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了解非洲音樂文化的重要窗口 鼓在非洲被稱為什么 非洲樂器圖片 哪種樂器被稱為非洲音樂之魂 非洲的音樂之魂
非洲音樂 music of Africa 非洲音樂這一詞匯,是一個囊括著多種音樂文化的集合概念,通常系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源于本土的各種黑人傳統早閉音樂,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北非)的音樂,則屬于阿拉伯音樂的范疇。本條目只概述前者。
分類
非洲地大物博,民族多元,信仰各異,因此非洲音樂是很復雜的,根據民族音樂學家的分類,非洲音樂可分成四大類別: 1)古埃及 2) 北非三國(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 3) 埃塞俄比亞 4) 撒哈拉以南(東非、西非、中非、南非諸國) 。 5)黑人音樂
具體介紹
1)埃及音樂
古埃及音樂,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從埃及古遺跡出現的古樂器,顯示埃及的古樂史跡,僅次于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的音樂近5千年的歷史;當時的埃及音樂,相信是以祭典儀式及宮廷音樂為主。 埃及的傳統音樂,歷經希臘、羅馬、波斯、阿拉伯、奧圖曼帝國、法國拿破侖和近代的大英帝國的統治,宗教變遷、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影響,埃及的傳統音樂和古埃及的音樂,兩者的關芹談系已不可考。 現存埃及的傳統音樂,無論在風格、理論,是阿拉伯伊斯蘭音樂的一支。阿拉伯音樂 木卡姆,是埃及音樂的的靈魂,比較常用的有20多種,在舞曲中有隆加(Longa)及布爾卡(Burka)還有埃及的蘇非、肚皮舞等等,埃及的唱腔如雅爾(Yalel)及淡札爾(Tamzara),聲樂曲木夏哈(Moushahat)及多爾(Dor)等。 北埃及的沙地(Saidi)舞,服裝非常華麗高貴。洽馬登(Chamadan)是頭頂臘竹帽的女獨舞。 在南埃及和蘇丹的傳統奴必安(Nubian)音樂舞蹈,這種蘇丹的民間音樂是混合了埃及和蘇丹的歌曲,有阿拉伯語或非洲語二種唱詞。埃及的古樂器如(Lira)及古埃及豎琴只能追憶了;仍在使用的樂器和阿拉伯近似,如(UR)魯特琴、嗩吶、直笛(Nay)、各種風笛、埃及鈴鼓、圓形手鼓(Daf)、達不卡陶瓷皮鼓( Darbuka)等等。
2) 埃塞俄比亞的音樂Ethiopia Music
埃塞俄比亞保有非洲上最古老的教會有1600年的歷史,埃塞俄比亞人相信2000年前,羅馬帝國迫害耶穌教會,很多信徒出走逃到埃塞俄比亞的高山,在山頂洞,建了為數眾多的秘密教堂,埃塞俄比亞人至今仍相信,耶穌十誡的法柜就在依國山上的某一教堂。在耶路撤泠大圣堂,埃塞俄比亞的教會,至今仍保有其中一部分之專屬教區。古埃塞俄比亞的皇室非常善于外交,10世紀及17世紀成功的外交,阻止辛巴威所羅門王及意大利的侵略,在1935年到1940年,曾被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人以舊約的基督徒為主、部分猶太教教徒,少數信奉伊斯蘭教,局限在山區村落,埃塞俄比亞也是唯一保有(仍使用中)世界上最古象形文字的非洲國家,人種是比較接近阿拉伯寒族(Ham)及閃族(Sem)還耐吉族(Negre)等族。埃塞俄比亞的古樂的有幾種不同的風格,其中和也門的傳統歌曲神似,從考古文獻有很多反諷的詩歌,室內音樂也很相近。也發現有古希臘及以色列大衛王時代的樂器,如巴甘納(Baganna)豎琴等古樂器。古樂旋律富變化,節奏繁復,有古典美國藍調的味道。非宗教的詩歌唱,開始出現在16世紀的依國教會,這種唱風節奏活潑輕快,充滿草原的喜悅,由于這音樂和贊美詩一塊在教堂演唱,一般人很難分辯,宗教歌曲或是普通詩歌。 