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理時間?時間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一種屬性。是物體與外體聯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且只有物體與外體聯系時,物體的時間屬性方能存在。物體之間的時間屬性,是由于物體之間保持同步性而存在。每一個物體都要影響與之聯系物體的時間屬性。那么,什么是物理時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說到時間就必須要談到空間。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緊密的交織在一起。現有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時空是四維的,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
談到時間和空間,就不得不說相對論,相對論是關于時空和引力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鐘慢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物體運動的越快,其所經歷的時間越慢。一艘相對于地球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在飛船上的人來看,地球上的人經歷的時間變慢了;而從地球上來看,是飛船上的人所經歷的時間變慢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兩者處于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在不同慣性系參考系中所測量到的時間是不同的。
然而有質量的物體的運動速度并不能達到以及超越光速。物體的運動速度越接近光速,其質量也就越大,加速時所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大。即使拼上全宇宙的能量,也不能將一個物體加速至光速。
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會影響時空,質量越大的物體對時空的彎曲越大。質量越大,引力場也就越強,引力場越強,該區域的時間也就流逝的越慢。處于同一引力場中勢能較低的物體所經歷的時間也就比同一引力場中勢能高的物體所經歷的時間短。黑洞周圍是宇宙中引力場最強的區域,那里的時間流逝的非常緩慢,幾乎停止。
時間是通過物理過程來定義的,首先在一個參考系中,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后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牛頓認為絕對的、真實的數學時間就其本質而論,是自行均勻地流逝的,與任何外界的事物無關,在牛頓看來,時間就像一
時間是標注事件發生瞬間及持續歷程的基本物理量。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
3秒,是時間長度,有一個過程,如某過程持續了3秒。如質點的加速過程持續了3秒。
3秒內,是從0時刻到3秒結束這一期間。如3秒內質點加速到5m/s。
第3秒指的是從第3秒初到第3秒末。
第3秒初相當于第2秒末,是一個時刻。
同樣的,第3秒末就是第4秒初。
具體舉個例,質點做加速度為2m/s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運動,共持續5秒。那么3秒內質點加速到6m/s,第3秒質點從4m/s加速到6m/s,第3秒初的速度為4m/s,第3秒末的速度為6m/s。
大體區別就是時間與時刻。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么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關于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時間。時間與空間都不是坦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
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并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于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并且其成果已經應用于全球定位。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
以上就是什么是物理時間的全部內容,時間定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兩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后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