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生物

生物災害科學,生物災害科學是什么類期刊

  • 生物
  • 2023-04-20
目錄
  •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 農作物生物災害有哪些
  • 生物災害是不是自然災害
  • 生物災害科學普刊
  • 生物災害科學影響因子

  •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

    1、洪澇新豐生活網`9| L,rA

    洪澇是由屢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決堤、山洪暴發、淹沒田地、毀壞建筑、人員傷亡的水災。在我國洪澇頻發,強度大,長江中下游、黃淮海、遼州鎮河下游和華南地區尤為嚴重,每年4~9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時期。1991年夏,江淮地區大面積的洪澇災害,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大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0億元。

    ;J(d3zA_?K4Z0

    2、臺風

    )h eM m h!~.\ JdJm0

    臺風是一種源于熱帶洋面的低氣壓大氣渦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分成四級:風力6~7級為熱帶低壓,8~9級為熱帶風暴,10~11級為強熱帶風暴,12級及其以上為臺風。在熱帶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30個臺風生成(占全球38%),7~8月是臺風活動盛前睜期,在熱帶洋面生成后,便向西北方向移動,每年平均有7個臺風在我國沿海。新豐生活網E:[6wtq

    臺風帶來的是狂風、暴雨(我國近海15個省最高雨量記錄中,80%是臺風造成的)、巨浪和潮災,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很多洪澇災害都是由于臺風,深人內陸移速減慢、停滯、低壓維持不消帶來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E:q_Z2E MA N-k%G0

    3、地震

    $K%k`EW8bah0

    地震是由于地球內動力作用引起地殼的現代活動而產生,一般分為構造地震(占95%)、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地震最嚴重的地區,與我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交匯部位,地殼現代活動劇烈有關。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各省都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

    Hq D1l#M2K1l h7R0

    1556年1月23日 陜西華縣8級地震,“是日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二萬……”(《嘉靖實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76年7月28日唐山7.8地震,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為一片廢墟,是本世紀全球10次破壞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lP)Sv4LF0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預報尚屬世界難題。我國在中、長期預測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能作準確預報的還只占少數,對這個具高難度的臨震預報還需做出艱苦的努力。

    (d'|6S yT!p@`"hIdQ0

    4、火災

    F0~2k2~1LWe0n [0j;s0

    俗話說:“ 賊偷一半,火燒全光 ”,火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災難性問題。它給人類社會造成過不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加,火災損失上升及火災危害范圍擴大的總趨勢是冊悔粗客觀規律。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發生火災約4萬起,死2000多人,傷3000—4000人,每年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10多億元,尤其是造成幾十人、幾百人死亡的特大惡性火災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嚴峻的現實證明,火災是當今世界上多發性災害中發生頻率較高的一種災害,也是時空跨度最大的一種災害。新豐生活網$RrT,FPX'`V

    5、海嘯

    TyP%Ib1zXQ D)E0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 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劇烈震動之后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海灘上一片狼藉。新豐生活網9m(An@ gKG}3P

    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農作物生物災害有哪些

    “赤潮”,是海洋生態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生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渣敬腔,海水有時也呈現黃、綠如衫、褐色等不同顏色。關于赤潮成因尚沒有定論,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機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況下,海洋中的營養鹽含量較低,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稿乎的生長(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當含有大量營養物質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主要是食品、造紙和印染工業)和農業廢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區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時,赤潮生物便會急劇繁殖起來,便形成赤潮。

    生物災害是不是自然災害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圓廳羨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巖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松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于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巖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巖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于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松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于滑坡后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后其高陡的后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伏饑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后,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巖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于山體崩塌、滑坡、巖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筑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橘拍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當具備了泥石流發生的三項條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發的呢?一般有三種形式: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并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并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并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臺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臺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臺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形成與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鐘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后,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后,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復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通常是劇烈的,其破壞力極大。持續時間有長有短。災難包括了很多因素,它們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相當程度的混亂。一次災難事件持續時間越長,受害者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事件的影響也就越大。另一個影響災難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們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預警。

    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征,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制,引起破壞和混亂,通常很短暫,有最低點,有時可以預報。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影響

    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后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么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后,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后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后,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編輯本段]中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余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干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干熱風:干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后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臺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臺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堿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余種。

    7、森林火災

    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 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但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災害主要有:

    一、地質災害

    自然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巖石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土壤鹽漬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后果,會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將這種現象稱為地質危害。地質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災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巖石山體由于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巖、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雨、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巖)的地質現象。

    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巖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長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 洪澇及其它災害

    (一) 雨澇。雨澇是指大范圍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發,江河水位陡漲,洪水泛濫,致使農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設施等遭到淹沒的洪澇災害,以及低地積水難排,造成作物減產失收的漬澇災害。

    (二) 洪水。洪水災害是指水流脫離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三) 凌汛災害。凌汛災害是因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并引起災害的現象。

