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化學變化——有其它物質生成的變化例:煤燃燒、鐵生銹、食物腐 敗、呼吸 2、判斷變化依據:是否有其它(新)物質生成。有則是化學變化,無則是物理變化 3、相互關系:常常伴隨發生,化學變化一定伴有物理變化,物理變化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4、那么,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初三化學復習資料(元素及其化合物)
一、空氣與氧氣
主要考點:
1.常識:空氣的污染及其防治,
① 空氣的污染成分:粉塵及有害氣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② 空氣污染的來源: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工廠的廢氣及其機動車的尾氣(主要是一氧化碳)
③ 空氣污染的防治:改變燃燒方式,開發新能源,植樹造林,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2.了解:空氣的成分,氧氣的性質及主要用途,氧氣的工業制法
① 空氣成分研究的科學家: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制得了氧氣),拉瓦錫(得出了空氣的組成)
② 空氣組成研究的反應: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4P + 5O2 點燃== 2P2O5
③ 空氣的成分:按體積分數,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雜質0.03%
注意:空氣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質及用途(如氮氣、惰性氣體)
④ 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高溫條件下能與許多物質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主要體現在較強的氧化性,及助燃性
a. 與金屬發生反應
2Mg + O2 點燃== 2MgO(注意石棉網的使用)現象:發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種白色銀磨培的粉末狀固體;
3Fe + 2O2 點燃== Fe3O4 (注意瓶底留有少量的沙或者水)現象:火星四射,生成一種黑色的固體;
2Cu + 2O2 加熱== 2CuO (注意并不是點燃,不能燃燒)現象:紅色的銅變成一種黑色的固體
2H2 + O2 點燃== 2H2O(淡藍色火焰,在干冷燒杯內壁出現水珠)
b. 與非金屬發生反應
C + O2 點燃== CO2 在空氣中燃燒持續紅熱,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生成一種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S + O2 點燃== SO2 在空氣中產生淡藍色火焰,在鋒唯氧氣中產生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生成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4P + 5O2 點燃== 2P2O5 放出大量的白煙
c. 與化合物發生反應
2CO + O2 點燃== 2CO2 (藍色的火焰);CH4 + 2 O2 點燃== 2H2O + CO2 (明亮的藍色火焰)
C2H5OH + 3O2 點燃== 2CO2 + 3H2O ;2CH3OH + 3O2 點燃== 4H2O + 2CO2
⑤ 氧氣的主要用途:支持燃燒,提供呼吸(氣焊、氣割、煉鋼、液氧炸彈、呼吸等)
⑥ 氧氣的工業制法:分離液態空氣法。
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三化學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化學知識點1
一、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1)單質與氧氣的反應:(化合反應)
1.鎂在空氣中燃燒2.鐵在氧氣中燃燒:
3.銅在空氣中受熱:4.鋁在空氣中燃燒:
5.氫氣中空氣中燃燒:6.紅磷在空氣中燃燒:
7.硫粉在空氣中燃燒:8.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
9.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
(2)化合物與氧氣的反應:
10.一氧化碳燃燒:11.甲烷燃燒
12.酒精燃燒:13.加熱高錳酸鉀:(實驗室制氧氣原理1)
14.過氧化氫分喊和中解:15.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17.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鎂燃燒:19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20.氫氣還原氧化銅21.鎂還原氧化銅
23.碳充分燃燒:24.木炭還原氧化銅:
25.焦炭還原氧化鐵:
26.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實驗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穩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溫煅燒石灰石(工業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鑒別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滅火器的原理):
34.鋅和稀鹽酸35.鐵和稀鹽酸
36.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
二、常見物質的顏色的狀態
1、白色固體:MgO、P2O5、CaO、、KClO3、KCl、、NaCl、無水CuSO4;鐵、鎂為銀白色(汞為銀白色液態)
2、黑色固體:石墨、炭粉、鐵粉、CuO、MnO2、Fe3O4▲KMnO4為紫黑色
