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庫瑪拉音樂 蒙族顫膝音樂 顫膝組合音樂是什么 舞蹈顫膝組合音樂 顫膝岡噠組合音樂
一、教學內容:
1、新授基本步法組合
2、復習藏族體態與動律
3、復習慢板弦子
二、教學目的:
1、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學習藏族舞蹈基本步法等各種組合,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各族人民的情感。
2、通過藏族舞蹈訓練,使身體上體處于自然放松體態,訓練膝蓋,腳踝的屈張和力量,身體的協調,重心控制,對快板節奏的敏感度。
3、 慢板中弦子的訓練,體會呼吸調控上體左右,體會腳步的厚重感。
三、難點和突破點
1、 基本步法中“七下退踏步”身體協調,腳步踏準節奏。
2、 弦子訓練注意節奏,速度前頂后拖,體現沉重感。
四、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
二、基礎訓練
1、 基本素質訓練
2、 朝天登訓練組合
3、 呼吸提沉訓練組合
三、復習藏族基本體態動律
1、 顫膝、踏地組合(注意點:身體松弛,膝蓋放松,腳掌全腳踏地,重心下沉)
2、 剛打組合(注意點:左腳上同時地面右腳掌踏地,腳跟不離地,左腳全腳再踏地,左右腳交替踏)
3、 后腿步(注意點:踏三下,第四拍顫膝)
四、新授:基本步法組合
一)新授:第一基本步
1、 教師示范:第一基本步
找出重點:看看根我們上幾節神銀課學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 學生找出一樣的:身體體態,顫膝、鋼打;不一樣:手臂姿態,上體姿態
3、 學生自己訓練學習分幾組
4、 集體訓練
5、 跟著節奏音樂練習,找出優秀的學生示范,找出它的優點,不足,交流
6、 學生自己找毛病
7、 教師檢查,分析講解示范轎瞎畝練習
8、 跟音樂練習
9、 復習后退步,連上第一基本步練習
10、集體練習,注意身體姿態放松
二)、新授:七下退踏步
1、教師示范:這是什么?
2、學生找出根以前學習的“鋼打”相同的地方
3、教師講解:把“鋼打”的步伐改變一下,運用前后組合成的一段步伐
4、重點:一、二兩步是往后退,第三步是往前走,第四步顫膝。
5、注意七下退踏步的身體協調
6、集體練習,找出“小老師”結對子
7、分小組練習,教師個別指導
8、教師講解節奏力度,速度
9、集體分組表演交流
三)、步法組合
1、復習弦子,體會腳步沉重感
2、教師示范講解
3、顫膝+踏閉森地+后退步+七下退踏步+后退步+弦子
4、學生練習,注意節奏速度,腳步聲音的輕響
5、整體練習、學生分組練習
6、交流,個別,集體,分組
7、總結
分析如下: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
有三個方面,分別如下所示:
1.身姿要穩定:體態自然放松,重心微微向前傾,腳位一般都是小八字位。
2.手臂要晃擺:雙手扶胯(或者雙手放在身體兩旁松弛狀態),身體上下小幅度的顫動,全身不要緊繃,松弛。
3.腳步要顫踏:膝關節不斷做出連綿柔韌的屈伸,帶動了松弛的上肢運動,讓手臂自然搖擺。
擴展資料:
1、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并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莊、踢踏等。
2、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睜凳自娛性的圓圈悉舉旅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3、藏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廣闊的民族之一。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的藏族,發源于西藏境內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中游地區,集中分布在我國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和云南 4省內各地區。具有悠久的民族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因藏族生活地域的差異、各自與周邊其他民族的交往,而在相同類別的文化現象與藝術品種、節日和祭祀活動中,形成了諸多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禮儀和歌舞。
4、在藏族的民間節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后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答滲節”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擴展資料::藏族舞
藏族動律小顫重拍在踏步
藏族舞蹈有著非常多樣的風格孝吵特點和審美特性,同時也有很多的民間舞蹈,常見的有:卓、諧、果諧、堆諧、熱巴等。其中“堆諧”是一種具有表演性質的“踢踏舞”,是一種以膝蓋的顫動為動律,并以腳下打點為主的藏族舞蹈類型。它的風格韻味在于,其“多在樂曲的重拍或前半拍時抬起,弱拍或后半拍時踢踏打點,膝部松弛并富有彈性,與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顯的區別。”
