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遠征軍簡介 中國遠征軍有多慘 遠征軍過野人山有多慘 遠征軍最后都去哪了 中國遠征軍女兵被野人抓走
中國遠征軍是抗戰時期前慧螞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1942年3月,根據《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保衛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中國遠征軍入緬協防。 本文中的照片選取自一些中國民間學者歷時兩個多月從西方國家檔案館中整理出來的抗戰影像資料。我對選取的這十幾張老照片進行了修復上色處理。
上圖為中央陸軍軍官學?;勐竦膶W員們正步穿過軍校的大門。他們即將入緬進行協防作戰。因盧溝橋事變爆發,1937年8月5日,軍校由南京西遷到了成都。
圖為成都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學員們在進行訓練時的場景,這些戰士們正在從一座高橋上往下跳。這所軍校是黃埔軍校的延續。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創立于1924年的軍事學校,最興盛時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校。
上 圖為在一間室內射擊場里,三名中國女戰士正在用三角架上的步槍練習射擊瞄準。她們訓碧做練時非常的專注認真。1940年2月,成都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本校在江蘇東臺第九分校招收60余名女生,編為第十八期第二總隊女生隊。
上圖右側的中國女士兵的所有親人都被在南京屠城中的日寇殺害了。她身旁的戰友已經幾個月沒有收到在上海的家人的任何音訊了。面對鏡頭時,下定決心和日寇抗戰到底的她們露出了自信樂觀的笑容。
上圖拍攝于1944年12月5日,照片中是一位重裝在身的10歲中國遠征軍士兵,他隸屬于中國駐印軍新6軍。這名中國娃娃兵穿著非常寬大的軍服,脖子掛著一個干糧袋,肩上則掛著兩個大水壺和一個杯子,面對鏡頭時他豎起了右手大拇指,臉上露出了感染人心的微笑。
上圖為在地下防空洞里面制造槍支的兩名技工,照片中的輕機槍到了裝配的最后階段。兩位熟練的技工在作業臺上作最后的檢測,之后槍支會運往前線。成千上萬的槍支供給中國的遠征軍戰士們。凳子上放的竹斗笠和臺面上的油紙傘是工人們在雨季天氣里遮風蔽雨的必須用具,因為工人們需要經常進出地下防空洞。
上圖為站成一排的中國年輕女戰士,她們持槍的姿勢非常的標準,一個個都很有氣勢,真是巾幗不讓須眉。抗日戰爭時期,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上圖為一名中國遠征軍士兵正在學習操作一門81毫米迫擊炮。駐印遠征軍的輕火力強,重火力也不弱。遠征軍不僅裝備了迫擊炮、山炮等常規火炮,還裝備了反坦克炮、榴彈炮等硬貨。
上圖為1945年1月30日,中國童子軍利用空汽油桶做漂浮體,搭建一座浮橋。訓練有素的他們趕赴緬甸后,戰時擔任發出空襲警報、照料受傷戰士、募捐、幫助難民等角色,這些小戰士盡自己最大的能力來支援保家抗日。
上圖為第74軍的一名穿著草鞋的童子軍在檢查1門75毫米美式山炮。1945年5月,配備美械之后的第74軍將參加芷江戰役。“芷江會戰”是一場連日寇自己都不得不承認失敗的戰役。這是一場激烈廝殺長達2個月之久的會戰,最終以10萬日軍的慘敗結束了這一場廝殺。
上圖為1944年5月2日,瓊斯中尉在指導中國遠征軍士兵使用反坦克槍。中國遠征軍團一級裝備了M1型57毫米反坦克炮,營一級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有的還裝備了巴祖卡火箭和少量的反坦克槍。
上圖為在戰斗間隙,云南省南部怒江前線駐守的中國遠征軍士兵們正在從飯簍里盛飯。這些戰士們腳上穿的是草鞋,吃的伙食也很差。中國遠征軍當時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抗擊日寇的,真是令人敬佩! 向在戰場上英勇無畏、浴血奮戰的中國遠征軍致敬!
1942年初第一次入緬作戰。銷戚世
1944年初第二次入緬作戰。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后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后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余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后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歷史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緬甸戰場是中國和太平洋兩大抗日主戰場的戰略結合地帶,又是東南亞地區戰場的主要作戰地區。中國軍隊曾兩次進入緬甸,展開對日作戰。
不僅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中、印、緬戰場的對日作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運輸線,提高了中虧肢國正面戰場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而且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鳳凰網)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勝利的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唯一的一次獲得徹底勝利的大規模進攻作戰”,而隨后與中國駐印軍并肩作戰殲滅緬甸日軍,更是“自甲午戰爭以來第一次援助盟邦進入仔伏異邦國土作戰并獲得勝利的一次大規模作戰”。(《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中國遠征軍很慘,因為內戰原因,遠征軍的部分軍隊一直滯留在緬甸,國府遷臺之后,剛開始還給他們一點給養,可是后來,因為反攻 大 陸無望,國府經費短缺,連本就微少的物資給養都沒了,時間再往后,隊伍里的很多人都在緬甸娶妻生子。但因為他們是外國人,緬甸政府也派軍隊圍剿他們,當時大陸新中國已經成立,他們又回不來,后來又做了緬甸政府的雇傭軍,幫助他們打緬共。再后來為了生存好像就成了現在金三角的毒梟。有一部電影講的就是他們的故事叫《末路英雄》,想了解的話真的推薦你看一看。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虧爛和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余人。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后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后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涌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后,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
日軍一旦占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擴展資料: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歷睜,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余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銷盯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余人 。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敬掘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后大部分退回云南;
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后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后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余人;
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后撤回國內。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余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余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遠征原因:
日本希望奪取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切斷美、英等國援華國際通道,威脅中國正面抗日戰場的中心西南大后方,迫使重亮前核慶國民政府屈服;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后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后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鉗制線,悔敬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