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河南信陽城墻老照片 信陽悠久的歷史文化 國家會把信陽給湖北嗎 湖北向中央要信陽 河南信陽的歷史文化背景
河南信并鉛陽有南灣湖,是源遠流長的歷史遺產(chǎn),南灣湖上游聳立著李先念戰(zhàn)斗過的四望旅滑山;下游連著歷史文化悠久的賢隱山。賢隱山上有迄今1400多年的“梁王壘”遺址拆蔽臘;有與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南陽玄觀廟齊名的賢隱寺;感覺還不錯哦。,
信陽是一座歷史古城。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nèi)淮河兩岸就出現(xiàn)了相當規(guī)模的原始農(nóng)業(yè),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guī)X文化遺址多處。
商、周之際,這里建立了申、息、弦、黃、蔣、蓼等諸侯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滅申、息閉肢侍等諸侯國,建申、息、期思等縣,一代名相孫叔敖造田興水,使楚國富甲一方,他設(shè)計并主持修建的期思陂,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
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臺關(guān)編鐘(于1957年在信陽長臺關(guān)一座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共13件,現(xiàn)藏河南省博物館,保存完好,深埋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樂律準確)演奏的。
盛唐時期,義陽是中央王朝重要的糧食、兵源和財源基地,是申州州治。北宋改義陽為信陽,一直延用至今。
明、清時期,信陽的經(jīng)濟文化已經(jīng)有相當規(guī)模,糧食充裕,商業(yè)繁榮,名士薈萃。
信陽作為“革命老區(qū)”(鄂豫皖蘇區(qū)),如今是河南省唯一被列入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之中的省轄市。
1949年4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信陽,信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屬河南省的信陽專區(qū)和潢川專區(qū),1952年10月合并為信陽專區(qū),1965年分出駐馬店專區(qū)。1970年信陽專區(qū)改稱信陽轎吵地區(qū),1998年6月9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信陽地區(qū)和縣級信陽市、信陽縣,設(shè)立地級信饑掘陽市。
信陽地處江淮間,作為歷代中原河洛人南遷的肇始地和集散地,作為“中原僑鄉(xiāng)”。在當今漢族100個大姓中,就有十多個姓氏源于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據(jù)考證,黃、潘、賴、羅、廖、孫、蔣、白、傅等姓都源于信陽。
位于豫之南的信陽,是一個山清水秀,地杰人靈的地方。我熱愛我的家鄉(xiāng)。縱古論今,這里出過諸多的名人。
1、息夫人,春秋時期息國國君的夫人,出生于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又名息媯,因容顏絕代又稱為"桃花夫人"。她憂國憂民,貞潔自愛。至今,息縣一帶還流傳著"掛燈勸息侯"和"三年不語"的故事。
2、孫叔敖,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楚國期思邑(今淮濱縣期思鄉(xiāng))人。楚莊王時任令尹。開鑿"芍陂",大興水利,大大促進了楚國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
3、司馬光,河南光山縣人。宋朝宰相,小有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流傳于世。其耗費30年心血,編纂完成了橫跨1362年歷史的巨著《資治通鑒》,影響巨大。
4、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明代信陽州人。其為官清廉,秉公直言,熱愛家鄉(xiāng)。明代文壇"前七子"、"四大家"的首領(lǐng),"后七子"的開山人物。哈哈~小贊一下~他是偶先人哦~
5、宋士杰,明成化信陽州(今信陽市)人。其愛打抱不平為民告狀申冤的事跡,贏得了世人普遍的贊揚和廣泛的傳頌。宋士杰行俠仗義,是一直被廣泛傳頌著的人物。芹卜
6、丁振鐸(1842~仔拍1914),字念首羨聲伯,號巡卿,羅山縣周黨黃湖人。其人剛正不阿,關(guān)心國家。光緒帝任命其為理資政院事,委以禁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等職。
信陽在西周時期是申伯的封邑地,北宋改稱信陽。信陽地域文化豫楚交融,商周、春秋戰(zhàn)國以后蠢燃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此交匯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豫風楚韻”。[1]信陽是孫叔敖段蔽、春申君、司馬光、鄭成功等歷史名人的故鄉(xiāng),孔子周游列國的終點。信陽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毛尖聞名遐邇帶族,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
信陽出土的世界上最陳的酒陽獨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風情。
孔子周游列國終點、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都發(fā)生在這里。
譬如亡羊補牢。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楚襄王(即頃襄王)是一個昏庸的國君。他父親楚懷王是被秦國騙去而終于病死在秦國的,他即位后,對于強暴的秦國,還是毫不警惕,只知整天玩樂。大臣莊辛實在看不過去,預感楚國必定滅亡,便向楚襄王作了誠懇的諫勸,并懇請楚襄王讓其躲避到趙國去。
莊辛到趙國住了五個月,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兵敗散,楚襄王流亡到信陽長臺關(guān)一帶。城陽,就是現(xiàn)在信陽長臺關(guān)下楚王城,著名的“亡羊補牢”典故嫌喚指就發(fā)生在這里。當時,楚王城里人心惶惶,楚國危在旦夕。楚襄王這才想起莊辛所說的一番話,果有先見之明,于是派人趕到趙國,把莊辛請回來。《戰(zhàn)國策·楚四》:“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xù)短,猶以千里,豈特百里哉……君王之事因是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鏈罩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戴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魏冉)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nèi)而投已乎黽塞之外。’襄王聞之,顏色大變,身體戰(zhàn)栗。于是乃執(zhí)而授之陽陵君,與淮北之地也。”黽塞,就是現(xiàn)在的信陽三關(guān)(武勝關(guān)、平靖關(guān)、九里關(guān))。楚襄王終于聽取了莊辛的勸告。授命為陽陵君的莊辛,憑借三關(guān)和淮河天險,力挽敗局,不僅擋住了秦兵的北進,而且還收復了上蔡、陳之地。這才使楚襄王有可芹配能在陳重新建都,使楚國的歷史延長了五十五年。
信陽也是中華姓氏之根,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于此(如黃姓起源于潢川、羅姓起源于羅山、賴姓起源于息縣、蔣姓起源于淮濱,陳姓、王姓、潘姓、孫姓、沈姓均起源于固始)。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fā)地和集散地,唐朝時期光州固始籍將軍陳元光率鄉(xiāng)勇南下閩粵平定蠻苗叛亂,于當?shù)貐栃蟹ㄖ巍㈤_墾荒地、興修水利,之后從家鄉(xiāng)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陽享有“中原第一僑鄉(xiāng)”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