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鹽城的變化介紹 江蘇鹽城地理位置圖 河北鹽城縣在哪 山東省鹽城市在哪里 江蘇鹽城簡介
]鹽城概況面積 16972平方千米
河湖面積 2700多平方千米(萬河之都)
人口 815萬(2008年底)
語言 鹽城話
郵編 224000
機動車牌號 蘇J
區號 0515
拼音 Yancheng Shi
區劃 轄兩個市轄區,5個縣及兩個縣級市。
市樹 : 冬青、銀杏
市花 : 紫薇、枯枝牡丹
經緯度: 北緯32.85°~34.2 ° 、 東經 119.57°~120.45°
注:鹽城的標志是丹頂鶴(仙鶴)和麋鹿(神鹿)
鹽城,江蘇省中部沿海的一座新興城市,與日本隔海相望,地域得天獨厚,珍禽異獸與人和諧共生,是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的塵段重要一環。鹽城設市較晚,民營與縣域經濟實力不俗,產業結構豐富,生態優美。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于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杰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鹽城市位于江蘇省北部偏東地域,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北、西北與淮安市相連,東北隔大淮河與灌河和連云港市相望。總面積16972平方公里,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市。其中市轄區面積1779平方公里;總人口815萬人(2008年底),其中市轄區158.65萬人(亭湖區83.90萬,鹽都區74.75萬)。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淀,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于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余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臺、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派空譽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臺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臺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后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臺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后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虧襪;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后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臺縣;抗日戰爭中期,建臺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縣。1987年后,東臺、大豐先后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莊、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
06以來,鹽城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加快全市八類十大重點工程建設進度,一手加大10個重大前期項目推進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上半年八類十大重點工程及重大前期項目推進情況通報如下:
文化教育1、鹽城工學院
鹽城工學院是江蘇省屬全日制普通高校,創建于1958年,始名鹽城工學院。1961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命名為鹽城工業專科學校,1962年7月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停辦。1977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批準恢復建校,時稱南京工學院鹽城分院,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再度定名為鹽城工業專科學校。1996年5月,經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鹽城工業專科學校和創建于1985年的鹽城職業大學合并建立鹽城工學院。2000年2月鹽城會計學校并入鹽城工學院。
鹽城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農、管、文多學科相結合的培養高等應用型本專科人才的省屬普通高校。學校創建于1958年,一校三區,校園占地2283.7畝,校舍建筑總面積3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4.2億元。學校設有經濟與管理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高職學院、民辦博雅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共10個二級學院和材料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紡織工程系、基礎教學部、社會科學部、大學外語教學部、實驗教學部、體育部等8個教學系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0人,教職工1130名,其中專任教師681名,教授33名,副教授等副高職人員215名,講師、工程師等中職人員396名。
2、鹽城師范學院
鹽城師范學院是一所省屬高等師范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蘇沿海開放城市鹽城市市區。1999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由原鹽城師范專科學校和原鹽城教育學院合并組建。2002年,創建于1958年的國家級重點中專鹽城商業學校并入師院。
