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立陶宛歷史,立陶宛宣布國家破產

  • 歷史
  • 2023-05-26
目錄
  • 惹怒中國后立陶宛現在怎么樣
  • 立陶宛國家簡介
  • 立陶宛對中國宣戰
  • 立陶宛如今有多慘
  • 被制裁后的立陶宛現狀

  • 惹怒中國后立陶宛現在怎么樣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鎮旁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并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并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后由于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并最終遭到吞并。一戰時被德國占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緩旅如聯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擾啟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后加入歐盟和北約。

    立陶宛國家簡介

    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與北方的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并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西南是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和波蘭,首都維爾紐斯。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約,同年5月1日加入歐盟告敗配。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此時恰逢歐元誕生15年紀念日。

    立陶宛外交特點:

    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約枯亮、5月1日加入歐盟,致力于北約和歐盟的進一步擴大,奉行積極的對外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合作,努力擴大在本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襪指先后加入6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

    積極發展與烏克蘭、摩爾多瓦、外高加索和巴爾干地區國家的關系,支持其加入歐盟和北約。2007年1月1日,立正式成為申根協議成員國。截至2008年,立建交國總數為151個。

    立陶宛對中國宣戰

    (1)1386年前的立陶宛:

    在目前立陶宛的領土范圍內,公元前7-2世紀時就定居了波羅的海的眾多部落。不過,過了很多個世紀,直到公元1009年立陶宛的名稱才出現在史料記載中《Quedlinburg年鑒》。

    公元1236-1263年間,Mindaugas公爵(即Mindowe公爵)聯合了立陶宛的異教領地組成立陶宛國,以便抵御條頓騎士團的東侵擴張。1253年,由于政治原因Mindaugas公爵信奉了基督教,接受了羅馬教皇的加冕。這樣,他成為了立陶宛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僅有的一位國王。

    從1316到1341年,Gediminas大公(即Gedimin大公)統治這個國家,開始了立陶宛向東方斯拉夫人領地的擴張。他建立了立陶宛現在的首都Vilnius城,開始了Gediminaiciai王朝,成為歐洲帝王家的一員。

    作者:諾米西瑪2007-9-6 09:47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立陶宛的歷史變遷

    (2)1386-1569年間的立陶宛與波蘭:

    中大扮1382年波蘭-匈牙利國王Louis去世,嗣下兩個女兒。仿頌小女兒Jadwiga當時才10歲,后來她在與Wilhelm von Habsburg離婚之后,波蘭貴族使之與立陶宛的Jogaila公爵成婚,Jogaila公爵的波蘭名字就是有名的Jagiello公爵。這場婚姻有兩個條件:即當時還是異教徒的立陶宛人要皈依天主教;二是立陶宛把它的領土Podolia讓給波蘭。Jagiello答應了這兩個條件,1386年舉行婚禮,這就是波蘭歷史上的Jagiellonian王朝的開始。Jagiello國王一直統治波賣灶蘭到1434年。1392-1430年期間立陶宛由Vytautas大公爵統治。

    1388年成立Vilnius主教管區,1417年成立了另一個Samogitia主教管區。

    這個大公國雖然與波蘭接壤,但是仍然為兩個政治實體。大公國北部包括立陶宛(現在信天主教了)腹地,一直延伸到信東正教的Ruthenian人居住區域(白俄羅斯、烏克蘭)。1415年Novohrodek宗教會議上大公國的東正教會宣布獨立。這個大公國東正教會的首領就是座落在Novohrodek城的基輔大主教教區。

    立陶宛貴族選舉了他們的公爵。雖然大部分時期波蘭國王就是立陶宛大公一個人,但是立陶宛保持著獨立的政治機構,政府、議會、軍隊。

    1569年立陶宛、波蘭簽訂了盧布林同盟,兩國合并。立陶宛的高級貴族反對這個同盟,而立陶宛的低級貴族贊成,國王兼大公施壓使同盟成立。1569年之后,這個國家就只有一個領導人了,國王兼大公。波蘭、立陶宛就存在一個議會、一種貨幣。盡管如此,立陶宛保留了她的政府和軍隊。事實上,立陶宛喪失了獨立,成了波蘭王國的附屬國。

    作者:諾米西瑪2007-9-6 09:47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立陶宛的歷史變遷

    下表:1386-1569年間的立陶宛大公(左欄)和波蘭國王(右欄)(如果是國王兼大公,則波蘭國王不再重復出現在右欄)

