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黃埔軍校建立的歷史時期 黃埔軍校一共有幾個分校 黃埔軍校歷史由來 黃埔軍校桂林分校名單 廣西桂林黃埔軍校學員名單
黃埔軍校現在已經不招生了。廣州的黃埔軍校只剩下遺址,學校已在祥激1949年底遷至臺灣,學校名已變更繼續辦校。
黃埔軍校建于1924年,建校時的正式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因其校址設在廣州東南的黃埔島,史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自1924年6月在廣州創辦到1949年底遷往臺灣,在大陸共辦了二十三期,其畢業生包括各分校、訓練班在鉛宴蘆內,計有二十三槐帶萬余人。名將輩出,戰功顯赫,揚威中外,影響深遠,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顯赫地位。
第22期合影
黃埔軍校當時招生條件是:
1、年齡:十八歲以上,二十五歲以內。
2、學歷:舊制中學畢業及與中學相當程度之學校畢業。
3、身體:營養狀態良好,強健耐勞,無眼疾、痔疾、肺病、花柳病等疾害。
4、思想:中國國民黨黨員,能了解國民革命速須完成之必要者,或具有接受本黨主義之可能性,無抵觸本黨主義之思想,有本黨黨員之介紹者。
希望對您有幫助。
1923年2月,孫中山再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這時,廣東革命形勢迅猛發展,迫切要求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武裝力量。而早在1921年12月,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見孫中山時,就向他建議弊搜梁創立軍官學校,建立革命軍的基礎。鑒于過去長期依靠舊軍隊進行革命而屢遭失敗的痛苦教訓,孫中山在籌劃改組國民黨的同時,也積極醞釀創立一所軍官學校。
1924年5月,在蘇聯和漏尺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黃埔港附近的長洲島上,創辦了中國租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
孫中山
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學校,中國近代最著名的一所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褲伏嫌,主要將領出自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一至六期,軍校在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是國民政府北伐戰爭統一中國的主要軍力。
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薄?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廳碧復建“陸軍軍官學?!毖永m至今。
擴展資料
歷史意義——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胡手生為骨干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
1924年的時候,在廣東創辦了黃埔軍校,在1924年5月份從1200名考生當中錄取了350名作為黃埔軍校的學生,培養他們救國救民的能力,在1925年棗沖盯的時候,黃埔軍校成立了青年軍人團,在1927年9月份黃埔軍校遷往了南京,1931年,中央軍事委員會將黃埔軍校改凳和名為中國陸軍軍官學校,判者在1949年的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了成都,學校停辦,當時一共辦了23期。
1924年6月16日,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正式成立,通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狹義上講,應是1924年~1930年國民黨在廣東廣州黃埔區長洲島興辦的一所軍校,校址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當時校名:“中國國民槐扒黨陸軍軍官學?!?。黃埔軍校廣義上講,即是1924年以后,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興辦的各個軍事學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內。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野悔事政治學?!?,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制為“中央陸軍軍官學?!?,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鉛脊昌軍官學?!?。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陸軍軍官學?!毖永m至今。
擴展資料:
一、軍校選址
長洲島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筑有多處炮臺,與魚珠炮臺、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于學習與練武;由于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干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
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睓M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后面的兩間房子是衛兵室。黃埔軍校建立時,門口一副對聯曰: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
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墻,建筑面積1060平方米。
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毀。1996年5月初,廣州市政府耗資2000多萬重建,于同年11月12日落成。
二、歷史意義
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下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作為中國現代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其影響之深遠,作用之巨大,名聲之顯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黃埔軍校建立以來,以孫中山的“創造革命軍隊,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以培養軍事與政治人才,組成以黃埔學生為骨干的革命軍,實行武裝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國民大革命為目的。
一方面積極進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育;一方面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軍校采用軍事與政治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針,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人才。廣大黃埔師生在反帝反封建、爭取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的斗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