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唐朝經典歷史故事 唐朝二十一位皇帝列表 唐朝的著名人物 我喜歡唐朝的理由200字 唐朝著名人物列表
1.唐朝有多少年歷史
一共是289年: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唐高祖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在其鼎盛時的公元7世紀,一度建立了南至羅伏州、北括玄闕州、西及安息州、東臨哥勿州的遼闊疆域。
在690年,67歲的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一度遷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唐玄宗開元年間國力達到極盛,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滅亡。
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2.唐朝總共經歷幾百年
唐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總共有二十八個皇帝,按登基順序如下: 1.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淵,唐武德元年(高句麗嬰陽王二十九年,隋天壽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義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麗榮留王哪陸九年,高昌延壽三年,626年)至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貞觀二十三年(高句麗寶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逗敗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顯,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載初元年(蒙世宗十李指頃七年,690年)在位; 6.則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顯復辟,唐神龍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龍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煬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李旦復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譙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復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寶十五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載(蒙贊普鐘五年,渤海大興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孫,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贊普鐘十年,渤海大興二十五年,燕顯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肅宗長子,唐寶應元年(蒙贊普鐘十一年,渤海大興二十六年,燕顯圣二年,762年)至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在位; 13.廣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孫,唐□□元年(唐寶應二年,蒙贊普鐘十二年,渤海大興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適,代宗長子,唐大歷十四年(蒙長壽十一年,渤海寶歷六年,779年)至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順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誦,德宗長子,唐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在位; 16.憲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純,順宗長子,唐永貞元年(蒙□□*年,渤海正歷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憲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義五年,渤海建興二年,820年)至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長子,唐長慶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豐元年,渤海建興七年,824年)至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19.絳王李悟,憲宗第六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獻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寶歷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興九年,826年)至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開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啟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獻文孝皇帝李忱,憲宗第十三子,唐會昌六年(蒙天啟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長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啟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禮建極十五年,渤海寬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肅宗五世孫,唐建貞元年(唐光啟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寬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曄,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寬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長子,唐光化三年(長和安國二年,渤海慶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曄復辟,唐光化四年(長和安國三年,渤海慶成九年,901。
3.唐朝有幾百年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首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
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國號,恢復唐朝舊制,還都長安。
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位滅亡。唐共歷經21位皇帝(若含武則天),共289年。
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李淵于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陜西西安)為都,后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則天改國號“唐”為“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南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搜孫賣年(755年)凱或安史之亂后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唐朝前期,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制度,制定了一些重要的法令制度,重視人才,善于納諫,出現了近140年的社會經濟發展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唐朝繁榮奠基于唐太宗的貞觀時期,而全盛于唐玄宗前期的開元時期。安史之亂后唐朝有統一走向分裂由盛轉衰,北方處于藩鎮割據時期,世逗南方未經大的戰亂相對安定,唐后期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南方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所發展,唐后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最終導致唐末農民大起義爆發,瓦解了唐的腐朽統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唐朝建立
隋朝末期,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爆發隋末農民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五月,李淵奪位稱帝,定國號為唐,隋朝滅亡。降隋恭帝為希國公,閑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后,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后,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參見唐朝統一戰爭)。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被迫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笑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有車書本一家等)。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后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干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征的勸諫。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后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武周代唐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斗,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后立雖仁但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滅了高句麗和百濟并打敗日本援軍。唐朝一度統治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后,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后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后為了與蕭淑妃爭寵,主動準許高宗接唐朝前期疆域
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后,先后使高宗廢了王皇后及碰御襪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后。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后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后,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僭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史稱“武周”(690年-705年),自稱圣神皇帝。武后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由于謚號中的“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后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杰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圣、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云、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后來唐朝后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韋后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開拆纖元盛世
后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后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漢武盛世)之后,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達到百萬的城市。
安史之亂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嚇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唐朝衰落
