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5.22,5月22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 歷史
  • 2023-06-12
目錄
  • 5月19日歷史大事件
  • 5月22日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 5月22日事件
  • 5月22是什么日子歷史
  • 5月22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 5月19日歷史大事件

    我覺得,大家說的話如果棗喊鐵路部門的領導能看到最好,只知道反思,而不知道預想亂辯,有事就要職人反思?為什么這些個領導不會反思了,職工可憐啊!你們這些領導應該好好反思一下,不是要我們這些天天出血,出汗的廣大職工來檢討吧,溫總理表揚了我們廣大職工,并不是表揚你們這些領導干部,做出貢獻的是廣大職工而不是你們這些坐著拿錢不做事的人,一個國家有國法,一個企業(yè)有規(guī)章制度,但它是約束我們廣大職工的同時,也是約束你們的,只有權(quán)大與一切,權(quán)就是錢,錢就是權(quán)。這只是咱們廣大職工的心聲,希望各嘩巖缺級領導能看到,死的不是你們的親人,死的是我們同胞,我作為一個鐵路職工感到恥辱,恥辱??????

    5月22日發(fā)生了什么大事

    5月21晚,廣東平均雨水量是137.6毫米,街道被淹,橋滲梁小轎車被敏運水淹沒,學校停喊者課,發(fā)布的是紅色預警,刮大風樹木被折斷。

    5月22日事件

    下面我就結(jié)合高層給我們七個重點問題展開反思:

    1. 職工安全的思想意識和安全工作作風是否轉(zhuǎn)變;

    對于這個問題本人不能很好的理解,不過換想下,如果我的安全思想和安全工作作風有問題,我又豈能安好無損的渡過了背井離鄉(xiāng)的,度日如年的,風吹日曬的,極度難熬的六個春秋冬夏。單純的我曾把這叫作奉獻。

    2. 職工安全意識是否牢固;

    我在想這個問毀好題。 只要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都不會做一些拿自己生命開玩笑的事,何況我還是持有成都鐵路局頒發(fā)的安全等級證書的。

    3. 職工素質(zhì)是否適應工作要求;

    對于素質(zhì),這個我明白,曾有人說,素質(zhì)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我個人認為這是不對的。作為一名貧窮本份的工人,作好自己該做好的本職工作是無可非議的,完完全全對得起每個月二十號打發(fā)給我們的那點一輩子都不可能買得起屬于自己的家的小錢,但我不曾放棄,一如既往付出著,只希望有天能。

    4. 工作中還存在安全隱患,是否消除;

    人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學習中進步,世間萬物皆分陰陽,凡事有兩面性,好的或壞的都會慢慢的被發(fā)現(xiàn),壞的我會一點一點的消除。畢竟我不是神,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工人,這些安全隱患都會在摸索中慢慢消除,其實隱藏得最深的隱患是每個戰(zhàn)斗在第一線,任勞纖饑鉛任怨,兢兢業(yè)業(yè),種瓜得豆職工的一棵曾令滿腔熱血,豪情萬丈的心。畢竟每個人只能活一次,都希望活得精彩,有價值。如果只是讓人干肢橡,做一只蠟燭,犧牲未免太大了。

    5. 防暑降溫藥品是否隨身攜帶;

    這一點不是問題。曾今在45度左右高溫天氣,烈日爆曬下不停干著高強度體力勞動連續(xù)幾個小時的工人,高層們總是會微笑著給我們送來大箱大箱的十滴水和正氣液,并會付送一句:來來來,都來喝兩瓶,加油干!

    6. 大修施工,設備檢修,設備巡視時是否按規(guī)定穿戴;

    無庸質(zhì)疑,穿著方面,我是不會用自己血汗換來的便裝去作業(yè),因為它們少得可憐。至于安全帽安全帶,我都把它們視為珍寶,我還不想在不屬于自己的鄉(xiāng)村鐵路旁葬送自己。

    7. 職工兩紀和標準化作業(yè)是否認真執(zhí)行;

    違反兩紀是會被扣錢的,能不違反就別違反吧,我那點錢經(jīng)不起你們扣幾次的。標準化作業(yè)當然認真執(zhí)行,但也只能盡自己的全力,畢竟我不是機器,完美的執(zhí)行高層輸入的指令,那樣的話我也解脫了。干脆就把工資都換成在我鋼鐵軀殼中燃燒的石油。無欲無求了,為了鐵路事業(yè)不停運作直至報廢,大修,再報廢,再大修,直到不能修。

    對于十必須十不準。我早以很明白了,不用那些坐在office 里 吹著空調(diào),看著報紙,想著下班去那里happy的高層來天天唱了吧。我很明白在你們眼里的工人該怎么做。只能怪自己沒好好讀書,少壯不努力,老大涂傷悲。后悔自己怎么也不去搞一個什么什么碩士學位。

    這是命?我該認嗎?

    總之;安全這東西,做為工作在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環(huán)境中的我,肯定比那些怕失去手中權(quán)力的高層來說,我的生命才是最珍貴的。我們的出發(fā)點不同,但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讓我們攜手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吧

    5月22是什么日子歷史

    其實中考前是沒有什么提高的,這些只是老師們說出來提高信心的,別看每年都有平時考試不怎么顯眼,到關鍵考試就發(fā)揮超常,其實那是他們自己在暗暗努力薯蔽的學習,不知道多少個沒日沒夜的學才換來考試的成績!

