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國內比較有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廣東歷史文化名街 打造特色文化街區 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名單
北京:國子監
山西:平遙南大街
黑龍江:哈爾濱中央大街
江蘇:蘇州平江路
安徽:黃棗隱山市屯溪老街
福建:福州三坊派巖襪七巷
山東:青島八大關
山東:青州昭德古街
海南:海口騎樓老街
西藏:拉薩八塵激廓街
“中賣純國歷史文化名街”。他們是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蘇中則咐州平江路、黃山盯升市屯溪老街、福州三坊七巷、青島八大關、山東青州昭德古街、海口騎樓老街、拉薩八廊街。
八大關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也是青島的主要名勝之一,位于該市市南區海濱,西到第一海濱浴場,東到第三海濱浴場。
該地區包括超過8條以“關”命名的街道,其間布滿眾多的歐式古典建筑,少數建于德國統治時期(1897-1914),絕大部分興建于1930年代。
此處與通遲歷常的中國城市風貌大異其趣,到處是大片的草坪,行人稀少。
此區的居民中有不少是退休的黨政軍官員。
八大關地區背山面海,樹木茂密,在德國占領時期為狩獵區。
這里的第一座建筑——花石樓則位于八大關太平角的第二海濱浴場,最初是德國總督的夏季狩獵別墅,建于1906年,中世紀城堡式樣。
清朝末年,此地隸屬于即墨仁化鄉文峰社的地界,20世紀初,德國占領青島后,將此地劃為德人居住區。
1931年——1937年,沈鴻烈擔任青島市長期間,將榮成路以東,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灣的近千畝區域規劃為“榮成路東特別規定建筑地”,要求建筑密度必須在50%以下,保護綠地,以及必須采用透空圍墻等等。
這一地區修筑了大約10條道路,均以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連接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虧櫻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俗稱為八大關。
在這片區域中,有200多棟建筑,包括了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丹麥等20多個國家的建筑風格,被譽為“萬國建筑博覽會”這些不同的道路上有著不同的樹木,例如春天韶關路的盛開的碧桃,夏天正陽關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居庸關路金碼空搜黃的銀杏,這里一直都是游人如織之所。
八大關是中國最大的婚禮攝影中心之一。
幾乎每天都有數十對新婚夫婦在該區的海濱和綠地上留影。
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
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歷史。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雀猜
騎樓建筑最早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于南歐及地中海一帶,并傳至東南亞。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豎歲鎮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編號011的海口市騎樓街(區)最早建于1849年,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征,至今還發揮著情感價值。
海口市特色街道
2023年1月1日上午,海口市瓊山區在瓊臺書院舉辦了瓊臺書院特色文化街區開街儀式。瓊臺書院特色文化街區項目為2022年海口市十大旅文項目之一,由瓊山區政府謀劃打造。項目位于海口市瓊山區文莊路和中山路交匯處,坐落于整個瓊臺復興計劃的中軸線上,占地面積約3.06畝,項目范圍包括瓊臺書院及周邊區域。
每到華燈初上,海口海甸溪北岸特色文化商業街區便迎來高漲人氣。在閃爍的霓虹和動聽的旋律中,一場場創意消費活動相繼開啟。12月31日,海口秀英區保利中央海岸國際餐飲文化商業街正式開街,集國際餐飲美食、休閑親子娛樂、藝術文化交流等于一體的濱海高端餐飲文化商業街區,將為市民游客帶來消費新體驗。
以上內容參考:—海口市余粗
騎樓老街,應該是海口市最為知名的 歷史 文化建筑了,甚至可能還是整個海南省最為出名的 歷史 建筑景點。基本上所有到海口 旅游 的游客都一定會去一趟騎樓老街。而2009年,騎樓老街也成為首批入選“中國十大 歷史 文化名街”的景點。
中國各地,古城古鎮眾多, 歷史 名街也不在少數,那么并不怎么出名的海口騎樓老街為何能夠最早獲此殊榮呢?當然是靠著它建筑的唯一性,以及 歷史 背景的獨特性。在中國的眾多古城古建筑,尤其是 歷史 老街之中,其實有很多都是大同小異的,比較雷同。但是這騎樓老街就是蝎子拉屎(毒)獨一份,只有在海南能夠看到,而最集中的地方就是海口的騎樓老街。
海口的騎樓老街主要分布在一些老街區,占地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可通過地圖直接導航前往。其中中山路一帶是最為典型的騎樓風貌,現在已經成為車輛不能通行的步行街,也是游客最多的街道。街道兩邊各種店鋪林立,是游客吃飯購物的首選。
其他街道就并沒有完全封閉了,當地居民可以正常通行,騎樓之中的店鋪也多是服務本地人的普通店鋪,而不是專門服務游客的 旅游 店鋪。不過這樣的街道反倒是更有生活氣息,更能讓人領略這些騎樓最初建設起來時候的車水馬龍之景象。
雖然騎樓老街之中,最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700年前的南宋,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建筑都還不到一百年。這些建筑基本都是修建于上個世紀的20-40年代,距今八九十年。
晚清、民國時期,東南沿海一代興起了一股“下南洋”的熱潮,不少人都開始背井離鄉到東南亞各國謀生賺錢,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海南人。下南洋的這些人之中,有不少會永久地移民到當地,但是大部分人在當地賺了錢之后,還是會回到家鄉生活。
在南洋賺到錢的人,回到家鄉最愛干的事就是買地建樓,于是一棟又一棟的騎樓被修建起來,最終連成了老豎一條又一條的街道,也就是今天看到的騎樓老街。也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從南洋回來,所以也將南洋這種騎樓的建筑風格帶了回來。
騎樓建筑最早建于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后來又經過地中海一代流傳到了東南亞各國。然后又由下南洋的中國人將這種建筑風格帶回到了海南。所以說海口的騎樓老街也可以看做是一個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結晶。既有歐式建筑的華麗,又有南洋建筑的實用,亦有些中式建筑的典雅。并且還能看到一些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響,可謂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集大成者。
正是因為這些騎樓老建筑背后的文化交融與 歷史 故事,所以我們今天在騎樓老街看到的這些建筑基本都是已經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 歷史 建筑。
騎樓老街看到的基本都是兩三層侍扮大的矮樓,最高的也只有五層。當然,五層樓在當年已經算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的了,風光一時無兩。
這些騎樓上面都是住宅,下面都是商鋪,所以可以想象當年這里就是非常熱鬧的商區街道。而騎樓獨特的建筑風格也為逛街購物的人們提供了方便,即可擋雨又可遮陽,并且還很好地實現了人車分流。
顧客不用擔心下雨天或者大太陽天逛街太遭罪,商鋪也不用擔心天氣不好的時候客流量太少。這樣的建筑真是與東南亞和海南等地的氣候條件完美契合。
今天,在這些騎樓上還能看到很多當年的商號、手書的招牌,以及一些后來的缺派標語,每一個都帶著 歷史 的印記展現在我們面前。 歷史 上,曾有十三個國家在這里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當年之繁華可見一斑。
總得來說,海口的騎樓老街還是一處非常不錯的 旅游 目的地。雖然它的年代并不久遠,但是每一棟建筑都是真實的 歷史 建筑,沒有為了發展 旅游 才復建起來的現代仿古建筑。在這里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些并未走遠的,荏苒歲月中的崢嶸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