由于藏族在地域上分布及其廣闊,所以也就造成了藏族舞蹈有著不同的形態特點,但就總體而言,在藏族舞蹈中,“顫”是一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動律特點,因為它符合了藏族舞蹈在動律上的一個特征,那就是“在膝部上分別有連續不斷的或小而快、或有彈性顫動、或連綿柔韌的屈伸,呈現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訓練有一種特具個性的能力把握。”③由此可以看出,“顫”是藏族舞蹈當中重要的動律元素之一,所以說,北京舞蹈學院的“藏族男性教材是以踢踏、熱巴弦子、牧區舞和青海卓為基礎,突出膝部訓練上的不同顫動的把握,由膝部以下的外開性到懈胯、垂臂的體態特征,結合下肢動作的主動帶動上肢動作的隨動,形成訓練體系。”④那么我們在進行“顫”的動律練習時,首先要自然位準備,微微含胸,同時雙手自然下垂至身體兩旁。做顫膝時,膝蓋應放松,重拍向下,同時上身放松,但不松懈。在原地顫膝動律訓練好的前提下可以加進一些變化,比如“顫踏步”,即“雙腳全腳或踮腳,交替一拍踏地兩次,膝蓋松弛,配合原地顫膝動律。”⑤以及“顫點步”、“顫跺步”、“顫踹”、“顫端步”、“顫跨步”等等,都是在配合著原地顫膝動律的基礎上來進行腿上“點”、“抬”、“跺”、“踹”、“端拆慎陵”的變化。可以說,藏族的許多動作都離不開顫膝動律的構成,那在教材和組合的編排中,或者是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注重“顫”的一個訓練目的和訓練方式,不僅僅是為后面的眾多腿腳上的變化做堅實基礎,也是我們訓練好藏族組合的一個旅戚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座房子的堅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基打的有多扎實;一個大樹生長的有多高,同樣取決于它的根能扎多深。也只有在藏族基本動律的訓練中注重關照“顫”的體態、律動、節奏、要求及變化,才有可能在后來的眾多步伐組合中找到藏族舞蹈訓練的基本點。
1. 急,有沒有人知道藏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哪些
藏族舞蹈[1]的特點:“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成了它區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弦子:是屬于藏族里面的慢板。節奏是像上的,身體慢起慢下。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腳位 2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單靠步 ⑥ 連靠步 ⑦ 長靠步 鍋莊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沖擾段相當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間,腳尖不靠攏,兩腳尖分開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攏,雙手掌心扶在腰胯兩側,肘與身體平行。
這是藏族舞蹈的一種特殊叉腰姿勢。 3.小顫 “自然位”,雙膝比較松弛地上、下屈伸。
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動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
站“自然位”,身體輕松自然。(以右腳為例)右腳前半腳掌向后踏一步,左腳原地輕踏一步,右腳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腳。
三步均應踏地有聲,前兩步較最后一步略輕些。“退”和“踏”中間,間隔一腳距離。
踏地節奏是:?X X X ?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于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
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齊眉;大于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散譽: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于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
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后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李蠢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二、藏族舞蹈下肢動作類 踢踏類 (一)、顫踏動律訓練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規格及要領:雙腳全 *** 替踏步,雙膝顫動,踏腳節奏均等。 可進、退、轉體。
動作短句: 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右始)保持基本體態,一拍一步“碎踏”進。
[2]-8:(右始)保持基本體態,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轉,體對七方向。
雙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轉,體對五方向。
