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發展史?生物化學發展史 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二十世紀的頭二十年是微生物稱雄的時代。他們的顯赫地位其后又被維生素取代了二十年之久。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是酶的興旺時期。八十年代以前的二十年中,基因熱。那么,生物化學發展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物理發展得深一些,意味著遇到的未知更多。化學和生物主要是在境遇上有一定可比性,發展程度上你去看看物理化學都在搞些什么好了。反正,物理學家經過一個世紀的艱苦努力和燒錢,讓天上從兩朵烏云變成了臺風。
能談的大抵是“生物缺少牛頓定律級別的成果”,中心法則日常被RNA和蛋白質暴揍,打腫臉充胖子地談人家那是“對中心法則的補充”。其實這事完全取決于我們人類自己主要使用的遺傳物質是哪一種,而人類之所以為人類的許多基因是逆轉錄病毒給我們的。
朊毒體:蛋白質通過改變其他蛋白質的構象來增加同類。
逆轉錄:病毒RNA通過逆轉錄酶的催化以RNA為模板逆轉錄合成cDNA,由cDNA轉錄出RNA。植物、動物等細胞生物的基因組里也有從DNA轉錄為RNA再逆轉錄成cDNA再插入基因組內新位點上的逆轉座子。一些研究證明植物體內的逆轉座子在植株受不良環境影響時激活,而果蠅等動物體內的逆轉座子一直激活,持續地改變基因組。
擬逆轉錄:病毒DNA插入宿主基因組進行復制。目前只在植物身上發現。
RNA催化:核糖核酸酶P是一種核酶,由一個RNA分子發揮催化活性,它是第一個被發現的蛋白質以外的具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后續研究中,人類自己制造出了比自然界的RNA更強大的催化性RNA,能將任何RNA片段大量擴增。
生物化學經歷了罩和3個發展階段
①靜態生物化學時期(1920年以前)研究內容以分析生物體內物質的化學組成、性質和含量為主;
②動態生物談首化學時期(1950年以前)這是一個飛速發展的輝煌時期;
③機能生物化學時期(1950年以后)真正意義上的現含悶數代的生命化學,蛋白質化學和和核酸化學成 為研究重點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近代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奠定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基礎,從此,核酸成了生物化學研究的熱點和重心。
1776—1778年,瑞典化學家舍勒(Sheele)從天然產物中分離出:甘 油 (glycerol) ,蘋果酸 (ma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 ,尿 酸 (uric acid) 和酒石酸(tartaric acid)。
1937年,英籍德裔生物化學家克雷布斯(Krebs)發現三羧酸循環,獲1953年諾貝爾生理學獎。
1953年,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確定DNA雙螺旋結構,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55年,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爾(Sanger)確定牛胰島素結構,獲1958年諾貝爾化學獎。
1977年,桑格爾和吉爾伯特(Gilbet)設計出測定DNA序列的方法,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
198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Bruce Merrifield(美國),獎勵其建立和發展蛋白質化學合成方法。
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Rechard J.Roberts(美)等,表彰其發現斷裂基因。
199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Karg B. Mallis(美國)以表彰其發明PCR方法 和Michaet Smith(加拿大)以表彰其建立DNA合成作用與定點誘變研究。
臨床生物化學追溯其發展過程,它是與許多相關學科(包括化學、生理學、藥物學、病理學、臨床醫學等等)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結果。
在臨床生物化學學科發展史上,有幾次技術上和概念方面的重大突破,促使了本學科的進步和發展。 “臨床化學”一詞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本世紀50年代開始較廣泛地使用的。19世紀以前只是有一些化學家、生理學家和臨床醫生研究人體在健康與疾病時的化學組分的變化,包括血液及尿中蛋白質、糖及無機物等物質。1918年,Lichtwitz首先采用“臨床化學”作為教科書名公開出版。1931年,Peter及Van Slyke又出版了兩卷以《臨床化學》為名的專著,第一次概括了這一領域的主要內容,它標志著這一學科的初步形成。
體液生物化學組分的分析應用
及“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概念
19世紀以來就有一系列關于健康與疾病時體液生物化學組成的研究。它包括Berzelius、Liebig、Simon、Bence Jones、Folin以及中國早期生物化學家吳憲等人的杰出工作。1926年,Waiter Gannon 使用了“homeostasis”(內環境相對穩定)一詞,取代和發展了Claude Bernard的細胞內環境恒定的概念,這對推動臨床生物化學的發展起著深遠的影響,在過去50年中成為實驗性研究的指導思想。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植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發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于推翻了“生機論”。
以上就是生物化學發展史的全部內容,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王應睞是1949 年后把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建立起來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親自參加實驗室工作的同時,以更大的精力從事培養人才、組織隊伍、制定規劃,以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