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高考語文答案?1. 高考全國卷1語文答案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秣(mò)、B傾軋(yà)、D解剖(pōu) 【考點】語音 2.【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貶義詞。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那么,201高考語文答案?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2019全國2卷高考語文作文題目
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于祖國建設的新征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斗……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19年高考全國3卷語文真題及解答部分概述
一、真題概述
現代文閱讀:選取了與文學、文化、社會現象等相關的文章,考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古詩文閱讀:包括古代詩歌鑒賞和文言文閱讀,考察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翻譯及鑒賞能力。
語言文字運用:涉及成語使用、病句辨析、語言表達等內容,考察學生的語言規范意識和運用能力。
寫作:題目通常與現實生活、社會熱點、人生哲理等相關,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或話題進行寫作,考察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意。
二、部分解答提示
現代文閱讀:
仔細閱讀題目和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和關鍵信息。
對于細節題,要回原文定位,對比選項與原文內容。
對于理解題,要結合文章整體內容和作者意圖進行分析。
古詩文閱讀:
對于詩歌鑒賞,要注意詩歌的意境、情感、修辭手法等。
文言文閱讀時,先通讀全文,大致理解文意,再逐句翻譯,注意古今異義詞和特殊句式。
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語文高三備課組組長李四梅認為,湖南高考語文考綱新課標卷題型和考查點都變化甚大。刪去了識記型的語音、字形題,增加了圖文轉換題、語段填空題等新題型。選做題有顯著變化:湖南卷的選做題主要包括文化經典、外國小說、新聞寫作等選修教材內容,并且是三選二;全國卷的選做題則是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傳記類文本閱讀,二選一,分值有所增加。另外默寫題由單純的上下句默寫變為情景默寫題。文言文刪去了一個考查文言虛詞的客觀題,增加了文化常識題。相對于湖南高考對學生文化底蘊要求較高的考查,新課標卷更強調語文工具性,考查學生檢索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備考建議:學生在備考時應回歸課本,打好基礎。做好教材梳理,鞏固古代詩文知識。對于重點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知識要結合習題歸納鞏固。關注題型變化,積極應對變化。新題型如“文言文閱讀”“古代文化常識”
“圖文轉換”“語段填空”的復習備課,應以高考真題為引領,以原新課標卷考查省份重點學校的月考題為延伸,尋找命題和答題規律,舉一反三,提升課堂效率和備考質量。重視“選考題”,提升解題能力。作文嚴防套作,注重思維考查。
1. 高考全國卷1語文答案
參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秣(mò)、B傾軋(yà)、D解剖(pōu) 【考點】語音 2.【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貶義詞。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開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壞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湊近。
端著酒杯離座到對方面前共飲,以便請教。比喻主動去向人請教。
C、聲情并茂:并,都;茂,草木豐盛的樣子,引申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達的感情都很動人。
使用對象錯誤。D、附庸風雅:貶義詞。
附庸,依傍,追隨;風雅,泛指詩歌。指缺乏文化修養的人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
解答成語題,第一、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第二、注意成語潛在的感 *** 彩和語體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第五、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在前后語義矛盾或者前后語義重復的現象。 【考點】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應用 D 3.【答案】B 【解析】A 句式雜糅 C “基地”與“機構”搭配不當 D 成分殘缺,“采取”缺少賓語。
(一)語境推斷
文言文實詞含義豐富,大多都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要想對其進行準確的界定、理解,需要我們借助上下文的語境進行推斷。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陽”一句中“迫”字的含義。審視該句語境“今河內帶河為國,戶口殷實,北通上黨,南迫洛陽”可以看出,“南迫洛陽”一句是交代“河內”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釋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據此可以推斷,該題A項的解釋是不合語境的,因為“逼迫”的對象應為“人”,而該句中“迫”的對象是“物”(洛陽)。
又如2005年重慶高考(課程)試題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質人田券至萬畝”中“質”字的含義,從這一段的上下文來看是說那些富人不擁有“田籍”卻要向百姓收稅,由此看來“質”與質問之間顯然沒有什么關系,而應理解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國漢字中多為會意字和形聲字,因此我們可以借助漢字的形旁來忖度實詞的含義。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眾之才”中“牧”的含義。該句中的“牧”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字,左為“牛(泛指牲畜”,右為“人手中拿著一條鞭子”,把兩者的意思聯系起來,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對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統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該項的解釋是正確的。
以上就是201高考語文答案的全部內容,如2006年四川高考試題考查“環堵之中”的“堵”的含義,聯想到高中語文課文《促織》中有“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的句子,這里的“堵”,就是“墻”的意思。推斷出所給選項“院子”的說法顯然有誤。如2005年北京高考試題考查“慶封出獵,景公與陳無宇、公孫灶、公孫躉誅封”一句中“誅”字的含義,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