    (四) 地震災害。地震水災是指因地震而誘發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壩造成的洪水災害。

    三、大風災害。風力達到足以危們的生產活動、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風,成為大風。

    大風的危害:危害性大風主要指臺風、寒潮大風、雷暴大風、龍卷風。

    根據大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歸納為機械損傷、風蝕、生理危害、影響農牧業生產活動等幾個方面。臺風在大風危害中的破壞力最為突出。

    四、熱帶氣旋災害。熱帶氣旋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的氣旋性渦旋。

    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巨浪、風暴潮,活動范圍很廣,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性天氣。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

    五、冰雹災害。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江寶還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的國家之一。

    六、海洋災害

    (一) 風暴潮。來自高緯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通過交互影響,使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發生,因此形成風暴潮。西太平洋是生產風暴潮最多的地區。

    風暴潮的類型:臺風型;冷高壓配合黃、渤海氣旋型;橫向冷高壓型;強孤立黃、渤海氣旋型;強蒙古低壓型;

    風暴潮災害的空間分布。我國的風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從北到南是:萊州灣;江蘇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門;溫州、臺州、沙埕至閩江口;廣東汕頭至珠江口;雷州半島東岸及海南島東北部沿海。

    (二) 災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災害性海浪的形成:由臺風、溫帶氣旋、寒潮等天氣引起并在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災害性海浪按天氣類型:冷高壓型(也稱寒潮型);臺風型;氣旋型;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凍結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極地海域和某些高緯度區域是突出的海洋災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災害。推倒海上石油,破壞海洋工程設施、航道設施,或撞壞船舶造成重大海難;阻礙船舶航行,損壞螺旋槳或船體,并實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鎖港灣,使港口不能正常運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費用;使漁業休漁期過長和破壞還是養殖設施、場地等,造成經濟損失。

    海冰災害主要出現特點:我國冬季易于結冰的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海海域,以及山東半島部分海灣。

    (四) 海嘯。海嘯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災害。

    海嘯形成的條件:引起海嘯的海底地震震源較淺,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級一般在里氏震級的6.5以上;必須有海底的大面積垂直運動;發生海底地震的海區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橫跨大洋的大海嘯,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嘯的危害:海嘯在濱海區域的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向岸行進的“水墻”,并伴隨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濱海陸地,吞沒良田和城鎮、村莊,然后還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后漲,有時反復多次,對人類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地環境條件下突發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圍內在一段時間中的海水變色現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蓋海洋動物濾食和呼吸,從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動物攝食后造成魚、蝦、貝類等中毒死亡。有的還會使脊椎動物和人類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幾節中,我們將對幾種常見的,危害面積大的自然災害進行介紹,同時介紹一些防災救災的措施。

    七、其它災害

    除了地震、洪水、臺風、瘟疫等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乃至威脅我們的生命以外,我們對雷電、大霧、冰雹等其他災害也要不斷提高防范意識,加強防范能力。

    雷電

    (一)雷電的形成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成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云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發生放電想象,閃電擊到地面或擊中某些物體就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可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攝氏兩萬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預防雷擊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應盡量留在室內,不要外出,關閉門窗,防止球行閃電穿堂入室。

    2、盡量不要靠近門窗、爐子、暖氣爐等金屬的部位,也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腳下最好墊有不導電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劃船,以方雷電通過水介擊中人體。

    4、在野外遇雷雨時,盡快找一低洼或溝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擊,應及時進行搶救,救護方法同觸電急救相同,及時作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等,同時急送醫院。

    防濃霧

    在近低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線模糊不清,當事人的水平能間距離下降到1000米以下時,就稱霧。霧有等級之分,能間距離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時稱為輕霧;能見距離不足500米時稱為大霧;能見距離不足200米時稱為濃霧。

    霧災的防護措施:

    1、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2、盡量少在霧中活動,不要在霧中鍛煉身體。

    3、行人穿越馬路要當心,應看清來往車輛。

    4、駕駛車輛和汽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乘車(船)不要爭先恐后,遇渡輪停航時,不要擁擠在渡口處。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將雹害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冰雹對農作物的危害相當大,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地的國家之一。

    (三)我國冰雹的地理分布特點

    1、多雹區:

    青藏高原多雹區、北方多雹區、南方多雹區。

    2、少雹區:

    我國的少雹區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時間分布特征:

    我國降雹集中的季節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時期。

    根據各地降雹季節的變化特征,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雙峰型。

    降雹日變化主要有幾種類型:午后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強度特征

    降雹范圍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續時間及堆積厚度。

    (五)冰雹的預測和防御

    1、冰雹是比較難以預報的災害性天氣,氣象臺以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和天氣圖等大量實時氣象信息對冰雹天氣進行追蹤和外推預報。民間也有許多預報經驗,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風,夏季多冰雹”“烏云寶塔形,下邊泛紅云,冰雹到眼前”等,總結起來預測的方法有六點:

    (1)感冷熱;(2)辨風向“不刮東風不天潮,不刮南風不下雹”;(3)看云色;(4)聽雷聲;(5)識閃電;(6)觀物象。

    2、冰雹的防御: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后三項則需要專門的部門和人員來進行,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冰雹來時的應對:

    (1) 得知有關冰雹的天氣預報,應將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轉移到安全地帶。

    (2) 冰雹來時盡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門時,應注意保護頭、面部。

    (3) 若冰雹來時你正在室外,應馬上尋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堅固的建筑物。

    (4) 若你正在駕駛汽車,或在車內,應立即將車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貿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5) 有時,冰雹會伴有狂風暴雨,需特別注意預防及躲避。

    生物災害科學普刊

    1 、洪澇

    洪澇是由屢降暴雨或大雨,引起江河決堤、山洪暴發、淹沒田地、毀壞建筑、人員傷亡的水災。在我國洪澇頻發,強度大,長江中下游、黃淮海、遼河下游和華南地區尤為嚴重,每年 4 ~ 9 月是各主要河流的防汛時期。 1991 年夏,江淮地區大面積的洪澇災害,成為國內外關注的大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 500 億元。

    2 、臺風

    臺風是一種源于熱帶洋面的低氣壓大氣渦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分成四級:風力 6 ~ 7 級為熱帶低壓, 8 ~ 9 級為熱帶風暴, 10 ~ 11 級為強熱帶風暴, 12 級及其以上為臺風。在熱帶西太平洋洋面每年有 30 個臺風生成(占全球 38 %), 7 ~ 8 月是臺風活動盛期,在熱帶洋面生成后,便向西北方向移動,每年平均有 7 個臺風在我國沿海。

    臺風帶來的是狂風、暴雨(我國近海 15 個扒數省最高雨量記錄中, 80 %是臺風造成的)、巨浪和潮災,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很多洪澇災害都是由于臺風,深人內陸移速減慢、停滯、低壓維持不消帶來特大暴雨而造成的。

    3 、地震

    地震是由于地球內動力作用引起地殼的現代活動而產生,一般分為構造地震(占 95 %)、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我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地震最嚴重的地區,與我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交匯部春游首位,地殼現代活動劇烈有關。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各省都發生過 6 級以上地震。

    1556 年 1 月 23 日 陜西華縣 8 級地震,“是日山西、陜西、河南同時地震,聲如雷、雞犬鳴吠……或裂泉涌,或城廊房屋陷人地中,或平地突出山阜……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者八十二萬……”(《嘉靖實錄》)是我國歷史上最大地震之一。 1976 年 7 月 28 日 唐山 7 . 8 地震,上百萬人口的工業重鎮,頃刻間成為一片廢墟,是本世紀全球 10 次破壞性最大的地震之首。

    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預報尚屬世界難題。我國在中、長期預測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但能作準確預報的還只占少數,對這個具高難度的臨震預報還需做出艱苦的努力。

    4 、火災

    俗話說: “ 賊偷一半,火燒全光 ” ,火災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一個共同的災難性問題。它給人類社會造成過不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日益增加,火災損失上升及火災危害范圍擴大的總趨勢是客觀規律。近幾年來,我國每年發生火災約4萬起,死2000多人,傷3000 — 4000人,每年火災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10多億元,尤其是造成幾十人、幾百人死亡的特大惡性火災時有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嚴峻的現實證明,火災是當今世界上多發性災害中發生頻率較高的一種災害,也是時空跨度最大的一種災害。

    5、海嘯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 50千米 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軌道運動在海底附近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劇烈震動之后不久,巨浪呼嘯,以催枯拉朽之勢,越過海岸線,越過田野,迅猛地襲擊著岸邊的城市和村莊,瞬時人們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設施磨腔,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濤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海灘上一片狼藉。

    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類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預測、觀察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控制它們的發生。

    生物災害科學影響因子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干旱、高溫、低溫、如蔽寒潮、洪澇、積澇、山洪、臺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等氣象災害;火山噴發、地震、山體渣叢州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災情統計 第1部分:基本指標》GB/T 24438.1-2009)。

    自然災害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災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變異,災情是這個中各子相互作用的結果。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且對人類社會造成了的危害的現象和事件。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鄭空石流、海嘯、臺風、龍卷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自然災害是指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要有自然異變作為誘因,二是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為承受災害的客體。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全南县| 宜阳县| 自贡市| 炎陵县| 上饶县| 随州市| 沅江市| 桦甸市| 乐都县| 荔浦县| 棋牌| 永川市| 微博| 晋城| 吉林市| 泰州市| 临颍县| 阜平县| 于田县| 乐昌市| 泸水县| 北流市| 宜都市| 红桥区| 余姚市| 苍梧县| 雷州市| 株洲县| 当雄县| 横峰县| 江永县| 英德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宝鸡市| 嘉荫县| 钟山县| 广德县| 西丰县| 迭部县|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