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音樂

宣漢土家擺手舞音樂,土家擺手舞音樂

  • 音樂
  • 2023-05-28
目錄
  • 土家擺手舞mp3
  • 土家族擺手舞廣場舞
  • 土家擺手舞音樂
  • 恩施土家擺手舞音樂
  • 老版土家擺手舞音樂

  • 土家擺手舞mp3

    《三下鍋》這首歌由胡家勝作詞,符瑋作曲, 山水組合 (許勇、舒維)演唱。

    中文名稱,三下鍋

    歌曲原唱,山水組合

    填詞,胡家勝

    譜曲,符瑋

    歌詞

    男:

    鍋鍋嘛架起來呀

    逮呀

    火火嘛點起來呀

    逮呀

    喝多喝少都是情啊

    酒杯端起來啊

    豬肚羊肚加牛肚啊

    臘肉蘿卜燉白菜啊

    豬腳羊腳加肥腸

    一鍋子全裝下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鄉喜歡它

    朋友喜歡他

    生活里有五味

    人生多苦辣

    男:

    鍋鍋嘛架起來呀

    逮呀

    火火嘛點起來呀

    逮呀

    喝多喝少都是情啊

    酒杯端起來啊

    豬肚羊肚加牛肚啊

    臘肉蘿卜燉白菜啊

    豬腳羊腳加肥腸

    一鍋子全裝下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旦純鬧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鄉喜歡它

    朋友喜歡它

    香飄尋常百姓家

    尋常百姓家

    男:

    一雙筷子一個碗

    一個鍋鍋兒一把鏟

    一把鑰匙一把鎖

    一個女人一個漢

    朋友伙計兄弟姊妹

    逮個三下鍋兒啊

    一壇子米酒索索利利

    全部都干完啊

    七姊妹

    辣得死心

    六月椒

    麻得舒服

    胡師傅的三下鍋

    土家族的文化模罩

    張家界的山水

    它就養這方人

    養得后生兒像座山

    養得姑娘兒像朵花兒

    張家界的兒女

    敢說敢講 敢愛敢恨

    敢作敢當 敢打敢拼

    也敢闖天下啊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男:

    三下鍋哎

    女:

    麻麻辣辣 麻麻辣辣

    合:

    老鄉喜歡它

    朋友喜歡它

    香飄尋常百姓家

    尋常百姓家

    香飄尋常百姓家

    擴展資料:

    民間歌曲 按土家族的傳統習慣可分為山歌、薅草鑼鼓、勞動號子、搖兒歌與兒歌、褲脊風俗歌等5種。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中國湘西、鄂西兩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散居在重慶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和湖北宜昌地區的五峰、長陽等縣。人口835萬人(2013年統計)。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漢語漢字,僅有湘西的保靖、龍山、泳順及鄂西的來鳳等縣少數偏僻山寨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人民喜愛歌舞,每年農歷正月和三月是傳統的歌舞節“社巴日”。民間音樂主要有民間歌曲和器樂兩類。

    參考資料來源:-土家族音樂

    土家族擺手舞廣場舞

    “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五日,土民齊集,披五花被,錦帕裹頭,擊鼓鳴銃,舞蹈唱歌。舞時男女相攜, 翩躚進退,謂之擺手。往往通宵達旦,不知疲也。”(雍正《永順府志》)“紅燈萬點人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古代文人這樣描寫擺手歌的情景,反映了土家族高毀地區擺手活動的盛況。

    現在土家族聚居地區——酉水兩岸的來鳳等地尚留有不少擺手堂遺址,沿酉水流域的土家族人民,直到現在還常舉行擺手活動。擺手活動其規模有大小之別。大擺手是數村、數十村族人聯合舉行,人數多規模大,往往有成千上萬人參加。小擺手則是一村一族人的擺手活動。無論是大擺手還是小擺手,它的祭祀祖先、祈求豐年的目的,以及擺手的內容均基本相同。

