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繁體字怎么寫?歷 拼 音 lì 部 首 廠 筆 畫 4 五 行 火 繁 體 歷、歷 五 筆 DLV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1.經歷;經過:來~。~程。~時半年。身~其境。2.統指過去的各個或各次:~年。~代。~次。~屆。那么,歷史繁體字怎么寫?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史”字的的繁體字是:史,是它本身。
出處: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后漢書·張衡傳》
白話譯文:自己辭去官職,五年后歸來。
筆順讀寫:豎折橫撇捺
拼音:shǐ
部首:口
部外筆畫:3
總筆畫數:5
五筆86:kq
五筆98:kri
筆順編號:25134
釋義: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亦指記述、研究這些的文字和學科:歷史。
通史。
斷代史。
近代史。
世界史。
文學史。
史詩。
史部(古代圖書分類的一大部類,包括各類歷史著作)。
史壇。
史評。
史前(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
史不絕書。
2.古代掌管記載史事的官:太史。
內史。
3.古代官職:刺史。
御史。
4.姓。
5.(會意。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
本義:史官)
6.史冊;歷史。
7.虛飾;浮夸。
8.指畫師。
擴展資料
演變過程:
相關組詞:史書 、秘史 、史前 、歷史 、史官 、通史 、史策 、講史 、史實 、國史 、修史 、史學 、信史 、青史
1.史書[shǐ shū]
記載歷史的書籍。
2.史前[shǐ qián]
沒有書面記錄的遠古:史前時代。
史前考古學。
3.歷史[lì shǐ]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地球的歷史。
“歷”字的繁體字是“歷”
歷
lì ㄌㄧˋ
1. 經過:經~。來~。閱~。~盡甘苦。
2. 經過了的:~程。~代。~史。~來。
3. 遍、完全:~覽。~數(shǔ)。
4. 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法。
組詞
歷朝lìcháo
所經過的各帝王或朝代
[例] 歷朝官制
◎歷朝圣訓lìcháo-shèngxùn
前幾代皇帝的遺訓
[例] 先遣內侍持歷代圣訓授君,傳上言。 -- 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歷程lìchéng
經歷的過程
[例] 回顧戰斗的歷程
化學反應的一系列步驟
◎歷次lìcì
以往各次
[例] 在歷次戰斗中他都表現得很勇敢
◎歷代lìdài
以往各代
[例] 歷代王朝
古時日歷的“歷”和歷史的“歷”是兩個字,所以歷的繁體有兩個,樓上列出的是歷史、經歷的“歷”,而日歷的“歷”,下面是個“日”字。
繁體字 編輯
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Traditional ),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
繁體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標準字。
近代成規模的漢字簡化運動,最早在太平天國,簡化字主要來源于歷朝歷代的古字、俗體字、異體字、行書與草書的楷書化。
1935年中華民國國民 *** 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因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反對而擱置。
1956年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中國大陸開始全面推行簡化字,20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批二簡字,后被廢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中國的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漢字文化圈諸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多為繁簡體并存,中國內地在文物古跡、姓氏異體字、書法篆刻、手書題詞、特殊需要等情況下保留或使用繁體字。
200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明確規定中國推行規范漢字,同時也明確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
繁體字是指漢字簡化后被簡化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以國務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實施的《〈通用規范漢字表〉附件之一〈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為最新規范,在該對照表中“史”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何來簡繁之說。“史”是傳承字,并不是什么繁體字或簡化字。
以上就是歷史繁體字怎么寫的全部內容,繁體字是指漢字簡化后被簡化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以國務院2013年6月5日公布實施的《〈通用規范漢字表〉附件之一〈規范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為最新規范,在該對照表中“史”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