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跆拳道的歷史發展史,跆拳道的來源和發展史

  • 歷史
  • 2023-05-10
目錄
  • 跆拳道的來源和發展史
  • 跆拳道歷史最簡潔
  • 跆拳道的來歷簡介
  • 跆拳道的特點
  • 跆拳道發展

  • 跆拳道的來源和發展史

    跆拳道在我國有著很多的發展歷史了,同時跆拳道也有很多的訓練方法。下面是由我分享的跆拳道的發展歷史,希望對你有用。

    跆拳道的發展歷史

    起源

    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朝鮮民族古時以農業及打獵為生,在抵御野獸、對抗入侵與祭祀活動的舞藝中, 逐漸演變成有意識的攻防技巧及格斗自衛武藝的雛型。在兩千年前的高句麗皇室墓葬的壁畫中,畫有兩名男子在用跆拳道的攻防姿勢互相爭斗。

    所謂跆拳道,跆(TAE),意為以腳踢、摔撞;拳(KWON),以拳頭打擊;道(DO),是一種藝術方法。跆拳道是一種利用拳和腳的藝術方法。它是以腳法為主的功夫,其腳法占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還有兵器、擒拿、摔鎖、對拆自衛術及10余種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是經過東亞文化發展的一項朝鮮武術,以東方心靈為土壤,承繼長久傳統, 以"始于禮,終禮"的武道精神為基礎。

    在朝鮮三國時代的高句麗、新羅及百濟,三國互相抗衡,侵襲對方,更加速使武藝的盛行。無論在武官考核,民間手搏擊打或祭典舞藝中,都充分表現出武藝的形態。春核悉如新羅的跆跟、花郎道是軍中的必修科目, 而在百濟國推崇并鼓勵人民學習馬術、射箭及跆跟等武藝。

    在跆拳道沒有正式命名之前,韓國徒手的搏擊流派有很多。名稱也有跆跟、手搏、唐手、托肩、花郎道等。從20世紀50年代起,其內涵風格以氏仿及名字均得到規范和統一。“跆拳道”一詞,是1955年由韓國的崔泓熙將軍所創,他退伍以后,在跆拳道中融合民間元素,最后成型。

    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朝鮮自衛術再度興起,從異國他鄉回歸故土的朝鮮人也將各國的武道技藝帶回本國,逐漸與跆拳道融為一體。

    1955年4月11日,由韓國各界著名人士組成的名稱制定委員會,包括崔泓熙少將(韓國第三軍管區司令員),李享根陸扒乎軍大將(國軍聯合參謀總長),國會副議長,國會議員,著名企業家,著名武館館長等提出了各自的名稱。通過無記名的投票,一致通過了崔泓熙將軍提出的"跆拳"二字。由此,產生了“跆拳道”。從此,結束了唐手、空手及各種朝鮮古典武道等名稱混雜的局面,朝鮮的武道開創了新世界,跆拳道開始了它的歷史創造。

    1961年9月韓國成立了唐手道協會,后更名為跆拳道協會,并成為全國運動會正式競賽項目。

    1966年第一個國際組織:國際跆拳道聯盟(簡稱ITF)成立,崔泓熙被選為主席。

    1972年,國際跆拳道聯盟總部遷到加拿大的多倫多。

    1973年5月,當時的韓國總統樸正熙在韓國首都漢城成立世界跆拳道聯盟(簡稱WTF),并任命金云龍為主席。同時第一屆跆拳道世界錦標賽也在漢城舉行,這一屆比賽有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盟(WTF)被接納為國際體育聯盟正式會員。198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了世界跆拳道聯盟。

    跆拳道于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列為為示范比賽項目;于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被列為試驗比賽項目;到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成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

    1989年,韓國世界跆拳道聯盟首次在北京舉行跆拳道培訓班,WTF跆拳道首次作為競技體育被介紹到中國。1992年10月7日,中國跆拳道籌備小組成立。

    1995年5月,共有22個單位25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從此,跆拳道運動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