    擺手活動系在固定的擺手堂進行。擺手歌有行堂歌與坐堂歌兩種。行堂歌是伴隨擺手舞內容編唱的歌,跳什么唱什么,一個人領唱眾人吆喝。坐堂歌則是歌手們坐下來唱的,有單唱、對唱、輪唱等。歌手是擺手活動的主持人“梯瑪”、掌壇以及其他善歌者洞念御。擺手歌有即興而歌的內容,但更多的是由“梯瑪”領唱、世代傳承、內容浩繁、唱詞是固定的古歌。

    擺手歌與梯瑪神歌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梯瑪神歌與擺手歌均系由梯瑪傳唱,但從內容與演唱時間、地點、目的來看,二者不是同一作品,應有納巖區別。梯瑪神歌是由梯瑪在一家一戶、為主人消除病災祭祀神祇時所唱的宗教歌;擺手歌則是梯瑪在擺手傳統民俗活動中,為紀念全民族的祖先、祈求后代興旺發達、年豐人壽而演唱的敘述歷史的古歌。

    擺手歌雖不似梯瑪神歌那樣有明顯的宗教色彩,但擺手活動本身就有宗教性,依附于擺手活動的擺手歌也就自然地受宗教的影響。擺手歌中有關農事生產部分,因與人民生存攸關,一般歌手與掌壇師也會演唱,普及程度較高。其它擺手古歌則僅能由梯瑪演唱,有的梯瑪在演唱時對古代土家語古歌的確切含義也不甚了解。現在,記錄完整、注有原文音標的擺手歌已作為土家族的古籍作品公開出版。

    土家擺手舞音樂

    【舞蹈簡介】

    擺手舞主要流傳在鄂、湘、渝交界的酉水流域,以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來鳳、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龍山、永順為主要傳承地。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擺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舞表現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活動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服飾道具】

    擺手舞活動是土家族人緬懷祖先、追憶民族遷徙的艱辛、再現田園生活的恬靜的大型舞蹈史詩,其服裝和道具也蘊含著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各式各樣的民族服飾和道具將擺手堂裝飾得隆重而熱烈。擺手場上插著許多幡旗,人們手舉龍鳳旗隊(用紅、蘭、白、黃轎鉛隱四色綢料制成) ,身披“西蘭卡布”(花被面) ,捧著貼有“福”字的酒罐,擔五谷、擔獵物、端粑粑、挑團馓、提豆腐,手持齊眉棍、神刀、朝筒,扛著鳥槍、齊眉棍、梭鏢等道具,吹起牛角、土號、嗩吶,點響三眼銃,鑼鼓喧天,歌聲動地,男歡女樂,舞姿翩翩,氣氛非常熱烈。正如一首土家族竹枝詞描寫的那樣:“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水生波。紅燈萬盞人千迭,一片纏綿擺手歌。

    【動律特點】

    擺手舞其身閉廳體動作主要取材于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戰斗。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在長期發展變化,在各地不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特點卻是一致的,即順拐、屈膝、顫動、下沉。順拐是擺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邊手,它要求手腳配合默契,動作一致,以身體的律動帶動手的甩動,手的擺動幅度一般不超過雙肩,擺動線條流暢、自然、大方;屈膝要求膝蓋向下稍稍彎曲一下,上身擺正,腳掌用力,顯得敦實、穩健;顫動是腳部與雙臂略帶小幅度抖動,給人一種有彈性和韌勁的感覺;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時身體有一種向下的感覺,動作沉穩而堅實。這些扭、轉、屈、蹲等動作組合需要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的緊張、松弛交替轉換與協調用力和上下肢的密切配合。因此,擺手舞對身體的協調性要求較高。

    【表演方式】

    舉行擺手活動時,人們扛著龍鳳大旗,打著燈籠火把,吹起牛角號、嗩吶、咚咚喹,點燃鞭炮,放起三眼銃;抬著牛頭、粑粑、刀頭(即大塊的熟肉)、米酒等供品,浩浩蕩蕩涌進擺手堂。

    先舉行祭奠儀式,由一位有聲看的土教師帶領眾人行過叩拜禮后,便在供奉的神像下面邊跳邊唱神歌。唱的內容多是頌揚土王及祖先的恩德和業績,表達土家激叢人的無窮懷念之情。還要象征性地恭請土王和祖先前來參加擺手盛會,與民同樂。