埃塞俄比亞的歌舞非常優美動聽,通常有用笛子伴奏和傳統樂器兩種,受西方教會的合音影響,亦融入埃塞俄比亞非洲的韻律、埃塞俄嫌睜碰比亞人歷經80年代的大饑荒,但人民樂天知命。埃塞俄比亞的國家歌舞團,水準頗高,經常巡回世界各地表演,70年代也曾來臺灣呢! 埃塞俄比亞的樂器有奇巴羅(Kebarro)及奴卡利(Nugarit)等鼓,及替奇拉瓦塔(Tcherawata)和馬桑夸(Masonquo)琴及大形的比甘那(Begenna)及各種笛其中有一種無孔風笛稱馬比爾塔(Mbilta)等等。 由于教會的影響,埃塞俄比亞的皮鼓,亦畫上非洲風格之耶穌基督神跡故事,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3)安達魯西亞(Andaluse Music)音樂:
北非摩爾風格的馬格利布(Maghrib)馬格利布(Maghrib)是指11世紀在北非摩洛哥皇室的領地,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諸國直到1465年的統稱,此地區的音樂,以安達魯西亞的音樂及蘇非大衛氏(Darwish)的音樂為其特色。 安達魯西亞的音樂,古阿拉伯語那尾巴(Nawbah),源自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在8世紀巴格達的音樂融合了猶太人、吉普賽、伊比利亞人及統治者北非摩爾人的混合音樂音樂,15世紀天主教的伊沙貝爾于1414年光復了安達魯西亞後將,不愿歸順天主教徒的猶太人、摩爾人及在哥多巴(Cordoba)及瓜拉那達(Granada)和宮廷樂師,被迫走往北非馬格利布(Maghrib)諸國成為安達魯西亞音樂的新家。 16世紀奧圖曼帝國的統治,對在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東摩洛哥的安達魯西亞風格又受到土耳其音樂若干影響。安達魯西亞的音樂的米贊(Mizan)節奏型酷似阿拉伯的伊格(Iqa)。那瓦巴(Nawba)是室內樂和聲樂合奏的風格,可追溯到9世紀的巴格達。這種曲風可分4到5樂章,旋律一直重復,歌曲有歌頌阿拉、到抒情詩、吟唱可蘭經等內容。目前正統安達魯西亞的音樂,仍流傳在北非的上流社會,婚喪喜慶等節慶等場合也奏安達魯西亞音樂。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反而只流傳有歌謠的的音樂型式為主,其中以猶太風格的流傳較廣。眾人熟知的佛朗明也可找濃濃的古安達魯西亞的味道。安達魯西亞姆史夏(Andulsian Moushat)是源自埃及、敘利亞、黎巴嫩、中東傳到安達魯西亞。大衛氏(Dervish)是突尼斯的舞蹈,是傳自埃及的傳統舞蹈。 安達魯西亞魔力士(AndulsianMoorish)舞蹈是來自安達魯西亞的塞維拉(Seville),哥多巴(Cordoba),及瓜那達(Grenada)流行在北非等地。 安達魯西亞的音樂的宗樂器有烏德琴UD、嗩吶、耐笛Nay、拉巴琴(Rabab)、達拉布卡鼓(Darbuka)及堪查低音大提琴(Kontrabass)。 蘇非派的音樂 原是回教的秘宗教派,當天主教伊沙貝兒皇室,光復了安達魯西亞及整個西班牙後,摩洛哥的蘇丹王危機伺服,為促進團結,蘇非成了凝聚伊斯蘭教的重要儀式,每周五或重要人士的生日、宗教預言、冥想療病,蘇非歌唱跳旋轉舞來進行。這和土耳其的蘇非的神秘面紗,印尼伊斯蘭蘇非的不容見天日,大異其趣。
4)撤哈拉以南的音樂-
撤哈拉以南的的非洲,土地比起北非可耕地、天然野生動、礦產豐富,受到伊斯蘭宗教的影響比較少,人文地理景觀的不同,此區的音樂是和其他地區的差異非常大,通常人們印象中的非洲音樂,無文字的部落音樂,即指此區的音樂,的確在音樂的屬性,埃及及北非諸國,是被歸入阿拉伯音樂的。 音樂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分的,從生老病死,婚喪喜慶,傳統祭典,宗教信仰、成年割皮禮、巫師治病、祈福求雨,工作娛樂都和音樂舞蹈息息相關。 非洲的音樂不是為音樂而音樂,當然也不是因藝術而產生。 非洲的音樂也不是單一的藝術形式,它可是結合舞蹈、火祭、戲劇、面具、說書、巫術等,多種的表演賦予其他部族,功能的活動。 