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央黨校歷史延革 中央黨校辦公廳張谷泉簡介 中央黨校的前生 中央黨校90 歷任中央黨校的校長
很有前途的。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是黨中央培訓全國高中級領導干部和優秀中青年干部的學校,是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黨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中國特色新型高端智庫,是黨中央直屬事業單位。
主要職責是,發揮干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作用,有計劃地培訓省部級領導干部、廳局級領導干部、優秀中青年干部清槐虛、國有重點骨干企業負責人、明巧中管高校負責人、縣(市)委書記、少數民族領導干部、理論宣傳骨干、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干。
歷史沿革:
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蘇區創辦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標志著中央黨校的誕生。
1937年2月,中央黨校進駐延安。
1978年5月10日,在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關懷與支持下,經胡耀邦修改、審定,中央黨校《理論動態》(60期)首先發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成為歷時3年多的全國范圍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起點。
國家行政學院于1988年開始籌建,1994年9月正式成立。
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統一部署,將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職責整合,組建新的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作為答燃黨中央直屬事業單位。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為中共中央西南局黨校。四川行政學院成立于1997年4月。2001年6月,省委、省政府決定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兩校合并。現有辦公室、教務處、科研處等36個內設機構,在職職工586人。有正高職稱的專家教授34人,副高職稱的110人,中級職稱的8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7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省突出貢獻專家3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5人,專家評議委員6個,博士研究生28人,碩士研究生6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職稱的人數占到專業技術人員的50%左右。學校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杜甫草堂風景文化區,占地面積270畝,是國家綠委表彰的 “全國綠化四百佳”單位之一。
該校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的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是全國黨校最早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省級黨校,現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區域經濟學等6個專業的碩士授予權,在校碩士研究生120余人。該校也是首批加入全國黨校衛星遠程教學網的省級黨校,辦有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綜合類理論刊物《理論與改革》,并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英文簡稱“CSSCI”)來源期刊。同時辦有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面向全國鍵改公開發行的《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四川行政學院學報》和《四川黨校報》等報刊。數字圖書館建設快速發展,現藏書55萬余冊,中外報刊7萬余本,電子圖書12 萬冊,擁有17個數據庫,所有館藏資源均已實現數字化,在2005年全國黨校數字圖書館建設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圖書館”。
經過“十五”期間的建設與發展,現已初步形游亮稿成了以黨政領導干部培訓輪訓為主,學位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職業教育、黨校函授教育、能力素質教育“五位一體”的辦學新格局。認真堅持完善“一個中心、四個方面”的教學新布局,努力實現從素質培訓向素質和能力相結合的培訓轉變,注重把能力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深入推進研究式教學,在特色化辦學上邁出了新步伐。全校院以市廳級領導干部,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市州局長,中青年干部,高層次復合人才,省政府處級公務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領導人員,中美合作研修班等為主的黨政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主體班次年培訓規模為2000余人。
按照省委提出的“開放式組織、多學科并進、深層次探索”的要求,在科研重大課題攻關和精品力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僅1989年以來,主編、獨著、合著專著、教材600余部,其中公開出版490余部,內部出版120余部,在省以上刊物公開發表論文2200余篇,立項國家課題29項,省部級課題114項,獲省部級以上獎項127項。這些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為促進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校院教學質量發揮了較好的作用,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了咨詢服務。
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了衛星遠程教學網、四川干部、校園內部網、校園無線寬帶網、校園監控網、全球發展學習網、四川黨政網、校園閉路電視網等的互聯互通,與21個市(州)黨校實現了光纖互聯,建立了蜀光網站、電子閱覽室、計算機實驗室、金融證券實驗室、語言教學室。