    祭奠完畢,土教師則帶領眾人來到堂外的坪壩,在一棵掛滿五顏六色小燈籠的大樹下依次圍繞,隨著鑼鼓的'節奏起舞,“男女相攜,蹁躚進退”。

    擺手舞以打擊樂伴奏,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各一面。牛皮大鼓一個,鼓槌一對,大鑼一面,鑼槌一根。鼓的直徑0.6-0.85米左右不等,高0.65-0.85米左右。大鑼直徑0.65-0.85米不等,凹凸深度0.04米左右,鼓槌、鑼槌視鼓鑼大小相應配置。

    演奏時,一人或兩人在擺手堂中心擊鼓叫鑼以指揮全場。常用的曲牌有單擺、雙擺、磨鷹閃翅、撒種等。節奏平穩,強弱分明,雄渾深沉。

    擺手舞是歌舞渾然一體的綜合藝術,其歌叫《擺手歌》。來鳳土家現在跳擺手舞時,一般不唱,但傳說很早以前有擺手唱歌,現流傳保存下來的擺手歌有兩首,一首為擺手時穿唱的山歌《要吃飯就要挖土》,二首為《點兵歌》,歌詞固然簡單,但卻透出了樸實的生活哲理和英雄崇拜的理念。

    【傳承價值】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里,社會生產發展的縮影和藝術性的表現,它的成長、發展伴隨了土家族這一民族共同體的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質形成的全過程,是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綜合載體。擺手舞的價值不是一般的藝術形式所能替代的,它在土家族的社會與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

    傳承民族文化,強化民族意識

    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認同

    商品流通,活躍民族經濟

    增進身心健康,繁榮文化生活

    恩施土家擺手舞音樂

    土家族舞蹈擺手舞介紹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光輝燦爛的民族藝術文化, 古老的“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下面是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土家族舞蹈“擺手舞",希望能幫到大家!

    “擺手舞”,土家語叫“舍巴”,流行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擺手舞”流傳廣泛 ,名稱不盡相同。有叫“舍巴日”或“舍巴格資”,意思是甩手或玩擺手;有叫“舍巴”的,意思是擺手;有叫“舍巴駱駝”,意思是跳擺手;有叫“跳年”(漢語),名稱雖多,但表演形式和內容基本相同。每逢慶賀新年,紀念祖先或是團圓聯歡中,土家族人民都要跳“擺手舞”。

    “擺手舞”歷史悠久,在永順縣城郊石壁上刻有一首古詩:“千秋銅柱壯邊陲(注),舊襲純基姓流 傳十八司,相約新年同擺手,看風先到土王祠。”另外,在過去“梯瑪”(土家語領頭人之 意,是組織跳擺手舞的領頭人)。念誦的敘述土家族人民史詩《遷徙記》中,也有若干處提到擺手舞的。如:“擺手的人們啊,咱們的蘿卜無論是大的還是細的,都放到背簍里,擺手用的東西,全部放到背簍里。”據了解土家族人民的這次遷徙約是五代前后的事了,這表明出現較完整的擺手舞的時間已有千余年了。

    在《永順府志》中,對當時的擺手舞活動曾有這樣的記載:“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鳴鑼擊鼓,男女相聚,跳舞唱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每逢擺手時節,人們披著絢麗的被錦(被面),擎著數褲叢百幅乃至上千幅繡有龍鳳,繪畫著鳥獸的彩旗,同時木鼓聲、鑼鈸聲、上百枝鳥槍聲、人們的歡笑聲,匯成一派節日的喧鬧聲,震蕩山谷。成千上萬的人聚在“八部廟”前的“擺手堂”,圍成圓圈,男女相攜,蹁躚進退,邁開粗壯健美的步伐,擺動著雙手,可以一連跳上幾晝夜。清代彭施鐸曾對當時跳“擺手舞”的場面做過詳細的描述:“福石城中錦作窩,土王宮畔拍謹水生波,紅燈萬點入千疊,一片纏綿擺手歌 。”

