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奧匈帝國是如何滅亡的 穿越一戰挽救奧匈帝國的 奧匈帝國版圖梗 奧匈帝國滅亡的時間 奧匈帝國被誰滅了
【奧匈帝國】是在1867年2月建立的,當時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地利帝國答并,為了防止匈牙利再次獨立,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了安撫性質的談判,尋求一個折衷方案。最終匈牙利貴族接受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政體,結果就此成立了由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主導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其建立的標志就清散跡是雙方簽訂《奧地利-匈牙利折衷方案》。從此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掘拍合并改組為【奧匈帝國】,其中匈牙利獲得高度自治權,但奧地利帝國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它就此成為歐洲歷史上的一個立憲制二元君主國:由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兩個主權國共同組成的一個政合國。
奧匈帝國產生和滅亡,經歷了51年
奧匈帝國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的“二元君主國”(Dual-Monarchic Union)、“共主邦聯國家”。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粗燃盟,這個聯盟的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領地”。在這情況下,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均是同一個人(Franz·Joseph)。匈牙利對內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享有自治權;對外事務拆局方面(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其實就是奧地利帝國和他的殖民地匈牙利妥協的產物,此國在奧地利帝國時期就是西方列強之一,歐洲五強之一旅凳讓(其他四個是:大英帝國,法蘭西,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
一戰后沒灶奧匈帝國解體主要分為四個國家、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奧地利。
隨著衫告捷克與南斯拉夫分裂解體形成了10個國家:
分別是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奧匈帝國的歷史
誕生于1867年,曾是歐洲傳統的五大強國,其國土面積僅次于當時的俄羅斯帝國。不但如此,奧匈帝國無論是軍火還是資源,都位于世界的頂級水平,而奧匈帝國之枯塌扮所以如此強勢,與其發展歷史不無關系。奧匈帝國的前身是奧地利帝國,主宰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則是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統治范圍最廣的王室。
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員曾經出任過包括神圣羅馬帝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君主,其中最著名的君主當屬查理五世。16世紀,查理五世治下的領土已經拓展到海外,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然而,哈布斯堡王朝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實力,靠的并不是軍事霸權,而是源源不斷的聯姻。
奧匈帝國(德語:?sterreich-Ungarn,馬扎爾語:Osztrák-Magyar Monarchia)是1867年至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國家。
在這段時間里,匈牙利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組成聯盟,這個聯盟的德文全稱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領地”(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nigreiche und L?nder und die L?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同是同一個人。匈牙利對內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稅收、海關等自治權,對外事務(外交和國防)則與奧地利一樣,統一由帝國中央政府處理。
奧匈帝國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得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衷解決方法。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它的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十一個主要民族之間的爭執所決定。當時在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雖然奧匈帝國在其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它糾紛,但在它所存的約50年間整個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得到現代化,許多開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奧匈帝國解體。
奧匈帝國的領土
一般將奧匈帝國的領土分為兩個部分:內萊塔尼亞(CisLethania)和外萊塔尼亞(TransLethania)。
狹義的內萊塔尼亞僅指萊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奧地利,但廣義的內萊塔尼亞還包括斯洛文尼亞、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加里西亞和達爾馬提亞等地區。這部分被統稱為“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與領地”。
外萊塔尼亞,即萊塔河以東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還包括斯洛伐克、特蘭西瓦尼亞、克羅地亞。這部分領土被統稱為“圣斯蒂芬的王冠領地”。圣斯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國王,他后來被尊為圣人。
行政劃分
內萊塔尼亞的王國和領地包括
波希米亞王國 (K?nigreich B?hmen)
達爾馬提亞王國 (K?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亞-洛多梅里亞王國 (K?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奧地利公國(包括上奧地利和下奧地利) (Erzherzogtumen ?sterreich ?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
布科維納公國 (Herzogtum Bukowina)
卡林西亞公國 (Herzogtum K?rnten)
卡尼鄂拉公國 (Herzogtum Krain)
薩爾茨堡公國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亞公國 (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
施蒂利亞公國 (Herzogtum Steiermark)
摩拉維亞侯國 (Markgrafschaft M?hren)
蒂羅爾和前阿爾卑斯地區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