鹽城師范專科學校創建于1958年;1963年,停辦;1976年,建立江蘇師范學院鹽城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重建鹽城師范專科學校。鹽城教育學院的前身為鹽城教師進修學院,創建于1959年;1969年,停辦;1979年復辦;1983年,更名為鹽城教育學院。
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13916人,其中本科生12410人。設有文學院、經濟法政學院、社會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商學院、城市與資源環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電子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15個二級學院。還設有1個民辦二級學院黃海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1227人,其中專任教師829人,專任教師中有正高級職稱人員69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34人,博士53人、碩士363人,另有在讀博士研究生43人,在讀碩士研究生75人。有31名教師被南京大學、華東師大、同濟大學、河海大學、蘇州大學、徐州師大、安徽師大等高校聘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導師。學院還從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聘請了93名兼職教授。英語等專業長期聘有外籍教師任教。
學院現有37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類專業16個,非師范類專業21個。擁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動物學”等2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建設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應用數學”等8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企業管理”等5個校級扶持建設學科。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1個,“漢語言文學”、“英語”等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思想政治教育”等校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9個。
3、江蘇省鹽城中學
江蘇省鹽城中學坐落于黃海之濱、東方濕地、革命老區鹽城。積80年之厚蘊,育英無數,載譽滿園。新中國成立后,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其后又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9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又被省教育廳首批轉評為“四星級學校”。
翻開校友錄,鹽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全國政協原秘書長朱訓,解放軍總后原政委、上將周克玉,中國中科院院士王詩宬,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李立浧,臺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和原“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均是鹽城中學的畢業生。舉世矚目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飛船凝結著鹽城中學20余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封東來等已經卓然翹楚……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鹽城市由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四種運輸方式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具有先進的電信通信網和便利的郵政網。全市交通郵電業的從業人數約15萬人。2005年7月鐵路陸續開通,拉近了蘇南蘇北的距離,推動了鹽城經濟的快速發展。
鐵路
1987年,由鹽城、淮安、南通三市聯合提出了修建淮鹽通鐵路的構想。1998年9月,鹽城段鐵路全線開工,工程總投資17億元。2002年12月,新長鐵路鹽城段順利通過部、省兩級驗收,該市的鐵路由建設管理轉入運營階段。2005年7月1日新長鐵路開行全國直通旅客列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列火車途徑鹽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北京、哈爾濱、太原、成都、青島等城市。
公路
204國道,204國道在市區內原名“通榆路”,近些年改稱“開放大道”,是市區東部的主干道。這條路歷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北宋時期,范仲淹曾在鹽城任地方官,當時鹽城沿海地區常常受海水入侵,他便主持修建了一道大堤,被稱作“范公堤”,后來滄海桑田,大堤以東逐漸變成了土地,原來的大堤逐漸成了大路,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通榆路”。
寧靖鹽高速公路,在鹽城市區以西方向,向南最遠可至南京,向北可至連云港,它基本與東邊的沿海高速平行,這兩條高速公路是鹽城境內重要的高速公路。
航空
鹽城機場,IATA代碼YNZ,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南洋鎮境內,距市中心直線距離約8.3公里,并和寧鹽、連鹽、淮鹽、鹽通等高速公路連接。鹽城機場2000年3月29日正式通航,飛行跑道長2200米,飛行區等級為4C,設計年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目前已開通鹽城至北京、廣州、韓國等地航班。鹽城南洋機場已經成功晉級國家一類航空開放口岸,將于近期開通多條國際定期航線,并向外國籍航空器開放,同時,鹽城南洋機場國際空港配套工程也將于近日開工,包括跑道延長、新建2號國際候機樓及邊防海關綜合樓工程,韓國首爾航線也將由目前的國際定期包機航班變更為國際定期航班。2009年6月21日開通鹽城——香港航班,每周一、五兩班,10∶55從香港起飛,13∶25到達鹽城,14∶10從鹽城起飛,16∶40到達香港。 [編輯本段]區劃人口鹽城下轄2區、5縣,代管2個縣級市:
