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歷史上有名的廚師,現任中國國宴總廚是誰

  • 歷史
  • 2023-04-30
目錄
  • 古代烹飪大師有哪些
  • 古代有名神廚師叫什么
  • 古代有名的廚師有哪些
  • 中國十大廚師排名
  • 中國歷史大廚師

  • 古代烹飪大師有哪些

    國以民為本,民消謹以食為天。中國是個餐飲文化大國,貌似每個節日都和吃有關,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春節吃餃子等等。中國的美食多不勝數,光菜系就有八大種,據說有個外國友人號稱三年吃遍中國,可五年過去了,還在四川呆著。中國能有這么多美食,跟一個職業有直接關系——廚子。來盤點一下歷史上有名的廚子有哪些。

    第一位是個傳說中的人物——彭祖,據說活了800歲,他是中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被譽為“廚行的祖師爺”。他擅長做野雞湯,獻給帝堯食用,帝堯高興,把他封于大彭。他是“雉飪之道”的始祖,便尊他為彭祖,之后“雉飪之道”逐漸發展成“烹飪之道”。

    人們最為感興趣的還是他的長壽之道,據說他是南極仙翁的轉世,是個能吃會做的長壽老人。但這樣的人會怎么死呢?對于彭祖的死有個有趣的說法,因為他長壽,所以娶了一個又一個老婆,到最后一個時,他妻子問他長壽的秘訣,彭祖看著如花似玉的妻子,得意的說:“告訴你也沒用,是閻王不小心把我的名字從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紙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現在。”沒想到他妻子嘴碎,到處傳,結果傳到閻王耳朵里,閻王找到那個紙捻子,從新貼在生死簿上,就把彭祖判死了,于是流傳下這樣一句話,“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話不該對妻子說”。

    第二位有名的廚子,是被稱為“廚圣”的伊尹。伊尹夏末商初時期的人物,他是奴隸出生,本是個普通的廚子,被商湯看重,一番交談下來,商湯覺得是個人才,予以大用,拜為老師,封其為相,伊尹果然沒負商湯的厚望,輔佐商湯王滅掉了夏朝,又幫助商湯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伊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師”。

    伊尹的烹飪技術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他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仍是廚師界的經典,“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之河”。他更神的是把烹返升飪和治國聯系起來,老子贊譽他,“治大國如烹小鮮”,跨界人才,融會貫通,不得不服。

    接下來說個奸臣,雖然奸,但在廚藝造詣很高,他就是齊桓公的大臣易牙。易牙有兩個絕活,一是通過水、鹽、火的調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適口的飯菜來;二是烹飪和醫療結合起來,創制食物療養菜萊。正是因為他的這兩們絕活,深得齊桓公喜愛,飛黃騰達。

    易牙剛開始也是一個民間廚師,由于廚藝獨到,而且善于琢磨和思考,漸漸得到國君齊桓公的賞識。進宮后,更是琢磨著如何討好齊桓公,齊桓公是個愛吃的主,易牙就變著方的給齊桓公弄好吃的。有次齊桓公說:“我吃遍天下美味,可就是沒吃過人肉,遺憾啊遺憾。”這本是句戲言,可易牙覺得這是個討好齊桓公的機會,便把自己4歲的小兒子殺了,做人肉給齊桓公吃。齊桓公得知后,心里不舒服,但認為易牙完全忠于自己,更寵信易牙。

    管仲死后,齊桓公也老了,易牙把持朝政,發動政變,囚禁齊桓公,最后活活被餓死,也是他輕信小人的報應吧。

    接下來就要說大家最熟悉的蘇東坡了。他不僅文采了得,做飯也是一絕,以他名字命名的“東坡肉”至今仍大受歡迎。關于東坡肉的傳說有很多,我說一例比較得人心的故事。

    相傳蘇軾在據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組織民工在西湖筑了一道堤,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為了感謝蘇東坡,那年過春節,城里男女老少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盛情難卻,蘇東坡便收下了豬肉。后來,他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看到蘇東坡不忘民工,越發愛戴他,把他送來的肉叫“東坡肉”。吃起東坡肉來更覺味道鮮美。