3、紅色固體:Cu、Fe2O3、HgO、紅磷
4.硫:淡黃色
6、(1)具有刺激性氣體的氣體:NH3、SO2、HCl(皆為無色)
7.(2)無色無味的氣體:棚謹O2、H2、N2、CO2、CH4、CO(劇毒)
三、化學之最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
一. 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1)單質與氧氣的反應:
1. 鎂在空氣中燃燒:2Mg + O2 點燃 2MgO
2. 鐵在氧氣中燃燒:3Fe + 2O2 點燃 Fe3O4
3. 銅在空氣中受熱:2Cu + O2 加熱 2CuO
4. 鋁在空氣中燃燒:4Al + 3O2 點燃 2Al2O3
5. 氫氣中空氣中燃燒:2H2 + O2 點燃 2H2O
6. 紅磷在空氣中燃燒:4P + 5O2 點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氣中燃燒: S + O2 點燃 SO2
8. 碳在氧氣中充分燃燒:C + O2 點燃 CO2
9. 碳在氧氣中不充分燃燒:2C + O2 點燃 2CO
(2)化合物與氧氣的反應:
10. 一氧化碳在氧氣中燃燒:2CO + O2 點燃 2CO2
11. 甲烷在賣侍空氣中燃燒:CH4 + 2O2 點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氣中燃燒:C2H5OH + 3O2 點燃 2CO2 + 3H2O
二.幾個分解反應:
13. 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殲行分解:2H2O 通電 2H2↑+ O2 ↑
14. 加熱堿式碳酸銅:Cu2(OH)2CO3 加熱 2CuO + H2O + CO2↑
15. 加熱氯酸鉀(有少量的二氧化錳):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熱高錳酸鉀:2KMnO4 加熱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穩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 高溫 CaO + CO2↑
三.幾個氧化還原反應:
19. 氫氣還原氧化銅:H2 + CuO 加熱 Cu + H2O
20. 木炭還原氧化銅:C+ 2CuO 高溫 2Cu + CO2↑
21. 焦炭還原氧化鐵:3C+ 2Fe2O3 高溫 4Fe + 3CO2↑
22. 焦炭還原四氧化三鐵:2C+ Fe3O4 高溫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CO+ CuO 加熱 Cu + CO2
2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3CO+ Fe2O3 高溫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4CO+ Fe3O4 高溫 3Fe + 4CO2
四.單質、氧化物、酸、堿、鹽的相互關系
(1)金屬單質 + 酸 -------- 鹽 + 氫氣 (置換反應)
26. 鋅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鐵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鎂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鋁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鋅和稀鹽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鐵和稀鹽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鎂和稀鹽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鋁和稀鹽中改吵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屬單質 + 鹽(溶液) ------- 另一種金屬 + 另一種鹽
34.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鋅和硫酸銅溶液反應: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銅和硝酸汞溶液反應:Cu + Hg(NO3)2 === Cu(NO3)2 + Hg
(3)堿性氧化物 +酸 -------- 鹽 + 水
37. 氧化鐵和稀鹽酸反應: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鐵和稀硫酸反應: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 CuCl2 + H2O
40.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41. 氧化鎂和稀硫酸反應:MgO + H2SO4 ==== MgSO4 + H2O
42. 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 +堿 -------- 鹽 + 水
43.苛性鈉暴露在空氣中變質: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4.苛性鈉吸收二氧化硫氣體:2NaOH + SO2 ==== Na2SO3 + H2O
45.苛性鈉吸收三氧化硫氣體:2NaOH + SO3 ==== Na2SO4 + 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氣中變質:Ca(OH)2 + CO2 ==== CaCO3 ↓+ H2O
47.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 + SO2 ==== CaSO3 ↓+ H2O
(5)酸 + 堿 -------- 鹽 + 水
48.鹽酸和燒堿起反應:HCl + NaOH ==== NaCl +H2O
49. 鹽酸和氫氧化鉀反應:HCl + KOH ==== KCl +H2O