該市位于江淮平原東部,東經119027120054,北緯3203434028之間,東臨黃海,與南通、泰州、揚州、淮安、連云港接壤,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810萬。轄東臺、大豐、杜妍、建湖、射陽、連云港。鹽城以產鹽聞名于世。
早在漢武帝時就在這里設了杜妍縣,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這里沙灘連綿,水草和仙鶴在鹿鳴起舞,是珍禽異獸的理想棲息地。這是一個生態旅游的好地方,因為它被海金湖覆蓋,風景優美。來鹽城旅游,給你回歸自然的感覺!鹽城,周前是淮夷之地;周屬青州,春秋屬吳,后屬越。戰國是楚國。
秦屬東海郡;西漢初射陽留侯分封,漢武帝元壽四年建杜妍郡,始為郾城郡。三國時屬魏,郡縣制廢;金代西部的復郡制度:東晉七年改稱郾城,為今名之始;南北朝時稱鹽城郡;隋朝初,仍為郡,屬江都郡;隋末魏徹受鹽治,分新安、安樂兩郡,初唐復鹽城郡;寧屬滁州;元朝屬淮安道;明代屬淮安府;清初屬江南省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監察區。1946年鹽城改名為葉挺市,后又恢復原名。
其他縣城設置:阜寧縣建于清雍正九年;龍三十三年建東臺郡;抗戰中期,建臺北、延東、府東、建陽五縣;響水縣建于1966年。1983年,新的市管縣體制被取消,市區和郊區、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個縣歸其管轄。1987年后,東臺、大豐相繼設市。1996年,郊區被取消,杜妍縣成立。這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鹽城歷史上出現過許多仁人志士和民族英雄。元末,曹艷鹽場鹽農張士誠在白駒場起兵。南宋末年,郾城長建人盧秀福以進士身份加入文天祥,出任左丞相。
他在雅山抵抗玉娟,并把年輕的皇帝帶到海里殉道。明末清初的王之珍,是著名反清軍人史可法的得力助手。近代,馬毓元在三河、寶坻等縣任職,抵御外族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是一致的。鹽城也是一個人人聚集的地方。在鹽阜大地上,孕育了熊文海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南北朝時期誕生了名醫徐道度,清代誕生了水利專家馮道禮。在明清兩代,有詩人吳嘉基]陳玉書,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和說書人劉敬亭。建湖百戲在唐代享有盛譽,青峰十八戲班是中國雜技三大半發源地之一。
明代中期,還出現了以東臺安風人王根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近代鹽城文人名流眾多。鹽城風景優美,生態環境獨特,生態旅游資源豐富。82公里的海岸線對應的是浩瀚的海洋。沿海灘涂面積683萬畝,占江蘇省灘涂總面積的75%,占全國的1/7,并以每年5萬畝的速度增長
鹽城是一座觀光農業、林業生態資源、田園百姓、漁家風情的城市。區號:0515郵編:224000地理位置:位于蘇北大平原東部,瀕臨黃海,海岸線長達528公里。全市總面積14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427平方公里。人口:全市總人口806萬,其中市區人口68.6萬。區劃:轄市區和杜妍、射陽、建湖、響水、濱海、撫寧6個縣,東臺、大豐2個縣級市。
交通
鹽城機場開通了北京至桂林的兩條航線。建軍中路34號有到民航售票處的班車。咨詢電話是0515-8325234。鹽城火車站位于亭湖區躍進路。目前有多條線路可以直達北京、青島、成都、蘭州、哈爾濱等城市。火車站的咨詢電話是0515-8210299。鹽城汽車站在黃海中路27號,咨詢電話是0515-8334973。走燕京高速然后轉童寧高速或者京滬高速。到南京和上海只需要4個小時。市內出租車是大岳的起亞和桑塔納,起步費兩公里5元起。
歷史
鹽城,周前是淮夷之地;周屬青州,春秋屬吳,后屬越。戰國是楚國。秦屬東海郡;西漢初射陽留侯分封,漢武帝元壽四年建杜妍郡,始為郾城郡。三國時屬魏,郡縣制廢;金代西部的復郡制度:東晉七年改稱郾城,為今名之始;南北朝時稱鹽城郡;隋朝初,仍為郡,屬江都郡;隋末魏徹受鹽治,分新安、安樂兩郡,初唐復鹽城郡;寧屬滁州;元朝屬淮安道;明代屬淮安府;清初屬江南省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
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監察區。1946年鹽城改名為葉挺市,后又恢復原名。其他縣城設置:阜寧縣建于清雍正九年;龍三十三年建東臺郡;抗戰中期,建臺北、延東、府東、建陽五縣;響水縣建于1966年。1983年,新的市管縣體制被取消,市區和郊區、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臺等7個縣歸其管轄。1987年后,東臺、大豐相繼設市。1996年,郊區被取消,杜妍縣成立。這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鹽城在古代是一片陸地,后來陳_變成了沿海平原。
建國后,大豐西團地區出土的古陸化石可以考證,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成為陸地。阜寧縣楊寨石器和骨器的發現,表明鹽城最晚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以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的痕跡。早在西周初年,陸就命令的秦選民南遷。途中,部分選民留在鹽城地區定居。
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鹽城歷史上曾發展過鹽業、漁業和農業,尤其是淮鹽生產。先秦時期偶爾會煮鹽。從西漢到清朝中期,淮鹽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仍然是中國的主要海港之一。據新老《唐書》年的記載,朝鮮高僧封大圣,新羅王訪金世信,日本使節,日本公使,日本大使,小野石根,阿部中馬陸,都是在鹽城上岸,到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時期,為了恢復沿海經濟,朱元璋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明清時期,周的建湖冶鐵、李的花炮、東臺曹氏木雕、唐的羽扇和海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繡、東臺安豐的芙蓉花布等在江淮都很有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鹽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50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鹽城的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鹽城是革命老區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組織。1932年,胡喬木同志加入鹽城地下黨,辦報紙宣傳革命。1940年10月,由東向北的新四軍與由南向南的八路軍在白苴獅子口會師,成立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陳毅為代理軍部