    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跆拳道協會,魏紀中當選為第一任協會主席。

    1995年11月,中國跆拳道協會被世界跆拳道聯盟WTF接納為正式會員。

    跆拳道的常用步法

    前進步

    標準實戰姿勢開始,兩腳成斜馬步,兩手握拳置于胸前。前進時后腳蹬地向前邁步,身體側轉成另一側斜馬步,可連續進行。這是前進步中的一種上步,注意擰腰轉髖。前進時,后腳蹬地,前腳向前滑行稱為前滑步;后腳蹬地,前腳向前跳躍稱為前躍步。前滑步和前躍步屬于前進步,是主動進攻時采用的步法。

    后退步

    由標準的實戰姿勢開始,前腳掌用力蹬地,后腳先退后一步,前腳隨地后退,兩腳以及身體仍保持原來姿勢。若前腳掌蹬地后,后腳沿地向后滑行一步,前腳隨即同樣向后滑行一步,兩腳以及身體仍保持原來的姿勢,叫做后滑步退。這種步法可以拉開和對手的距離,避開對方的進攻,準備做反擊動作。

    后撤步

    從標準實戰姿勢開始,以后腳前腳掌為軸,前腳抬起向后經后腳內側向后撤一步,形成和原來相反的實戰姿勢。后撤步可根據實戰需要左右變化,調整與對方的相對距離,準備進行攻擊或反擊。

    跳換步

    由標準的實戰姿勢開始,兩腳同時蹬地使身體騰空,空中兩腳前后交換,同時轉體;落地時身體姿勢成另一側的準備姿勢。跳換步的騰空不宜高,略離地即可;換步時,要擰腰轉髖,迅速敏捷,其目的是干擾對方的攻防思路,選擇適于自己進攻的方位和轉換自己身體的得分部位使對方不能得分。

    跆拳道的主要特點

    1、腿法為主,拳腳并用

    由于競賽的需要、規則的限制和跆拳道進攻方法的特點,使得跆拳道是以腿法攻擊為主。據統計,在跆拳道技術當中,腿法約占總技法的70%。腿擊無論在攻擊范圍、攻擊力量等方面都遠遠超過拳法的攻擊,而拳法的招式,一般偏重于防守和格擋。

    2、動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擊破為測試功力的手段

    跆拳道不講究花架子,所有動作都以技擊格斗為核心,要求速度快,力量大,擊打效果好。在功力的檢測方面,則以擊破力為測試的手段。就是分別以拳腳擊碎木板等,以擊碎的厚度來判定功力。

    3、強調呼吸,發聲揚威

    在跆拳道的練習當中,要求在氣勢上給人以威嚴的感覺,練習者常以洪亮并帶有威懾力的聲音來顯示自己的威力。據日本有關研究資料證明,人在無負荷工作時,10%的肌肉會由于發聲使他們的收縮速度提高9%,在有負荷工作時更是可以提高14%。這就是為什么在比賽當中運動員會發出響亮的喊叫聲的原因。在發聲的同時停止呼吸,可以使人體內部的阻力減小,提高動作速度,集中精力,使動作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4、以剛制剛,方法簡練

    受跆拳道精神影響,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多是直擊直打,接觸防守,躲閃技術運用得比較少。進攻都采用直線連續進攻,以連貫快速的腳法組合擊打對手。防守多采用格擋技術,或采取以攻對攻,以攻代防的技術。

    5、禮始禮終,內外兼修

    在任何場合下,跆拳道練習者始終以禮相待。練習活動都要以禮開始,以禮結束,以養成謙虛、友好、忍讓的作風,在道德修養方面不斷的提高自己。

    跆拳道歷史最簡潔

    跆拳道發展史:

    起源是朝鮮半島,正式定名“跆拳道”是1955年在韓國,核心內容包含倍達民族古武術跆拳,唐手,空手道等,以現代科學及力學原理重新規范和演繹。發起人及公認的創始人為韓國的崔泓熙將軍,跆拳道精神“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即是他所規定的。1966年第一個跆拳道組織——國際跆拳道聯盟(簡稱I·T·F)成立,后崔泓熙因故而離開韓國,輾轉至奧地利,ITF總部即在哪里,后在朝鮮建立跆拳道培養體系。1973年金云龍師圣在枯含并韓國漢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聯盟(簡稱W·T·F)。跆拳道于1988年漢城奧運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出于體育競技需要,WTF形成了“嚴格限制拳技,大力發沒跡展腿技,禁止摔技”的方針。所以為了區別,通稱“WTF世跆”為競技跆拳道,“ITF國跆”為正(傳)統跆拳道。可以說WTF偏近于體育競技,ITF則是一種自由搏擊。目前韓國民眾主要是練習WTF跆拳道,軍隊方面老敬不清楚;朝鮮則基本全是練習ITF跆拳道。跆拳道也在不斷發展,ITF與WTF交流也日益漸深,最終終會合并,這也是崔泓熙將軍本人的希望。

    跆拳道在中國的發展情況:

    1992年10月7日,中國跆拳道協會籌備小組成立,這標志著我國跆拳道運動的正式開

    始。

    1994年5月,在河北正定舉行了首屆全國跆拳道教練員和裁判員學習班。

    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舉行了第一屆全國跆拳道比賽,當時有15個單位,150多名練習者參加了比賽。

    1995年5月,共有22個單位250名練習者參加了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從此跆拳道在中國迅速發站起來。

    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跆拳道協會,魏紀中當選為第一任協會主席。

    1995年11月,中國跆拳道協會被世界跆拳道聯盟接納為正式會員。

    跆拳道的來歷簡介

    跆拳道(英文名TAEKWONDO)起源于朝鮮半島的搏擊運動,是朝鮮民族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一項運用手、腳技術和身體能力進行自身修煉和搏擊格斗的傳統體育項目。跆拳道在朝鮮民族史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深受人們的喜愛,被稱為國技。

    “跆拳神逗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就是“踢與拳法的武藝”。“跆”(TAE=跆),意思是腳踢;“拳”(KWON),意思是指用拳擊打;“道”(DO),是指方法、技藝和道理,同時也是一種文化,一種學問。由此可見,跆拳道是以腳為主,以手為輔,手腳并用,內練精神氣質,外練搏擊格斗的武道。

    今天的跆拳道可分為傳統跆拳道和現代競技跆拳道兩大類。傳統跆拳道內容主要包括品勢、搏擊、功力檢測三個部分:品勢,相當于我們中國武術中的套路,共有二十四套統一的架型;搏擊,仍然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技法,比如拳技、擒拿、摔鎖等;功力,主要包括威力表演和特技兩部分。現代跆拳道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競技體育的發展而衍生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競技跆拳道。即在一定的規則限制下,互以對方技擊動作為轉移,以切磋技藝、增進友誼、提高競技水平為目的的對抗性體育競賽項目。它具有高度的攻防實戰性和激烈的對抗性,吸取了傳統跆拳道的精華,進一步突出了跆拳道善于用腿技的特點,使跆拳道的技擊格斗性質在體育運動中得到完美體現。

    跆拳道運動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色彩。它不僅是一項具有較強攻擊力的運動項目,還是一種形體藝術和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空虛。跆拳道的本身還蘊涵著一種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理念,首要的就是以修心養性為核心,培養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為正義而獻身的崇高精神。道,是一種方法、途徑、技藝、精神,更表現為一種道理、道德和禮儀,同時它也是民族精神的體現。練習者須具備勇猛善戰、敢打敢拼的精神品質,堅韌不拔、拼搏向上的精神氣概。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跆拳道的技擊技術,更要注重對跆拳道禮儀、道德修養的學習和遵從。每一次練習都要求“以禮始、以禮終”,培養人忍耐、謙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跆拳道的精神對青少年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學習跆拳道可以內修精神、性情,外修技術、身體,培養常人難以達到的意志品質和忍讓謙恭的美德。因此,這項內外雙修、精神氣質與技擊技術全面發展的體育運動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至今,跆拳道已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體育項目之一,并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跆拳道古稱為“跆跟”“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鮮的民間武藝,在幾千年朝游虧賣鮮文化的熏陶下,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下面我們將對跆拳道的起源發展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一、原始跆拳道的起源

