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八年級歷史筆記整理人教版 八年級歷史筆記手寫 初二歷史筆記整理 初二歷史第10課筆記 初二歷史抗美援朝筆記
求學將以致用;學習八年級歷史知識先在虛心。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歸納,歡迎大家閱讀!
第一單元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大會還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和緬懷。
2、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首次會議,政府領導人宣布就職,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4、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
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麗花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世界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早跡冊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
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戰爭。
5、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
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達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西藏獲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 抗美援朝的原因:⑴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組織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⑵鮮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 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3、 中國人名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五戰五捷,把美國侵略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
4、 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的一位戰斗英雄。他在一次戰斗中,用身軀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掩護戰友奪回陣地。
5、 邱少云:在上甘嶺戰役同時, 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他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
6、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斗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第3課 土地改革
1、 土地改革的原因、措施、意義▲
土地改革的原因:⑴解放前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⑵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 要求進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措施:⑴1950年,中央任命政府頒布《中華任命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配出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⑵1950年,全國分皮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地主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到1952年底,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時人州衫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結社準備了條件。
第二單元
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
1、 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的背景:⑴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也超過歷史最高水平⑵但是,我國工業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也不如印度。
2、 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陸宏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時間:1953年---1957年
3、 ▲第一個五年 計劃的成就:
一 工業方面: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單打工程建成投產。到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二交通方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三工業基地方面:東北工業基地形成;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發展;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時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 三大改造
1、 ▲什么是三大改造?實質是什么?怎樣完成的?有什么意義?
⑴三大改造是指: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⑵完成:農業: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手工業合作化: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1956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主要的任務是,其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2、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出現了哪些失誤?為什么?有什么教訓?后來怎樣糾正錯誤的?
失誤:⑴1958年,黨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⑴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⑵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⑶又急于求成,⑷忽視了可觀的經濟規律
教訓: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糾正:1961年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恢復發展生產,取得一定成效;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3、 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石油工業尤為突出,大慶油田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實現原油和石油產品全部自給。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發展起來。
4、 模范人物:王進喜:大慶石油工人,“鐵人” 鄧稼先:兩彈元勛 焦裕祿:“黨的好干部“ 雷峰 人民的好戰士 精神:艱苦創業、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5造成我國1959---1961年經濟困難的原因是什么?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三年的自然災害。
第9課 改革開放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安徽鳳陽小崗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后,在中央指導下,農村逐步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3、 ▲我國開放的格局是什么樣的?怎樣形成的?▲
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形成過程:⑴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
⑵后來,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增設了海南經濟特區,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重心和金融中心。⑶隨后,又開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經濟開放區⑷現在,對外開放區已從沿海城市向內地發展。
4、國有企業的改革:從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分三個方面進行:(1)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2)對國有企業適應政企分來,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3)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5、 ▲列舉建國以后,在農村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從中得到什么啟發?
⑴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分得了土地,使農業迅速發展。⑵1953---1956年,廣大農民踴躍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上社會主義道路。⑶1958年,農村掀起人民公社運動,出現了浮夸風等左的錯誤,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1961年,黨和政府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⑷1978年至今,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迅速發展。⑸啟發: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國國情,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 為什么把鄧小平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改革開放.⑵鄧小平針對改革開放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又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⑶中共“十二大”:1982年,鄧小平又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⑷中共“十三大”:1987年,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黨的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些列基本問題,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2、 中共“十四大”:1992年,中國共產黨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次大會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3、 中共“十五大”: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作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報告。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4、 ▲1992年南巡講話的內容、意義?
內容:⑴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⑵特區姓社不姓資;⑶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嘗試。⑷抓住機會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意義: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6、 判斷姓社姓資的三個標準:
⑴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 ;⑵是否有利于提高綜合國力;⑶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單元
第11課 民族團結
1、 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并逐漸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籌建新中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的建議。這個建議,體現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組的熱烈歡迎。全國已建立五個省級民族自治區(內蒙古、新疆維吾爾、廣西壯族、寧夏回族)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等。民族區域自治對祖國統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 各民族共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
3、 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西部地區出現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氣象。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1、 一國兩制: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 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一國兩制”,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指明了前景,贏得海內外人士的好評。
2、 香港回歸:1984年中英談判完成
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3、 澳門回歸:1987年中葡談判完成。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4、 回歸的意義:香港、澳門的回歸洗雪了百年的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買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 ▲我國對臺的基本方針是什么?怎樣形成的?
