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生物

7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七年級上冊生物重點知識歸納

  • 生物
  • 2023-05-20
目錄
  • 七年級上冊生物總結歸納
  • 七年級生物上下總知識點簡
  • 初一上冊生物必考知識點歸納
  • 七年級上冊生物必背考點

  • 七年級上冊生物總結歸納

    因為有知識,我們上了太空,我們延長了人均壽命。更因為有知識,我們超出生死,不再疑惑。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1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1、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拿肆、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2、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3、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4、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5、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9、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10、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11、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2、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3、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4、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5、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

    6、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7、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8、花的結構(課本102)

    9、傳粉和受精(課本103)

    10、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11、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1、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2)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3、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4、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

    5、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6、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消純轎水循環。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褲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4、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5、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第五章 綠色植物是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131)

    5、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2、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3、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4、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5、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綠色工廠”----綠色植物。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2

    生物和細胞

    一、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二、顯微鏡的使用

    1、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數=物鏡倍數×目鏡倍數

    3、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三、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

    1、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 P42

    2、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溶解有色素、糖等物質)

    3、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即: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4、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5、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四、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五、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六、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七、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八、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九、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

    2、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3、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5、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6、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十、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

    十一、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1、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2、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十二、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2、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3、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

    八大:運動、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神經、內分泌、生殖。

    4、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動物體和人體

    5、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6、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7、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十三、單細胞生物

    1、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草履蟲的結構見課本70頁圖

    3、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3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圍(20KM)

    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2、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3、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1)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

    探究的過程、對照實驗的設計

    (2)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4、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態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

    6、生態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7、如果將生態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8、植物是生態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中的分解者。

    9、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生態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態的類型:森林生態、草原生態、農田生態、海洋生態、城市生態等

    13、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生物精華知識點匯總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歸納總結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小總結

    ★七年級生物知識點總結整理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大全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

    ★詳細的初一生物上冊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

    ★生物七年級上冊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初一生物上冊知識點歸納

    七年級生物上下總知識點簡

    初中階段的生物是一門比較簡單易學的課程,學好初中生物的關鍵就是掌握基本知識點,下面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總結,供大家參考。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分兩類:1、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所有生物的生活都會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響。當環境中一個或幾個因素發生急劇變化時,就會影響生物的生活,甚至導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受到周圍很多其他生物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有: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

    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升慎寬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孝如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二、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三、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體的組成

    1、草履蟲僅由一個細胞構成,但也能獨立地完成營養吵亮、呼吸、排泄、運動、生殖等生命活動。草履蟲每天吃4.3萬個細菌,對污水有一定的凈化作用;草履蟲通過細胞分裂進行生殖,是無性生殖。靠纖毛擺動,在水中旋轉前進。

    草履蟲主要食物是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細菌和單細胞藻類等食物由口溝進入細胞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的功能,未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從身體后端的胞肛排出體外,伸縮泡具有排泄廢物和多余水分的功能,表膜具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

    2、在載玻片上滴上兩滴草履蟲培養液,中間連起來,在一邊加鹽,草履蟲全部游到未加鹽的一側,因為草履蟲能逃避有害刺激;如在一側滴加肉汁,草履蟲會全部集中到有肉汁的一側,因為草履蟲能趨向有利刺激。實驗證明,單細胞生物也能趨利避害,適應環境。

    常見的單細胞生物很多,例如單細胞動物有草履蟲、變形蟲、喇叭蟲、小瓜蟲等,單細胞的植物有甲藻、硅藻、眼蟲等,還有細菌和單細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等

    3、植物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個體。植物體的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根、莖、葉是營養器官;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人和動物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個體,和植物體相比,多了這個結構層次。

    器官: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種組織,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結構叫做器官。

    :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叫做。

    人體有八大:神經、內分泌、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生殖和運動。胃壁是由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構成的。

    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持、連接、保護、營養等功能。

    初一上冊生物必考知識點歸納

    越學習七年級生物知識,越發現自己的無知。我整理了關于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一)

    1、 顯微鏡的結構:課本P36

    尺洞光線經過顯微鏡的路線:

    最早發現光學顯微鏡的是英國的科學家羅伯特.虎克。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束代替光學顯微鏡的光線觀察物體的細微結構的。

    2、顯微鏡的使用注意事項

    a.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在下降鏡筒時眼睛要注視物鏡?