    在原始社會時期,朝鮮民族大部分過著以農耕為主、狩獵為輔的生活。為了獲取食物和抗擊外來侵略,在生產、生活和御敵的實踐過程中,人們逐漸發明了一些既能夠鍛煉身體又能夠御敵自衛的技術。古代跆拳道的雛形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孕育而生的。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這些技術由一種本能的自衛活動演化為有目的、有意識的技擊運動,除了用于御敵和狩獵外,也用于參加祭祀和展示力量的斗技大會。古代跆拳道就這樣在實踐程中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成為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格斗活動。

    二、朝鮮時期的跆拳道

    1392年,高麗將軍李成桂通過政變,建立了李氏王朝,同時用“朝鮮”稱號。跆拳道經過近一千年的流傳,到了李朝時代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這一時期,跆拳道成為選拔士兵的主要手段。如果一個人想做武官,在選拔時就必須用“跆跟”或“手搏”的技藝打敗三個人,可見當時軍旅中對跆拳道的重視程度。

    公元1790年(李朝正祖14年),李德懋和學者樸齊家、白東修三人奉王命匯編了《武藝圖譜通志》。書中收錄了關于“手搏”“跆跟”等武技的方法、動作圖解及各種兵器的用法,并借鑒國外武技,使之與跆拳道的`技法相互融合,從此跆拳道開始有了較科學的記載。

    李朝末期的王室受文尊武卑的思想影響開始重文輕武,正是這種因素使跆拳道逐漸脫離了王室,卻在民間廣泛地流傳。

    三、近代跆拳道

    1909年,日本侵占朝鮮后建立了殖民政府,曾經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動,其中也包括跆拳道。這一期間跆拳道技藝在朝鮮境內幾乎銷聲匿跡。跆拳道修煉者出現了兩種情況,一部分人在國內進行秘密的練習,有一些不甘寂寞或被生活所迫的人遠離國土,到中國或日本謀生,并把跆拳道延續下來。

    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后,日本的“空手道”隨之流入朝鮮,“花郎道”與“空手道”融合產生了“韓式空手道”,朝鮮人稱這種武術為“跆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朝鮮獨立,國家政治、社會面貌日益改觀,流落他鄉的朝鮮人先后回到故里,同時將各國武技帶回祖國與跆拳道交融結合,構建了新的跆拳道技術體系,使之得到了進一步的成熟和完善。

    四、現代跆拳道的發展

    現代跆拳道的創始人主要有崔泓熙、李仲佑和蔡天命,三人都曾是朝鮮著名武館的教練。他們在執教過程中,經過不斷的練習、研究和推敲,將朝鮮古代各流派的自衛術與日本的空手道、中國的武術相結合,由此創立了現代的跆拳道的技術體系,這種新型的自衛術當時稱為“跆拳”。

    1955年,為了更好地推廣這種新型的朝鮮民族武術,韓國的武術家、體育家、教育家、高級軍官及相關學者經過討論認為:冷兵器時代已經過去,練習跆拳道不僅是練習手腳的功夫,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修煉,磨煉一種“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培養一種“禮義廉恥”“謙遜寬容”的品質。教練在教授學員學習的過程中,不應只是教授學員實戰、技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員做人的道理。當時崔泓熙認為:“跆拳道集東方意識和科學技術于一體,使人的能力盡可能地得到發揮,它是一種既能夠強身健體又能夠防身自衛的體育運動。”經過討論,大家一致通過崔泓熙提出的“跆拳”二字,并在其中融入東方武道文化和哲學思想,在“跆拳”后加一個“道”字,“跆拳道”的名稱由此而生。跆拳道名稱的確立,結束了唐手、空手道以及朝鮮古典武道各種名稱混雜的局面,開創了跆拳道發展的新紀元。