    立陶宛名字 通常的稱呼

    1382-1392年 Jogaila 1386-1434年 Jagiello

    1392-1430年 Vytautas the Great

    1430-1432年 Svitrigaila

    1432-1440年 Zygimantas Kestutaitis

    1440-1492年 Kazimieras Jogailaitis 1444-1492年 Casimir IV. Andreas

    1492-1506年 Aleksandras 1501-1506年 Alexander

    1506-1548年 Zygimantas Senasis 1507-1548年 Sigismund the Old

    1548-1572年 Zygimantas Augustas 1548-1572年 Sigismund Augustus

    作者:諾米西瑪2007-9-6 09:51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立陶宛的歷史變遷

    (3)1392年之后的立陶宛——從強大到衰落:

    從1392到1430年,Vytautas大公(即Witold大公)統治立陶宛,使得立陶宛在軍事、政治地位都有了最大的提高。在他執政之下,粉碎了日耳曼Order騎士團的東侵。1410年,他聯合他的堂兄波蘭國王Jagiello戰勝了Order騎士團的軍隊,贏得了Gr?wald (Tannenberg)戰役的勝利。他也兼并了許多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領土,把立陶宛的疆土一直推進到黑海沿岸。

    十六世紀立陶宛的內部傾軋,使得國力衰落,不得不加強與波蘭的聯盟關系,1569年立陶宛和波蘭簽訂了Lublin盟約,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的關系。這個盟約使得兩國成為一個共榮共和國,一個國王,一個立法結構(稱為Seimas)。可是,立陶宛的主權保持著:財政、貨幣、法律、軍隊均保持獨立。遺憾的是在歷史上這個國家常常用了一個名稱波蘭。這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由選舉出來的國王執政的共和國。1573年Bourbon王族的Henry Valois成為她的第一位國王。

    十六世紀以來,立陶宛經歷了一場文化的巨大變化,從大貴族的統治霸權,到土地改革、城市聯合,到啟蒙社會的來臨。其中在1529、1566和1588年,立下了三大法令。這幾個文件都有非常的立法意義,包含了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最后一項法令直到19世紀還在前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內實施,盡管這個國家在政治地圖上早已消失了。

    從1654年到1667年,立陶宛陷于同新興中的俄羅斯之間的戰爭中。1655年,不幸的事發生了歷史上Vilnius城第一次被外國軍隊占領,俄羅斯沙皇的軍隊。立陶宛當時與波蘭不和,國際環境也困難,于是為挽救自己立陶宛轉向瑞典簽訂條約,這就是短命的1655年的Kedainiai條約。盡管如此這個國家的力量繼續跌落。

    十八世紀下半葉,立陶宛大公國幾乎喪失了她的全部主權。經過幾次聯合瑞典、俄羅斯與來犯的奧地利、普魯士作戰,如1773年、1793年和1795年的戰爭。前立陶宛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被俄羅斯兼并,從此立陶宛這個國名在歐洲政治地圖上消失了123年。

    作者:諾米西瑪2007-9-6 09:54 回復此發言

    --------------------------------------------------------------------------------

    12 回復:立陶宛的歷史變遷

    (4)十九世紀立陶宛的復國歷程

    十九世紀初局勢出奇地平靜,可是更大的一場風暴正在出現。1803年,Vilnius的大學命名為帝國大學,這座城市還維持著舊日印跡的威嚴:她還是俄國帝國的三大城市之一,僅次于莫斯科、圣彼得堡。可是,接著來臨的是1812年拿破侖對俄國的戰爭。立陶宛人把法國人當作解放者,法國人得到了立陶宛上層社會的支持和贊譽。法國人很快就敗退了,于是災難來臨了。

    沙皇Nicholas一世提出新的政策:占領當局加速這個國家的俄羅斯化,將她變成一個內省。這期間1831年、1863年有兩次機會立陶宛人聯合波蘭人對占領者發起起義,可是受到慘烈的鎮壓。結局是悲慘的。Vilnius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結構被關閉。天主教會的影響受到遏制,所有的天主教修道院被關閉,宣布俄國東正教為國教。不準立陶宛人購買土地、立十字架、修建教堂。幾百年來立陶宛與中歐、西歐的關系被連根鏟除。立陶宛貴族、平民開始被發配到西伯利亞的邊遠地方。

