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和田玉的歷史文化淵源 和田玉古代叫什么 和田玉的來歷 和田玉的歷史典故 和田玉在我國有多少年的歷史
和田玉因盛產于新疆南部而得名,和田在古代被稱為"于闐",藏語意為"產玉石的地方"和田地區南傍喀喇昆侖山、昆侖山、與西藏自治區相連,而和田玉就分布在和田地區之南的昆侖山伏羨,西起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縣之東的安大力塔格及阿拉孜山,中經和田地區南部的桑株塔格、鐵克里克塔格、柳什塔格、東至且末縣南阿爾金山北翼蘇拉穆寧塔格。
和田玉成礦帶綿延1100多公里。
在高山之上分布正和田玉的原生礦床及礦點,不少河流中還產出和田玉的子玉。
在古代,人門就認為昆侖山是"萬山之祖",它高大雄偉且盛產美玉,故受到極大的崇拜。
昆侖山還是古代有獨特地位的神話中心,傳說它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舉止之地,山上有壯麗的宮闕,有奇花異木和珍禽怪獸,有長生不老的靈芝草和諸仙食用的玉。
這一美麗、奇妙的神話世界,引起后世人的莫大興趣和深厚的崇敬之情。
中國古歷史文件的匯編--《尚書》中說:"火炎昆岡,玉石俱焚"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所編《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述:"昆侖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瑤池"。
《周穆王轉》講述了周穆王與西王母在昆侖山歡宴對歌的動人故事,"已丑,天子西王母與瑤池之上"。
瑤即美玉,瑤池即昆侖山產美玉的水池,西王母是昆侖山母系氏族社會首領的代表。
上述記載雖非信史,但也不是毫無根據。
如昆侖山雖長不到2500公里彎襪,但是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5座之多,是世界屋脊之一脈。
西王母雖然不是指某一指定人物。
而是指西域一帶部族的女首領。
說明西域古時很看重婦女,妻子的話是丈夫行為的依從。
因此,上述神話故事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也說明了昆侖山的先民早就發掘和使用了美玉,和田玉的存在也是昆侖山更加著名。
西昆侖山及阿爾金山自古產玉,但古代是以"水產"為主。
人們首先發現和利用河流中下游的從及和田玉,繼而沿河采集,上溯發現了原生玉礦。
本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地質工作的開展,原有和田玉礦山恢復了開采,新的礦床也陸續被發現,現已知原生和田玉礦床及礦點有18處。
新疆雖然有著豐富和田玉礦產資源,但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埋廳激,在經歷了四千多年的開采和挖掘之后,產量逐年減少,所以和田玉亦成為一種不可多得的珍藏品!
唐朝。
和田玉在我國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玉廳老文化的部分主體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頃伏州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田玉(Nephrite)是軟玉的一種,俗稱真玉,傳統概念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石,和田玉是國內高端具有領創品牌的軟玉,新國標泛指硬度在6.0至6.5之間玉石的名稱。狹義上的講的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和田玉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玉,而是一類產品的名稱。我國把透閃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頭都命名為和田雀蔽玉,也稱為軟玉、透閃石、透閃石加軟玉、透閃石加和田玉。 狹義上講的玉,一般指新疆和田玉。化學成分是含水的鈣鎂硅酸鹽,化學式為Ca:Mgs(OH)z(Si4011)2。硬度為6~6.5,密度為2.95—3.17。和田玉和陜西省的藍田玉、河南南陽玉、遼寧岫巖玉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玉。
新疆玉石是中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迅搏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千字文》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說。昆岡玉就是指的和田玉。《新疆圖志》載,和田玉有“紺”(紅青)、黃、青、碧、玄(黑)、白數色”。
和田白玉名聞中外,西漢文學家東方朔的《海內十洲記》曾譽其為“白玉之精”。歷代進貢皇帝的新疆玉石,多取自這種和田白玉之最上品。由于這種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渾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
史籍對和田玉記載甚多。《穆天子傳》載周穆王巡游昆侖,曾“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只”而歸。這個記述雖然不可盡信,但從中可以窺見紀元前的人們已經知道昆侖山是盛產玉石的地方了。以后各代歷史對和田玉的記述漸多,也更見真實。