    “擺手舞”有“大擺手”、“小擺手”的區分。

    “小擺手”在凡有土家族定居的地方都有,規模較小,只要村寨旁有一個小坪,立一個小廟 (供的是土王),就成“擺手掌”,“小擺手”的舞蹈動作,以模擬農事勞動為主。

    “大擺手”規模宏大,“大擺手”的場所是幾個縣會祀的地方,或幾個鄉會祀的地方。這里坪大、廟大,到了“擺手”的季節,附近土家族男女老少,都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趕來參加。 由于土家族人民居住的地區不同,原姓不同,因此祭奠的祖先與修建的廟祠也不同,祭祖的儀式也各有差異。

    如龍山縣馬蹄寨,田姓子孫很多,傳說田家祖先是田好漢,兄弟八人是八個將領,于是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八部神廟。在舉行“大擺手”時,場中豎有桅桿,懸有龍鳳旗,掛有大燈,場中設有燎架,旁放竹捆,所以照明之用。場中還有火樹一、二根,專用來燒爆竹的。路旁插有牌燈、寫著“五谷豐登”、“天下太平”等字,神堂內牽有繩索,以備人們將燈籠或獵獲的飛禽掛在上邊。神堂前擺一個祀案,專放打來的各種野獸。

    整個活動分做三夜進行,第一夜由“梯瑪”主持祭祀祖先,先由“梯瑪”請神,然后把打來的山禽、野獸、家獸當場殺死供上,最后飲宴。第二夜,各寨的青年身披手織的五彩錦被當做古人的甲胄,手執刀、槍、旗等器具,進行比武表演。第三天才開始跳“擺手舞”。

    又如永順縣,有七個寨的土家族人民同在這里祭祀。寬坪上燃著一條用干竹子捆成的長火把照明,祭祀儀式在“擺手佬”(梯瑪)主持下進行,然后由扮著“茅古斯”的人們來進行表演。(“茅古斯”是用土語演唱的一種簡單的戲劇表演,扮演者全身披稻草,頭上扎幾根草辮子。)表演共分五夜進行,第一夜表演掃地,唱十二月生產歌;第二夜表演打獵;第三夜表演釣魚;第四夜表演接新娘;第五夜表演教“茅古斯”讀書。在表演“茅古斯”的先后和空隙時間跳“擺手舞”。人們舞著各種模擬生產的動作,或生活上有趣的動作。有時 唱山歌或對唱情歌。

    “擺手舞”是集體舞蹈,大多成圓形,鑼鼓放在中央或邊上。男女老少都可參加,有時兩人一行或四人一行,有時女的在里圈。“導擺者”在行列之前領頭,行列之間有“示擺者”作示范,行列之后有“押擺者”壓隊,在鑼鼓的伴奏下,邊唱邊舞。一般要跳完一圈之后才換一個動作,各個動作連接起來,便構成一個完整的情節。如:耙田、插秧、扯草、望太陽等動作連接在一起,就表現出春季生產的勞動過程。那健樸的舞姿,高亢、自由的歌聲伴著強烈的鑼鼓節奏,給人以清新而熱烈的感覺。

    有的地方跳“擺手舞”是在擺手掌內舉行。“擺手堂”分一堂(即正堂)、二堂,開始進堂時男女都在一堂擺,女的在里圈,男的在外圈。然后男的留在正堂擺,表示祈求幸福、安樂, 情緒十分嚴肅。女的則到二堂擺,情緒歡快。

    擺手舞是土家族人民的一種全民族的大型舞蹈,它真實地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有表現狩獵勞動的;有表現軍事戰斗的;有表現農業生產的,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的等等。

    在“擺手舞”中反映農事勞動的動作最多。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中的'生產活動。其中有砍火渣、挖土、燒灰、積肥、種苞谷、種棉花、薅草、插秧、割谷、打谷等等。

    擺手舞的基本擺法是:雙漆微屈,左腳上前一步,雙手順勢向前一擺,當雙手輕輕擺向后時,右腳即跟著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腳上前一步,右腳上前半步,雙手前后輕輕連擺兩次;兩腳停住,雙手前后重擺一次。這就叫“單擺”。如向相反方向再擺一次,就叫“雙擺”。農事動作多以“單擺”為主,要表現“挖土”,雙手在擺動時,就做挖土狀,要表現“栽秧”,雙手就做栽秧狀等等。總之,農業生產中的動作,都可以吸收到“擺后舞”中來。

