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歷史?德陽歷史悠久,旅游資源豐富,人文與自然景觀相映生輝:廣漢"三星堆"遺址的發掘,改寫了巴蜀文明史,轟動海內外;廣漢三星堆古蜀文化遺址發掘的青銅人像堪稱世界之最;三國遺跡有蜀漢軍師龐統祠墓,那么,德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chenjishan33你抄襲百科的也裂猛來回答
德陽原來叫什么我也不清楚無法幫到你物源辯但是我、知罩缺道有個地方可能幫的到你的忙就是德陽圖書管
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古德陽、今德陽、古旌陽、今旌陽以及許旌陽(仙人許遜又名真君)等的來龍去脈和彼此間的關系。古德陽縣,在東漢時就存在,但不在今德陽屬地內,是在今江油縣所轄的小溪壩;后又移治于今遂寧縣龍鳳場,古德陽縣廢于北周時期。今德陽是指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從廣漢、綿竹分劃出部分而建立的德陽縣,直至現在,約有1300多年歷史。古旌陽,據《中棗晉書?地理志》載:旌陽古縣,故址在今湖北枝江縣北,漢文帝十八年(公棚培鎮元441年)廢。查諸有關史志,德陽這個地方從未建置過旌陽縣。今旌陽:元朝年間,道教盛行。有南昌許道人,在德陽縣北街修建“許旌陽祠”,并借元代著名文人虞集之名作《許旌陽祠堂記》,說德陽即古旌陽。至明成化年間,時任知縣吳淑因推崇名人虞集而重刻《許旌陽祠堂記》。經過道家宣揚,官員提鏈粗倡,文人點染,德陽即古旌陽之說就盛傳于民間了。然而并沒有下文改德陽縣為旌陽縣,德陽之名仍沿用至今。至于今旌陽,實際應從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政府改聯保制為鄉鎮制始設旌陽鎮,后改為旌陽區,旌陽之名歷時不足百年。
【三星堆都邑興廢】今德陽地區為古蜀國地,現代考古發掘證明,槐遲公元前21世紀后的夏乎判商時期,今廣漢三星堆歲明改為古蜀國重要都邑。可能因洪災或兵燹被毀于商末周初。
以三星堆來算 距今有5000年了
德陽市于1983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省轄地級市,1998年轄旌陽區、廣漢市、什邡市、綿竹市、中江縣、羅江縣。據歷史記載,兩千多年來,由于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其地名和領屬關系更迭繁復。
【三星堆都邑興廢】
今德陽地區為古蜀國地,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公元前21世紀后的夏商時期,今廣漢三星堆為古蜀國重要都邑。可能因洪災或兵燹被毀于商末周初。
【周秦政區】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滅巴蜀二國建巴蜀二郡,今德陽地區屬蜀郡。郡下設縣,縣下有鄉亭。
【李冰治水綿雒 】 公元前276-251年,李冰任蜀郡太守,治水雒、綿(地名,今德陽石亭江、綿遠河一帶),除患興利,自流灌溉,受益至今。古今什邡有李冰祠墓承祀。1994年江澤民總書記為重建李冰陵題詞立碑紀念。
【高升姜氏一門三孝子】
東漢初期,雒縣汛鄉(今旌陽區孝泉鎮)有姜氏一門三孝子(姜詩、龐三春、姜石泉),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姜詩舉孝廉,授江陽縣令。時"赤眉"亂軍至此皆敬畏孝子地。
【龐統攻雒陣亡】
建安十八年(213)劉備進圍雒縣(今廣漢),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亡,后封靖侯,葬今白馬關,有祠墓歷代承祀。
【秦宓諫阻下獄】
漢末蜀中學士綿竹人秦宓諫阻劉備興兵伐吳,被下獄幽閉。
德陽極具代表性八大人物你知道是哪些人嗎?
歷史上,德陽出了很多名人,德陽名人園分別給他們雕刻了石像。
德陽人杰地靈,人才輩出,這里是旌湖兩岸石刻藝術最集中的地段,也是青少年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思想教育的最佳場所。
楊繪
封為翰林學士
楊繪年幼時聰明過人,讀書一目五行,名聞西州。
進士及第后,通判荊南。
以集賢校理為開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諸吏一天都辦不完的事,楊繪不到中午就辦得井井有條。
仁宗很喜愛他的才能,準備越級提拔他,執政的宰相覺得他太年輕了,不想任用。
楊繪便以母老為由,請調任離家巖納較近的眉州一帶任職,于是調任興元府。
張浚
檢校少保定節度使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宋朝名將。
父張咸,元豐二年進士,歷任州縣屬官;紹圣元年,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
張浚政和八年中進士,北宋末官至太常寺主簿。
建炎元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前夕,張浚自京師投奔南京(今商丘南),參與登基儀式,任樞密院編修官。
七月,受到新任右相黃潛善的賞識,升任殿中侍御史。
高節
《三高合傳》傳世
高節,字公秉,號竹所。
四川羅江縣人,一作綿州人。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林大欽榜進士第三人。
高節于正德年間鄉試中舉。
以上就是德陽歷史的全部內容,德陽這個地名的來歷,有一個故事在元代以后曾廣為流傳:西晉太康初年,道教仙人許遜任旌陽縣令,因其能點石成金、救濟貧困、畫符水祛除瘟疫而有德于民,朝廷詔改旌陽縣為德陽縣。而據史料考證,自東漢起,江油小溪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