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了解大名歷史文化,大名之城歷史文化

  • 歷史
  • 2023-04-25
目錄
  • 大名縣歷史文化
  • 大名府的歷史文化
  • 大名歷史文化總結
  • 大名府城墻的歷史文化
  • 邯鄲大名歷史文化介紹

  • 大名縣歷史文化

    《水滸傳》里面大名府很有名,那時候大名府號稱“北京”,盧俊義燕青蔡慶蔡福的住地,李逵在那里劫過法場,時遷在那里火燒翠云樓,楊志在那里大戰索超,梁中書在那里搜刮了生辰綱。

    現在大名府在全國最有名的就是香油。

    以下資料來自網絡:

    大名縣是河北省邯鄲市下轄的一個縣。地理位置: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交界處(經度:115° 09' 東,緯度:36° 18'北);面積1052平方千米,人口73萬人(2008年),郵政編碼056900,電話區號0310。縣人民政橋攔府駐大名鎮,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耕地110萬畝,全縣轄6個鎮,14個鄉,651個行政村。大名縣屬黃河沖積平原,黑龍港流域,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境內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全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

    大名縣也是臺灣已故亞洲歌后鄧麗君祖籍。

    大名縣在北宋時,稱大名府,戰略意義重大,是北宋的陪都。

    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記碑、狄仁杰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名勝古跡,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大名名吃——郭八火燒,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羊肉鹵馓,蕎面饸饹,芝麻焦燒餅。

    大名縣轄6個鎮、1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

    鎮: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

    鄉:沙圪塔鄉、王村鄉山鬧、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莊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峰鄉、張集鄉、敏唯胡紅廟鄉。

    民族鄉:營鎮回族鄉。鐧懼害鍦板浘

    大名府的歷史文化

    在我們大名歷史上,曾經崛起過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至今仍被人們廣為流傳、追憶、稱道,她就是享譽華夏的北京大名府。

    《水滸傳》中,蔡京的女婿梁世杰梁中書鎮守于此,手下天王李成、楊志、索超等強將如云。盧俊義、燕青出身此地。

    據記載北京大名府始建于宋仁宗慶歷年間,毀于十五世紀初,歷世359個春秋。加上北宋以前,曾作為歷朝路、州、郡、縣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歷史。她在歷史上又曾經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

    明確說納備,今天的大名縣城,歷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據縣志記載,北京大名府的遺址就在今天的大街鄉。這個鄉的駐地大街村,歷史上曾經叫舊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東門口、鐵窗口、南門口、北門口四村,曾是這座古城的四道城門。那么,北京大名府是怎樣興起的呢?

    據《五代志》記載,公元360年,東晉時期的前燕在該縣當時一個叫貴鄉的地方設置了貴鄉郡和貴鄉縣,這是封建統治者在貴鄉縣地域設置郡、縣的起始。不久,郡、縣相繼撤消。到公元535年,東魏統治者在貴鄉縣東北部的古趙城重新設置了貴鄉縣。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統治者把貴鄉縣治遷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這里設置了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經初具規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設置總管府,進一步加強了中央對魏州一帶的統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還在這里設置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復稱魏州。公元758年,唐肅宗在魏州設置魏博節度,派遣節度使,管轄魏、博、貝、衛、澶、相六州。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貝州在河北南宮一帶,衛州在河南汲縣一帶,相州就是現在的安陽。可見,當時魏博節度使的領轄范圍已經達到黃河以北涉及冀魯豫三省的許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時,魏州城方圓80里,已經是那個朝代有相當規模的大都市。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這是我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后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后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自此,直到這座城池在十五世紀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隨這座城市的歲歲月月。

    十一世紀初,宋朝北方一個叫契丹的國家強盛起來。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慶歷二年,契丹在今北京東部的薊縣、通縣和唐山一帶,集結重兵,伺機南侵。消息傳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員緊急商量對策。很多人主張把京城西遷洛陽。還有人主張講和。丞相呂夷簡曾在大名府為官,十分熟悉黃河以北的情況。針對這些西遷派和講和派的言論,他講出了一段與眾不同的話:

    “使契丹得渡過河,雖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聞契丹畏強侮怯,遽城洛陽,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將親征,以伐其謀。”呂夷簡的意思是說:如果皇上遷都洛陽,使契丹不加抵抗渡過黃河,那時,城墻再高,城池再深,也難阻擋敵人的進攻。契丹人是碰見了強硬就害怕,遇見膽小的就欺負。匆匆忙忙遷都洛陽,是向敵人示弱,難以顯示朝廷的威力。應該建都大名,表現出皇上要親征的決心,這樣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圖謀。

    大名府是當時黃河北面一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就是說,她掌控著黃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著宋都的北大門。堅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敵人南渡黃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納了呂夷簡的正確主張,于當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聽說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膽怯,就打消了這次南侵的念頭。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雖然沒有唐朝時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宮城,周有3里,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夸張。