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形成:⑴新中國成立以后,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⑵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⑶改革開放以后,黨和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⑷不久,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緩和海峽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2、 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3、 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次年祖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第二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鶗麻L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海峽兩岸關系得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4、 1995年初, 江澤民針對兩岸關系等新情況,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 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其中包括:“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海峽海岸和平統一談判可以分步驟進行”;“努力爭取和平統一, 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等。這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5、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6、 港、澳問題和臺灣問題的不同:
香港、澳門是被外國侵略者侵占,它們的回歸屬于維護國家主權,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臺灣是被中國的其他黨派控制,它的問題屬于民主內部的矛盾。
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相關文章:
1.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點
2.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筆記
3.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下冊
4. 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知識點優質總結
5.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整理
6. 八年級下冊歷史書知識點整理
7. 八年級下冊歷史三大知識點
8. 初二歷史下冊全部必背知識點,搞定它搞定期末考試!
9.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年級(下冊)
10. 歷史八年級下冊義務教育知識點整理
知識好象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1
第十九課 教育事業的發展
義務教育的普及
1、義務教育實施的背景: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根據“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學校面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基礎教育有了較大的發展。改革缺裂雀開放以來,隨著教育投入的逐漸增加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城鄉基礎教育更是蓬勃發展。
2、《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及實施:
1986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把基礎教育納入法制軌道,開始依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3、義務教育的普及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推動下,城鄉“以法治教”,普及小學和初級教育的工作進入新階段。到2001年底,占全國人口85%的地區已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
4、普及義務教育的意義:
全日制義務教育的普及,不僅給中國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且也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等教育迅速發展
1、----以前:有效大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20世紀50年代初,經過院系調整,高等學校的數量、招生規模和畢業人數都有大幅度增加,布局也更趨合理。
2、----時期:嚴重破壞——----期間,高等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給中國經濟、文化造成了巨大損失。
3、新時期:優先發展
⑴恢復高考:
1977年秋,----中廢棄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復,中國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軌。
⑵教育優先發展: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⑶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標:
優化教育結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理順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
⑷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
通過改革,高等院校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高校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更趨合理,初步實現了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奠定了基礎。
⑸高等教育改革的結果:
經過20多年的不斷改革和調整,我國已形成多了辦學多樣、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教育體系。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2
第二十課 文化藝術和體育
文化藝術的繁榮
1、新中國文藝發展的歷程:
⑴“ ---- ”前:
“ ---- ”以前,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指導下,文化藝術工作者排除“左”的思想干擾,創作了一大批反映時代風貌、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優秀作品,其主要成就表現在: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②電影《青春之歌》
③昆曲《十五貫》的演出成功,被稱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④第一部彩色電影戲劇片《梁山伯與祝英臺》也風靡大江南北。
⑵“ ---- ”期間:文化藝術備受摧殘
⑶改革開放后:
文化藝術迅速由復蘇走向前所未有的繁榮。在藝術手法上,繼承傳統,借鑒國外經驗,大膽創新,流派紛呈;在創作題材上,視野開闊,勇于拓展,出現了多樣化和個性化的趨勢。新時期的文化藝術生機勃勃,以其活潑多變的風格呼應源鬧并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①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廣泛吸收世界各國]
②文化部組織創辦了中國藝術節,每四年一次,在國內重要城市輪流舉行。
③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重視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體育事業的突飛猛進
1、體育事業的成就:
⑴1973年,中伏早國恢復在亞運會聯合會的合法席位
⑵1979年中國重返奧委會。從此,中國全面登上國際體壇,加速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⑶1984年,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夏季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實現了金牌“零的突破”。
⑷在第27屆夏季奧運會上,中國名列金牌榜第三位,實現歷史性突破,躋身世界競技體育強國之林。
⑸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取得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
2、個人成就:
⑴1953年8月9日,25歲的吳傳玉在第四屆青年與學生和平聯歡節男子100米仰泳比賽中奪冠,獲得金質獎章,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⑵1956年6月7日,陳鏡開打破最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這是中國人創造的第一個世界紀錄。
⑶1957年11月17日,20歲的鄭風榮在北京的田徑場上成功地跳過1.77米的高度,打破了世界紀錄。
⑷1959年4月,容國團獲得第25屆世乒賽男子單打冠軍。
⑸1959年舉辦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3、中國運動蓬勃發展走出國門舉世矚目
4、新中國體育事業的方針: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5、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
群眾體育運動廣泛開展,體育從過去主要是少數富裕階層享用的“高雅娛樂”,迅速發展為全民健身活動,并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1995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通過,中國體育事業開始進入依法實行行政、依法治體的新階段。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3
第二十一課 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
勞動就業社會制度的變化
1、建國初期的勞動就業制度:統包統配
2、統包統配的含義:
工作崗位無須自己尋找,全由國家統一分配、安排
3、改革開放后的勞動就業制度:
“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成為新的勞動就業模式。