除了少數說書或宮廷逸事,非洲音樂的特色是,旋律簡單、分為兩個樂句、大二度到大三度、歌詞精簡,不斷的重復,領唱合唱,即興等特色,主要是全民參予,帶動高潮,達到共同訴求,無關于藝術。 除了北非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文,埃塞俄比亞外,其他非洲是沒有語文的;因此非洲的音樂還兼具說故事的功能,而這故事幾乎是非洲的歷史。而這種口傳(Oral Tradition)的歌謠也是非洲的文學的一部分,因此非洲對樂師的養成是非常重要,非洲的樂師無論是在皇室或村莊樂師是父傳子,子傳子的世襲制的。 非洲傳統上的養成是非常嚴刻的,學徒式的養成,從小就不斷的學習,歌唱、舞蹈、樂器、儀式、巫術、療效治病都是必修的過程,當然并不是每一位樂師是巫師是全能的,但也唯有歷經這全盤的教育,才能真正掌握自己職掌、任務,對族群做出貢獻。這些所有的樂師最重要的是非洲鼓,因為非洲音樂中節奏是主尊導者,鼓樂師相對的要求更高,即興演奏也是非洲音樂的特色,一個好的鼓手不但要全盤掌握每次演出音樂、舞蹈的功能,也要掌握觀眾和音樂的情緒,非有高明鼓樂師,才足以達到絕佳的效果,優秀的鼓手是受人愛載尊敬。
西非
西非的非洲國家包括馬里、尼日利亞、喀麥隆、尼日爾、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多哥、塞拉利昂、幾內亞比紹、岡比亞、毛里塔尼亞、納米比亞、象牙海岸、 加納等十余國。西非的音樂水準普遍高于東非及南非地區。 西非最重要的鼓為金貝鼓,金貝( Djembe)并音源自法語,當地的土族稱之為 Jem-bay,之所以是法語并音,應和塞內加爾西非當時是法屬有關吧!金貝鼓,外形有如圣抔,不僅是塞內加爾,馬里,幾內亞等西非各部落的資產,也是全非洲共有的文化重要的歷史資產;金貝鼓的文化圈,尋根,可追溯到12世紀的馬里王朝,當時王朝的領地,含概今日在西非海岸諸國,均屬之!馬里南方的Manika(孟丁卡Mandinka)可說是金貝鼓的原鄉。由于各部族,經年征戰不休,到了13 世紀,金貝鼓乘戰火漫延,整個西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訥法索,風行整個西非地區,金貝鼓所向披靡。 盡管非洲不同的部落或國家,金貝鼓即便在外形,或技法,各具特色,但金貝鼓的結構,則大同小異。在塞內加爾 吳爾夫( Wolof),馬里 曼尼卡(Mnanika),巴馬娜(Bamana or Bamako),是金貝鼓的佼佼者,金貝鼓座,整體成型,采伐非洲最堅實的原木(Lenke或Dugura在地木) ,馬里的山羊,是金貝鼓的上選之動物皮,因為,馬里有最適合山羊成長的氣候,和山羊最愛吃的牧草,馬里的山羊皮鼓,當然可打出最棒金貝鼓鼓聲。 因此,馬里族做的鼓最為西方鼓手的歡迎,而打造這金貝鼓的馬里師父,成為炙手可熱,為人尊敬的大師。 在非洲金貝鼓的表演,不僅為了娛樂,擊鼓說書,部落的慶豊收,基督受洗,滿月,春夏春冬,四季慶典,婚宴,受洗,模范母親,回教開齋戒,都要打金貝鼓跳非洲舞,來助助興,醫病,去邪除魔,亦然。 在塞內加爾 吳爾夫(Wolof )土族,亦有將鼓,系在腰邊,以單手鼓棒擊鼓,亦可隨興和聽眾互動擊鼓,在慶典,鼓和舞的節拍舞步是多元多樣的,其中當地土族稱沙巴(Sabar)舞,最具特特,通常由結過婚的婦女主跳,特色是女舞者,隨鼓的運律,不斷忸屁股,左右搖擺,向男性挑戲,煽情的舞動,為其特色。 金貝鼓擊鼓爆發的張力,爐火純青的金貝鼓樂師可以將金貝鼓打出有如二個鼓,在對話的雙人鼓,令人嘆為觀止。 西非除了鼓樂器外由于宮廷音樂及游唱詩人的喜愛,弦樂器也很普及,馬里、幾內亞的齊特琴、貝寧、加納、尼日利亞的拉弓琴(Musical Bow)及阿拉伯傳來的魯特琴(Bow Lutes) 及豎琴式的魯特琴(Harp Lutes) 和利替(Riti)琴,力巴(Rebec)琴等等。打擊樂器常見的有.. 等等。 奈及利亞的鼓以挖空的圓木為鼓身,有不同尺吋高度,最獨特的是在鼓座上有很精致的藝術雕刻,成為收藏家的最愛。
中非地區
