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由來和歷史?日本的起源是源于中國。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tǒng)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余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那么,日本的由來和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
在三世紀三國時期,在大日本帝國(字面意思是“大日本帝國”)的名稱開始使用之前,日本被稱為倭(倭)或和國(倭國)。當時,日本文士對其冒犯性的內涵進行了挑剔,并正式更改了他們用來拼寫日本本土名稱“大和”的字符,替換了倭(“矮”)字符倭與同音和(“和平,和諧”)。
Wa和經(jīng)常與大(“great”)組合形成名稱大和,讀作Yamato(另見Jukujikun討論這種類型的拼寫,其中漢字和發(fā)音沒有直接關系)。日本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在中國舊唐書,記載了703年日本使節(jié)要求改名時的變化。
據(jù)信,日本內部的名稱更改發(fā)生在 665 和 703 之間的某個時間。在平安時代,大和逐漸被日本所取代,日本先是用漢語讀法Nippon發(fā)音,后來改為Nifon,然后在現(xiàn)代使用Nihon,反映了早期現(xiàn)代日語的音系變化。
馬可波羅在大約 1300 年稱日本為“Cipangu”,根據(jù)中文名稱,可能是日本;'日源國'。汪禪16世紀的馬六甲, 葡萄牙商人首先從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中聽到Jepang、Jipang和Jepun的名字。
1577 年,它首次以英語拼寫Giapan記錄。16世紀末,葡萄牙傳教士來到日本,創(chuàng)造了中古日語的語法和詞典。
“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于7世紀后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咸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后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
意即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手蠢,倭國派畢明陪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考古上最早發(fā)現(xiàn)“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槐扮土于中國西安的《禰軍墓志》,該墓志作成于678年。 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于7世紀后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xiàn)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后期,天皇皇權旁落,進入幕府統(tǒng)治時代。19世紀50年代中期,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放棄“鎖國政策”,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語言文字
日本通用日語。日本憲法并未規(guī)定法定語言,所以日語并非語言。但是實際上日語是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實際上的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xiàn)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準語(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語(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戶山手地區(qū)(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
日本一名起源于唐朝時期
日本原來并不叫日本。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jù)《漢書》、《后漢書》記載,我隱臘國古代稱日雹返本為“倭”或“倭國”。公元五世紀,日本統(tǒng)一后,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 “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灶肆滑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后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 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早于日本與中國接觸前,日本人稱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為“やまと”和“ひのもと”,意思就是太陽之本。
而在中國的三國時期,中國人使用倭去代表日本。由于“倭”字有 “矮”的意思,因此在漢字傳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于日語中同音(わ)的“和”去代替。并用漢字“大和”去表寫日語的やまと,并用“日本”表寫ひのもと。
日本名字的由來: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后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后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態(tài)戚。
日本名字的歷史:
東漢時,日本列島就與與中國有交往。《后漢書》上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當時中國的附屬國,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并頒發(fā)給倭奴國國王“印綬”。1954年,日本政府將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為一級國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我們一直稱日本國為“倭奴國”,稱日本人為“倭人”。
注意:
《后漢書·東夷列傳》記述,漢光武帝賜倭奴國國王漢委奴國王金印,宣布稱日本為倭奴國。到此,日本算作擁有名字,變成大漢50多個藩屬國之中的一個。
伴隨著日本人對中國漢字的慢慢了解,覺得倭人也就是說矮人的含意,為了清除這類岐視。采用在日文里發(fā)音與倭字同樣的“和”字來自稱,而且再加了大,組成了日本的民族名字,磨盯大和民族。
日本的起源是源褲改于中國。
公元五世紀大和國統(tǒng)一日本,移民大抵是黃皮膚的黃種人,主要由在日本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扶余人、漢族以及阿爾泰語系民族與日本列島本土的繩文人融合而成。
自東亞大陸漂洋過海而來的外來移民沿著朝鮮半島而下,渡過海峽,登上了這個位于東亞盡頭火山密布的列島。
國名
日本,最早稱胡緩判“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臺),“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于7世紀后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
中國的《新唐書》中記載: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哪仔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jié)則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以上就是日本的由來和歷史的全部內容,日本名字的由來: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圣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后半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