    表現軍事戰斗的擺手時,擺者分東西排列,中間隔一丈多寬,五人為一“排”,兩排為一“比”,四排為一“隊”,“比擺”二十人,“隊擺”四十人,手中持長矛或齊眉棍,上面飾有紅纓或黃帛。擺時將武器斜拿,然后以一擺三躍的方式向對方沖去,雙方接近時,兩人武器交鋒,幾個回合后,跳到對方位置,即將武器直拿,慢慢轉過身來,面向對方。隨即又以原來的動作一直沖回自己原位。這就算完成一次“擺動”。這時鑼鼓狂熱的打著“十二月”、“龍戲水”等鼓點,表示對凱旋的壯士熱烈歡迎。

    反映打獵生活的有“空拳斗虎”、“弄虎”等等。這類動作是“擺手舞”中最古老的動作, 因而逐漸失傳,目前保存的還有“跳蛤蟆”、“木鷹閃翅”、“拖野雞尾巴”等。

    在“擺手舞”中還有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內容的動作。如:打粑粑、打蚊子、打草鞋、牛打架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動作,如回旋擺、雀躍、套擺、樂太平等等,反映了節日的歡快情緒。

    跳“擺手舞”時唱的歌,叫做“擺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間舞蹈音樂。擺手歌均用土語演唱,有齊唱、領唱、獨唱等多種形式,有歌唱歷史、軍事、生產、愛情等各方面的內容。

    “擺手舞”以大鑼大鼓伴奏為主,節奏明快、簡練,有時也用大號和嗩吶作為伴奏樂器,舞者動作的變化聽鑼鼓“指揮”敲擊鼓邊為令。

    “擺手舞”的動律,絕大部分是順擺即擺右手出右腳,擺左手出左腳。膝部的彎曲,是“擺 手舞”中較顯著的特點,通常在整個舞蹈中,膝部都是彎的,特別是在每一動作最后一拍, 膝部彎曲更深一些。

    手的動作雖多,但擺動較小,最高不得超過肩膀,擺時臂膀伸直或固定彎曲角度。重拍向上擺,弱拍向下擺,同時雙手和上身都要顫動一下。

    “擺手舞”的服裝有顯著特點,大都用自織的藍、黑、紅布做成。男的用黑布或白布纏頭,穿大衣大袖無領滿襟短衣,扣子用布做,僅胸襟右上角用兩個銅扣,腰系荷包。還有一種最古老的叫琵琶襟,鑲有花邊。婦女穿寬衣大袖,褲子肥大,袖口與褲腳鑲有五寸寬的邊,內鑲七寸寬的絲絨小邊。衣領只有五分高,鑲三道小邊,肩及胸襟也鑲五寸寬的邊,不繡花、滾上淡藍色的細邊,扣子全用布做,僅領子用一顆銅扣,色彩調和,樸實美觀。男女的鞋子都是兩片合起來的,男鞋多用黑色,頭上翹,鞋口滾上牛皮,鞋底很厚。婦女的 鞋子,鞋頭稍翹兩邊繡花,鞋口淺,滾絲邊,鞋底稍薄,后跟不合攏,用麻線編織,可放大或收小。

    ;

    老版土家擺手舞音樂

    1、首先,向左揮手,同時身體向左扭動胯部。

    2、其次,往前走,右手起,身體向右扭動。

    3、最后,左腳退,右腳跟。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擺手舞以擺動談桐雙手跳舞而得名,是土家族含笑坦地區廣為流行的一種祭祀升旁祖先的活動。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巍山| 永仁县| 罗定市| 南漳县| 子洲县| 攀枝花市| 义乌市| 明水县| 绿春县| 滦平县| 连云港市| 历史| 余干县| 双柏县| 射阳县| 镇康县| 娱乐| 休宁县| 麻栗坡县| 徐州市| 镇远县| 房山区| 长乐市| 泗水县| 乐昌市| 平潭县| 凤城市| 宝应县| 镇沅| 高安市| 时尚| 桃源县| 昌平区| 平阳县| 安康市| 潜山县| 临湘市| 宁陕县| 区。| 德清县| 汪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