    1959年,韓國成立了“大韓唐手道協會”,并于1962年加入大韓體育會,1965年改為大韓跆拳道協會,1963年第43屆大韓全國體育大會確定跆拳道為正式比賽項目。1961年9月,朝鮮成立了唐手道協會(后改為跆拳道協會),1962年加入朝鮮業余體育協會,同時列入全國體育比賽正式項目。這期間朝鮮和韓國的大批跆拳道教練離開他們的祖國到世界各地傳授跆拳道,促進了跆拳道在全球范圍內的普及和發展。這標志著跆拳道運動開始走向國際化。

    1966年,第一個國際性跆拳道組織——國際跆拳道聯合會(ITF)在韓國成立,崔泓熙任主席。

    1972年,韓國國技院在漢城成立。1973年在漢城舉辦了第1屆世界跆拳道錦標賽,會后19個國家的代表在金云龍博士的倡導下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聯盟(WTF),同時金云龍當選為主席。世界跆拳道聯盟(WTF)成立后,制定了一套相應的規章制度,大膽刪改了傳統跆拳道中類似于表演以及實戰性不強的技擊內容,將其最符合現代競技體育要求的、競技性強的對抗性內容提煉成科學獨立的教學、訓練和競賽體系,由此產生了新的跆拳道形式——競技跆拳道。在此后的幾年內,全球各地幾乎都建立了有關跆拳道的各種組織和團體。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盟被接納為國際體育聯合會的會員。

    1980年國際奧委會在第83次大會上,承認了世界跆拳道聯盟,這一決定促使跆拳道運動在世界各地更廣泛地流行。1983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第8屆世界錦標賽中增設了女子跆拳道比賽。1994年9月4日,國際奧委會全體表決一致通過將跆拳道列為2000年奧運會競賽項目。

    目前,世界上擁有兩大跆拳道組織,一個是世界跆拳道聯盟(WTF),一個是國際跆拳道聯盟(ITF)。世界跆拳道聯盟是倡導以競技為主、以品勢為輔的跆拳道技術體系,而國際跆拳道聯盟是倡導以品勢修煉為主、以競技實戰為輔的技術體系,這兩大組織為跆拳道的推廣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世界跆拳道聯盟是得到奧委會承認的機構,總部設在韓國漢城國技院,現有會員協會140多個,2005年,世界跆拳道聯盟主席由韓國人趙正源擔任。迄今為止,跆拳道運動已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發展,風行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練習者達8000萬人。

    五、跆拳道的技術特點

    1、腿法為主,拳腳并用:由于競賽的需要、規則上的限制和跆拳道在進攻方法方面的特點,使得跆拳道技法主要是以腿法攻擊為主、拳法攻擊為輔。據統計在跆拳道技術當中,腿法約占總技法體系的百分之七十。因此腿擊無論在攻擊范圍、攻擊力量等方面都遠遠超過拳法的攻擊,而拳法的招式一般偏重于防守和格擋。

    2、強調呼吸,發聲揚威:在跆拳道的練習當中要求在氣勢上給人以威嚴的感覺,練習者常以洪亮并帶有威懾力的聲音來顯示自己的威力。據日本有關研究資料證明人在無負荷工作時百分之十的肌肉會由于發聲使他們的收縮速度提高百分之九,在有負荷工作時更是可以提高百分之十四。這就是為什么在比賽當中,運動員會發出響亮的喊叫聲的原因。在發聲的同時停止呼吸,可以使人體內部的阻力減小;提高動作速度,集中精力使動作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3、動作追求速度,力量和效果,以擊破為測試功力的手段:跆拳道不講究花架子,所有動作都以技擊格斗為核心;要求速度快、力量大、擊打效果好,在功力的檢測方面則以擊破力為測試的手段。就是分別以拳腳擊碎木板等,以擊碎的厚度來判定功力。

    4、以剛制剛,方法簡練:受跆拳道的精神影響,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多是直擊直打;接觸防守、躲閃技術運用得比較少,進攻都采用直線連續進攻,以連貫快速的腳法組合擊打對手。防守多采用格擋技術或采取以攻對攻,以攻代防的技術。