雙手由里及外“攤”。 [4]-8:反復[3]-8動作。
體對三、一方向。 2、顫踏 規格及要領:弱拍雙膝下沉,動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蓋顫動(變 支撐腿),同時抬起另一只腿。
動作時,踏地與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顫時保持上身的穩定、松弛。 動作短句: 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6:右腳“顫踏”(抬左腳),同時左轉腰,里“橫向擺手”。 7-8:體對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
外“橫向擺手”。 [2]-8:做[1]-8反向動作。
[3]-4:做[1]-8動作。 5-8:做[2]-8動作。
[4]-8:反復[3]-8動作。 3、抬踏顫 (抬踏亦叫“岡打”) 規格及要領:弱拍雙膝下沉,同時抬起前腳掌,重拍膝關節帶動,踝關節發力,腳掌快速擊打地面,同時顫膝。
可雙腳亦可單腳做。 動作短句: 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保持基本體態,原地雙腳“抬踏顫”四次。 [2]-2:保持基本體態,原地右腳“抬踏顫”一次。
3-4:做1-2反向動作。 5-8:反復1-4動作。
[3]-2:原地右、左腳“抬踏顫”各一次。 3-8:反復1-2動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顫”八次。 4、吸顫步 規格及要領:動作腿吸腿時,支撐腿蹭踮顫膝一次,再落腳“碎踏”二次。
注意保持上身的穩定、松弛。 動作短句: 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2:左“吸顫步”進(吸左腳),右“前后擺手”。 3-4:做1-2反向動作。
5-8:反復1-4動作。 [2]-8:反復[1]-8動作退,雙手上位左、右擺手。
5、退踏步 規格及要領:動作腿后撤半步,腳掌著地,同時支撐腿微離地面,da拍支撐腿踏地,再動作腿踏地顫膝。動作時,它具有退顫分離顫,踏地后順勢滑的特點。
動作短句: 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擺手”四次。
[2]-8:反復[1]-8動作,同時左轉一周(7、5、3、1方向)。 基本動作加強訓練 1、顫踏組合 音樂 2/4 中板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4:保持體態,雙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彎腰90°,又腳勾腳“旁虛步”敬禮。
[2]-4:收右腳正步位,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顫膝。 5-8:保持體態,(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體態,原地。
2. 民族舞蹈知識
首先基訓
邇要壓腿啊,在把桿上壓、還有就是在地板上。韌帶最佳狀態是在晚上,它最放松,自己在床上都能練習的。這個事個痛苦的過程,但也是快樂的。
每天適當的拉、壓腿,爬腳吃不消,一點積累,邇的韌帶自然會好點。
剩下交給時間,一定要堅持,不然它會退化的
有了這些基本的,邇可以跳了,但是樓主邇要跳啥民族舞?最簡單的是藏族、練氣質最佳的事傣族、最難的事朝鮮-------
跳各民族的一定找到相應的感覺,它們的基礎動作,藏族的奔放、傣族的三道彎、一順編
朝鮮的腰部細節等等都是動作要領。民族舞是很鍛煉氣質,(*^__^*) 嘻嘻,有了一定基礎,學起來不會迷茫,剩下的交給時間解決啦。
年齡不是問題,我也和邇差不多大滴
3. 56個民族舞蹈的知識,讓我認識下
蒙古族舞蹈大多氣勢磅礴,雄健有力,樸實奔放;同時也有優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
藏族的《鍋莊》,舞輕盈灑脫。苗族的《蘆笙舞》,嫻雅、端莊。
彝族的《阿細跳月》,節奏奇特、熱情奔放。 *** 爾族的《賽乃姆》,靈巧熱情。
壯族的《扁擔舞》,節奏強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輕巧、動作細膩。
……我國少數民族向來是以能歌善舞著稱,它們的舞蹈藝術,在我國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兄弟民族舞黑熊搏斗舞鄂倫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舞者雙腿半蹲,雙腳跺地,前后扭動雙肩,以模擬黑熊搏斗、贊頌鄂倫春人民勇敢、好勝的民族性格。 參加人數不限,三人為一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兩人面對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傾斜,相對虎視眈眈;兩膝略向前屈,兩手放在膝蓋上,兩腳跳躍不停,同時兩肩隨著節奏左右扭動,頭部左右搖擺,嘴里邊連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聲)的粗壯聲音,此起彼伏。
兩人半得難角難分,都想壓倒對方取勝。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樣的動作參加進去,在二人中間蹲跳以表示勸解,直至一方認輸,一方宣告勝利。
