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傣族音樂調式 傣族民歌的音樂特點 節奏感強的傣族音樂 傣族舞蹈音樂與節奏特征 傣族民族音樂特點
傣族舞蹈的動作大多婀顫慎娜多姿,節奏較為平緩,外柔內剛。傣族舞蹈以特有的屈伸動律而形成的手、腳、首野身體“三道彎”的造型特點,以及剛柔并濟、茄芹敬動靜結合等特有的表演風格。
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獨唱或男女對唱。有的表達愛情、贊美家鄉、歌頌幸福生活,有的為即興編唱。德宏地區山歌主要有“喊嘛”與“喊同卯”兩種。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語稱“喊嘛 勒勐”,意為流行于城鎮的山歌)、壩子山歌(傣語稱 “喊嘛勒姐”,意為流行于農村的山歌)兩種。前者較 柔和,后者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風格較接近,音樂 的基本特點是:曲調較抒情,多用級進、小跳,宮、商、 羽、徵等調式較多見,有時在結構內部出現調式交替或 向下屬方向的離調、轉調。流攔喊早行于各地的老調山歌(傣 語稱“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區的說唱山歌(傣 語稱“旦喊嘛”),皆可歸于喊嘛一類,但風格簡雀略異。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傳于瑞麗一 帶的山歌,音樂爽朗熱情,多用徵調式,節奏自由,曲調中 七度下行跳進及結尾連續上行跳進及上滑音,頗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對唱情歌時,稱為“喊必央爽”,意為相 愛歌。瑞麗還流行緬甸傣區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擋”等,音樂別具一格。下例是德宏瑞麗的喊必央爽: 西雙版納的傣族山歌與情歌曲調基本相同,節拍鮮 明,重音清楚,音樂明快,旋律以級進、小跳為主,間 有七八度的跳進,多為宮調式,但強調徵、角音。
金平地區的山歌傣語稱“琿卯騷”,由男女青年在 夜間對唱,用玎琴伴奏,曲調多為宮調式,但在徵音上 結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風格不同的山滲亮歌。
傣族主要聚居在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德宏、耿馬旁裂、 孟連等河谷平壩地區。人含枝口839797人(1982年統計)。傣 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同時還保留原始多神崇拜的習俗。傣族歷史悠久,其先民2000年前就定居于中國西南部談啟敏,以“撣”和“擅”的名稱載于中國史籍。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傣族(Dai Nation),自稱發音介于“dǎi”與“tài”之間、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國和老撾的主體民族,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少數民族。中國境內約有123萬(2010年)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和南部,云南南部的傣族話屬泰語蘭納方言、云南西部的傣族話屬泰語大泰方言。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及祖先神靈崇拜。傣族音樂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包括民間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4類。
包括孔雀歌、打鼓調、十二馬調、依拉恢、喊扎等。在年節、趕擺、喜慶時演唱,多用象腳鼓等打擊樂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語稱“喊羅永”,核鄭流行于德宏地區,歌唱與孔雀舞表演穿插進行。音樂輕快活 躍,多為徵調式。②打鼓調,傣語稱“喊海光”,流行于德宏芒市、遮放一帶,分跟鼓調(悄氏答喊本光)及跟鼓說唱 調(喊盞光)兩種,二者音樂近似,前者用宮調式,后者用徵調式;歌唱與舞蹈穿插進行。③十二馬調,傣語稱“喊馬細雙”,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個男女青年腰間套上竹扎的彩色紙馬邊歌邊舞,表現青年們在趕擺路上相遇對歌的情形及每年12個月中的生產活動。曲調抒情,多為商調式。④依拉恢是一種群眾性歌舞,流行于西雙版納各地。每年潑水節賽龍船放爆竹時,人們載歌載舞,氣氛熱烈。唱詞基本是3字句,音樂質樸,多由羽調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構成。⑤喊扎,為臺上表演的歌舞,原是緬甸傣族民間歌舞劇中的曲調,亦在我國瑞 麗地區流傳。用七聲宮調式或徵調式。曲調歡快、清新,風格獨特。 德宏地區象腳鼓舞除以上所舉各種歌舞音樂啟慧之外,傣族地區還流行多種民間舞蹈,如象腳鼓舞、孔雀舞、魚舞、馬鹿舞、鑼舞以及其他多種鼓舞等,均用打擊樂器伴奏。
傣族民歌多用五聲音階,極少出現五聲以外的音。有三種由三音銀慎列構成的調式骨干框架。分別是[DoMiSol],結束音為宮音或徵音;[LaDoMi],結束音為宮音、角音或羽音;[SolDoRe],結束音為商音或徵音。亦有部分傣族民歌使用[SolLaDo]的則友調式骨干框架。
傣族民歌不常用散板,這與傣語中單音節詞多,每字均需同等加以強調有關。有板作品中,24、34拍子的孫搏槐數量最多。平均劃分為節奏組合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