4、勞動就業制度的含義:完全由市場調節
5、勞動就業制度的法律文件:《勞動法》,從法律上保障了企業自主用工、個人自主擇業的權利
6、我國勞動就業制度取得巨大進步的表現:
⑴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⑵就業結構逐漸優化
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就業管理體制正在形成。
7、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勞動就業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后,國家對勞動就業制度實行了深刻的改革,從“統包統配”,通過各種形式的勞動就業和勞動合同制的逐步推行,最后過渡到完全由市場調節?!皠趧诱咦灾骶蜆I、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成為新的勞動就業模式。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
⑴改革的方向:建立統一的、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新體制
⑵改革的目的: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穩定
⑶改革的成果:建立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同時實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是相關人員的社會保障得到完全落實。
2、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內容:
⑴職工養老保險制度
⑵職工養失業險制度
⑶職工養醫療險制度
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4
第二十二課 社會生活的變遷
從貧困走向小康
1、新中國初期:人民的生活相當艱苦,
2、改革開放前:雖然逐步有所改善,但由于計劃經濟和平均主義的束縛,進展比較緩慢。
3、改革開放以后: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向前跨躍了一大步,由脫離貧困、解決溫飽邁向小康,社會生活面貌發生了令世界矚目的變化。
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1、改革開放后,我國城鄉人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的原因:
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發展,城鄉居民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2、消費結構發生變化:
對文化教育的投入增多,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在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大幅增長。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醫療、養生、保健受到重視。
3、我國人民的生活消費發生了哪些變化:
人們在生活消費上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不同的群體與個人表現出消費觀念與消費行為上的差異,展現了生活的多樣性與個性化,提前消費、休閑生活等也正在成為新時尚。
4、我國人民的生活消費發生了變化的原因:物質產品的豐富與居民收入的增加
5、消費觀念呈現出新的特點:
展現了生活的多樣性與個性化,提前消費、休閑生活等也正在成為新時尚。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2020最新八年級歷史下冊的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知識要點(含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歷史重要知識點總結歸納
★八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筆記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人教版一至十課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歸納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與復習策略和考試技巧
★八年級上冊歷史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l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的背景、內容、意義
2.開國大典的時間、經過、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3.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經過、意義
4.用比較區別法,了解建國前后三次重要會議的內容和作用
5.結合中國近現代歷史,了解中國社會性質的三次變化
第2課最可愛的人
1.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的背景、表現和目的
2.中國人民進行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主要經過和戰爭的性質
3.戰斗英雄的事跡以及所體現的精神
4.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及其偉大意義
5.通過比較分析法,認識我國出兵朝鮮的正確性
6.彭德懷談抗美援朝的意義
第3課土地改革
1.新中國成立后繼續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3.新中國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4.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
扒戚旁5.用比較區別法了解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實行的土地政策
6.從土地所有權的改變。春橡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時
國家政權的鞏固.理解土地改革對中國深遠的歷史影響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工業化的起步
1.我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背景、原因、目的
2.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實施時間及期間的建設成就
3.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的條件、時間及主要內容
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和頒布的意義
5.用圖示法歸納“一五”期間的建設成就
6.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2.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及形式
3.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意義和遺留的問題
4.用圖示法歸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5.如何理解新中國成立后至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這段時期的社會狀況
6.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
第6課探索建設社仔基會主義的道路
1.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八大)召開的背景、內容和意義
2.探索過程中的重大失誤
3.造成1959一1961年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原因。黨和
政府進行國民經濟全面調整的內容及成果
4.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的建設成就和典型模范人物
5.用圖示法歸納記憶探索時期“左”傾錯誤的表現
6.結合歷史,如何正確看待探索時期出現的挫折與失誤
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原因、目的和標志
2.“文化大革命”制造的動亂和災難
3.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4.用數字歸納法識記歷史
5.如何理解“文革”發生的必然性,它對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教訓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背景、目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原因、條件、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3.黨加強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原因、經過、主要工作及意義
4.用網絡記憶法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客
5.如何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廣大三億多農民迫切要求分配土地
2.土地貧富不均造成嚴重社會矛盾阻礙新政權
3.中國發展目標是工業化,農業現狀阻礙其物粗實現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6)
原則:分期分批進行
三.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2年年底)
(不知道是不是一旦螞皮樣,不過應該模差可以用)
意義物雀;土地改革的意義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治勢力。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第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第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背景;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仍維持封建土地制度,占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罩告早十的地主、富農,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們憑借占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占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貧農、雇農和中農,卻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們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友悶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