    避免物鏡與玻片標本相撞,防止玻片標本損壞和劃壞物鏡鏡頭。

    b.在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c.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目鏡與物鏡放大倍數的乘積

    d.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

    3、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切片、涂片、裝片。

    4、臨時裝片制作過程:“擦”、“滴”、“取”、“展”、“蓋”、“染”、“吸”

    注意:a.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清水;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時滴生理鹽水,為了避免細胞吸水膨脹。

    b.染色時用稀碘液。

    c.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怎樣判斷這個污點的位置?

    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目鏡上;如果污點不跟著轉動,再移動玻片標本上,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玻片標本污點都不跟著轉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d、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和氣泡的區別:氣泡邊緣是粗黑的,中間沒有細胞核,用鑷子輕壓蓋玻片氣泡會變形。

    5、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結構的區別:

    都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都有線粒體。

    植物細胞比動物細胞多了細胞壁、液泡、葉綠體。

    6、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能量和信息

    7、細胞中的物質有:有機物(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和無機物(水、無機鹽、氧等)

    8、一般細胞中的帶酸味和帶甜味的物質存在于細胞的液泡中的細胞液

    9、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保護和選擇透過性)

    10、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線粒體和葉綠體)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轉換為化學能貯存在有機物中。將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把貯存在有機物中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動、植物生活所需。

    11、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染色體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染色體上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叫做基因。遺傳信息的載體是DNA的有姿芹機物。

    多莉羊的例子p55,57頁1題

    12、植物體由小長大的原因是: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13、染色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先復制加倍在平均分配在兩個細胞中。新細胞和原細胞所含有的遺傳物質是一樣的。

    14、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15、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16、動物體的基本組織:上皮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結締組織。

    17、植物體的基本組織:保護組織、分生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18、生物體的結構是有層次的。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動物體和人體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植物

    19、植物的六大器官:(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20、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變形蟲

    2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而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

    22、病毒由蛋白陵冊枯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只能寄生在活細胞里,病毒可以通過自我復制增殖,來制造新的病毒。病毒要是離開了活細胞,通常會變成結晶體。

    23、病毒根據寄生的細胞不同可以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24、課本70頁草履蟲的結構。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二)

    1、生物圈中已知的綠色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其中前三類因為通過孢子進行繁殖,所以又稱孢子植物。

    2、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可以作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3.苔蘚植物有莖、葉,但莖中無導管、葉中無葉脈(沒有輸導組織);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如:滿江紅、貫眾)

    5、菜豆種子結構: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兩片子葉)

    6、玉米種子(果實):果皮和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一片子葉)、胚乳

    7、裸子植物:種子裸露無果皮包被,(例子:銀杏、蘭等)

    8、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據子葉、葉脈、有無胚乳可以分為單子葉植物(竹子)和雙子葉植物(梅)。

    9、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經歷生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過程

    10、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11、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12、種子萌發的過程(先吸水、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程根;胚軸發育成連接莖和根的部位;胚芽發育成莖和葉。)

    13、.根尖的結構:根冠(保護)、分生區(分裂產生新細胞)、伸長區(幼根生長最快的部位)、成熟區(有根毛,吸收水和無機鹽)。(自下而上)

    14、芽還可以發育成枝條或花。

    15、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水、無機鹽(氮、磷、鉀)和有機物

    16、花的結構: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頭,花柱,子房 –里有胚珠)、雄蕊(花藥,花絲)最重要的是雌蕊和雄蕊

    17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傳粉的方式:昆蟲傳粉(蟲媒花)、風傳粉(風 媒花)、人工授粉

    18、受精: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后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穿過花柱,進入子房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與胚珠中的卵細胞結合的過程。

    19、果實和種子的形成:受精完成后:凋落(花瓣、雄蕊、花柱、)子房發育為果實;子房壁發育為果皮;胚珠發育為種子;受精卵發育為胚。

    20、區分果實與種子

    果實:蘋果、葡萄、西瓜、葵花籽、豆角、玉米

    種子:蠶豆、綠豆、芝麻、花生、西瓜子、杏仁

    21、水在植物體內的作用:a重要組成成分b保持姿態、硬挺c有利于光合作用d幫助無機鹽的運輸

    22、水在生物圈中分布是不均勻,也影響了植物的分布

    23、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24、導管:自下而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自上而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25、木本植物莖橫切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有形成層植物能長得很粗);木質部(有導管)。