    5、禮始禮終,內外兼修:在任何場合下,跆拳道練習者始終以禮相待。練習活動都要以禮開始,以禮結束,以養成謙虛、友好、忍讓的作風,在道德修養方面不斷的提高自己。

    拓展:

    一、裁判員守則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熱愛體育事業,熱愛體育競賽裁判工作。

    2、努力鉆研業務,精通本項規則和裁判法,積極參加實踐,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3、嚴格履行裁判員職責,做到嚴肅、認真、公正、準確。

    4、作風正派,不徇私情,堅持原則,敢于同不良傾向作斗爭。

    5、裁判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加強團結,不搞宗派活動。

    6、服從領導,遵守紀律。執行任務時,精神飽滿,服裝整潔,儀表大方。

    二、教練員守則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熱愛體育事業,培養又紅又專的運動員。

    2、從嚴從難,從實戰出發,進行科學的大運動量訓練,認真制定方案,努力完成訓練計劃。

    3、做好賽前準備和臨場指揮,賽后認真總結。

    4、學習政治理論和體育科學技術,刻苦鉆研業務,不斷創新。

    5、嚴格管理教育,加強政治思想工作,關心運動員全面發展。

    6、發揚民主,愛護運動員,不準打罵和侮辱人格。

    7、以事業為重,處理好工作、學習和家務的關系。

    8、堅持真理,發揚正氣,在訓練、學習、生活等方面做好運動員的表率。

    9、教練員之間要互相學習,互相支持,團結協作。

    10、遵紀守法,維護社會公德,執行各項規章制度,敢于向不良傾向作斗爭。

    三、運動員守則

    1、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國家,熱愛體育事業,勇攀高峰,為國爭光。

    2、刻苦訓練,鉆研業務,尊重教練,認真完成訓練任務。

    3、賽出風格,賽出水平,勝不驕,敗不餒,尊重裁判,尊重對手,尊重觀眾。

    4、學政治,學文化,學科學,全面發展。

    5、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道德,守秩序,守紀律。

    6、不吸煙,不喝酒,衣著整潔大方,自覺抵制不良思想侵蝕。

    7、事業為重,遲戀愛,晚結婚。

    8、團結友愛,關心集體,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反對自由主義。

    9、尊重領導,服從組織,遵守規章法令,不違法亂紀。

    10、勤儉節約,愛護公物,敢于向不良傾向作斗爭。

    跆拳道的特點

    跆拳道是朝鮮半島較普遍流慧早行的一項技擊術,是一項運用手腳技術進行格斗的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它由品勢(特爾)、搏擊、擊破、特技、跆拳舞等五部分內容組成。跆拳道是創新與發展起來的一門獨特武術,具有較高的防身自衛及強壯體魄的實用價值。它通過競賽、品勢和功力檢測等運動形式,使練習者增強體質,掌握技術,并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中國發展

    1992年10月7日,中國跆拳道籌備小組成立,這標志著我國跆拳道運動的正式開始。

    1994年5月,在河北省正定舉行了首屆全國跆拳道教練員和裁判員學習班。

    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舉行了第一屆全國跆拳道比賽,當時共有15個單位15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1995年5月,共有22個單位25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從此,跆拳道運動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

    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跆拳道協會,魏紀中當選為第一任協會主席。

    1995年11月,中國跆拳道協會被世界跆拳道聯盟WTF(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接納為正式會員。

    1998年5月17日,在越南舉辦的第13屆亞洲跆拳道錦標賽上,我國北京體育大學97級學生賀璐敏為中國贏得了第一枚亞洲比賽金牌,實現了我國在正式襪碧櫻國際比賽中金牌零的突破。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舉行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上,我國女運動員王朔戰勝多名世界強手,獲得女子55公斤級冠軍,這是我國運動員獲得的第告叢一個跆拳道世界冠軍。

    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跆拳道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2005年11月5-6日在北京市“跆協杯”跆拳道比賽上巨人少兒跆拳道獲得三等獎,和第五名!