中非地區的國家有中非共和國、加蓬、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贊比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剛果等地,其音樂風格大同小異,其樂器如下: 中非的笛子式樣頗多,其中一種低音笛稱興地夫(Hindef),也有好幾支笛管綁成的多管笛子,笛子的材料有竹、蘆葦、木頭、陶土等不同的材質。弦樂器有單弦的魯特琴、樂弓、齊特琴、和里拉(Lyra)琴,此琴是豎琴的一種,以手彈琴,有共嗚箱。非洲的弦樂除了有共嗚箱,身體做為共嗚也非常普及。其他打擊樂器有木琴、沙克(空果殼再于干種子) 響鈴(系在手、腳或脖子等) 及金屬、貝殼做的搖手捧,千奇百怪,充滿創意。 中非除了金貝鼓其他的各種各樣造形的鼓,有雙面皮鼓、單面,手或鼓捧不足而一充滿魅力。
東非地區的國家
肯尼亞、烏干達、坦桑尼亞、馬拉維、盧旺達、布隆迪、索馬里等七國。 東非的音樂形式和西非、中非差異性不大,唯在載歌載舞,以拍手代替擊鼓,喊叫來打拍、助興為此區特色;樂器也大同小異,有些在名稱上不同如力來(Lyra)琴在東非稱歐布卡諾(Obukano),弓型豎琴此地區稱雅曲(Arched)或豎弓琴(Bow Harp),琴弦的變化較大,5條到8條不等。 馬拉維的馬比拉(Mbira)指姆琴,稱為掌上鋼琴、內置7-30個鐵片音鍵,以手彈琴,動聽悅耳,堪稱該國的國技。 布隆迪有一種圓形圣鼓,以捧擊鼓,是國王加冕才有的表演,非常震撼,在表演中也穿插合唱歌曲。
南非地區.
此區除了大家熟知的南非共和國、斯威士蘭、納米比亞、萊索托、博茨瓦納等5國。此地區的音樂、舞蹈、儀式風格和樂器的使用和東非、中非、西非沒有太大的不同,樂器則因材料及16世紀的外來移民印度,葡萄牙、荷蘭、英國的移民,略有影響,例如南非地區的礦工音樂。 此區其中最具傳統特包的樂器可樂琴(Kora) 這種兩個籃球大的共嗚琴,是放置在腹前以手彈奏,是古代非洲的宮廷樂器,演奏者也是歌手,這歌手除了在皇家表演,也到各村莊走唱,一如歐洲的游唱詩人。琴聲優美動聽,搭配純撲厚實的游吟唱腔,特別有風味,和擊鼓吶喊的形式大異其趣。
非洲的音樂雄渾粗獷、明朗而瘋狂,大部緩物唯螞鏈分的音樂已敲擊樂器為主,其中鼓幾乎是整個樂章的靈魂。
非洲鼓通常是掛在脖子上邊走邊打。非洲鼓的演奏方式有獨奏、重奏和合奏。獨奏和重奏鼓的節奏復雜多變,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集體擊鼓或一個人同時擊多只鼓,鼓聲氣擾培勢磅礴,有如萬馬奔騰,雄壯激越。
非洲鼓以其特有的音樂屬性被廣泛運用在特殊節慶場合,如音樂會、婚禮、節日慶典等。聆聽節奏變化多端的非洲鼓表演,你會感受到非洲人的熱情和豪爽。
非洲音樂的節奏感很強,但其旋律不是非常多
在北美的黑人音樂 在世界音樂的發展歷史中,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迫移民至美洲為奴, 無疑是一級重要的事件, 這些黑人大多來自西非指簡敗, 但也有來自於其他地區, 他們帶來了他們的音樂及其他的文化元素, 并與大量不同的歐洲音樂文化接觸, 他們咐扮的反應, 形成了一種音樂次文化, 對西方及其他地區各種音樂造成無遠弗屆的影響.
新大陸的黑人音樂不僅復雜鮮活, 對白人民謠造成影響, 在有些美洲音樂形式的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黑人主導了整個ragtime, jazz音樂的發展, 對一些城市音樂, 如搖滾樂, 藍調也舉足輕重, 甚至對古典音樂也有不少效果
什麼是非洲人帶到美洲的音樂特質? 讓我們立刻想到的是他們對節奏的強調, 鼓及其他打擊樂器的使用, 切分音與復雜的節奏, 在在都顯現在美國黑人音樂文化中, 節奏嚴格的控制, 可說是西非鼓樂的表徵, 其次啟應(call-and-response)的演唱方式, 在非洲極為重要, 顯現在爵士音樂主奏的輪替, 顯而易見, 此外, 對器樂的偏好, 除非洲樂器外, 歐洲樂器如吉他, 口琴等 , 很快的便融合在他們的音樂之中, 而最重要的非洲音樂特質, 即興, 復音的形式, 也可在許多的美洲黑人音樂中發現.
