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武昌糧道街的歷史 武昌古城歷史介紹 武昌歷史故事 武昌歷史文化簡介 武昌古城人文歷史介紹
武昌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武昌縣在周代屬楚,秦屬南郡。前201年設置江夏郡,設沙羨縣,治涂口(現在的江夏區金口街道)。378年改汝南縣,581年改江夏縣,589年改治郢城(現在的武漢市武昌區)。辛亥革命后,1912年置武昌縣,隸屬于江漢道,1930年改隸湖北省第一專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位于武漢市武昌區的傅家坡設立武昌縣人民政府消消,隸屬于大攜裂冶專區。1952年改由孝感專區管轄拿隱知。1959年11月,武昌縣劃歸武漢市,1960年縣政府遷往紙坊鎮。1961年4月,又將其劃
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沒大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清政府秉承列強旨意發布“鐵路國有”法令,引發了保路風潮,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
武昌起義爆發的歷史背景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于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后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
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初,兩團體領袖見面秘談,準備起義,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為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為臨時總司令部。
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清朝滅亡。結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統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武昌起義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草案《鄂州約法》。談沒11月初,宋教仁、居正、劉公、孫武、張知本等商議,認為僅有政府組織法還不含察納夠,尚需有一個根本法類型的法規。眾人推宋教仁起草。宋教仁早年喜愛研習法律,曾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研究各國憲法和政治制度,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十分贊賞。
武昌起義吹響了共和國誕生的號角。武昌起義創建了湖北軍政府,成為共和政權的雛型,并引發各省響應。不到兩個月就誕生了中華民國,建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勝利。
歷史上衫搜武昌與鄂州曾經極度交換名稱,武漢的武昌城在今天沙湖以南,紫陽公園以北,東湖以西,長江以東。搜洞而鄂州的武昌城則在洋瀾湖以北,西山以東,世塌枯菜園頭以西,長江以南
武昌市曾祥伏野經是辛亥革命的發源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市爆發,隨即成立湖北軍政府,立即謹喊引爆了中國資本主義革命的大潮。1939年前的一段時間,武昌市曾經是中華民國首都。
1949年5月15日,中華民國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司令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解放軍分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至此,廳余武漢三鎮均由解放軍接管。22日,中國共產黨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
武昌城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臺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梁態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武昌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或宴同時代的建筑風格和特點。
如果你認可我的衫渣銀回答,請點擊【采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上評價點【滿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