舞蹈充分顯示出獵人們在獵獲野獸時,定要取勝的頑強拼搏精神;同時贊頌熊力大無窮、異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斗舞》有的地區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緒非常高昂,動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蒙古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為歡宴節慶、親月團聚時所跳的一種女子獨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臺,于第8屆世界青年友誼聯歡節上榮獲金質獎章。
此舞的舞姿特點,溫雅婉約,以琵琶、胡琴、箏伴奏彈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場地及手執燈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動作在原地起舞。
舞者主要憑借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后仰進行表演。技藝精湛者,可頭上頂一疊碗,雙手各執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燈,一邊快步奔走,一邊作流星似的盤旋繞動,這時燈焰搖曳飄忽,舞姿輕曼優雅,器樂婉約流暢,富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給觀眾帶來極大的歡愉。
兄弟民族舞蹈鍋莊藏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鍋莊”是藏語“果卓”的諧音,即圓圈歌舞的意思。
流行于 *** 、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 《鍋莊》分農區鍋莊和牧區鍋莊兩種。
農區鍋莊流行于藏東昌都地區,牧區鍋莊(即牧民舞)流傳在當雄、黑河和索縣等廣大牧區。 農區鍋莊的結構分兩大段,即從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
開始時男女分別拉手成圈,輪班唱和,甩腳踏步,唱完后齊聲喊“啞”,頓時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熱烈的快板中結束。《鍋莊》的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奏緩慢,舞姿舒展、優美;另一類節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
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的情緒變化和表現,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 牧區鍋莊的層次及表演形式和農區鍋莊大體相同,但動作差異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躍,前頓步接左、右翻身,順手順腳(同邊手足)的舞是牧區鍋莊的一大特點。
兄弟民族舞蹈蘆笙舞又稱“踩蘆笙”,苗語叫“究給”。是一種以男子邊吹“蘆笙”同時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靈活舞動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民間舞蹈。
流傳于貴州、云南、廣西、湖南苗族地區。按其活動內容和性質,一般可分為自娛性、習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禮儀性五種。
自娛性蘆笙舞最為普及,舞者不受年齡、性別和人數限制,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男的吹小蘆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蘆笙的舞者圍在中間,踩著有節奏的樂曲,輕輕擺動身體繞圈舞蹈。另一種是由一對以上的蘆笙手作領舞,大家跟在后面圍圈舞蹈,動作跟隨領舞者吹奏的樂曲而變化。
舞姿特點,有“踩”、“跳”兩種。“踩”,以兩膝的輕微屈伸,踏著節奏向前移動為特色,顯得端莊、嫻雅。
“跳”,是由跳動的腳落地后,下肢的顫動、抬腳踹動,上身隨后自然地擺動為特色,顯得柔和、瀟灑。 表演性蘆笙舞一般以競技的方式進行集體比賽,以吹奏樂曲多,舞蹈時間長,聲音諧和、優美、動作和步法豐富取勝。
個人競技,或以動作的節奏多變,疾急激烈見長,或以能否完成高難度動作取勝。表演性蘆笙舞內容非常豐富,有的以炫耀高難度技巧以博取觀眾的贊嘆。
如“滾山珠”、“蚯蚓滾沙”、“猴子上樹”、“滾地龍”等。有的以模仿禽獸的習性、神態以表現生活的諧趣,給人歡愉。
如“牛打架”、“半雞”等。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 爾族民間歌舞形式之一。
主要發源于民族聚居、從事農業生產、文化發達的南疆各綠洲,也是 *** 爾族古代舞曲名。 《賽乃姆》是多在節日或勞動后表演的集體歌舞。
形式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興表演,合上章樂節奏就行,也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和三五人群舞。節節奏一般由中速逐漸轉快,當歌舞進入 *** 時,大家常用熱情高亢的聲音呼喊“凱--那!”(“加油啊”之意)這時人聲、鼓樂聲歡騰異常,把氣氛推向 *** ,所有的舞者都無比興奮、激動。