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后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元和中興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于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后,經過了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后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憲宗即位以后,經常閱讀歷朝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憲宗以祖上圣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比較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為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是很晚才退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長期以來,唐朝皇帝得到評價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憲宗沒有能夠像太宗和玄宗那樣開創一個輝煌盛世,卻能夠和他們并駕齊驅、相提并論,這也正說明了他的不同尋常。憲宗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割據藩鎮。史稱“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后,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對于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采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祟,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 在會昌二年四月,大宦官頭子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武宗很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御旨:“此事純系空穴來風,一切都是聯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將士們被震懾住了,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后,只好惶恐地向武宗謝罪。在仇士良的陰謀被挫敗后,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職。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內侍監沒做多久,基于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在位時期藩鎮降服。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后,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后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時期沙州人張議潮領導沙州等地人民 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仆固俊克復西州、北庭、輪臺、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并斬殺尚恐熱,傳首京師。吐蕃余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于嶺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
唐朝滅亡
宣宗之后,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的勢
唐滅亡前夕疆域圖(1張)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云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并將三十余位朝臣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唐昭宗被朱溫毒死。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618年,太原留守李淵迫使隋恭帝退位,建立了大唐王朝。626年,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唐高祖傳位給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勵精圖治,把唐朝打造成為一個國森歲力強盛、 社會 安定、文化繁榮、聲威遠播的東方大國,史稱“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明察善斷,才干非凡,對締造大唐盛世也頗有貢獻。唐玄宗在位45年,“開元之治”將唐朝推進詩圣引吭高歌的鼎盛時期。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和浩劫之后成為常態的藩鎮割據,以及南衙北司之爭、朋黨之爭,最終導致唐王朝走上了窮途末路。唐朝共22帝(不含武則天),建都長安,歷290年。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 社會 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 在唐朝的前半葉, 社會 、經濟處于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 歷史 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兼容并蓄的 社會 風氣,也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后期,處于中國 歷史 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志著 社會 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
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6月25日)
字叔德,出生于長安,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公元618年5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桐春派不久之后便統一了全國。635年6月25日,李淵駕崩。李淵死后謚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
唐高宗李治(628-683年)
字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長孫皇后,為嫡三子。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局賀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
謚號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謚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韋后毒殺,終年55歲,葬于定陵(今陜西省富平縣西北15里的鳳凰山)。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
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
武則天(624年-705年)
并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 歷史 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亦稱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
8、唐肅宗李亨(711—762),唐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子。公元756—761年在位。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
唐代宗李豫(727-779年)
漢族,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后,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公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
唐德宗(779年——805年在位)李適(742年-805年)
天寶元年(742)四月十九日生于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
唐順宗(公元761-806年)
名李誦,唐德宗長子。德宗因他中風而急死,由他繼位。在位8月,被宦官逼迫退位后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陜西省富平縣東北33里)。
唐憲宗李純(778 820)
唐順宗長子,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
唐穆宗李恒
是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于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
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
唐穆宗的長子,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于莊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30里)。
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
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公元827年―840年在位。
唐武宗李炎
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
漢族(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
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
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
唐僖宗李儇(862-888)
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873-888年在位,在位13年,享年27歲,死后謚號為惠圣恭定孝皇帝。
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
姓李諱杰,即位后改名為敏,然后又改名為曄,888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于和陵,死后謚號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朝特殊時期--武周時期:
唐高宗中期以后,政權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后被唐高宗召入宮中。武則天在權力斗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并稱為“二圣” 。
唐高宗死后 ,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繼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降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 歷史 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
我只是一個分享 歷史 的小小搬運工。謝謝大家。
一、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于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后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05年,神龍革命之后,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后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并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圣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空慶均有往來。唐以后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
二、歷史事件
1、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斗稿握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斗。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開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后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在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趨于穩定。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和恢復奠定了基礎
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改革。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制訂新的經濟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大力發展農業。
唐玄宗還對兵制進行改革,還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提高軍隊戰斗力,擴張疆域。
對外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關系,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系對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經濟迅速發展。
此間的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也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國家財政收入穩定。
商業十分發達,國內交通四通八達,城市更為繁華,對外貿易不斷增長,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頂峰階段。因當時年號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3、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后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4、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發動兵變敬廳,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
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 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3月3日),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唐中宗打擊五大功臣的時候,先封他們為郡王,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張柬之,封為漢陽郡王;敬暉,平陽郡王;桓彥范,扶陽郡王;袁恕己,南陽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5、永貞革新
永貞革新,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是唐順宗永貞年間官僚士大夫以打擊宦官勢力、革除政治積弊為主要目的的改革。
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持續時間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發動政變,幽禁唐順宗,擁立太子李純,改革以失敗而告終。
從此唐朝又創了一個新的惡例,每個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當作私人,繼位的皇帝對前帝的私人,不論是非功過,一概予以驅除。
參考資料來源:——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