50.鹽酸和氫氧化銅反應: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51. 鹽酸和氫氧化鈣反應: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2. 鹽酸和氫氧化鐵反應: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53.氫氧化鋁藥物治療胃酸過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54.硫酸和燒堿反應: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55.硫酸和氫氧化鉀反應: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56.硫酸和氫氧化銅反應: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57. 硫酸和氫氧化鐵反應: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58. 硝酸和燒堿反應:HNO3+ NaOH ==== NaNO3 +H2O
(6)酸 + 鹽 -------- 另一種酸 + 另一種鹽
59.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60.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61.碳酸鎂與稀鹽酸反應: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62.鹽酸和硝酸銀溶液反應:HCl + AgNO3 === AgCl↓ + HNO3
63.硫酸和碳酸鈉反應:Na2CO3 + H2SO4 === Na2SO4 + H2O + CO2↑
64.硫酸和氯化鋇溶液反應: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堿 + 鹽 -------- 另一種堿 + 另一種鹽
65.氫氧化鈉與硫酸銅: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66.氫氧化鈉與氯化鐵:3NaOH + FeCl3 ==== Fe(OH)3↓ + 3NaCl
67.氫氧化鈉與氯化鎂:2NaOH + MgCl2 ==== Mg(OH)2↓ + 2NaCl
68. 氫氧化鈉與氯化銅: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69. 氫氧化鈣與碳酸鈉: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8)鹽 + 鹽 ----- 兩種新鹽
70.氯化鈉溶液和硝酸銀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71.硫酸鈉和氯化鋇: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五.其它反應:
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 + H2O === H2CO3
7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這個。
知識類型 編號 知識點
物
質
的
變
化
及
性
質 1 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
2 化學研究的內容
3 科學探究的方法
4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5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6 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含中和反應)
7 化學反應中的放熱
8 燃燒和燃燒的條件
9 完全燃燒、不完全燃燒
10 緩慢氧化、爆炸
11 滅火原理和方法
12 質量守恒定律
13 化學方程式書寫及其意義
14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15 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物
質
的
組
成 16 分子構成物質及分子的性質
17 微粒構成物質及其性質
18 用分子的知識解釋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混合物、純凈物
19 原子構成物質的原子結構
20 用原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21 相對原子質量
22 相對分子質量
23 原子團
24 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
25 離子構成物質及它的形態以及表示方法
26 元素
27 元素符號及其意義
28 元素的存在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29 化學式的概念
30 化學式書寫及其意義
物
質
的
分
類 31 單質和化合物
32 混合物和純凈物
33 催化劑、催化作用
34 氧化物
35 有機物
36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37 碳水化合物、油脂
化
學
用
語 38 元素符號(20種)
39 常見元素化合價
40 常見原子團的化合價(碳酸根、硝酸根、硫酸根、氫氧根、銨根等等)
41 化學式(根據常見元素或原子團化合價書寫)
42 化學方程式及其配平
43 原子(含簡單離子)結構示意圖
44 酸、堿、鹽的初步概念
溶
液 45 溶質、溶劑配液
46 溶液
47 乳化
48 溶解過程影響溫度的變化
49 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50 溶解性及影響它們的因素
51 溶解度
52 部分酸、堿、鹽的溶解性表
53 固體的溶解度曲線
54 溫度、壓強對氣體溶解度的影響
55 物質的結晶
56 溶液的導電性
57 水溶液的某些性質
58 pH—酸堿度的表示方法
59 溶液酸堿性與生活活動關系
化
學
與
社
會
發
展 60 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氫能等各種新能源
61 化學與材料
62 幾種材料性能用途
63 化學與環境
64 大氣污染原因及防止
65 水污染原因及防止
66 固體廢物的回收和利用
知識類型 編號 知識點
氧
氣 67 空氣的成分
68 空氣的污染和防治