此舞舞姿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動作特點表現在頭、肩、手、腕、腰、小腿的運用配合巧妙。如關部有移頸、。
4. 藏族舞蹈
基本體態:膝蓋松弛,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身軀微前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攏;腳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動作特點:顫、開、順、舞袖(撩、甩、擺、晃、拋)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如:膝部有規律的顫動、屈伸,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體態:身軀微前傾,扣胯,身體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動過程中的髖關節都隨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緩、凝重的形體語言特色。
步法強調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覺,動作組合常有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四步回轉等規律。
由膝部的顫動、屈伸和腳下重心的移動來帶動上身的左、右靠動。
手臂也隨著腳下的節奏做甩、撩、擺袖等舞動而形成一種流動的造型美。
其動作特點是:顫、開、順、舞袖。
顫:舞。
顫、六弦琴,形成其沉緩。
覺得可以請采納、順。
順、屈伸和腳下重心的移動來帶動上身的左、屈伸。
藏舞的基本體態,膝部有規律的顫動,月琴等伴奏:膝部有規律的顫動、拋等舞袖動作來表達舞者的內心情感、擺。
手臂也隨著腳下的節奏做甩。多用撩、甩,曲調豐富。
弦子舞——藏族稱“諧”,同時向一個方向所形成的“一順兒”。歌詞內容也很豐富、云南等省藏族地區及 *** 自治區昌都一帶、開、屈伸,每個不同的曲調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它融會在各種民間舞蹈的動律和舞姿之中。
開 基本體態。這種“一順邊”的美、揚琴、晃,身體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動過程中的髖關節都隨重心下懈:舞蹈時膝關節松弛,雙腳自然外開,是藏舞腳下動作的主要動律、凝重的形體語言特色、晃,曲背,動力腿多系自然勾腳。
其動作特點是。踢踏舞由橫笛,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奏表達內心的感情、開:顫、撩;腳位(小八字位。如、后撤前踏,有沉和拖的感覺。
由膝部的顫動,腳穿硬底皮鞋、舞袖(撩。
步法強調重心向下:身軀微前傾。跳舞時、舞袖,動作優美、四步回轉等規律:是藏族各類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動作和表現手段;扣胯,時而向圈內聚攏、烘托舞蹈氣氛。
舞袖:是指手臂與腳的動作配合上同出一側;身軀微前傾,形成別致的舞蹈美、丁字位)
基本動作特點,余者隨之:舞蹈時,雙手甩動長袖,是各藏區舞蹈的共性,節奏由慢而快,往往在達到最 *** 時嘎然而止、右靠動,既柔又富彈性的均勻的顫動,領舞者邊歌邊舞、擺:顫,扣胯!!
這樣可以么、銅鈴。舞時圍成圓圈、拋)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規律性、甩、順,動作組合常有三步一變,時而散開;五指自然并攏,是高原農牧文化型民間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流行于四川,拉著弦子(藏族一種拉弦樂器)伴奏:膝蓋松弛、擺袖等舞動而形成一種流動的造型美
5. 怎樣才能在練舞中跳好藏族舞蹈
二、從肢體動態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動態后,就需要對此種只具備形式意義的外殼注入內涵了。在學習中,我們常注意在動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強調動作內在的根據,處在一種無目的、機械空白的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征。
筆者認為體味古老的藏族民間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體驗。只有這樣,民族文化意識在我們的思維內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現出藏族的風格內涵。
舞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跳某個民族的舞蹈。
就是演繹某個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上,加強對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們的生活環境、民俗民風、宗教信仰,了解與該民族生存意識相關的東西。
如:藏舞的動作一般都是從左到右順時針方向繞圈進行,這與其教儀軌中的“轉經”的方向一致。“鍋莊”仍保留著模擬禽獸、踏足為節、繞圈而舞。
在肢體的訓練中,注意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肢體體驗,在心里產生美感效應。如:我們在跳弦子舞時的審美體驗應該是,動件柔美、長袖輕佛,舞姿舒展、延綿連貫。
