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古運河的由來和歷史 關于運河文化的資料 中國大運河的發展演變 關于運河文化的主題設計 揚州大運河的歷史起源
古代運河聯結長江和淮河。春秋時期吳 王 夫差于公元前486 ~前 484 年開鑿。南起邗城(今揚州)以南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
東漢時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經津湖、白馬湖,北入淮。東櫻圓晉永和年間,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從今儀征引水。
隋大業元年( 605 ),煬帝開挖通濟渠時,又開邗溝,自山陽至江都入揚子江,溝通江、淮,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后,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
擴展資料:
漕運始終是維系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后,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
漕運對于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槐衡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鉛頌做糧,并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歷代分布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御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后盾的。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糧北運。
參考資料:-京杭大運河
一、京杭大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運河。北起模爛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785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并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后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主要指隋代的運河。以東部洛陽為中心,于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后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筑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搏碼蠢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臺兒莊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臺兒莊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基陪。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地區、邢臺地區,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莊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云: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筑。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二、杭州的大運河的詳細歷史
以前京杭運河只是沿線各地的人工渠,到了隋朝時因為隋煬帝想下江南游玩,令人挖通沿線各地的渠,連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雖然本來是為了滿足皇帝個人的私欲而建,但客觀上也溝通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運河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古橋,杭州境內的有拱宸橋和廣濟橋,這些也是很好的旅游資源.
在空運不發達,陸運成本高而量小的年代里,運河的水運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后來運河北方段很多已經廢棄了航運功能,有的地方還因年代久遠而淤塞了
近幾年國家重視南水北調,以及運河的保護.開始組織沿線城市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對淤塞的河道進行疏通
我市 *** 對運河的保護也是下了大力氣,在市區沿河建運河公園,開通水上巴士,拱宸橋畔建造運河文化廣場和運河博物館,區 *** 也遷到那里.在塘棲改建水北明清一條街以保護古代的廣濟橋,乾隆御碑,水利通判廳,郭璞井等古跡.
另外為了更好地保護杭州境內的古運河,省市 *** 等斥資從桐鄉開始新開一條運河水道經臨平九堡下沙入錢塘江作為貨運之用,使市區內的河道作為純旅游開發和保護,運河的水質也將會有提高.
三、京杭大運河的歷史是什么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和演變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年,在揚州開鑿邗溝, 以通江淮。
到了戰國時代又先后開鑿了大溝和鴻溝,從 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但這只是京杭大運河的 萌芽期。京杭大運河的發展期,主要是指隋代的運河。
這是 以東部洛陽為中心,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鑿通濟渠, 直接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 三年后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 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
京杭大運河的再次發展期在元、明、清。元代開鑿的 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到衛河段;一是大都到通州 段。
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到須城(東 平縣)安山,長75千米;公元1289年開會通河,從安山西 南開渠,由壽張西北到臨清,長125千米;公元1292年開 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到通州入白河, 長25千米;至公元1293年,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 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四、杭州運河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并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運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1-2]
春秋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務部門已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京杭大運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實現復航,計劃于2017年實現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五、無錫古運河歷史
京杭大運河無錫古運河段概況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貫通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流經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