    最后要說一位女子——董小宛。江蘇蘇州人,家道中落淪落青樓,與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秦淮八艷”。她的一生盡起波瀾,她是家中獨女,父母視若珍寶,琴棋書畫,針線女紅樣樣精通,本是個才得俱全的姑娘,可惜家道中落,逼不得已落入青樓,結果名震秦淮。偶然間遇到才子冒辟疆,兩人約定,冒辟疆一等鄉試結束,馬上回來為她贖身。之后兩人過了一段安穩日子,又趕上李自成造反,經歷戰亂流離,最終與世長辭。

    董小宛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聞名于江南,他發明了“董肉”和“董糖”, 小宛腌制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經她手都有一種異香絕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風魚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蝦如龍須,油鯧如鱘魚,烘兔酥雞如餅餌,一匕一臠,妙不可言。董小宛返回南京秦淮后,終日思念辟疆,特親自下廚,以精細白糖、褪殼芝麻、純凈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種酥糖,從秦淮托人轉帶給如冒辟疆,以寄深情厚意。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拿世基,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饗客,饋贈親友,天長日久,商家仿作供市,稱作“董糖”。

    古代有名神廚師叫什么

    1、伊尹 伊尹(公元前1649年—公元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摯,空桑(今河南省杞縣空桑村)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 。夏末商年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勛、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伊尹幼年的時候被寄養于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后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伊尹建樹卓著,烹飪理論與實踐較全面。記載伊尹烹飪實踐的倒不多,只有說他去見商湯時烹調了一份鵠羹(天鵝羹)很受青睞。但從《呂氏春秋·本味篇》伊尹說湯以至味那些話來看,他的烹飪理論水平絕對是一流的。 2、易牙 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鉛陸脊幸的近臣,用為雍人。易牙是第一個運用調和之事操作烹飪的庖廚,好調味,很善于做槐滲菜。易牙作為雍人,擅長于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因為他是廚師出身,烹飪技藝很高,他又是第一個開私人飯館的人,所以他被廚師們稱作祖師。 3、太和公 太和公,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無錫人。精通制作水產品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尤得吳王姬僚的喜愛。吳公子姬光為了謀奪王位,拜請勇士專諸除掉姬僚。專諸得悉僚愛吃魚,便在太湖畔拜太和公為師,學做廚師,學藝3個月,終于把炙魚手藝學成。姬僚貪吃這道好菜,特來參加姬光的家宴,專諸置短劍于烤好的鯉魚腹內,借上菜之機靠近姬僚,當場把僚刺斃。 4、膳祖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根據歷史記載,膳祖為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廚。段曾自編《食經》50章,主持段府廚房的女廚師膳祖,烹調技藝原本精湛,又得段的 *** ,如虎添翼,身手更加不凡。她對原料修治,滋味調配,火候文武,無不得心應手,具有獨特本領。 5、梵正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 ”輞川小樣”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輞川小樣是用膾、肉脯、肉醬、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擺時,她以王維所畫輞川別墅20個風景圖為藍本,制成別墅風景,使菜上有風景,盤中溢詩情。 6、劉娘子 劉娘子是南宋高宗宮中女廚,主管皇帝御食。劉娘子手藝高超,雖宮中規定作為「 ”五品”官的「 ”尚食”,應由男廚師擔任,但她以燒得一手皇帝喜愛的好菜,而被破格任用,人們尊稱她為「 ”尚食劉娘子”。劉娘子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宮廷女廚師,宋朝版「 ”大長今”。 7、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號青蓮,江蘇蘇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為「 ”秦淮八艷”。董小宛還是廚藝高手,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黃者如蠟,綠者如翠。各色野菜一經她手都有一種悉殲異香絕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風魚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蝦如龍須,油鯧如鱘魚,烘兔酥雞如餅餌,一匕一臠,妙不可言。據介紹:人們常吃的虎皮肉,走油肉,就是她的發明。《影梅庵憶語》中更詳細記載了董小宛制作桃膏、瓜膏,還有紅腐乳的方法。以及一些對飲食及泡制方法的評論。 8、宋五嫂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 ”師祖”。宋五嫂志以醋為主要佐料,輔之以生姜、大蒜、糖、鹽等,烹制了一道色、香、味獨特的「 ”醋溜魚”,受萬乘之主賞賜,四遠皆知,各地紛紛仿制,并作為一大名菜世代相傳。杭州的樓外樓、五柳居等,就是因為經營醋溜魚而數百年久盛不衰。 9、蕭美人 蕭美人,清朝乾隆年間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 ”小巧可愛,潔白如雪”。因皇親國戚的賞識和文人名士的垂青,蕭美人糕一時成了江南名流雅士十分青睞的糕點,乾隆時期蕭美人所做的小吃更被賜為皇家貢品。 10、王小余 王小余,清乾隆時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是一位烹飪專家,身懷技藝,有高明豐富的理論經驗。他燒的菜肴香味散發「 ”聞其臭香,十步以外無不頤逐逐然”。他對于烹飪技藝頗有研究,曾發表過一系列高見,這些技術上的真知灼見,對袁枚影響很大,《隨園食單》有很多篇幅得力于王小余的見解。王小余死后,袁枚為了紀念這位優秀廚師,專門寫了一篇《廚者王小余傳》。

