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2023年初一下冊期中考試試卷

  • 歷史
  • 2023-05-29
目錄
  •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 2023年初一下冊期中考試試卷
  •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試卷2023
  • 初中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初一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同學們在學歷史時要學會總結、歸納。下面我整理了初一歷史培喚下冊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時間:589年.

    二、“開皇之治”

    隋文帝的統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2000多公里。

    2、開鑿的目的:①加強南北交通;②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逗中胡農業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的改進:曲轅犁、筒車。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

    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二、山攔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歷史是屬于文科類的學科,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為繁瑣,所以,歸納整理歷史必背的知識點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更多“歷史知識點”相關文章內容推薦(↓↓↓)

    初中歷史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初中人教版歷史知識點歸納

    初中歷史關于戰爭類的必背知識點有哪些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大全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要點匯總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1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遣唐使

    1.含義:唐朝時,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

    2.概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同行的還有許多留學生和留學僧。

    3.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 、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鑒真東渡

    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

    2.過程:754年,鑒真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玄奘西行

    1.時間:貞觀初年。

    2.過程:玄奘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大唐西旁陵斗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考: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原因?帶給我們的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原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

    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

    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2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二、開通大運河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的統治為開通大運河奠定經濟基礎。②隋朝國家統一。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開通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9、評價:

    ⑴積極:①經濟上:大大促進了南北汪橡經濟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加強了對南方的控制)

    ⑵消極: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隋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運河的開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國)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過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運磨度。②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滅亡

    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2.概況:山東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

    3.滅亡: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3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以開封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北宋。

    2.統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繼者,陸續消滅了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

    3.措施

    (1)軍事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還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設置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②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頻繁調動,三年一輪換;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

    (3)財政上: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4.影響: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2.措施

    (1)重視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

    (2)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3.辨證認識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

    (1)積極影響:①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及經濟的發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2)消極影響:①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也導致了北宋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輕武形成了以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但由于政治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導致政府辦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4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

    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許多新品種。

    ④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

    ⑤生產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曲轅犁;創制新灌溉──筒車。

    2、手工業方面: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

    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類玉”“類冰”)、邢窯白瓷(“類雪”“類銀”)、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繁榮:

    ⑴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⑵長安城:①建筑宏偉;②市坊分開(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③街道規劃整齊;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一)西南──吐蕃(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二)北方──回紇的勃興

    1、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

    2、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3、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

    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區)

    ②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冊封回紇、靺鞨和南詔的首領

    ④軍事進攻:唐太宗打敗東突厥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學方面(詩歌)

    (三)書法、繪畫和石窟藝術

    思考:隋唐時期為什么會出現輝煌的文化?

    ①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②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文化的發展創造條件

    ③各民族間和對外交流的頻繁,有利于文化的發展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5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隨后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貞觀”。

    3.統治

    (1)納諫: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

    (2)用人: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

    (3)政治: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4)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5)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

    4.結果: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

    5、評價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

    (1)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

    A、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

    B、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

    C、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

    D、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3)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二、現實意義:

    (1)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

    (2)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

    (3)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

    (4)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并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創建和諧社會。

    三、女皇武則天

    1.稱帝: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統治措施: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

    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四、開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

    2.措施

    (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3.表現: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點相關文章:

    ★七年級下冊歷史必背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考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歷史必考知識點總結

    ★初一下冊歷史必考知識點歸納

    ★2021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歸納整理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知識匯總,填空題簡答題必考要點

    ★七年級下人教版歷史重點知識點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年初一下冊期中考試試卷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轎悔搜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前兄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訪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于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閉歷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七年級數學下冊期中考試試卷2023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慧滑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前派臘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羨圓,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于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初中七年級歷史必背知識點

    我們學習七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上要敢于兼收并蓄采納眾長。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的知識點,大家快來跟我一起欣賞吧。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一)

    輝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年。

    2、唐朝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唐朝杰出的醫學家孫思邈,寫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稱為“藥王”。

    5、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精美的壁畫、塑像,大量佛經、文書)。

    6、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李白,詩仙,《蜀道難》;杜甫,詩圣,“三吏”“三別”,作品稱為“詩史游信嫌”;白居易《新樂府》。

    7、書法名家:顏真卿和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畫圣,開寫意畫先河)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二)

    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

    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 年,唐朝為藩鎮所滅。

    一、遼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興起

    (1)契丹的生活習俗:游牧為主,唐末開始逐漸有了農耕生活。

    (2)契丹國的建立:10 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960 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 匡胤就是宋太祖。

    (2)杯酒釋兵權:用設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統兵大將的兵權。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與遼的和戰---澶淵之盟

    (1)時間:宋真宗統治時

    (2)內容:宋初,對遼用兵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遼撤兵,宋朝給遼歲幣。

    (3)評價:①宋神手每年要給遼歲幣給老百姓增加了負擔,對宋來說也是屈辱的。②但這個條約也使遼宋 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邊境和平,這樣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雙方在邊境地區貿易的發展

    5、北宋與西夏的和戰

    11 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宋與西夏的和議:①元昊向宋稱臣;②宋給西夏歲幣;③雙方在邊界開放貿易。

    二、金與南宋的對峙

    1、12 世紀初期,女真杰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接著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7 年,北宋被金滅亡,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抗金英雄:岳飛 郾城大捷

    4、宋金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坦配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政權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遼契丹

    10 世紀初遼太祖阿保機上京北宋漢族960 年宋太祖趙匡胤

    東京(今開封)西夏黨項

    11 世紀前期李元昊興慶金女真

    12 世紀初期金太祖阿骨打

    會寧,后遷到中都南宋漢族1127 年宋高宗趙構臨安(今杭州)

    七年級歷史下冊必背知識點(三)

    繁盛一時的隋朝

    考點:大運河的開通及作用 七下P4 能力要求:識記理解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康市| 礼泉县| 万安县| 大理市| 绵阳市| 昌乐县| 运城市| 富裕县| 新河县| 江油市| 山东| 伊川县| 年辖:市辖区| 武山县| 石首市| 张掖市| 叶城县| 闸北区| 奉节县| 开远市| 陇川县| 琼结县| 元阳县| 于田县| 延川县| 普安县| 三台县| 嵊泗县| 武邑县| 屏边| 黔西县| 揭东县| 长春市| 胶南市| 石河子市| 新干县| 潼南县| 买车| 建瓯市| 澄江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