69 氧首知氣的物理性質、用途
70 氧氣的工業制法及貯存
71 氧氣的化學性質、檢驗方法
72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水 73 水的存在、用途
74 水的污染和防治
75 水的物理性質
76 硬水及其驗證
77 水的組成
78 水的凈化和利用
氫氣 79 氫氣的實驗室制法
80 氫氣的可燃性
含
碳
無
機
化
合
物 8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用途
82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檢驗方法
83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84 滅火和滅火器簡介
85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毒性
有
機
物 86 人體六大營養素
87 主要有機物:淀粉、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的存在
88 光合作用
89 葡萄糖轉化為能量
90 淀粉的檢驗
91 葡萄糖作用及檢驗
92 蛋白質的作用及其性質
93 維生素及其存在和人體健康
金
屬
與
礦
物 94 常見金屬及金屬礦物
95 鐵的冶煉
96 金屬(鋼鐵)的生銹、防銹及回收
97 生鐵和鋼
98 石灰石的利用
酸 99 鹽酸的組成、物理性質、用途
100 鹽酸的化學性質
101 硫酸的物理性質、用途
102 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103 濃硫酸的特性
堿 104 氫氧化鈉的物理性質及特性
105 氫氧化鈉的化學性質
106 氫氧化鈣的物理性質、用途
107 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
108 氨水性質和用途
鹽 109 氯化鈉(食鹽)
110 碳酸鈉(純堿)、硫酸銅(膽礬)
111 石灰石成分
112 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間的轉化和用途
113 硫酸銅
114 化學肥料(種類、特性)
115 銨鹽檢驗
氧
化
物 116 單質、氧化物、酸、堿和鹽的相互關系(僅限于課本中涉及到的物質)
117 酸堿指示劑(酚酞、石蕊)
知識類型 編號 知識點
化
學
式 118 求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
119 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
120 求化合物者賣消中元素的質量分數
方
程
式 121 求反應物、生成物的質量比和質量
122 求含一定量雜質(雜質不參加反應的計算)的反應物或生物物的質量
溶
液 123 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124 溶液質量(g)=溶液體積(cm3)×溶液密度(g?cm-3)
知識類型 編號 知識點
儀
器
的
使
用 125 試管、試管夾
126 滴瓶、滴板、滴管
127 玻璃棒
128 酒精燈
129 燒杯
130 量筒
131 鐵架臺
基
本
操
作 132 固體藥品的取用
133 液體藥品的取用
134 洗滌玻璃儀器
135 連接儀器裝置
136 氣密性檢查
137 排水法、排氣法收集氣體
138 過濾
139 蒸發
140 配制溶液
141 pH試紙的使用
其
他 142 物質的鑒別或檢驗
143 物質的分離、提純
144 物質性質的證明
145 實驗室制取O2、H2、CO2的裝置連接
146 O2、H2、CO2的性質實驗
147 用實驗方法鑒別氧氣、氫氣、二氧化碳
148 用實驗方法鑒別:重要的酸、堿、有機物、氧化物
149 用指示劑鑒別的酸溶液和堿溶液
150 填寫實驗報告
151 實驗室安全知識
152 實驗方法:觀察法、比較法
- -``
【第6章 溶解現象】
〖第一節 物質的溶解〗
110.認識:認識溶解現象,知道常見懸濁液、乳濁液。
111.了解:溶液是均一、穩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在生產生活、科研實驗中的重要作用。
112.知道常見乳化現象。
113.了解:溶解過程伴隨的能量變化。熟悉硝酸銨吸熱、氫氧化鈉放熱現象,并了解其在實驗室中的用途。
114.了解:了解常見物質溶于水后溶液凝固點、沸點、導電性的變化,并知道其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溶液導電的原因(電離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
〖第二節 溶液組成的表示〗
115.學會:分辨常見溶液中的“溶質”和“溶劑”。
116.理解:理解溶質質量分數的定義,理解溶液、溶劑、溶質的質量關系。
117.學會:學會一定溶質質量分數溶液的配制方法及相關計算(溶質只限于一種),熟知實驗步驟、儀器、注意點、質量體積的換算,以及嚴格的書寫格式。能讀懂試劑瓶標簽的文字含義。區別溶質為液態、固態時的不同配制方法。
〖第三節 物質的溶解性〗
118.知道:醫用生理鹽水是質量分數為0.9%的氯化鈉溶液;學會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影響物質溶解性因素。
119.知道: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是常用的有機溶劑。
120.了解: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以上就是滬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的全部內容,核電荷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種元素,如Ne、HF、H2O、NH3、CH4。初三化學上冊知識點 二、質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①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②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③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