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廣東音樂十大名曲播放 廣東音樂雪中燕 廣東音樂名曲聯奏 廣東音樂連環扣 賽龍奪錦粵曲廣東音樂
《金盤撈月》《餓馬搖鈴》《七星伴月》《鳥驚喧》《回文錦》《垂楊三復》。
何柳堂(1874—1933),原名何與香,號柳堂,廣州番禺人。
他生于音樂世家,幼年時在祖父何博眾的教育指導下,學會演奏琵琶。帶梁棗何柳堂從小喜歡學習武藝,曾到國術館習武,騎射均很精通。光緒二蠢拆十年(1894),在廣州以背靶而射連中七箭考取了武秀才。
辛亥革命后,何柳堂在香港“琳瑯幻境”音樂部當音樂員,從事廣東音樂的創作與粵劇研究。后來在“鐘聲慈善社”任廣東音樂與渣頌粵劇教師。跟他學藝的社員后來成為著名作曲家或演奏家的,有尹自重、丘鶴儔、錢大叔、呂文成、何大傻等人。
這是何柳堂一生中創作成就最為旺盛的時期。
他從祖父何博眾的遺作《群舟攘渡》中得到啟迪,又感到這曲尚有很多不足之處,遂深入生活,親自參加龍舟競賽,認真觀察,反復琢磨,四易其稿,終于創作了《賽龍奪錦》,把剛勁、渾厚、亢奮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感染力更為強烈,使人聽后感到振奮。
《賽龍奪錦》一曲,現已成為廣東音樂的代表作。何柳堂還有《金盤撈月》《餓馬搖鈴》《七星伴月》《鳥驚喧》《回文錦》《垂楊三復》等著名樂曲,至今仍常為人們所演奏。
何柳堂是廣東音樂典雅派的開創者,在樂壇上,他對何與年、何少霞的影響很深,為創立廣東音樂作出了較大的貢獻。他晚年清貧,患肺病,久治不愈,1933年在鄉病逝。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部分粵劇音樂、 牌子曲為基礎,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具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廣東音樂與粵劇一樣,也是在國內外很有影響的嶺 南文化奇6s。19世紀中晚期,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 帶,民間逐漸孕育斗冊賀和形成了廣東音樂。廣東音樂在演奏上使用 裝飾音和“加花”所產生的音色和風格,明顯有別于其他地方的民間音樂。它具有嶺南文化“折中中西,融會古今”的特點,以及較強的開放性和兼容性。廣東音樂這一樂種一開始形成,立即便以其清新明快、優美動聽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發展起來。
百多年來,廣東涌現出許多的廣東音樂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19世紀中晚期是廣東音樂的形成期,出現了何博眾、嚴老烈等作曲家、演奏家。作品有《雨打芭蕉》、《餓馬搖鈴》、《連環扣》、《旱天雷》等。這些作品在旋法、調式、調性、曲式結構以及律制等方面,均顯示出獨特的色彩和風格,標志著這一曲種的形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廣東音樂飛速發展、廣為傳播的成熟時期和全盛時期,涌現出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何氏三杰”及呂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四大天王”,還有丘鶴儔、易劍泉、陳德鉅、陳文達等一批作曲家和演奏家。創作出《賽龍奪錦》、《娛樂升平空派》、《平湖秋月》、《步步高》、《鳥投林》、《柳浪聞罵》、《凱旋》、《驚濤》等數百首作品。這些作品大多灌成唱片,在電臺、碼頭、車站以及火車、輪船上播出。那時廣州間有數十個業余樂讓(或稱私伙局),在上海、天津、香港、澳門乃至東南亞、美洲的華人聚居地也有廣東音樂樂讓。據不完全統計,在數百首廣東音樂中,至少有50首至今仍流傳于海外,可見其影響之廣闊和深遠,故世稱“凡有華人處,即有廣東音樂知音”。
