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歷史?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后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后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那么,東漢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東漢一共195年。
東漢建立于25年,滅亡于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后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新莽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出身的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并息兵養民開創謹戚了光武中興 。東漢時,三公權力被大幅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漢和帝繼位后掃滅外戚,親政后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
東漢時期的經濟與政治的發展特點
1、大土地私有制發展和田莊的興起。
由于東漢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恢復與發展生產的措施,在爾后的百余年間,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農業生產技術有進步,水利灌溉事業有成就,耕地面積擴大,祥櫻陵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同時,冶金、紡織、造紙、漆器等手工業也有顯著發展。
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經濟的逐漸復蘇,東漢一代,尤其是它的后期,大土地私有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貴族、官僚、豪商三位一體,對土地進行了瘋狂的掠奪至于宦官,更是肆意掠奪農民的土地。
東漢(公元25年~220年),又稱后漢,是中國古代繼秦朝和西漢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由光武帝劉秀建立。
二十四史中的斷代史—《后漢書》,即記載了上起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東漢一朝共196年歷史。
東漢一朝中發生了許多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如在東漢大軍的打擊下匈奴人西遷進入歐洲、造紙術的發明和以“永平求法”為代表的佛教東來,均為深遠的影響了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大事。
西漢末年,土地兼并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東漢地圖(15張)社會矛盾空前激化。
王莽代漢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
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于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后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
一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后裔出身的劉秀沉著冷靜、奮力死戰,終于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
今天的社論向你介紹東漢的歷史。希望這能幫到你。
東漢是繼西漢之后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客觀地說,東漢實際上是在西漢徹底滅亡的情況下,由劉秀等人重建起來的。鄭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九孫,劉邦曾打著“興漢”的旗號深得民心,所以他的國名仍是“漢”。他的首都洛陽位于西漢都城長安的東部,所以后人稱之為“東漢”,也叫“后漢”,與西漢的“前漢”不同。
東漢在不到200年的時間里經歷了14個皇帝,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到曹丕廢漢稱帝。總的來說,東漢的名聲遠不如西漢,大概是因為人們熟悉劉邦而不熟悉劉秀。
其實東漢的歷史也很精彩。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這段歷史的大致過程。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漢朝一些劉姓宗族和貴族官僚相繼造反。雖然他們最終被鎮壓,但國家變得更加不穩定。此外,王莽推行的改革侵犯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他們不但沒有解決西漢末年遺留下來的各種問題,反而激化了這些矛盾,最終導致了全國范圍內的多次農民起義。其中南方的綠林英雄和北方的赤眉軍是兩個比較大的叛軍。
劉秀原本是俠士、開國皇帝劉璇手下的一名普通將軍。哥哥阿達被無辜殺害后,他決定徹底脫離新政權,建立自己的家庭。最終,劉秀以他的“云臺二十八將”統一了全國,恢復了漢朝的統治,振興了漢朝的經濟和文化。
劉秀開國皇帝,最著名的一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娶陰麗華”,我朝太祖曾評價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后的大一統王瞎燃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后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東漢在文化、科技、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文化上鄭玄將經學推向高峰并開創鄭學;科技上蔡倫改磨彎虛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軍事上迫使北匈奴西遷,同時佛教也在此期間傳入中國,道教也于東漢時期形成 。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擴張并形成門閥士族,匈奴、羌族、氐族等民族內遷,北匈奴西遷后鮮卑人占據漠北鬧搜,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故又稱后漢。東漢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1] 。共有十二帝,歷經196年。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2]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3] 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4]
在仿配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5] 漢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而東漢因富商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問題無力解決,人口也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沒有跟上人口增長,漢靈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散塌[6] 終于在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下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基本鎮壓。
自此,藩鎮坐大,東漢名存實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亂”,皇帝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也趁勢崛起,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7] 公元備掘指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結束。
以上就是東漢歷史的全部內容,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西漢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于鄗城,后定都于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