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是一致的。鹽城也是一個人人聚集的地方。在鹽阜大地上,孕育了熊文海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南北朝時期誕生了名醫徐道度,清代誕生了水利專家馮道禮。在明清兩代,有詩人吳嘉基]陳玉書,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和說書人劉敬亭。
建湖百戲在唐代享有盛譽,青峰十八戲班是中國雜技三大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期,還出現了以東臺安風人王根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近代鹽城文人名流眾多。歷史上的鹽城曾是鹽釣盛行、經濟發達的地方。自南宋邵熙五年黃河決口奪淮,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以來,洪水泛濫,水患頻仍,民生凋敝,鹽、漁、農業生產日益凋敝。20世紀初,南通實業家張謇在沿海廢灶開荒,20多萬人移民,促進了灘涂和紡織業的發展。
文化旅游最佳時間鹽城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海洋性暖濕季風氣候明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溫變化頻繁,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3.9-14.5。年降雨量980-11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241-2390小時,無霜期209-218天。節日名稱
維持時間
關押地點
寧陽寨桃花節
四月初
富陽寨棄黃河大堤。
鹽城枯樹牡丹節
4月20日谷雨前后
杜憲縣便倉鎮苦枝牡丹園
射陽端午節
一年中的端午節
東射陽河蔡灣
響水荷花節
七月
響水縣
建湖煙花雜技節
十月中旬
金湖昆提
射陽馬洋菊花節
每年的重陽節
射陽縣馬洋鎮
大豐麋鹿節
每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節日名稱
維持時間
關押地點
寧陽寨桃花節
四月初
富陽寨棄黃河大堤。
鹽城枯樹牡丹節
4月20日谷雨前后
杜憲縣便倉鎮苦枝牡丹園
射陽端午節
一年中的端午節
東射陽河蔡灣
響水荷花節
七月
響水縣
建湖煙花雜技節
十月中旬
金湖昆提
射陽馬洋菊花節
每年的重陽節
射陽縣馬洋鎮
大豐麋鹿節
每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節日名稱
維持時間
關押地點
寧陽寨桃花節
四月初
富陽寨棄黃河大堤。
鹽城枯樹牡丹節
4月20日谷雨前后
杜憲縣便倉鎮苦枝牡丹園
射陽端午節
一年中的端午節
東射陽河蔡灣
響水荷花節
七月
響水縣
建湖煙花雜技節
十月中旬
金湖昆提
射陽馬洋菊花節
每年的重陽節
射陽縣馬洋鎮
大豐麋鹿節
每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鹽城,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江蘇省中部,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槐碰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市相連,北隔灌河和連云港市相望。
鹽城全市土地總面積16931平方千米,其中沿海灘涂面積4553平方千米。擁有江蘇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鹽城海陸空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內河航運五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運輸網絡。南洋國際機場、鹽城港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射陽港區、響水港區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
擴展資鉛薯談料:
鹽城市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地帶,一般以蘇北灌溉總渠為界,渠南屬北亞熱帶氣候手沒,渠北屬南暖溫帶氣候,具有過渡性特征。
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與同緯度的江蘇省西部地區相比,春季氣溫低且回升遲;秋季氣溫下降緩慢且高于春溫;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顯偏多。
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受歐亞大陸冷氣團影響,盛行偏北風且多寒冷天氣;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且多炎熱天氣,空氣溫暖而濕潤,雨水豐沛。
參考資料:---鹽城市
鹽城既屬于南方也屬于北方,是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從整體的行政劃分,南方纖團包括西南、東南洞弊、中南以及港澳臺地區,這片地區中包括江蘇省,而鹽城是江蘇省的地級市,是屬于南方的。若根據中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分界線界定,以秦嶺淮河毀顫橘為界,鹽城部分區域屬于北方,濱海、響水兩縣位于淮北,鹽城其余五縣市區均在淮南。
鹽城市一個地理環境十分余如鹽仔辯城是一個地理環境十分優越的一個城市,鹽城是中念毀缺國唯一一個純平原的城市,意思就是說鹽城市是中國全是平原那一座城市,沒有一座山。海拔最高處只有7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