濱海省份 (?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
外萊塔尼亞包括:
匈牙利王國 (K?nigreich Ungarn)
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 (K?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阜姆(里耶卡)自由市 (Stadt Fiume)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屬于獨立的帝國直轄省份,由匈牙利和奧地利共同管理。
奧匈帝國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
1867年2月建立奧匈帝國的折衷出于多種原因。在此之前判顫,奧地利帝國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1804年—1867年)。但19世紀中葉以后,這個帝國被削弱了許多:1859年臘沖如的意大利獨立戰爭使它在意大利的勢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奧戰爭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聯,同時匈牙利對維也納的統治也非常不滿。在帝國的其它許多地區民族主義思想也不斷加輪啟強。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不滿出于多種原因,其中之一是奧地利在俄羅斯的支持下對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鎮壓。
為了保障奧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約瑟夫皇帝與匈牙利的貴族舉行談判,尋求一個可以使他們支持他的折衷方案。一些政府官員勸告弗朗茨·約瑟夫與所有民族運動家談判,來建立一個聯邦國家。他們擔心單獨與匈牙利貴族談判會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對。但弗朗茨·約瑟夫無法忽視匈牙利貴族的勢力,而這些貴族只肯接受一個他們與奧地利傳統貴族之間的二元體。
匈牙利貴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為匈牙利國王來證明匈牙利在帝國內的特權。他們還要求在布達佩斯設立一個有立法權的議會,這個議會設立的法律在歷史上歸屬匈牙利王國的地區有效。這個議會的組成保證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貴族和市民階層的精華)在其中占多數,而國內眾多的羅馬尼亞和斯拉夫人少數民族則基本上無權。
政府結構
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奧地利政府和一個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奧地利各有各自的議會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權利理論上是至高的,但實際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
奧匈帝國內的一些地區如賈利希亞和克羅地亞享受特別地位,它們擁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兩個地區的共同政府由一個共同部長會議組成,這個共同部長會議的成員包括三個部長(財政、軍事和外交),兩個地區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每個議會派出一個代表團分別對共同部長會議的財政計劃進行表決,這樣每個地區政府對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最終共同政府的部長僅對皇帝負責,而皇帝本人有權對外交和軍事政策作最后決定。
兩個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權力交叉往往導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軍隊在這方面受到阻礙。盡管軍事是中央政府的職權范圍,但奧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駐扎地、運輸和補給,以及負責軍隊人員民事的和非軍事事務的責任”。因此每個地方政府對中央政府的決定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每個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個機會來擴大它們自己的權力。
兩個地區之間奧地利部分占總人口的約57%以及主要經濟資源。從1867年開始兩個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最大的爭執是關于每個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納多少費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每十年進行一次協商,而每次協商都造成很大的爭議。尤其是從1900年代中開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議會中民族主義者占多數和組織政府開始,這個爭議問題造成了一個持久性的憲法危機。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這個問題在一個“始終如舊”的基礎上暫時獲得解決。
民族關系
在帝國的兩個部分起支配作用的兩個民族其實都是少數民族:在奧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數。
捷克人、波蘭人、烏克蘭人、斯洛文尼亞人和意大利人都試圖在奧地利部分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同時在匈牙利部分,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統治挑戰。羅馬尼亞人和塞爾維亞人還爭取與新成立的羅馬尼亞和塞爾維亞王國合并。
相對于在奧地利部分的德國統治者來說,匈牙利的統治者更不愿交出他們的權利。但1868年,在他們獲得自主權一年后,他們授予克羅地亞王國部分自主權。
奧匈帝國內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是語言的問題。哪些語言是語言或官用語言總是一個問題。少數民族總是希望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以及教育他們自己的語言。比如1897年4月5日奧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亞將捷克語和德語作為同等的內部語言結果受到整個帝國德國民族主義者的抨擊。最后這位首相被解雇。
經濟
在其存在的年間,奧匈帝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技術的改進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50年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整個帝國。舊的封建主義制度不斷消失。尤其維也納附近、奧地利腹地、阿爾卑斯山麓和博希米亞是經濟發展的中心。19世紀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爾巴阡山脈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很快。整個帝國內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差相當大。總的來說西部的發展比東部高得多。20世紀初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都很高。從1870年到1913年國家每人平均生產率每年約提高1.45%。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英國1.00%,法國1.06%,德國1.51%)這個發展速度是比較高的。但國家的經濟發展總的來說還是落后于其它國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較晚。英國的數字約是奧匈帝國的三倍,德國是它的兩倍。這個粗的比較還無法體現帝國內部發展的不均衡性。