踢踏舞是,節奏鮮明、情緒歡快、動作熱情、腳下靈活的審美意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風格形式,還要在平常的訓練中注意對動作美的把握。
另外,多欣賞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學以及一些發展著的舞蹈語言等。在自己的心理構筑一個藏族文化的實體,體會舞姿、造型所象征的意義,這祥我們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特征就容易得多了。
三、從表演技巧上藝術化處理動作節奏。 舞蹈是人體藝術。
以經過排練、組織和加工的人體節奏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動作、節奏是主要表現形式。
由于舞蹈是動態的藝術,它的訓練主要放在動作的姿態、節奏和質量的感覺上。也就是說,舞者身體的任何部分或某個部分造成了或長或短的節奏,動作的幅度、節奏的力度及進行移動的速度大小、強弱和快慢的不同而形成了舞蹈動作技巧。
因此,加強學生身體的力量、柔韌性、控制力和耐力——即訓練為演出所必須具備的動作技巧。那我們通過對節奏、動律和姿態具有的潛力進行體會,創造性的運用和處理,就能在舞蹈表演中增強了動作的表現力。
高爾基曾經說過,“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陷于癱瘓”。在舞蹈中,節奏是舞蹈的力度,感情是舞蹈內容的補充。
能恰當好處的處理動作節奏,標志著舞者對肢體的把握能力達到一定的水準。如大型樂舞《珠穆朗瑪》,其中的熱巴鼓舞,整個樂舞就是在女子鼓舞和男子辮子鼓舞表演時推向 *** ,女演員的熱巴鼓動作技巧簡直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不管是項鼓旋轉,還是鼓旋轉和擊鼓翻身,都是那樣的迅速、利落、干凈、漂亮。
男演員們的辮鼓舞跳的更有氣勢、更有一種野性的美,他們甩辮擊鼓,動作揮灑自如,節奏由慢至快,氣氛 *** 時男子特技“躺身繃子”、“單腿吸跨轉”、“虎跳擰身平轉”等等。氣氛極為熱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藝加上濃郁的雪域風格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
這里包含著一連貫均衡的動作,而這些動作造型的連續是有規則、有很強的節奏性,在急速的運動過程中,要有絕對的力量控制身體。演員們正是通過處理運用這些動律、節奏和姿態來體現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舞蹈表演技能。
藝術化的處理節奏動作還能夠在感 *** 彩極其強烈的舞蹈中,極其自然地表現出現相同的以及不同類型的感情。動作,是與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氣氛緊密結合的,是舞者內心 *** 的物化。
舞者通過節奏的強弱、長短、來表現內心的情感。優秀的舞蹈藝術家就會通過動作節奏的變化把內心的情感間接表現出來。
如:《母親》運用藏族那沉緩、凝重的形體語言特點,通過藝術化的動作節奏、舞蹈造型與動態,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偉大而又平凡的母親形象。藝術化的處理動作節奏是我們對肢體動作技巧地把握,通過節奏、動作、表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就構出不同視覺意象和心理情感內蘊。
這祥,我們在舞蹈表演中才能煥發感人的藝術魅力。隨著語言的形成和交流,每個民族都產生了最適宜本民族特點的起舞節奏和曲調,并形成了最適宜表現其性格風貌的舞蹈動律。
鍋莊:動律節奏鏗鏘有力,有連續、有停頓。軀干、上肢隨步伐而動,幅度大,上下揮動雙袖激蕩有力。
腳步以抬、跳、跺、踏為主,具有很強的節奏感,表現憨厚、深沉的藏族性格。所以在學習藏族舞蹈時,必須不斷體會力量、動作的對比與動作幅度的快慢、高低不斷修飾舞蹈動作。
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舞蹈內容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在一起,來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舞蹋是一種娛樂、一聲吶喊、一種自我超脫的方法。
它像表現所有節奏,所有人類脈搏那樣體現著美的生存。舞蹈離不開節奏,正如生命離不開呼吸。
以恰當好處的處理動作節奏去構造舞蹈,就如調整了呼吸,使生命穩鍵而順暢。另外處理節奏,不僅要從舞蹈本體下功夫,還要增強對音樂理論素質的培養、對充滿節奏韻律生活的關照。
總之,要跳好藏簇舞蹈,須經三個階段:首先進行刻苦的肢體訓練。從肌肉開始訓練的,使身體與意志相結合;其二把握舞蹈風格。
芭蕾的基本標準是:輕、高、快、穩。輕即體態輕盈,高即挺拔向上,快即舞姿嫻熟,穩即老練穩健。另外,挺拔向上是貫穿芭蕾演員所有動作的基本體態,演員水平的高下,往往并不反映在旋轉的多寡、跳躍的高低,而在輕盈、穩定、規范、純凈之余,舉手投足都遵循“開、繃、直、圓”的要素,動作之間沒有任何多余的“零碎”。
1.芭蕾的手位
學習手的位置之前必須學好手的形態:大拇指尖要輕輕地碰到中指的指根處,其它的手指稍彎一些挨在一起放好。這種形態只是在初學時才要求這樣做。因為那時學生還不能有意識地支配,控制自己的動作,因而手指容易緊張。以后,手的形態變得比較自然,大拇指不必碰中指,而是朝向手心既可。我國至今延用的是下面介紹的七個手位:
一位手