    古代有名的廚師有哪些

    中國四大廚神分別為彭祖、詹王、易牙及伊尹,廚神首推伊尹。

    1、彭祖

    關于彭祖的介紹,既有養生也有長壽之說,但除此之外,他在烹飪領域也有獨到的技術,這才是他被稱為烹飪鼻祖的來歷。彭祖,姓錢名鏗,是黃帝的第八代孫。彭祖為長壽之神,相傳他曾隱居武夷山幔亭峰下,茹芝飲瀑,遁跡養生,壽至百年。其有二子,一名彭武,二名彭夷,來此山定居,故此山便命名為武夷山。他們給武夷山留下許多寶貴的保健餐飲與美食養生的財富。

    彭祖因善調制味道鮮美雉羹,治好堯帝厭食癥,而受封于大彭(今江蘇省徐州市)。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漢代楚辭專家王逸注曰:“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注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顓頊玄孫,善養氣,能調鼎,進雉羹于堯,封于彭城”。

    2、易牙

    有史料記載易牙給齊桓公做飯,一次仿鋒神桓公對易牙說:“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桓公此言本是無心的戲言,而易牙卻把這話牢記在心,想博得桓公的歡心。于是將自己4歲兒子做成了羹,獻給了齊桓公品嘗,齊桓公覺得鮮美無比,遂問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易牙為了滿足國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兒子,沒有人性,以此來說,易牙更難成為中華廚祖。

    3、伊尹

    伊尹是歷史上第一個以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國家備虧的杰出庖人。他創立的“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至今基旦仍是中國烹飪的不變之規。他“教民五味調和,創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之河”,在中國烹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國烹飪界尊為“烹調之圣”、“烹飪始祖”和“廚圣”。

    伊尹由廚入宰的經歷,從史料記述中可知,伊尹先是當過奴隸的,幼年的時候寄養于庖人之家,得以學習烹飪之術,長大以后成為精通烹飪的大師。并由烹飪而通治國之道,說湯以至味,成為商湯心目中的智者賢者,被任用為相,影響較大。以伊尹來比喻技藝高超的廚師的詞語也不少。“伊尹煎熬”(枚乘《七發》),“伊公調和”(梁昭明太子《七契》),“伊尹負鼎”(《史記》),“伊尹善割烹”(《漢書》)等。

    在中國幾千年烹飪技術發展長河中,曾經出現了許多的技藝高超的名人,如帝堯時代傳說中的彭鏗、周朝的太公呂望,春秋時代的易牙等。這些人都各有專長,而且在烹飪技術的發展中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伊尹在烹調技術及其烹飪理論等方面獨樹一幟。廚藝,只是伊尹眾多本領中的一種。伊尹是中國烹飪之圣。如今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中國烹飪的同行也都奉伊尹為中國的“廚圣”、“烹調之圣”。

    擴展資料:

    伊尹還是史上最有名廚神宰相,是有史書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賢相,他輔佐商湯,滅掉夏朝,結束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在他的努力下,商朝前期國家機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社會也比較穩定。伊尹還是我國中藥史上偉大的藥劑學家,同時也是民間的廚神。他死后葬于南亳(現商丘市虞城縣境內),距今已有約3600年的歷史。

    參考資料:人民網-廚神為何首推伊尹?