    從1864年起,立陶宛語及其拉丁字母被禁用,引進所謂“graZdanka”文字,即一種用俄文字母的立陶宛語,這個國家的文化生活進入了癱瘓狀態。

    只是到了19世紀末,立陶宛開始有所復蘇,所謂“民族之春”時期。民族文化和寫作在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土地上開始重新傳播。通過自學、自救形式出現了一場獨特的運動,即所謂“搬書人”(稱為knygnesiai)運動。在德國管轄的小立陶宛、普魯士地區用拉丁字印刷立陶宛文書籍,再通過邊境非法偷運到大立陶宛地區來。“搬書人”運動造成了“家教”運動,出現了自學教員。經過幾十年的時光,全國的識字率和民族意識急劇上升。1883年,Jonas Basanavicius出版了第一份立陶宛文期刊“黎明”(“Ausra”),當然是非法散發的。受過教育的民眾日益增多。從俄國大學、波蘭大學或西方大學畢業的愈來愈多的學生加入到民族復興運動中來。

    立陶宛如今有多慘

    當時,原本的東歐霸主基輔羅斯已經被蒙古人摧毀,羅斯人一盤散沙,羅斯王公們淪返友為金帳汗國的附庸。除了東羅斯地區的王公還能維持現狀,仰仗金帳汗國的保護緩慢發育,其它地方的羅斯人基本處于“小國寡民”的狀態。他們沒有足夠的兵力和人口抵御戰爭,金帳汗國也無力保護他們。因此立陶宛人將擴張方向對準了西羅斯地區。立陶宛大公維特尼斯通過與波蘭聯姻,穩固了后方,他大舉進攻羅斯人的領地,吞并了今天白俄羅斯脊派的大部分土地。他的后繼者格櫻世賀迪米納斯在1321年攻占了基輔,流放了最后一個基輔大公,徹底終結了基輔大公的權威。維陶塔斯大帝在位時又聯合波蘭,在格林瓦爾德戰役中擊敗了條頓騎士團。

    被制裁后的立陶宛現狀

    史書上第一次提到立陶宛是在奎德林堡編年史中,這個編年史記載日期從1009年開始。12世紀,斯拉夫編年史將立陶宛記載為羅斯人攻打的地方。起初立陶宛異教徒向波洛茨克進攻,但隨后勢力增強,并組織自己的小規模襲擊。在1180年至1183年的某一時刻,事態發生變化,立陶宛人開始連續不斷地進襲斯拉夫地帶,襲擊波洛茨克公國和普斯科夫,甚至威脅到了諾夫哥羅德。這樣星星點點的軍事襲擊體現出立陶宛人在謹族奧克什泰蒂亞的領土的鞏固。

    軍事修士會利沃尼亞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出現在這一地帶,前者在1202年建立于里加,后者1226年扎根于普魯士。基督教騎士團形成了對信奉異教的波羅的部落的重大威脅,并進一步促使這一地區形成國家。簽訂于1219年的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和約證明了立陶宛人與薩莫吉希亞人的合作。這份條約羅列出21位立陶宛公爵,其中包括5位來自奧克什泰蒂亞的高等公爵(日溫布達斯、道約塔斯、維利凱拉、道斯普倫加斯和明道加斯)和幾位來自薩莫吉希亞的公爵。盡管立陶宛人和薩莫吉希亞人雙方此前彼此交戰,但現在他們得面對共同的敵人。可能日溫布達斯擁有最大權力,至少幾位公爵來自同一家族。對共同利益的正式承認,和建基于條約簽署人的統治階級的建立,預示著一個宴晌頌新生國家的興起。 南立陶宛公爵明道加斯在與加利西亞-沃里希連的條約中被提到,是5位高等公爵中一位。根據利沃尼亞押韻編年史,到1230年代中期,明道加斯就已得到統治整個立陶宛的最高權力。1236年,維金塔斯領導的薩莫吉希亞人在蘇勒戰役中擊敗利沃尼亞騎士團。該騎士團被迫成為普魯士條頓騎士團的一個分支。這意味著,薩摩吉希亞這一將利沃尼亞與普魯士分隔開來的狹長地帶成為了兩大騎士團的主要目標。這場戰役讓騎士團和立陶宛在戰爭期間得以喘息,而立陶宛利用此機會向魯塞尼亞地帶進攻,吞并新格魯多克和格羅德諾。