    使我們引以為豪的是,有眾多名人賢士曾來這座城里治政安邦。單就唐、宋兩朝,就有田承嗣、何進滔、狄仁杰、樂彥禎、羅弘信、寇準、王欽若、呂夷簡、韓琦、歐陽修等名臣,在這里相繼供職。可謂人才疊出,享譽古今。

    可嘆的是,明朝初年也就是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這座城市,結束了北京大名府長達千余年的雄壯歷史。

    如今,在我縣大街、魚營兩個村莊的地下,仍然有挖不盡的殘磚碎卜圓瓦。在前東門口、菅莊、蔣莊、鐵窗口,沙洞弊毀堤等村周圍,還依稀可見當年古城墻的痕跡。前東門口有幾十戶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墻上。這片民居有個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古城逝去,風韻猶存。壯哉,古老的都城北京;美哉,雄偉的大名府城。她是大名歷史的象征,大名歷史的驕傲。她以一千余年的閱歷,見證了大名古老的輝煌,也為現代大名的復興奠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大名歷史文化總結

    大名歷史悠久,與中華人文發端同步。

    炎黃時期,為黃帝部落及其后裔昌邑封地。

    春秋時期,齊桓公在此筑五鹿城,“以衛諸夏”。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縣后,隨著中國大運河的開通,隋唐時期位于永濟渠畔的棗核大名府開始崛起,成為黃河以北廣闊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

    宋為京都開封的陪都,元為河北路、明為大名府、清為直隸總督府、民國為大名道,抗日戰爭勝利后曾在此設大名專區和大名市,新中國成立后改為大名縣至今。

    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博節度使田悅自稱魏王,將“魏州”明巖槐升改為“大名府”,“大名府”名由此開始,也開創了“河朔三鎮”以其強大的軍事激友勢力與唐王朝對抗的局面。

    其中魏博(今大名)居河朔腹心,為三鎮之首,一度成為北方藩鎮割據的首府和中心,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藩鎮文化”。

    在大名5000多年文明史的進程中,作為黃河以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就長達2000年,其中兩次為都,七為陪都,長達130年之久,奠定了大名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鎮”“畿輔八府”之首列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之殊榮,這些也是“大名府”鼎鼎大名的根基。

    大名府城墻的歷史文化

    春秋時代即為“五鹿城”,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發展歷史

    大名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歷代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曾三次為都。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彎螞含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大名縣文埋笑化燦爛,人文薈萃,歷史上曾幾度繁榮昌盛,益滿中國古今大地。境內現有五禮物瞎記碑、狄仁杰祠堂碑、馬文操神道碑、朱熹寫經碑、萬堤古墓群等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遺址、直隸七師校址等名勝古跡,極具旅游開發價值。

    邯鄲大名歷史文化介紹

    “大名好城墻,南樂好牌坊。

    ”這是解放前流傳于冀魯槐段豫邊區一帶的“二絕”。南樂牌坊姑且不論,大名城墻實為冀南一大絕妙古建筑。

    城墻基本呈正方形,外長一千二百六十九丈八尺七寸,里長一千二百四十丈四尺九寸,城高三丈,連垛口三丈六尺,女墻高三尺,水溜四十八道乎明虛,炮臺三十六座。護城河深四丈五尺,闊倍之。高大挺拔,“崪如壘山獻”城門上建有層樓,“三樓鼎峙”,“尤壯觀瞻”,城墻的規模式樣完備。整個城墻下石上磚,莊重高大,雄渾古樸,猶如一道銅墻鐵壁保護著大名人民。

    堅固的城墻具有了強大的防水患、防盜匪、防兵火功能,使城內人民安居樂業。大名城墻對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歲燃的發展,特別是工商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

    公元1401年,即明建文三年,漳、衛兩河齊發大水,水位高于城墻,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揮吳宓“具奏朝廷”,于艾家口鎮(今大名鎮)徙筑新城。

    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對城墻進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大名府”文化是大名文化的特質和核心,是大名文化的根與魂,而“大名府”文化直接體現于明代“大名府”古城。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迭部县| 金堂县| 许昌县| 古丈县| 武乡县| 芦溪县| 兴业县| 凤凰县| 娄烦县| 康定县| 婺源县| 邳州市| 玉树县| 沙坪坝区| 名山县| 常山县| 舟曲县| 绩溪县| 贡觉县| 通州区| 二连浩特市| 侯马市| 绥棱县| 句容市| 郎溪县| 邹城市| 武穴市| 东方市| 大邑县| 宝清县| 蕲春县| 长子县| 富平县| 天峨县| 金阳县| 山东省| 建平县| 崇仁县| 航空| 扶绥县|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