手自然下垂,胳膊肘和手腕處稍圓一些。手臂與手成橢圓形,放在身體的前面,手的中指相對,并留有一拳的距離。
二位手
手保持橢圓型,抬到橫隔膜的高度。(上半身的中部,腰以上,胸以下的位置)但在動作過程中,稿雹滲要注意保持胳膊肘和手指這兩個支撐點的穩定。
三位手
在二位的基礎繼續上抬,放在額頭的前上方,不要過分的向后擺,三位手就象是把頭放在橢圓形的框子里。
四位手
左手不動,右手切回到二位,組成四位。它已是舞姿了。
五位手
左手不動,右手保持彎度成橢圓形。從手指尖開始慢慢向旁打開。在過程中胳膊肘和手指兩個支撐點要保持在一個水平面上。手要放在身體的前面一點,不要過分向后打開,起到一個延續雙肩線條的作用。
六位手
右手不動,左手從三位手切回到二位,組成六位,形成舞姿。七位手
右手不動,左手打開到旁邊,雙手相同地放在身體的兩邊。結束
雙手從七位(手心朝前)劃一個小半圈,手心朝下,向兩邊伸長后,胳膊肘先彎曲下垂,逐漸收回到一位。結束。
在簡單熱身后開始基本素質的訓練,先從壓腿開始。壓腿其實并不只是為了舞姿的優美,而是它在健身方面還有許多好處,例如: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可以減輕肌肉的疲勞感、可以塑造肌肉的線條等等。壓腿屬于靜力拉伸,每次壓過之后,還要進行動力拉伸鍵脊(踢腿)的練習。由于踢腿是比較劇烈的動作,所以還有提高力量和減肥的效果。
芭蕾的站立姿態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要求肩部下沉,從而突出胸部和頸部的美好線條;要求腿部收緊腰部直立,以使姿態挺拔儀態端莊……這個簡單的動作除了美觀,它對健康和減肥也有直接的幫助肆擾。一些學員由于不良習慣給形體造成了傷害,例如:很多人喜歡長時間用一側肩膀背包,結果使兩個肩膀發展得不平衡(一肩高一肩低);再如,很多人錯誤理解“抬頭挺胸”的動作,做成了“塌腰撅臀”,結果使得腰肌軟弱無力、腹部日漸突起,而且由于錯誤用力極可能導致腰部過早老化。
而芭蕾的站姿則能讓你感覺人長高了幾厘米,可以讓你的身線看上去更柔美。教練會在你練習的時候囑咐你:想象自己是一位公主,很清高,很美麗……通過這樣的“內外兼修”,形體與氣質都練就出來了。
一、藏族舞蹈上肢動作類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齊眉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于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齊眉;大于前上方。
2、晃蓋手
規格及要領: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于腰旁,腹前。
3、髖前劃手
規格及要領: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髖前從內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律性連接。
4、前后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擺動,手腕主動。
5、橫向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6、平面擺手
規格及要領:兩手下垂于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二、藏族舞蹈下肢動作類
踢踏類
(一)、顫踏動律訓練
基本動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規格及要領:雙腳全腳交替踏步,雙膝顫動,踏腳節奏均等。
可進、退、轉體。
動作短句: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右始)保持基本體態,一拍一步“碎踏”進。
[2]-8:(右始)保持基本體態,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轉,體對七方向。雙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轉,體對五方向。雙手由里及外“攤”。
[4]-8:反復[3]-8動作。體對三、一方向。
2、顫踏
規格及要領:弱拍雙膝下沉,動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蓋顫動(變
支撐腿),同時抬起另一只腿。動作時,踏地與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顫時保持上身的穩定、松弛。
動作短句: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6:右腳“顫踏”(抬左腳),同時左轉腰,里“橫向擺手”。
7-8:體對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外“橫向擺手”。
[2]-8:做[1]-8反向動作。
[3]-4:做[1]-8動作。
5-8:做[2]-8動作。
[4]-8:反復[3]-8動作。
3、抬踏顫 (抬踏亦叫“岡打”)
規格及要領:弱拍雙膝下沉,同時抬起前腳掌,重拍膝關節帶動,踝關節發力,腳掌快速擊打地面,同時顫膝。可雙腳亦可單腳做。
動作短句: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保持基本體態,原地雙腳“抬踏顫”四次。
[2]-2:保持基本體態,原地右腳“抬踏顫”一次。
3-4:做1-2反向動作。
5-8:反復1-4動作。
[3]-2:原地右、左腳“抬踏顫”各一次。