    1248年明道加斯與他的侄子陶特維拉斯和埃迪維達斯之間爆發內戰。后兩者與維金塔斯、利沃尼亞騎士團、加利西亞的丹尼爾和沃里希連的瓦西里科結成反明道加斯的前大同盟。明道加斯利用內戰與利沃尼亞騎士團結盟。他保證昄依基督教,并獻出西立陶宛的部分領土以換取騎士團對他的侄子的軍事打擊和王位。1251年明道加斯受洗,教宗英諾森四世發布教宗詔書,宣布成立立陶宛王國。內戰結束后,明道加斯在1253年被封為立陶宛國王,開始10年的相對和平時期。明道加斯試圖將其影響力向道加瓦河岸重要商業中心波拉茨克與平斯克蔓延。條頓騎士團利用這一時期在薩摩吉希亞和利沃尼亞加強地位,但卻在1259年的斯庫奧達斯戰役和1260年的杜爾貝戰役失利。這兩次失利激起瑟米加利亞人和普魯士人反抗騎士團。

    在特萊尼奧塔的鼓動下,明道加斯撕毀與騎士團的和約,可能重新信奉他的舊神明,并與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結盟。他希望將所有波羅的部落聯合在立陶宛的統治下。因為軍事行動不成功,明道加斯和特萊尼奧塔的關系惡化。特萊尼奧塔與道曼塔斯在1263年刺殺明道加斯和他的兩個兒子魯克利斯和魯佩基斯。立陶宛此后陷入多年的內戰陰霾之中。 自1263年到1269年,立陶宛出現3位大公——特萊尼奧塔、瓦伊什維爾卡斯和斯瓦爾恩并存的局面。但是,國家沒有分裂,特萊德尼斯在1269年掌權。他加強了立陶宛在黑魯塞尼亞的控制權并與利沃尼亞騎士團交戰,取得了1270年卡魯塞戰役和1279年艾茲克勞克萊戰役的勝利。至于在1282年特萊德尼斯死后到1295年維特尼斯宣稱擁有大公之位之間的這一段時期,立陶宛大公是誰至今仍存較大爭議。這一時期騎士團定下他們的征服行動。1274年大普魯士起義結束,條頓騎士團繼續征服其他波羅的部落:1274年到1277年征服納德魯維亞人和斯卡爾維亞人,1283年征服約特溫吉亞人;利沃尼亞騎士團則在1291年繼續征服立陶宛最后的波羅旳盟友塞米加利亞。騎士團現在可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立陶宛了。由其他波羅的部落構成的“緩沖地帶”消失,立陶宛大公國被迫自己與騎士團作戰。

    格迪米納斯王朝統治立陶宛大公國已歷幾個世紀,而維特尼斯是該王朝第一位統治者。他的統治時期被晌鄭看做是與騎士團、波蘭王國和魯塞尼亞之間的連年交戰。維特尼斯被卷入與波蘭王權繼承權相關的斗爭之中,他在斗爭中支持馬佐夫舍的博萊斯瓦夫二世,后者與立陶宛女公爵高德蒙達結婚。在魯塞尼亞,維特尼斯試圖收復在明道加斯遇刺后失去的土地,攻下平斯克公國和圖羅夫公國。在與騎士團的沖突中,維特尼斯與里加市民結盟。里加利用其穩固的地位鞏固了貿易路線,并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提供根據地。大約1307年,重要商貿中心波洛茨克被軍隊包圍。維特尼斯也開始在尼曼河沿岸建設防御工事網。這條防御工事網逐漸成為對抗條頓騎士團的重要防線。 領土擴張在格迪米納斯治下達到高潮,此人建設了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并建立了一個國土由黑海向波羅的海延伸的帝國。1320年,西羅斯人的公國不是向立陶宛稱臣,就是被立陶宛直接吞并。1321年格迪米納斯攻下基輔,流放統治基輔的最后一位留里克王朝成員斯坦尼斯瓦夫。格迪米納斯重建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永久首都維爾紐斯,這個首都可能是在1323年從特拉凱移過來的。包括16世紀的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在內的部分學者認為新格魯多克是13世紀立陶宛的首都。

    立陶宛是基輔羅斯西部和南部的理想繼承者。幾乎周圍的所有國家被蒙古人劫掠或擊敗,但是蒙古的鐵騎卻在現在的白俄羅斯邊界停了下來,立陶宛大公國的大部分地方未受荼毒。立陶宛的擴張浪潮也加快了,因為蒙古人對他們征服的地方統治薄弱。羅斯諸公國從未被直接編入金帳汗國。相反,它們一直是附庸國,享有程度尚可的獨立性。立陶宛的擴張在東斯拉夫人的領土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而蒙古人對他們的抵御也非常有限,立陶宛的崛起進入理想狀態。