·2500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夫差為伐齊開鑿邗溝
·1400年前,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
·1292年,元世祖完成了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無錫古運河段,舊時直線穿越無錫城
·1958年從下甸橋至老鴉浜開鑿新河道
·1976年從老鴉浜到黃埠墩一段開鑿新河道
·1983年新河道全部通航
·無錫五牧-望亭段 長40公里
·無錫雙河尖-下甸橋段 長12.4公里
·精華區吳橋-人民橋-清名橋 長約6公里
·無錫古運河精華區北段,河面開闊,三里橋一帶,米市尚存
·無錫古運河精華區南段,保留著古色古香的臨水民居,水鄉風情。
六、蘇州的京杭運河歷史上就在現在的位置嗎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于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里、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決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锏’。”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進行了“二通道”線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線位問題,就先后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線:起自杭申線的余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線: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龍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七、淠史杭運河的歷史
中國淠河、史河、杭埠河3個毗鄰灌區的總稱。
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處大別山余脈的丘陵地帶,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總面積1.31萬平方千米。灌區水源來自佛子嶺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和梅山水庫。
總庫容66億立方米。該灌區于1958年開工 ,1959年開始灌溉農田,以后逐年續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還在進行。
工程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航運、水產養殖、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樞紐工程,7級渠道的2條總干渠,11條干渠,19條分干供孩垛絞艸悸訛溪番婁渠,總長1384千米;1.3萬條支渠、斗渠、農渠,總長2.26萬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2萬多座;中小型調節水庫1066座和21萬口塘壩,有效庫容12.3億立方米;抽水站、補水站總裝機容量14.1萬千瓦。該工程實現了40萬公頃農田的自流灌溉,實灌面積達58萬公頃,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災,減輕了淮河干流的洪災。
八、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有哪些歷史遺跡
京杭大運河孕育了杭州“湖墅八景”:夾城夜月、徒門春漲、半道春紅、西山映翠、花圃啼鶯、皋亭積雪、江橋暮雨、白蕩煙村,至今仍能覓到一些舊痕。
香積寺石塔,是目前杭州僅存的一座清代佛塔。
市級文保單位拱宸橋,是橫跨于京杭大運河的最后一座古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橋長92米,系三孔石拱橋,歷經風風雨雨,氣勢依舊雄偉。
拱宸橋畔還有2處市級文保點,東面的“海關樓”,是中日甲午戰爭后的日本租界,設有海關碼頭。西面是保護比較完整的清代私家花園“高家花園”,水池、曲橋、假山依在,其中1200平方米的“南華樓”,為二層樓閣式歇山頂,樓閣雕刻細膩,彩繪有聲有色,是杭州清代私家花園代表作。
在拱墅區的半山,1958年8月發現了水田畈遺址,為研究浙江新石器時代的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990年,半山石塘村戰國墓出土的水晶杯當時是杭州惟一的國寶級文物。由于運河水道交通方便,半山過去大小寺廟多達30余處,江浙一帶香客乘船而往,終年香火不斷。其中規模較大的顯寧寺、娘娘廟的遺址清晰可覓,古木參天,石階蜿蜒,令人神往。
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瞎鋒念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基櫻經無錫磨困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并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施工延伸河道。
大運河長達2700公里,前后開通廣通渠、山陽瀆、通濟渠殲則、永濟渠、江南河等,而完成這些工程的時間卻只有從公元584年到公元610年的這短短三十年不到。
584年3月到8月,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隋煬帝就發動了河南一百多萬民丁來開通濟渠。渠成后,隋煬帝開始了第一次下江南,其聲勢浩大、前所未有。幾年后,又征了一百多萬的河北軍民開挖永濟渠。
晚唐韓偓在《開河記》中記載,隋煬帝派了當時的酷吏麻叔謀負責挖大運河,強制十五歲以上的男丁修運河,一共征發了360多萬人。
為了保證后勤,又從5戶中抽一人,負責民工的伙食。為了防止民工逃跑,派了5萬彪悍的壯漢負責監工。為了大運河而死者不計其數,從這方面來說,隋唐演義等也不算抹黑楊廣,只是演義楊廣是為了自己享受,歷史的楊廣是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大運河是用天下子民的血和肉開通的,經歷三征高句麗、經歷大運河,國內階級矛盾愈演愈烈,這使得普通百姓不得不走向朝廷的對立面。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那個時間段,大挖運河無疑是勞民傷財之事,但從長遠來看,大運河襲改仔卻也做了許多的貢獻,運河溝通南北,無疑是成了南北經濟的大動脈,運河將南方拍汪的物資運到長安、洛陽,解決了這沿途的糧食問題,大幅帶動了這從南至北的商業流通。
古語云,要想富先修路,為什么要修路?因為只有交通好走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才會相互流通,各種物資才能相互轉換,才有價值,不然你某一樣東西堆在手里,就算是黃金,你換不出去那還不是比土還不如?
宋代為啥這么有錢?就是這四通八達的河運網絡,讓汴京成為世界最繁華的大都市,這才有了《清明上河圖》的千年佳話。
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全長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
縱貫在中國華北大平原上,通達海河,碧和迅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至2020年大運河歷史延續已2500余年。
意義價值:
大運河充當中國漕運的重要通道歷時1200多年。清代中葉后,山東北運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糧米便改由海運棚巧至天悔此津,再轉北京。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大運河就逐漸湮廢。到1949年前山東境內河段和中運河已不能通航。
里運河水位不穩,時常決堤成災。1949年后對里運河進行了全面整治,興建船閘和節制閘,并開辟新河道使河湖分開。在里運河的南段開辟瓦鋪至六圩港間的入江新航道,縮短了與江南運河間的航程。
以上內容參考:——古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