此專輯匯集的音樂可以讓您體會到載歌載舞的非洲部落生活。鼓聲與人聲的結合,遙遠而充滿感性與旋律,在動感的鼓點中輕輕飄搖。帶您感受快樂的非洲之旅,進入曠野非洲地帶唯顫。
非洲有各種各旅余樣的樂器,因為非洲音樂在祭典儀式或祖靈的媒介,巫師治病重視的是節奏打擊樂器為主,非洲鼓打擊樂器又以鼓為重心,祭師有時也是鼓手,非洲鼓,在非洲人中具有神般的崇高地位。對細致的弦樂器通常是在聲樂、說故事等娛樂活動出現,弦樂和鼓的合奏齊奏并不常見,這是東、西、中、南非洲音樂的特色。 非洲用于鼓的材料十分多樣化,常見的是掏空的圓木,大葫蘆、陶土的容器等等。鼓在非洲是最普及的樂器,同樣類型的鼓在不同的地區出現,不同類型的鼓也在同一區發現。除了常見的金貝鼓外,外型有如漏沙計時的魔力單根雙面鼓,稱之為說話鼓(Talking Drum)。圓錐型的鼓。阿希克(Ashikoh)鼓型賣,以手掌擊鼓、鼓捧兩種。大型的可放地面表演,也有用掛在肩上,放在腋下卜鎮逗擠壓不足而一。有單面鼓或雙面,通常是山羊皮做的,有些鼓皮是釘死的,但大部份是以尼龍繩固定,便于調音。 鼓最能表現充滿節奏活力的非洲音樂,巫師借鼓樂咒語儀式的活動,以求得超自然的力量。因此鼓、鼓手、巫術是充滿禁忌,諸如女性不得吹打樂器禁忌等,神秘的巫術儀式中可以感受到。皇家或巫術的鼓手,需要通過層層的考驗才足以勝任。因此鼓手的養成是非常的嚴刻的。相對的鼓及鼓手在非洲有特殊地位。 鼓在非洲不僅是巫術、儀式、娛樂、也是生活信息的重要手段。說話鼓訓練有數的鼓手可授摸擬任何語言。在17世紀,葡萄牙在非洲到處抓黑人當奴隸,說話鼓是重要的警告利器,同樣對洪水猛獸,村莊和村莊的通告也是靠鼓來傳達。 探索非洲文化,音樂是最佳的徒徑,鼓則是最重要的窗口。對鼓必需以更大的文化范圍來認識,才能體認非洲文化精髓。
(1)撒哈拉以南非洲音樂中,節奏是最重要的因素。復節拍、復節奏、交叉節奏是非洲音樂的特點。所謂復節拍是指在樂隊作品中同時使用一個以上的節拍,每一件樂器或一組樂器都在自己的節拍框架內凸顯出一個獨特的節奏型,而不關注整體的合作,從而產生節拍的不協和或節拍的多聲部。撒哈拉以南非洲音樂的節奏構造非常發達,復雜多變。看起來十分復雜的黑人非洲音樂節奏,實際上是由極其單純的節奏不斷地“交替”或“沖突”而產生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音樂注重節奏的變化,旋律簡單并不斷地重復,重音一般不在第一拍上。強烈、奔放、復雜的節奏音樂是非洲黑人對世界音樂的重大貢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音階多種多樣,七聲音階是主要的。從樂音罩液的構成上看,可以分成等分音階和非等分音階。在音程上有局臘等距和不等距兩種。
(2)①非洲鼓
非洲樂器種類繁多,最有代表性的是鼓,鼓是非洲音桐悶滑樂節奏的基礎及表達音樂語言的最重要樂器。被稱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地位。
②馬林巴
馬林巴是一種帶有共鳴器的木琴。它發音寬厚,余音較長,琴板下面都有用各種果殼、葫蘆或罐頭盒、長方形木盒等做的共鳴體,演奏時聲音由琴板傳到共鳴體上,產生出一種特殊的共鳴效果。
③姆比拉
姆比拉是一種用手指撥動彈奏的簧片樂器,其結構是將長短不一的細長簧片綁在一塊木板上,并在其下面裝有一個木盒或干葫蘆作為共鳴體,人稱它為“拇指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