鐵路在奧匈帝國普及很快。1841年奧匈帝國的前身奧地利帝國就已經從維也納出發在西部建立了一個鐵路核心。此時政府認識到鐵路的軍事意義,因此開始在其建設上大量投資。布拉迪斯拉發、布達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盧布爾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聯入鐵路網。到1854年為止整個帝國內的鐵路網長度達2000千米,其中約60-70%為國有。由于1848年的革命和克里米亞戰爭帝國政府為解決其經濟困難開始將其鐵路出售給私人投資者。
從1854年到1879年幾乎所有的鐵路建設都是由私人投資完成的。在奧地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7952千米,在匈牙利部分鐵路網延長了5839千米。許多新的地區被連入鐵路網,現有的鐵路網被連接到一起。在此之前奧匈帝國的主要運輸是船運,鐵路網的發展使整個帝國的經濟發展得以協調。
1879年后政府開始慢慢地重新將鐵路網國有化。其主要原因是1870年代的經濟蕭條使私人企業對鐵路的投資減緩了,無法滿足政府的要求。從1879年到1900年奧匈帝國修建了25000千米鐵路,大多數是補充已有的鐵路網。在東部也建立了新的鐵路。一些地區一直到此時才接通鐵路。鐵路網大大地降低了帝國內的運輸費用,為其內部經濟打開了新的市場。
外交
奧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區政府對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態度也稍不相同。布達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國的擴大會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響變小,而帝國政府與德國對付俄羅斯的同盟則受到兩個地區政府的歡迎,因為它們都將俄羅斯看作最大的軍事威脅。
按1878年柏林條約奧匈帝國于1878年8月占領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國。這塊地方被作為雙方共同管理地區,并被率屬于財政部管理。為解決這個不正常的狀況一些維也納的政治家考慮將這塊地區與帝國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數的地區合并為帝國的一個第三個地區。當地的克羅地亞領導人肯定會更加偏向維也納,而反對布達佩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訪問波思維尼亞首都薩拉熱窩時被一個被稱為年輕的波斯尼亞的波斯尼亞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團體刺殺。
奧匈帝國此前就已經由于民族運動喪失了意大利人居住的皮埃蒙特,因此許多奧匈帝國人感到將南部的斯拉夫人地區喪失給塞爾維亞是非常可能的。塞爾維亞在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獲得了許多領土。這使奧匈帝國感到非常不安。一些政府成員早就想對塞爾維亞動手了。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因此決定在塞爾維亞在奧匈帝國境內挑動暴亂之前先發制人。它以這次刺殺為借口提出了塞爾維亞無法接受的十條要求。雖然塞爾維亞接受了九條,第十條僅拒絕了部分,奧匈帝國以此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
這個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后俄羅斯動員支持塞爾維亞,這導致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意大利本來與奧匈帝國結盟,但保持中立。1915年它倒向協約國并希望可以以此從奧匈帝國獲得更多的領土。
奧匈帝國的軍隊一開始可以抵抗入侵匈牙利的意大利軍隊并進入意大利。尤其1914年它的軍隊損失慘重。但總的來說它還是比較成功的。1915年5月和1917年它占領意大利領土。但對于德國的戰爭領導人來說,奧匈帝國的戰場越來越次要。戰爭的最后一年中補給困難、低志氣和高傷亡度大大地較少了這支軍隊的戰斗力。
奧匈帝國的解體
1918年夏戰事對軸心國越來越不利。雖然到此為止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時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了。當協約國的勝利顯而易見時,對他們來說脫離舊的帝國,接受協約國所宣揚的民族主義是必走的路了。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眾多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它社團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經濟發展已不存在,經濟發展的希望消失,戰時許多戰前在奧地利部分引入的開放政策被取消,這使社會主義者非常氣憤。在這些條件下極端民族主義者獲得了許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
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止。對戰勝國來說,按照伍德魯·威爾遜宣布的十四點計劃奧匈帝國分裂為許多民族國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奧匈帝國并非協約國的戰爭目的,這個建議一直到戰爭后期才獲得支持。相反的,許多人認為奧匈帝國的分裂并不解決當地的民族問題,而只是使得這個地區更加不穩定。
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獨立,匈牙利其次。特蘭西瓦尼亞大多數地區加入羅馬尼亞,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數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區聯合組成了后來的南斯拉夫。
戰后戰勝國承認這些新的邊界,大大地改變了當地的政治地圖。一系列條約保障這些邊界的合法性。
奧地利和匈牙利成為共和國,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驅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個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但1919年羅馬尼亞入侵后保皇勢力又開始抬頭。1920年匈牙利恢復為一個王國,但沒有國王。奧匈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卡爾一世企圖占據這個王位沒有成功(1921年3月至10月),他被放逐到葡萄牙屬馬德拉群島,后來在那里逝世。米克羅斯·霍爾蒂成為執政者。
以下這些國家從奧匈帝國(有些是部分)產生:
奧地利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分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國)
南斯拉夫(現在分成塞爾維亞與黑山、克羅地亞、波黑、斯洛文尼亞、馬其頓等五國)
波蘭
此外羅馬尼亞和意大利也獲得部分奧匈帝國的土地。
歷史上奧匈帝國被一戰協約國的英國、法國等國家滅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和德國同屬同盟國一方,于1918年戰敗而解體。
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和匈牙利王國成為奧匈帝國的法理繼承國,而在奧匈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獨立民族國家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等。
奧匈帝國其蠢橋他情況簡介。
一戰進入1918年,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9月到10月,一系列地區宣布獨立。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停火協議,這也標志著奧匈帝國的終止。就這樣,戰爭結束后簽訂了《圣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肢解。
從奧匈帝國分裂出的國家有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等,此外波蘭、羅馬尼亞、意大利也獲得或吵部分前奧匈帝國的領土。衫檔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