    2010年10-26日武漢姑娘伢勇奪跆拳道世界銅牌

    我國跆拳道奧運冠軍

    第27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陳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級

    第28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羅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級冠軍

    陳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級冠軍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吳靜鈺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級冠軍

    跆拳道發展

    跆拳道的發展簡史朝鮮史簡述朝鮮是跆拳道的發源地,而韓國則被公認為跆拳道的宗主國。世界跆拳道聯盟章程中寫道:“跆拳道是韓國文化的產物”。受五千年朝鮮歷拿爛史文化的影響,跆拳道具有鮮明的朝鮮民族特色。我們要了解跆拳道的歷史,首先對朝鮮的歷史消廳漏變遷要有一個大概了解。

    據《東國輿地勝覽》記載:朝鮮“國在東方,受朝日之光鮮,故名朝鮮”,又稱朝鮮“居東方日出之地,故名朝鮮”。早在古代的箕氏朝鮮(相當于我國商朝末)和衛氏朝鮮(公元前194年)時就用了“朝鮮”這一名稱。公元10世紀到公元14世紀,王建創立了高麗王朝,將朝鮮改為“高麗”。1392年,高麗王朝被李氏王朝取代后,又用朝鮮稱號。1897年,李熙在位時,將朝鮮改為“大韓”。1910年,日本吞并“大韓”后,又復稱“朝鮮”。1945年,朝鮮獨立后,又分為南北兩部分(即韓國和朝鮮)。

    原始跆拳道的起源跆拳道是經過遠東文化發展起來的朝鮮傳統武術,它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當人類第一次學會保護自己時,跆拳道的原始特征就已經自然地形成了,可以說,跆拳道的形成與發展歷史,就像朝鮮歷史本身一樣久遠。遠古時代的朝鮮人民,為了獲取食物、對付野獸的襲擊以及抵抗外族侵略,都不得不發展自身的技能以求生存,跆拳道在這種生存斗爭中逐漸萌芽產生。人類為了生存,將防御的形式不斷完善,形成一種獨特的強有力武器。后來,人類已不以單純地保護自己為滿足,這就進一步想到提高跆拳道的攻擊技藝,逐漸創造了一些鍛煉身體和適用于戰斗的方法,從而形成跆拳道的另一種形態——守攻合一的完美結合,由一種本能的自衛活動演化為有意識的技擊運動,原始的跆拳道雛形得到不斷完善。

    高句麗王國的“跆跟”

    公元3年,高句麗始祖朱蒙定都卒本,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在發掘的高句麗古代墳墓中,到處可見壁上繪有跆拳道的原形畫面。如角抵冢的壁畫上,有兩名男子互相摟抱臂膀進行摔跤的姿勢;舞蹈冢的壁畫上繪有高句麗人的生活情況和婦女的舞蹈姿勢;三室冢玄室的頂壁畫中,有兩名男子用跆拳道的姿勢互相爭斗。

    由于連年戰亂,高句麗王朝制定了選士制度,通過競技選拔武藝高強、膽識過人的斗士。在盛大的節日中,都有舞劍、射箭、跆跟的表演。武士們把“跆跟”作為必修項目并進行嚴格訓練,這在三室冢的壁畫——“武士攻城圖”上可以得到證實。這些珍貴的史料足可以證明,在兩千多年前的高句麗王朝,就十分盛行類似跆拳道的活動,跆拳道已在朝鮮民族心中深深扎根了。當時,汶種原始的跆拳伏嘩道雛形稱為“跆跟”。

    新羅王國的花郎制度與“花郎道”

    新羅比高句麗建國早20年,是一個以現在的慶尚道地區為中心的小國家,由真興王設立的“花郎制度”的組織“花郎道”,宗旨是“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臨戰無退、殺身有擇”。“花郎道”利用經常舉行的祭祀神靈的集會,聚集年輕人切磋武藝,鍛煉用武精神。這種制度造就了一批批英勇的武士,使國家更加團結昌盛,成為新羅繁榮的原動力。