    其實,學習并不是要分數(shù),我們都是分數(shù)下的奴隸,分數(shù)的高低決定著我們的命運,我認為這是考試制度的弊端,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了解你的心情,我和你有過共同的經(jīng)歷。

    要對學習有興趣,要自己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只要到了這種境界,你將成為國家的棟梁!

    什么都要實際行動,自己行動吧!

    對了,給你推薦一本雜志《格言》,這其中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故事,能讓你學到很多!

    學習是自己的事,如果你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愿望,這樣你就會有用不完的精力,你就會自主的去學習自己不懂的題目,題目積累的越多,模手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所有的題目都是學過的知識,只是將其變了個模樣而已,只有當你不懂的知識越來越少時,你才能上新的一個臺階,其標志是:你感覺做題目越來越容易了!

    再者,考試時要放寬心態(tài),不要盲目給自己壓力,仔細認真,不要有無旦毀謂的失誤。考完一科后,不要再去想,放寬自己,不要耽誤了下面的考試。

    你既然能提出這樣的題目,我相信你能在考試中考出好的成績!!

    5月22號發(fā)生的重大事件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扮橋凱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于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消衡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xiāng)、鎮(zhèn)、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qū)屬暖溫帶廳喚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qū)內(nèi)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制造等行業(yè)。主要土特產(chǎn)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游景點有太昊陵建筑群、龍湖、平糧臺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chuàng)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wǎng)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yè)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chuàng)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圣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nóng)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谷,開創(chuàng)了中國農(nóng)業(yè)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于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fā)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于萬畝龍湖之中。占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qū),是海內(nèi)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的圣地。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規(guī)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镕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后,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guī),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jié),周圍五省數(shù)百縣市農(nóng)民云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平糧臺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fā)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fā)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fā)掘規(guī)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jié)構(gòu)墓。 平糧臺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nèi)陸最大的環(huán)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nèi)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jīng)·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姹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yōu)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饑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蕩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臺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jù)我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nèi)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xiàn)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jié)網(wǎng)罟、養(yǎng)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tǒng)一四海,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chuàng)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后炎帝神農(nóng)繼都于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nóng)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谷,率領先民步入農(nóng)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nóng)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fā)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征。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媯滿于陳,并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筑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就生于陳國苦縣。戰(zhàn)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jīng)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后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tǒng)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qū),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fā)生在這里。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guī)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占地875畝,規(guī)模宏大,肅穆莊嚴,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镕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后,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guī),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jié),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nóng)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后,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shù)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guī)模宮殿式古建筑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占地875畝。分外城、內(nèi)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臺、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筑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jù)《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采耕犁。宋太祖趙匡胤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后,陵與廟祀。日見崇隆并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蕩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筑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后殿、鐘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鐘鼓樓、彩繪殿宇;萬歷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fā)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nèi)外城垣,規(guī)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后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蕩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弦歌臺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游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wèi)。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于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cè)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guī)制。前有臺,臺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cè)有硬山式“八”字墻,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cè)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莊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cè)陵墻,通往蔡河,在陵墻外側(cè)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nèi)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臺建筑,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臺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回廊,臺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游人,在兩旁建了旋梯,游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nèi)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nèi)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shù)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筑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筑于高臺之上,臺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于天,俯察于地,中觀萬物,創(chuàng)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鐘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為直壁式臺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nèi)有木梯可達上層。鐘樓上懸有明鑄巨鐘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nèi)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鐘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鐘暮鼓,響徹陵區(qū)。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tǒng)天殿”,俗稱“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nèi)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jié)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nèi)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nèi)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nèi)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nèi)墻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結(jié)網(wǎng)罟、養(yǎng)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于陳。殿前有月臺,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臺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圣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tǒng)天殿環(huán)統(tǒng)天殿、鐘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回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tǒng)天殿后門臺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于統(tǒng)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臺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jié)構(gòu)樸實、端莊、嚴謹。顯仁殿

    統(tǒng)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臺建筑,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筑寢殿,兩廂有臺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zhuǎn)廂樓”。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nèi)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xiàn)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xiàn)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nèi),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jié)起了蛛網(wǎng)。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wǎng)封門,便追向別處。后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于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nèi)現(xiàn)存古碑有二百余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nèi)建筑重修或增修的經(jīng)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后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jù)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zhí)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只四不象立于此壇中,用以警示后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后便是紫禁城,城內(nèi)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于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于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后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于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于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游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仆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fā),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游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后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后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后有蓍草園,墻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jù)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chuàng)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jù)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外,在統(tǒng)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cè),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臺;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xiàn)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cè)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qū)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shù)千株。在陵區(qū)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臺在一、二、四套節(jié)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于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余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游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筑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guī)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臺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山县| 罗源县| 同仁县| 中山市| 肥西县| 涟源市| 奉化市| 方城县| 通河县| 呈贡县| 建德市| 习水县| 九台市| 易门县| 承德市| 息烽县| 依安县| 佳木斯市| 泌阳县| 措美县| 大城县| 都兰县| 外汇| 唐海县| 黑龙江省| 连山| 石家庄市| 印江| 水富县| 万州区| 桃源县| 丹阳市| 正镶白旗| 双江| 资阳市| 开原市| 抚远县| 临泽县| 新巴尔虎右旗| 鹤壁市| 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