    中國十大廚師排名

    古代最有名的廚師之神應該是伊尹。這在《呂氏春秋-本味篇》中有記載。伊尹很小就有了名氣,商湯聽到他的名聲,就想把他收攏過來。伊尹是有莘國人,有莘旦租國君不給,但伊尹卻想到商湯的國家去。為此,商湯就向有莘氏求婚,有莘國君答應了,派伊尹作國君妹妹的隨從陪嫁去了商。

    這和飲食還沒有什么關系,那么伊尹為什么會成為廚神呢?原來在商湯召見伊尹的儀式上,伊尹大講如何調味,如何把飯菜做得好吃。從調味開始,伊尹講道了各地的美食。他對商湯說,你要吃到這些美食,就要有良馬,要成為天子,但你要成為天子,就要實行仁政,讓你的百姓生活好、信任你。商湯照著伊尹的話去做了,果然統一了天下。記載商湯和伊尹對話的《呂氏春秋-本味篇》也就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烹飪文件。伊尹因輔助商湯奪得天下而成為一代名相,而名相的進身階梯卻是廚藝。伊尹的經歷倒是可以為陳勝、吳廣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佐證了。

    祝融氏(傳說中發明了火)的侄孫彭祖,叫錢鏗,是早期的另一個廚神。彭祖深諳養生、養性之道,身為大夫,卻不理政,整天在外云游。270歲時,只像5、60歲的人。到了殷朝末年,767歲了,還不顯老。傳說彭祖以雉和以五味,創造了雉羹獻給堯帝。堯帝很高興,封他為諸侯。屈原的《離騷》中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和久長”之嘆。成為彭祖,是因為其深知養性之道,子孫繁多,被認為是彭姓的祖先。

    還有一個叫雍巫的,又叫易牙。本是廚師,做得一手好菜。傳說是第一個運用調和各種味道做菜的。他素善奉迎模拆兆,用美味迎合齊桓公。做了重臣。管仲死了以后,他和其他人擁立的太子無能,導致齊國大亂,史書評價不好。但他是廚師出身,又進行具體的操作,所以被廚師立為廚神。他為討好齊桓公,把自己的兒子做成肉羹獻上,為此頗為后人詬病。有首詩中說:雍巫善味祖彭鏗,就是說的易牙。

    還有一位是皇帝。漢宣帝劉詢,被后人稱為餅師神,也就是今天的白案師傅的祖師。其實他和廚藝沒有一點關系,他的祖父、漢武帝的太子劉醵被誣而造反,被漢武帝殺死了,劉詢的父母也死在戰亂之中。劉詢隱姓埋名混跡民間。他經常去一家餅鋪賣餅吃,這家餅鋪的生意就格外的好。后來霍去病擁立劉詢做皇帝后,關中地區的廚業,就把他奉為祖御衫師了。“關中餅師每圖宣帝像于肆中,今迨成俗”。宋朝的文獻有著這樣的記載。

    中國歷史大廚師

    伊尹:為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圣”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為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于齊桓公。

    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水產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魚聞名天下。

    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為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肴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

    詩歌。

    劉娘子:為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宋五嫂:為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西湖,曾嘗其魚羹,贊美不已,于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傳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贊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袁枚不僅是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還是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美食家,所著《隨園食單》一書,是我國清代一部論述烹飪技術、南北菜點茶酒的食物本草類重要文獻。經40年的積累,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才刊刻出版。今國內存世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小倉山房刻本(藏湖南中醫學院圖書館)、清·乾隆嘉慶間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嘉慶元年丙辰(1796年)經綸堂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清·光緒十八年壬辰(1892年)著易堂鉛印本(藏揚州市圖書館)、隨園刻本(藏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民國上海中華圖書館鉛印本(藏長春中醫學院圖書館)6種。