    26、蒸騰作用的意義:a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b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c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d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27、觀察葉片的結構:表皮(上、下、氣孔)—保護組織、葉肉(葉綠體)—營養組織、葉脈—輸導組織,徒手切片法

    28、氣孔:氣孔一天的變化(水、風的影響);失水的“門戶”,氣體交換的“窗口”;由一對半月形的細胞——保衛細胞組成;從氣孔進出的氣體有:水蒸氣、氧氣、二氧化碳。

    29、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30、節水農業:畦灌、噴灌和滴灌的用水比例大約為10:5:3

    31、 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實驗a暗處理、將葉片內的淀粉運走消耗b葉片遮光、對照實驗c酒精隔水加熱、溶解葉綠素d加碘染色、碘遇淀粉變藍

    32、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能

    33、光合作用反應式:二氧化碳+水――――

    葉綠體

    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原料、產物、條件、場所、能量變化

    34、光合作用的意義:①滿足植物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②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食物來源③維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④提供氧氣

    35、葉綠素的生成需要光(韭黃、蒜黃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在光下會變綠)

    36、演示實驗與普利斯特利實驗(英國):結論:植物能夠更新由于蠟燭燃燒或動物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

    37、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

    38、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1)、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a有機物(纖維素、蛋白質和脂類、DNA分別是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的組成成分)b從器官水平(種子、蘿卜和紅薯的根、馬鈴薯的莖大部分都是有機物)

    (2)、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9、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分別說明:呼吸時放熱、呼吸時產生二氧化碳、呼吸時消耗氧氣。

    40、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氣,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

    41、呼吸作用的部位:線粒體

    42、呼吸作用的表達式(反應式)

    有機物+氧氣――――>二氧化碳+水+能量

    4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也可以說是活細胞的共同特征

    44、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溫度、氧氣、二氧化碳(低溫、少氧、多二氧化碳有利于水果蔬菜的保存、同時要聯系新疆的哈密瓜為什么甜)

    45、植被的概念:一個地區內生長的所有植物。46、植被的類型:荒漠、草原、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

    47、鄭州植被類型屬于落葉闊葉林

    48、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森林覆蓋率低(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草場退化,土地沙漠化。

    49、我國于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力求是我國對植物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盡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三)

    1、生物學時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2、生物具有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2)生物能進行呼吸 鯨魚噴水(3)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 人可以通過出汗、呼出氣體和排尿將廢物排出體外;植物落葉(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葵花朵朵向太陽(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機器人、鐘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蟲是生物。

    3、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調查要有明確的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選取一部分調查作為樣本,調查常用的方法是抽樣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去圖書館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搜索;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圖標、音像資料。

    4、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歸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按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按用途可分為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5、生物都生存在生物圈中。生物圈范圍: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為準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約20千米左右的圈層。水圈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大多數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內的水層中。巖石圈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但人類的活動可以達到生物圈的各個圈層。

    6、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7、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必需攜帶的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有淡水、營養物質(食物)、空氣(氧氣)。

    8、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環境(魚離不開水)。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生物因素【捕食關系(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等】和非生物因素:陽光、溫度、水、空氣等。

    9、探究的一般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10、對照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試驗中光是變量,其它條件是定量)

    1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中描述的是氣溫對植物的影響。

    12、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同時也影響和改變著環境。(適應:駱駝適應炎熱缺水的環境;駱駝刺適應干旱環境;海豹適應寒冷的環境;旗形樹是對大風環境的適應)(改變:植物的防風固沙,蚯蚓提高土壤肥力)

    13、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就是生態。

    植物—生產者

    生物部分 動物—消費者

    生態系 細菌、真菌—分解者

    統組成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和水等

    14、在生態中,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

    15、食物鏈:在生態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越多(富集)。

    16、食物網:在一個生態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17、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平衡失調。

    18、生態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生態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9、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 在生物圈中有著多種多樣的生態。其中森林生態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濕地生態具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稱為地球之腎。農田生態是人工的生態。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知識點相關文章:

    1. 七年級生物復習提綱上冊全

    2. 初一生物學上冊知識點

    3. 七年級生物上冊復習知識點

    4. 七年級上冊生物知識點

    5. 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 初一生物復習提綱(上冊)

    七年級上冊生物必背考點

    生物作為初昌檔中新接觸的科目,對于同學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那么七年級上冊生物重點知識點有哪些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生物重點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生物重點知識點總結