    但是立陶宛大公國不只建基于赫赫武功,外交與軍隊對立陶宛而言一向同樣重要。立陶宛所征服的絕大多數城市,但非所有城市雖然在戰場上未被打敗,但也情愿向立陶宛大公國稱臣。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此前已向金帳汗國或莫斯科大公國稱藩,對它們而言這樣的決定不是放棄獨立,只是換了個主子而已。在諾夫哥羅德可以看出這一點,這個國家經常進入立陶宛的勢力范圍,但只是偶爾附庸立陶宛大公國。一定程度上,立陶宛的統治是城市內部斗爭的結果,這些城市試圖避免向馬佐夫舍投降。但是這樣建國并不穩固。城市內部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將其拉出立陶宛的統治范圍,諾夫哥羅德和其他東斯拉夫城市多次出現這種情況。 立陶宛在1387年昄依基督教。此次改宗由約蓋拉發起,而此人又將基督教祈禱文譯為立陶宛語。立陶宛在維陶塔斯大帝統治時期(1392年到1430年)國力達到頂峰。維陶塔斯是立陶宛大公國最著名的統治者之一。他在1401年到1430年是大公,此外還是格羅德諾(1370年-1382年)與盧茨克(1387年-1389年)王公。維陶塔斯是科斯圖提斯之子,約蓋拉堂兄,和瓦西里二世祖父,他的堂弟約蓋拉在1386年成為波蘭國王。1410年,維陶塔斯親帥大公國軍隊參與格倫瓦德之戰。此戰波蘭-立陶宛聯軍對條頓騎士團取得決定性勝利。維陶塔斯支持國內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多次改革。維陶塔斯在統治時期內在立陶宛大公國逐步推行中央集權,他用忠于自己的地方長官取代那些與大公有著血緣關系的本地王公。這些地方長官為富有地主,形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貴族階層。維陶塔斯治下,拉齊維烏家族和戈什陶塔斯家族開始獲得影響力。

    但是,莫斯科大公國因其影響力的迅速擴張成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敵人,在1478年吞并諾夫哥羅德后,莫斯科大公國確實是東北歐最突出的國家。1492年至1508年間,伊凡三世在關鍵之戰維德羅沙戰役取勝后,收復了基輔羅斯故土,譬如切爾尼戈夫和布良斯克。 立陶宛的領土遭到莫斯科的侵占,以及后者對立陶宛國家產生威脅的局面,迫使立陶宛與波蘭走得更近,立陶宛與它的西部鄰國在1569年的盧布林聯合中合并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兩國聯邦”)。根據聯合, 過去由在很大程度上被魯塞尼亞化的立陶宛大公國的諸多領土被轉給波蘭王國領地,立陶宛自身在波蘭的統治下也逐漸被波蘭化。大公國在聯邦仍保留諸多權力(包括也已擁有自己的政府、國庫和軍隊),直到1791年五三憲法通過。

    波蘭立陶宛王國成立初期,開始對周圍各國展開侵占,如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并與沙俄君主伊凡雷帝于1558年展開維持25年的拉脫維亞戰爭,爭奪拉脫維亞。戰爭中王國雖獲勝,但之后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沖突,國力因此日漸消耗。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入侵該王國,并兼并大片土地,王國搖搖欲墜。18世紀,普魯士崛起,最終,該王國土地遭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1795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正式滅亡。 在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后,前大公國的大部分領土被俄羅斯帝國直接吞并,而不置入波蘭會議王國(由聯邦的剩余部分構成,君主是俄羅斯沙皇)但是,在1812年,在俄法戰爭前夕,前大公國領土發生反抗俄國的暴動。在拿破侖抵達維爾紐斯后,他宣稱成立立陶宛大公國臨時代表政府,并相應地重建波蘭立陶宛聯合。但是,因為僅半年后拿破侖的“大軍”被俄國擊退,并繼續向西撤退,聯合從未實現。1812年12月,維爾紐斯被俄軍重新占領,將所有重建大公國的計劃畫上句號。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天祝| 万载县| 泰来县| 连城县| 阿坝| 英超| 包头市| 涞源县| 海丰县| 彭泽县| 乐业县| 钦州市| 曲水县| 二连浩特市| 马龙县| 南华县| 耒阳市| 宿迁市| 延长县| 沁源县| 张家口市| 古丈县| 张家界市| 中方县| 凤山市| 尼玛县| 衡山县| 和政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临城县| 肇庆市| 弥渡县| 五大连池市| 伽师县| 寻乌县| 阳原县| 从江县| 临夏市| 灵寿县| 绍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