    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性單、雜性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14個方面。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20個操作要求,包括食物的性味,作料的配伍,洗刷,調劑,搭配的方法,以及火候,色香的掌握和補救,乃至盛具的講究等。戒單中提出了14個注意事項,其中不少經驗值得借鑒。書中用大量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14世旦培紀至18世紀中流行的南北襲遲前菜肴飯點,以及當時的美酒名茶。分別列出海鮮單9種,江鮮單6種,特性單43種,雜性單16種,羽族單47種,水族單(又分有鱗、無鱗兩類)45種,雜素菜單47種,小菜單41種,點心單55種、飯粥單2種,菜酒單16種,共327種。)此外,《隨園食單》雖言菜點茶酒,但其中不乏食物療法內容。如記載食物的藥用功能的有:“黃芪蒸雞治瘵”,“馬蘭頭,油膩后食之醒脾”,“酸菜,醉飽之余,醒脾解酒”。另外“煨麻雀”單中,記有“薛生白常勸人勿食人間豢養拍清之物,以野禽味鮮,且易消化”等等,不勝枚舉。記載飲食清淡,有益健康時,說到“富貴之人嗜素,甚于嗜葷”,且介紹“豆芽配燕窩以賤陪極貴”,“大頭菜入葷菜中,最能發鮮”等食單。

    窩窩頭和慈禧

    窩窩頭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人們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留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

    關于窩窩頭,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庚子年間,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前夕,慈禧太后帶著一千余人倉皇逃往西安。途中,西太后感到饑餓難忍,疲乏不堪。太監們四處搜尋,好容易從一個沒有逃跑的村民家中找到一個涼窩窩頭,獻給了太后。慈禧拿起窩窩頭狼吞虎咽吃了下去,頓感渾身舒服,一直到晚上都沒覺餓。后來她回味起來,覺得這個窩窩頭比御膳房的珍饈美味不知香甜多少倍。在御駕回鑾以后,便命令御膳房為她做窩窩頭吃。御膳房廚師仿照民間窩窩頭的樣子,用細玉米面、黃豆面、白糖、桂花加溫水攪拌,一斤面捏成一百個小窩頭,蒸熟以后金黃閃光,形似寶塔,吃在嘴里甜香可口,別有風味,受到了慈禧的稱贊,小窩窩頭也隨之成了清宮中的有名小吃。

    西施和炒西施舌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民間傳說的佳話頗多。在烹飪史上與這位美女相關的美食亦不少。

    西施之死,眾說不一。在福建名菜“炒西施舌”的歷史傳說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后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即蛤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其實“西施舌”是沿海食品文蜊的一個品種,屬瓣鰓軟體動物,雙殼貝類,肉質軟嫩,汆、炒、拌、燉,其鮮美的味道都令人難忘。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

    楚霸王項羽和燒雜燴

    在蘇北一帶,無論是尋常人家,還是星級賓館,在酒筵上,有一道菜不可缺少,那就是燒雜燴。尤其是在操辦紅白喜事時,此菜更作為眾菜之首被推上席間,讓眾食客大快朵頤。這道菜葷素搭配,魚肉并列,將一些味性相佐的菜肴一并相烹,調以各種佐料。

    這燒雜燴是怎么來的呢?蘇北人一致的看法,與楚霸王項羽有關。據說,項羽吃飯每頓飯菜無二樣,這個特點傷透了手下廚子的腦筋。為了使馳騁沙場、鞍馬勞碌的大王有個健壯的身體,廚子們左思右想。其中一個小廚子想出個辦法,他將一些雞,魚肉等放入一鍋,精心烹制后,端到大王面前。未曾想,項羽吃了第一口,胃口就被吊了起來,一大碗雜燴頃刻吃了個精光,而且批示廚師,今后為了節省時間,菜就這么燒。

    從此,手下廚師悉聽尊命,每菜必是雜燴。為了使雜燴不至太單調,廚師們想方設法改進配料,盡量讓雜燴燒得花樣翻新。后來,人們為了懷念楚霸王的事跡,“燒雜燴”便在民間很快流傳開來,一直燒到今天。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田阳县| 宁安市| 白河县| 乌兰浩特市| 格尔木市| 靖远县| 雷山县| 福州市| 昭平县| 柏乡县| 邹城市| 盐边县| 霍州市| 夹江县| 贵德县| 喀喇沁旗| 青海省| 怀集县| 建始县| 河津市| 炎陵县| 贡嘎县| 青州市| 青田县| 海淀区| 海原县| 德钦县| 遵义县| 喜德县| 大新县| 怀化市| 贵南县| 临邑县| 南皮县| 沂水县| 鹿泉市| 黑河市| 福州市| 竹北市|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