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南朝宋歷史簡介 北朝梗 其實商朝真正滅亡的原因 盤古王朝歷1600帝 南北朝代的皇帝列表
北朝(386年—581年),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存在于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
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繼承北周疆域的隋由于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后世稱為隋朝)。從北魏統一北方開始到隋文帝建立隋朝為止,與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對峙,合稱南北朝。唐朝官修正史尊奉南北朝共為正統。
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周靜帝帝位禪讓于楊堅,即隋文帝,建立隋朝,北朝結束。
北朝結束了中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后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并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并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
1、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襪褲禪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2、東魏
東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建都鄴(今河南安陽),以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為陪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歷時十七年。
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
公元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暫時擁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輩分錯亂為由廢除元亶的權力,改擁立元亶的世子,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并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于勁敵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靜帝禪位于高歡之子高洋,東魏覆滅。
3、西魏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由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國號“大魏”。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南梁對立,建都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至公元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歷兩代三帝,歷時二十二年。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統,西魏開始。公元551年,元寶炬死,長子元欽嗣位。公元554年元欽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元寶告塵炬四子元廓即位,稱元年,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運動而被迫改復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承繼。公元557年宇文護得將領支持,迫使魏恭帝禪讓于宇文覺,西魏覆滅。
在整個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控制著政權,在他努力下,任用蘇綽等人改革,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進一步強盛。甚至攻入南梁的成都,奪取南朝西川荊雍地盤。在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人民安居樂業,且在純行三次戰役中大敗東魏大軍,奠定北周統一中國北方和隋朝統一中國的基礎。
西魏期間,社會較為安定,國力日趨強盛,有效地抗擊了東魏的多次進攻,而且于廢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奪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帝,即孝閔帝,建立北周。
4、北齊
北齊(550年—577年),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朝割據政權,由東魏權臣高歡次子高洋所建,建都鄴城。因皇室姓氏為高氏,故又稱高齊。歷經文宣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緯、幼主高恒六帝,于577年被宿敵北周攻滅,享國二十八年。
東魏權臣高歡死后,長子高澄繼專魏政,將篡未篡之時,被家奴刺殺。其弟高洋襲位,廢掉東魏的傀儡皇帝孝靜帝,于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國號齊,建元天保,建都鄴(今河南安陽北),史稱北齊。
北齊繼承了東魏所控制的地盤,占有今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同時與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陳(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領土)等。北齊天保三年(552年)以後,北擊庫莫奚、東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 西平山胡(屬匈奴族),南取淮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邊,這時北齊的國力達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斛律光。之后北齊被陳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齊的核心主要為六鎮流民及關東世族, 其軍力比較強盛。由于其源頭六鎮流民偏向鮮卑化以及統治者為鮮卑化漢人的原因,使得北齊主要提倡鮮卑文化。北齊的農業、鹽鐵業、瓷器制造業都相當發達,是同陳、北周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富庶的。北齊繼續推行均田制,大體上與北魏相同,但也略有變化。
5、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后周(唐宋以后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
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包括: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橡纖滑、東魏、西魏、北梁臘齊、北周等數個王朝。
其中:
北魏(386年-534年)、 拓跋圭、 洛陽
東魏(534年-550年)、元善見 、鄴
西魏(535年-557年)、元寶炬 、長安
北齊(550年-557年)、高洋豎敬、 鄴
北周(557年-581年)、宇文覺 、長安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但與南朝不同的是,北朝諸國的建立者大部分是北方少數民族,而并非漢族。 自西晉滅亡后,中國北方一直處于“五胡十六國”割據的混亂局面,直至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建立起魏國后,北方才從脫離了東晉名義上的統治,使局勢逐漸安定起來。公元四七一年,魏孝文帝即位,開始了北魏的第一次重大改革。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五歲登基,二十四歲正式接替文明太后執掌政權,執政伊始,他便開始了“文治”政策。為了加強同漢族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交流,公元四五九年孝文帝以南征為名義,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曹魏故都洛陽。由于洛陽遠離鮮卑貴族居住的平城,保守勢力相對弱了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孝文帝開始了他的改革。
首先,孝文帝下令鮮卑人改穿 *** 服裝、禁止說鮮卑話,廢除了鮮卑族的種種特權。后來又將鮮卑諸姓改為漢姓,其中拓跋改作元姓,另外還有一些鮮卑姓氏都改為長孫、穆、奚、陸、賀等漢族姓氏,孝文帝還通過婚姻方式來加強鮮卑同漢族的關系,同時在政治上大力重用漢族官員,以漢族習慣進行治好脊理。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公元449年,拓跋宏死于南征的途中,時年僅三十三歲。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后的三十幾年中,魏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等人先后執政,他們逐漸廢棄了以前的民族和解政策,又恢復了鮮卑族的特權,于是新的矛盾產生了。公元五三四年,北魏的孝武帝因不滿當時實權人物高歡的脅迫,出走于長安宇文氏家族,而高歡則另立元善為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此后,高歡之子高洋與宇文覺先后廢東西魏帝建立了齊朝、周朝,史稱“北齊”、“北周”。其中北齊存在二十七年,北周存在二十四年。
北齊建立于公元550年,它的建立者是高歡之子高洋,是為齊文帝。由于北齊是在東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較為強大,文帝在位其間,又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故而使北齊的友弊滲國力優于北周。但自文帝以后,相繼即位的孝昭帝、武成帝都是暴君,他們在位期間,大肆殺戮元姓(北魏皇室)與漢族官員,使得北齊失去了鮮卑族與漢族廣大人民的支持,后至公元五七七年,北齊被北周消滅。
與北齊同時存在的北周,是由宇文覺于公元五五七年在西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王朝。在建立之初,它的實力明顯弱于北齊,但由于周武帝宇文邕(561—579年在位)的治理,使北周逐漸超過了北齊而強盛起來。在此期間,大部分奴隸被赦免為平民,和解了統治者與人民的矛盾,而武帝自己生活樸素、勤政愛民,深受各族人民愛戴。就這樣,北周開始了它的強盛時代。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卒,傳帝位于宣帝,但此后北周的軍政大權逐步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中,后來楊堅于公元五八一年廢周靜帝,建立起隋朝,并逐步統一全國,結束了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南北朝期間,由于歷代統治者都以佛教為國教,故而有許多廟宇及石窟造像流傳于世,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我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南朝時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后世的經典之作。
自東晉滅亡以來,南北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南北分裂時期之一,雖然它的形成使經濟發展有所停滯,但由于外族對中原地區的卜拿統治而形成的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卻是中國歷史上史無前例的。正是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北方的諸族逐漸被漢族同化,最終成為同一民族。而正是這種作用,為將來中國成為統一國家打下了良好得基礎,所以我們說南北朝的分裂,對加速民族統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北朝(公元386年—公元陵頃581年)是我國歷史上與南朝同時代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喊汪拆個王朝(繼承鄭棗北周疆域的隋由于滅亡南朝陳,完成了統一大業,所以沒有被稱作北隋,而是被后世單獨稱為隋朝)。北朝結束了我國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的局面。后世的隋唐兩朝都是繼承了北朝,他們的開國皇帝們的祖先都是北朝名貴,并且又從軍事和政治制度等各個領域都沿襲北朝并加以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北朝(386-581)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世帶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悔返世取代西魏,北碧肢周滅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