    公元668年,新羅王國戰勝高句麗王國和白濟王國,統一朝鮮半島,經濟文化有較大的發展,花郎道也得到大力推行。

    新羅的國教是佛教,許多僧侶都是花郎(武士)出身。石窟庵守門佛像、金剛力士的造型都采用跆拳道的姿勢。在《帝王韻記》中記載有新羅人的習慣:兩人站立互相用腳攻擊,第一種是踢對方的腳;第二種技術稍好者,可踢對方的肩;第三種是技術高超者,可用腳踢對方的頭發。另據《史記》、《古事》等書記載,當時已相當盛行用手劈打、拳頭攻擊和用腳踢擊的格斗形式。

    百濟王國的“便戰戲”

    在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代,百濟國力較弱。中國唐高宗派兵入朝,幫助新羅先滅百濟后除高句麗,統一了朝鮮半島。

    據《三國史記》記載,百濟的阿萃王等許多國王為了推崇尚武精神,要求不論是官吏、軍人或是百姓,都要學習武藝。史書記載,百濟王國流行“便戰戲”,使用手和腳的格斗競賽盛行于軍隊和百姓中。這種競賽游戲分為兩組進行,運用類似于今天的跆拳道技術進行比賽。

    高麗王朝的“手搏”

    公元918年,新羅王國被軍閥王建推翻,建立高麗王朝。高麗軍隊普遍開展“手搏”練習,軍隊戰斗力大大提高,屢次打敗了契丹、蒙古等外族的侵略。《高麗史》記載,忠惠王邀請了武藝超群的士兵金扼郁進宮表演手搏,使“手搏”名聲大振,全國尚武之風盛行。

    李氏王朝的“武藝”

    高麗將軍李成桂政變建立李氏王朝。跆拳道經過高句麗、新羅、百濟、高麗一千多年的流傳,到了李朝時代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當時,軍隊也用“手搏”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若想做武官,必須打倒三人以上。據載,在壬辰、丁酉的倭亂中,在金山有七百多義兵赤手空拳同日本兵決一死戰,說明在戰爭中,當時跆拳道是一種有力的武器。

    李德懋將軍和學者樸齊家、白東修三人奉王命匯編了《武藝圖譜通志》,書中收錄了“手搏”、“跆跟”等武技的方法、圖解及多種兵器的使用方法,使跆拳道從此有了較為科學的記載。

    到了李朝末朝,由于文弱政治和多黨紛爭,王室受文尊武卑思想的影響,加之火器的出現,武功主義受到排擠,導致跆拳道技藝逐漸脫離了王室和貴族,更廣泛地在民間流傳。

    近代的“跆拳”

    1910年,日本人建立殖民政府,下令禁止所有的朝鮮文化活動,跆拳道也在禁律之列。從此,跆拳道進一步流落民間,成了僧侶和游民們的護身手段,在荒郊野外仍有人在秘密進行跆拳道的練習。此外,一些朝鮮人到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國謀生,這些國家并沒有禁止練武,他們便在空余時間聚集練習切磋花郎道,并融人了各國優秀的技擊術。

    中日甲午戰爭后,整個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時日本的“空手道”隨之流人朝鮮,“花郎道”與“空手道”融合,產生了“韓式空手道”,以后,朝鮮人稱這種武術為“跆拳”。

    現代跆拳道的發展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朝鮮獨立后,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自衛術再次興起,許多武藝院校應運而生。流落海外的朝鮮人將各地的武技帶回本國,但當時自衛術的流派較多,名稱很亂,有跆跟、手搏道、唐手道、韓式空手道、托肩、花郎道和跆拳等眾多的稱謂。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强县| 卫辉市| 长沙市| 新野县| 威远县| 通渭县| 武城县| 宜丰县| 通化市| 皮山县| 淮阳县| 高碑店市| 玉山县| 房产| 建始县| 大竹县| 玉田县| 襄汾县| 鄢陵县| 黄龙县| 华亭县| 太原市| 滦平县| 丹江口市| 永修县| 增城市| 焦作市| 古交市| 沙田区| 定日县| 阿克| 乐至县| 阿巴嘎旗| 皋兰县| 吴江市| 盘山县| 永川市| 金坛市| 禹城市| 自贡市|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