    認識生物耐差亂

    1、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觀察

    2、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②生物能進行呼吸(如 鯨副處水面換氣)③生物能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如 人出汗,植物的落葉等)④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如 含羞草對刺激作出反應)⑤生物能生長和繁殖(如 種子萌發、破殼而出幼鱷等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到一定階段開始繁殖下一代)⑥生物都有遺傳很變異的特性(如 “種豆得豆”是遺傳、“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是變異現象)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3、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了解生物圈

    1、生物圈(定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

    生活環境:生物的生存空間和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2、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分類:①非生物因素—陽光、空氣、溫度、水、土壤性質等

    ②生物因素----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探究問題的一慶運般過程:①提出問題②作出假設③制定計劃④實施計劃⑤得出結論⑥討論和交流。

    4、光對鼠婦生活影響

    設計對照試驗幾點注意事項:

    ①實驗結束后把鼠婦放回適合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中

    ②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對照實驗中只能有一個變量

    ③只用1只鼠婦做實驗,結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用10只鼠婦做實驗,可以減少偶然因素。

    5、生物與生物之間關系

    捕食關系(兔以某些植物為食,狼以兔為食)

    競爭關系(水稻和田中雜草爭奪陽光、養料、水分等)

    合作關系(螞蟻、蜜蜂等群體生活的昆蟲)

    寄生關系(蛔蟲、豬肉絳蟲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動物的體內)

    6、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生物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著環境。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7、生態: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

    8、生態組成:⑴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9、食物鏈:在生態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食物網:一個生態中往往有許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10、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能量流動: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物質循環:全球性、反復出現、循環運動

    11、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的有毒物質積累得越多。

    12、一般情況下,生態中的各種生物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這說明生態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生態平衡:在生態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從總體看,一個生態中,植物多于草食動物,草食動物多于肉食動物。

    13、生態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如:森林生態比草原生態自動調節能力強)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種草,為了防止鳥吃草籽,用網把試驗區罩上,結果發現,網罩內的草的葉子幾乎被蟲吃光,而未加網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長良好。原因是:食物鏈被破壞而造成生態平衡失調。

    14、生物圈范圍:以海平面來劃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共20千米。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拓展閱讀:初中提升生物成績的方法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上課前的自學,是學生學習的預備。同學們堅持經常課前預習,不僅使自己對即將上的新課有個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對自己在新課中必須重點掌握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提高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

    2、聽課是學習的中心環節。

    能否上好課,教師的教是一方面,學生的學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學們要掌握聽課的方法。為此,同學們在上生物課時要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聽,認真記。

    注意聽不僅僅是要求同學們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聽課要聽思路,注意聽老師是如何引入新課,怎樣展開講解的,最后又是怎樣歸納小結的。特別要注意理解教師在講課中反復強調的重點和難點,并在不影響聽課的前提下記些要點。

    (2)多動手、多觀察。

    生物課里,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課件等直觀手段進行教學。有時教師還領學生做些探究性實驗,同學們應在教師指導下多動手細觀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對現象和過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實驗技能,同時培養了自己的科研素質,同時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勤思考、多提問。

    上課前同學們應對教師講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地進行思考,尤其要重視教師的提問,不論提問誰,都必須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來,敏捷地思考這個問題我是怎樣想的?特別是在聽課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發現的新問題都要虛心向教師請教,決不能不懂裝懂。

    3、及時復習。

    復習是上課的延續,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和鞏固,這要求同學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還沒有遺忘時就去復習,加以鞏固和強化。為此做到:

    (1)復習要有明確目的。主要體現復習什么內容,具體達到什么目的,達到什么標準。

    (2)復習要有計劃性。制定復習計劃要實事求是,合理安排好復習內容,分配適當的復習內容。

    (3)復習要堅持經常進行。新課復習、單元復習和期末復習要有機銜接起來,決不能間斷。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拖县| 易门县| 秭归县| 尼勒克县| 横山县| 浪卡子县| 香港| 安泽县| 长寿区| 大埔区| 汉寿县| 玉龙| 苍南县| 会同县| 余庆县| 囊谦县| 玉田县| 大余县| 金寨县| 湘潭县| 吉首市| 恩施市| 蒙城县| 牙克石市| 鄂伦春自治旗| 仪征市| 吉首市| 铁岭县| 五峰| 兴安县| 屏南县| 邢台市| 遂溪县| 崇礼县| 金川县| 馆陶县| 扎赉特旗| 垦利县| 石林| 资溪县| 宕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