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先后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韓國、澳大利亞、中非等10多個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2004年該校正式加入國際行政院校聯合會。與美國喬治亞大學卡爾文森政府研究所合作舉辦中美研修班6期,參與由中央黨校牽頭的中國和加拿大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項目。組織出國(神孝境)培訓、考察488人次,接待國(境)外來訪客人372人次。
以創建文明單位為載體,積極開展構建和諧校院活動。2005年成功獲得了青羊區區級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6年又成功創建成為省級機關文明單位。
隸屬該校的四川管理職業學院是2005年經省政府批準同意在四川行政財貿管理干部學院的基礎上建立的以實施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為主的普通高等學校。學院由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主辦,由省教育廳進行業務指導和管理。學院設有公共管理、秘書檔案、財稅金融、工商管理、會計統計、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旅游經濟管理、城鎮經營管理等30余個專業,擁有電子閱覽室、網絡實驗室、語音實驗室、會計模擬實驗室等教學設施,現在校生人數達到5000余人,畢業生就業率歷年在88—90%,學院辦學影響日益擴大,已成為四川省職業教育領域的一支生力軍。“十一五”期間,校院在新的起點上爭創全國一流省級黨校、行政學院,實現爭創“八個一流”的目標,即“一流的教學質量、一流的科研精品、一流的優勢學科、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信息化建設、一流的科學管理,一流的育人環境”,努力把該校院建設成為四川干部教育和理論研究的“三個基地、三個中心”,即縣處級、市廳級黨政領導干部培訓基地,縣處級、市廳級公務員培訓基地,領導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訓基地,四川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心,四川黨的建設理論研究中心,全省黨校、行政學院師資培訓、業務指導中心。
在新一輪建設和發展中,新一屆校院領導班子正以務實開拓、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帶領全校院干部職工,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認真落實《干部培訓工作條例》,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作為工作的總體取向,努力按照建設“特色化、開放型、示范性”學校的奮斗目標,為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作出新貢獻。
誰說不承認閉段,只是被誤解核擾罷了,我們不都是就業得好好得嗎。英轎氏譽語是這樣的情況,呵呵,錄取比較難,因為招的人少
中共中央培養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的學校。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它對培養黨、政、軍主要領導干部,對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都作過重要的貢獻。黨的干部教育和黨校教育,從黨的誕生之日起,就是黨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1921年8月,毛澤東等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湖南自修大學、1922年10月創辦的上海大學,均起到黨校的作用,為黨培養了一批干部。1923年冬,安源黨組織創辦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所地方黨校——安源黨校,由劉少奇兼任校長。以后中共北京地委在李大釗的直接領導下籌辦北京黨校,上海、廣州、武昌等地均建立黨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中,黨在極端困難條件下,采取舉辦秘密的短期訓練班方式,積極地培訓黨員和干部。1933年3月在瑞金洋溪村建立了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它是中央黨校的前身,任弼時曾任校長,張聞天兼任過校長,董必武兼過副校長。劉少奇、陳云、李維漢等均到校講過課。1934年10月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干部和留校學員隨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到達陜北后立即復校,改稱中央黨校。先后設于瓦窯堡、保安、定邊等地。1937年初遷到延安。抗日戰爭爆發后,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發展,爭取抗戰的更大勝利,黨加強了黨員和干部的培訓教育工作。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黨中央決定從前方和抗日根據地調回大批高、中級干部進中央黨校學習。黨校規模擴大,學員班次達到30多個,學員總數達3000余人。1942年初毛澤東親自兼任校長,并為黨校新建禮堂題寫了“實事求是”的校訓。1942年2月中央黨校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作了《整頓黨的作風》的演講,延安整風運動就扮喊是從中央黨校開始,后逐步推向全黨的。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陸慎,中央黨校的大部分學員返回工作崗位。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中央黨校暫時停辦。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為迎接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共中央于1948年7月決定創辦高級黨校,名為馬列學院,劉少奇兼任校長。馬列學院第一班于同年11月8日在河北省平山縣李家溝開學。1955年8月,更名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林彪、江青、康生一 伙的摧殘和破壞,中央黨校停辦,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央黨校復校。幾十年來,中央黨校畢業的學員遍及全國各條戰線,其中不少人擔負了黨、政、軍和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早缺敬領導職務,為黨的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共中央黨校創建于1933年3月13日,是輪訓和培訓中國共產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干部的最高學府,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直屬的重要部門,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陣地和干部加強黨性鍛煉正祥的熔爐,是黨的哲舉渣搏學社會科學梁宏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