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如何評價歷史人物那么,歷史唯物主義包括?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探討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下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包括的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方式,特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組合,決定著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而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構成了社會形態的基礎。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些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階級社會中,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社會形態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沖突。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這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其中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即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生產,衣、食、住等物質資料,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 社會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不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決定人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 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到人們的頭腦中或所謂永恒的真理和正義中去尋找,而應從生產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也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這一矛盾主要表現為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 社會形態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沖突,當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社會革命就必然到來。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的過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歷史是人自己創造的,人自身又是歷史的產物,任何時候,人都只能在既定的前提下進行歷史活動,不能任意地創造歷史。 人自身的發展既決定于社會的發展,又決定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的發展是辯證的統一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通過他們的實踐活動,推動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觀點與英雄史觀相對立,后者過分強調個人尤其是英雄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還涉及價值觀和社會歷史觀的問題。它認為,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和決策具有導向作用,并且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此外,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即人類歷史的發展、社會形態的更替是自然歷史的過程。
以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的全部內容,歷史唯物主義如何評價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