新中國成立后,廣東音樂又迎來了艷陽的春天,涌現出一批如劉天一、陳卓瑩、易劍泉、陳德鉅、黃錦培、余其偉等優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1953年成立了以劉天一、陳卓瑩、易劍泉、黃銅培等廣東音樂名家為主的廣東音樂研究組。于1956年又在研究組的基礎上成立了廣東音樂首個專業樂團——廣東民間音樂團。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們代表祖姿緩國分別到過前蘇聯、東歐、日本、美國、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演出,使廣東音樂這朵嶺南文化的奇葩i遠播芳馨,為祖國贏得榮譽。
廣東音樂萌芽于明末清初,形成于19世紀晚期,成熟和發展于20世紀。數百年悠長的歲月里,廣東一代代至情至性的音樂人,把他們的愛與恨、喜與悲、樂與苦凝結成一個個音符,一首首樂曲。他們以敏感的心靈與靈巧的手,再加上一些現代技巧,將心海的激情揮灑自如,淋漓盡致,達到了“此樂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的崇高境界。
廣東、蘇州、福建和浙江。
1、《賽龍奪錦》又叫《龍舟競渡》,屬“廣東音樂”,在廣東很流行,由何柳堂(1872-1933)創作,是描述中國南方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競渡的熱鬧情況,全曲節奏輕快。
2、《姑蘇行》是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江先謂于1962年創作的一首笛子曲,是一首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受的竹笛經典名曲,由于是描寫蘇州的景觀,又在蘇州很流行。
3、赤兔嘶風主要是福建泉州南音,南音也稱沒談拆“弦管”、“枯棗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在福建最為流行。
4、將軍得勝令是浙江民間吹打曲。流行于浙東奉化地區。相傳該曲是在明代抗倭英雄戚侍燃繼光勝利歸來時,當地居民舉行盛會歡迎他時演奏過的樂曲。
二泉映歲薯月,賽龍奪錦。
1、泉映月是我國廣東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入選二十世紀華人梁雀兆音樂經典。
2、賽龍奪錦是廣東音樂由何柳堂創作,入選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同時還是一橡租首很特別的廣東音樂。
序言:絲竹樂是我國的傳統樂器,作為廣東音樂的一種,又稱粵樂,也有很多代表性的劇目。像《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禪院鐘聲》、《賽龍奪錦》、《寒鴉戲水》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用這種樂山大器吹出來的歌曲都非常的好聽。絲竹樂是指用竹子制作出來的樂器和弦樂器一起合奏而來的。
一、絲竹月的特點
一般表演的風格都非常的細膩,而且多表現于柔美抒情的感覺,有時的曲風也會非常的輕快活潑。絲竹的另一個名字也叫管弦作為一種演出的樂器,早在魏晉以來古書上就有過記載,可見絲竹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而由絲竹樂演奏出來的歌曲,一般都非常的輕,細,柔。因為用絲竹樂演奏出來的歌曲都非常的使人心情愉快,而且很輕松的感覺,歌曲的風格非常細膩柔潤,所以這是絲竹樂的音樂特點。
二、傳統樂器
因為絲竹樂是我國非常傳統的樂器,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也是比較困難的,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是很難用這種樂器演奏出美妙的歌聲的。這種樂器一般是為演唱伴奏的,這種演奏方式也可以吸引到很多聽眾,而且曲目非常的豐富。明首這種樂器在民間,可以在紅事上用到,白事上也是可以用到的,而且也可以用來自娛自樂。
三、相互配合
廣東的音樂主要是以粵胡和楊琴一起演奏的,還有其激唯數他樂器作為輔助,在基礎上又增加了其他的絲竹樂器,所以演奏一首曲目也是比較復雜的。一定要有最基本的音樂基礎,才能學習好這個傳統的樂器。如果你非常喜歡這個樂器,也平時可以去多學習一下。因為絲竹樂視很多樂器組合在一起的,所以他的聲音有分有和主次分明,而且非常的需要有經驗才能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