974.8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98.96萬人。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動力區、香坊區,組建新的香坊區;撤銷阿城市,設立阿城區;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道外區管轄。調整后的哈爾濱市純手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8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雙城、尚志3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08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64.24萬人。
2014年5月,國務院批準哈爾濱市對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即:撤銷縣級雙城市,設立雙城區。調整后的哈爾濱市轄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松北、呼蘭、阿城、雙城9個區和賓縣、巴彥、依蘭、延壽、木蘭、通河、方正7個縣,五常、尚志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530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98平方公里。
歷史文物巧化特征 哈爾濱歷史悠久,在歷史上一直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以“金源文化”為歷史源脈州虧。近代以來,曾受沙俄、日本為代表的列強侵占,經歷了中東鐵路的建設,日俄戰爭,日偽統治、解放戰爭等重大事件,具有明顯的殖民文化特征。正是因為哈爾濱經歷的這些歷史事件,才造就了其特有的文化性格,融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于一體,既不失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征,又兼帶外來的文化內涵,這一點在哈爾濱的建筑外形特征、人們的性格特征、生活習慣等都有所體現,同時對當今的休閑文化建設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冰雪文化特征 哈爾濱的冰雪休閑文化可謂是哈爾濱這座寒地城市的特色文化,其內容十分豐富,主要由冰雪藝術、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經貿和冰雪體育五大板塊所構筑。目前哈爾濱的相關冰雪活動已成為冬季人們的主要休閑方式,活動人群不僅局限于哈爾濱市民本身,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們來此進行冰雪旅游,參加冰雪運動,參觀冰雪藝術,體驗冰雪文化。尤其是在冰雪大世界、太陽島雪博會、冰燈藝術游園會等主要冰雪藝術活動以及冰雪節經濟貿易洽談會、經濟發展高峰論壇會等冰雪經貿活動開展之際,人們的休閑熱潮更是高漲。除此之外,平日里組織的一些冰雪秧歌、冰雪攝影展、冬泳比賽、冰球賽、高山滑雪邀請賽、冰雕比賽、雪雕比賽、雪地越野車爭霸賽、冬釣賽、冰雪風光游等活動也無一不體現著冰雪文化在哈爾濱的休閑文化中占有冊螞神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