3-8:反復1-2動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顫”八次。
4、吸顫步
規格及要領:動作腿吸腿時,支撐腿蹭踮顫膝一次,再落腳“碎踏”二次。注意保持上身的穩定、松弛。
動作短句: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2:左“吸顫步”進(吸左腳),右“前后擺手”。
3-4:做1-2反向動作。
5-8:反復1-4動作。
[2]-8:反復[1]-8動作退,雙手上位左、右擺手。
5、退踏步
規格及要領:動作腿后撤半步,腳掌著地,同時支撐腿微離地面,da拍支撐腿踏地,再動作腿踏地顫膝。動作時,它具有退顫分離顫,踏地后順勢滑的特點。
動作短句:2/4 中速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擺手”四次。
[2]-8:反復[1]-8動作,同時左轉一周(7、5、3、1方向)。
\基本動作加強訓練
1、顫踏組合
音樂2/4 中板
準備:體對一方向,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
[1]-4:保持體態,雙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彎腰90°,又腳勾腳“旁虛步”敬禮。
[2]-4:收右腳正步位,基本體態(雙手垂于體側)顫膝。
5-8:保持體態,(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體態,原地右“顫踏”(踏右腳顫膝,抬左腳),里“橫向擺手”。
-4:原地左右“碎踏”,外“橫向擺手”。
5-8:做1-4反向動作。
[4]-8:保持體態,(右始)“碎踏”前行。
[5]-8:反復[3]-8動作。
[6]-8:保持體態,(右始)“碎踏”后退。雙手曲肘經肩向上抽再向前拋出,還雙手垂于體側。
[7]-8:保持體態,(右始)“碎踏”左轉四個方向(二拍移轉)。
手1-2:雙手體前內“抹”,3-4:雙手外“攤”,5-8:反復1-4動作。
[8]-2:(右始)向左橫“踏”四步,雙手體側“攤手”。
3-4:原地右腳“踏”二次,雙手體前內“抹”外“攤”.
5-8: 做1-4反向動作。
訓練提示:
1、顫膝時強調重拍向下,松弛、自如、靈活。
2、組合節奏準確,動作協調、連貫。
一)東北秧歌——哏俏脆幽默、熱情爽朗它是廣泛流傳于我國各地城鄉、為剛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民間舞蹈。
它的基本動律特征是:身體始終保持前傾。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迅速且扎實。常用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顫步等。膝蓋部分呈規律性提、頓可分為硬屈伸和軟屈伸,與腰胯的扭擺要求和諧一致。上肢動作主要由左右擺動和前后扭動繞腕,即前后畫橫“8”字而形成。
東北秧歌常用的舞蹈道具是手絹,手絹花的動作技巧可謂豐富多彩、秒不可言,常用的有:挽花、纏花、胸花、片花、抖花、上旋花、頂花、立花、立旋花、甩旋花等等。
①東北秧歌體態的基本特征:始終保持前傾,出腳時,踢抬有力,收回時,落地快而扎實,使膝部規律性的頓性和手絹花翻轉時的爽利結合起來,形成了東北秧歌特殊的體態律動,即人們稱之的“哏勁”,這種“哏勁”與本地人民剛強不屈的性格相吻合。東北秧歌的體態特征與原來秧歌表演中踩高蹺的動作技術亦有關.
秧歌的基本律動表現在“走相”、“穩相”、“鼓相”及手絹花等主要動作元素中。屬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旁踢步、顫步、頓步、自由步等,這些舞步的動律大多不太強烈,動作幅度不大,表現出穩重、健壯、大方、開朗、淳樸、豪爽之風。“走相”里還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現的則是風趣、幽默、滑稽、詼諧的情調,給人以眼、俏等美的慰藉。“走相”里的走場步,是一種流動步伐,該步伐不同于中國古典舞的圓場步,特點在于其動作膝步松弛、腳腕略勾、后踢、落地同時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帶有“襯勁兒”的一步一頓的動感特點;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來,舞蹈表演中在這種步態中變換各種路線,兩者的結合,體現出一種灑脫、流動的美感。
“穩相”在秧歌中稱為靜態性動作,這類動作穩而俏,有著把外在動作瞬間轉化為內在節奏的動感,給人以既穩重又俏浪的美感。常見的舞蹈動作有:單扶肘、胸前立掌、雙扣手等。
“鼓相”是表達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運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動作多由叫鼓、連鼓、翻身、鼓相組成,是一個綜合體。叫鼓有“一鼓”、“二鼓”、“五鼓”、“十二鼓”,其中“五鼓”最具動作的典型性。
③東北秧歌的節奏特點:其節奏特點在于體動節奏和音樂節奏通過錯位形成一種節奏落差,它具體表現在東北秧歌的主要步法“踢步”上。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著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形成了該民間舞韻律特點—哏俏勁。
④東北秧歌的音樂特點因其多樣的節奏變化和豐富的曲牌傳送多樣的感情,因而使得東北秧歌舞蹈感情豐富、性格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