《舊唐書·西域傳》稱于闐國“出美玉……貞觀六年,遣使獻玉帶,太宗優詔答之。《明史·西域傳》稱于闐“其國東有白玉河,西有綠玉河,又西有黑玉河,源皆出昆侖山。土人夜視月光盛處,入水采之,必得美玉”。這里所說的于闐,即今和田。
白玉、綠玉、黑玉三河即今之玉龍喀什河、和田河和喀拉哈什河。中國第一部科技著作、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余掘》一書的《珠玉》卷中,對和田玉的歷史、特點、采法等等,作了生動的綜述。古籍這些記錄,用今日和田產玉的現狀來檢驗,足以令畝毀祥人深信不疑。
清蕭雄詩:“玉擬羊脂溫且腴,昆岡氣脈本來殊。六城人擁雙河畔,入水非求徑寸珠。”就是吟詠這種撈玉風習的。清代,采玉更盛,一些商賈雇當地勞力上昆侖山采挖玉石。民國初年,于闐縣深山產玉處已有齊家礦坑、楊家礦坑等,商人從中大獲其利,而新疆第一代采玉礦工也由此產生
。
從殷商時期開始,和田玉就進入了中原。和田玉從新疆經過甘肅、陜西或山西才能運抵河南,路途漫長,彌足珍貴。傳說在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駿大輦,出玉門登昆侖,受到西王母的熱烈歡迎,曾載玉萬只而歸。傳說歸傳說,和田玉的確是在周朝成為政治生活的一部分,不論祭祀、禮儀,還是朝見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定,國家生活重禮崇樂的玉文化傳統基本定型。漢朝張騫通西域后,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導材料,成為一種價值的象征
。
1、和田玉以溫潤或油性為第一特征,這樣就區別開來是不是新疆和田玉。其他的玉溫潤和油性都不能與新疆和田玉相比。
2、和田玉顏色為:白、糖白、青白、黃、糖、碧、青、墨、煙青、翠青、青花。我們知道新疆自治區和田玉在清代以前多以黃玉、白玉為主。其中黃玉非常的漂亮。其實不亞于羊脂玉,我們應該給以黃玉正身。
3、和田料分為:籽料、山流水、戈壁料、山料。
4、和田玉已不再具有產地意義,成為了商品名。無論哪里出產的軟玉,都統一使用和田玉這個名稱。如:青海產的就稱為青海料,俄羅斯出產的就稱為俄羅斯料,新疆和田地區出產的就稱為和田料,以此類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文革以前這段時期產的和田玉。
創匯時期和田玉的雕刻制作,基本還是沿襲了民國時期的風格。風格比較呆板,線條不如晚清民國的流暢,現實主義比較風格明顯。相對于收藏來說,雖然比不上古代作品,但也是搭首茄不錯的收藏投資品,有升值空間。
擴展資料
和田玉的歷史
在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和田玉器。隨著歷史的進程,在春秋戰國玉文化的演變期,各諸侯國之間幾乎所有的政治、經濟、軍事來往,都離不開精美的玉器,僅這一時期新疆提供的和田玉就有1100噸左右。到秦、漢、魏晉南北朝玉文化的發展期,和田玉大行其道,秦始皇的”傳芹穗國璽“開創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以上等白玉治印和精密的白玉器皿彰顯皇家氣派的千年風尚。
隋唐玉文化的繁榮期,精美玉器玉材基本上用和田玉,并以白玉為貴。宋朝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唐代,于闐國將玉列為貢品的首位。元朝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采。明代以玉雕神工為代表的陸子岡樹立了中國治玉史上第一大家的形象,玉匠云集北京、揚知察州、蘇州,出現了許多令人稱絕的和田玉藝術珍品。清朝是玉器藝術的鼎盛期,”和田玉、乾隆工“盛極當朝,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上萬件清朝玉器,其中99.9%是和田玉。
參考資料:-和田玉
中國新聞網-評"和田玉與中華文明":一把開啟千古之謎的鑰匙
1、和田玉,我國在很早之前就開始開采了。但當此洞時也并不叫做和田玉。歷史上,和田玉因為“產地”的不同,而被叫許多名字。比如,曾經被稱為塞山之玉、禺氏玉、鐘攜扒稿山之玉、回部玉、于田玉、昆玉、真玉等。在戰國時期,和田玉被叫做“禺氏玉”。“禺氏”據說是因為當時活躍于那個地帶的主要是月氏人,而他們也都掌握著大部分的玉石貿易,所以和田玉這種質地優良的玉石也被叫做“禺氏玉”。
2、隨著歷史的推進,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由于這種出自昆侖山下被稱為“昆山之玉”。但天下總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隨著歷史的進一步發展,昆侖山一帶又被中原之外的人民占領,從而和田玉又被叫做別的名字。比如,因位于“于闐國”境內而被稱為“于闐玉”。之后也就沒有了具體的記載和田玉名字變化。直到清光緒九年設立和田直隸州時,又被正式命名為“和闐玉”。之后,新中國成立,簡化漢字的書寫,從而兩“和闐玉”正式改名為和田玉。從此,和田玉這個名字就被這樣的沿用下來了。
3、我們剛開始時說過和田玉有廣義的和田玉,這種玉種可以在世界各地都找到,這些玉是不是真正的和田玉,還需要看看它是否符合我們國家出臺的鑒定和田玉的標準。但無可置疑的,唯有新疆和田地區開采出來的和田玉依舊是世界范圍內不可多得的,質地最為精良的和田玉。
4、后來,在世界上也有做多地區出產和田玉,或許雕刻技藝精良,做工精細,也有許多和田玉愛好者去收藏世界各地的和田玉,但在他們的圈子中,許辯孝多資深藏家仍堅決認為,只有和田地區出產的和田玉,質地最為精良,色澤最為純正,這樣的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