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物理發現?2021年4月7日, 美國的費米科學實驗室公布了他們有關繆子反常磁距測量的第一批實驗數據 ,根據數據顯示, 他們將繆子反常磁距的實驗數據與理論預測的偏差,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4.2σ,而這一精度,那么,最新物理發現?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天文學家近日發現,離太陽系很近的波江座ε(Epsilon Eridani)擁有由兩個巖石小行星帶和一個外層冰帶構成的三重環帶。其中,靠內的小行星帶與太陽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帶中的質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發現或許意味著,還有人類未發現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著它們。相關論文將發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茄彎。
盡管比太陽略小、略冷,但波江座ε這顆恒星還是與太陽十分相像,它也是為數不多的距離太陽系很近(排名第九)且擁有行星的恒星。波江座ε與地球的距離約為10.5光年,用裸眼就能看到。不過,該恒星比太陽年輕不少,大概年齡為8.5億年(太陽約為46億年)。
在可比較的年代范圍內,波江座ε及其行星表現出了與太陽系驚人的相似性。論文合著者、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Massimo Marengo說,“研究波江座ε就像通過一臺時間機器看我們太陽系年輕的時候。”論文通訊作者、地外文明搜尋(SETI)研究所的Dana Backman也認為,“該看起來或許很像生命最初在地球上扎根時的太陽系。”
太陽系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巖石小行星帶,它距離太陽約3個天文單位(AU,1天文單位為日地間平均距離),總質量約為月球的1/20。
是指希格斯玻色子
1988年,察碰大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么一個名字。萊德曼寫了本科普書,原書名叫“該死的粒子,因為希格斯玻色子難以找到,但出版商認為不妥,遂改成了“上帝粒子”。然而,許多科學家卻不喜歡這一稱呼,因為它過分強調了這粒子的重要性和太宗教化。
希吵稿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物理學家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機制。在此機制中,希格斯場引起自發對稱性破缺,敗豎并將質量予規范傳播子和費米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它通過自相互作用而獲得質量。
-
根據一個應用量子修正項來補充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新模型,宇宙可能永遠存在。該模型還可以解釋暗物質和暗能量,同時解決多個問題。
據廣義相對論估計,宇宙被廣泛接受的年齡是138億年。一開始,所有存在的事物都被認為占據了一個無限密集點,或者說奇點。只有在這一點在“大爆炸”中開始膨脹之后,宇宙才正式開始。
雖然大爆炸奇點是直接不可避免地從廣義相對論的數學中產生的,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它是有問題的,因為數學只能解釋老巧在奇點之后或之前發生的事情。
“大爆炸奇點是廣義相對論中最嚴重的問題,因為物理定律似乎在那里被打破了,”Benha大學的Ahmed Farag Ali和埃及的Zewail 科技 城告訴科普工作者。
加拿大阿爾伯塔Lethbridge大學的Ali和合著者Saurya Das在一篇發表在《物理學報》上的論文中指出,大爆炸奇點可虧搭以通過他們的新模型來解決,在這個新模型中,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重新審視舊觀念
物理學家們強調,他們的量子修正項不是為了特別消除大爆炸的奇異性而特意應用的。他們的工作是基于理論物理學家DavidBohm的思想,他也因對物理學哲學的貢獻而聞名。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玻姆 探索 用量子軌道取代經典的測地線(曲面兩點之間的最短路徑)。
第一則:
科學家驚人新發現:自然界存在第五種力
2016-08-18 11:11:27出處:科技日報 編輯:雪花
據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CI)消息,該校理論物理學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國《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中指出,匈牙利科學院核科學家數月前稱,可能發現了一種未知的亞原子粒子。他們對研究結果神瞎進行梳理后認為,這一亞原子粒子并非物質粒子,而有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第五種力的證據。
該研究負責人、物理和天文學教授馮孝仁(音譯)說:“數十年來,我們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游鉛空力(又叫強相互作用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強的)和弱核力。如果我們的結論獲得證實,那將是革命性的。第五種力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理解,導致力和暗物質的統一。”
匈牙利科學家去年進行的實驗是為了搜尋“暗光子”,也可能意味著占宇宙總質量85%左右的看不見的暗物質,他們卻發現了反常現象:可能存在一種質量為電子30多倍的新的光粒子。馮孝仁解釋稱:“匈牙利科學家只看見了反常現象,表明可能存在一種新粒子,但他們并不清楚它是物質粒子還是攜帶力的粒子。”
隨后,UCI團隊對匈牙利科學家的數據及該領域所有其他實驗數據進行了核查,結果表明,這種粒子不是暗光子,可能是“疏質子的X玻色子”,指向第五種力。
美國能源部下屬費米實驗室日前公布了關于繆子反常磁矩測量的第一批實驗結果,顯示基本粒子繆子的行為和標準模型理論預測不相符。
據新華社4月9日報道,費米實驗室在一份公報中表示,這一結果也許意味著“令人興奮的”新物理學的存在。繆子作為 探索 亞原子世界的一扇窗口,可以探測到未知的粒子或力的存在。
據介紹,繆子的質量約為電子的200倍。繆子在宇宙射線穿透地球大氣層時會自然產生,費米實驗室的粒子加速器也可制造大量繆子。磁矩為粒子磁性的表現。在外界強磁場下,繆子的磁矩指向會發生進動或搖晃,就像旋轉的陀螺會發生搖晃一樣。
費米實驗室公布的最新結果與早些年前美國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進行的繆子反常磁矩測量實驗結果一致,兩個實驗室綜合測量的結果與理論值相差4.2倍標準方差。雖然粒子物理學用來判定一項發現的通用標準是5倍標準方差以上,但目前這一數值在證明新物理學的存在方面極具說服力。
費米實驗室科學家、實驗共同發言人克里斯·波利表示,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實驗結束已經過去20年了,此次的發現令人欣慰。目前研究團隊僅分析了不到6%的實驗數據。盡管首批測量結果令人振奮,但未來數年還會了解到更多相關信息。
另據《 科技 日報》報道,上海交通大學繆子物理團隊帶頭人李亮教授表示,他們參與的美國費米實驗室繆子反常磁矩實驗(Muon g-2)首批結果4月8日公布,“以前所未有的測量精度,為新物理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證據”。
以上就是最新物理發現的全部內容,另據《 科技 日報》報道,上海交通大學繆子物理團隊帶頭人李亮教授表示,他們參與的美國費米實驗室繆子反常磁矩實驗(Muon g-2)首批結果4月8日公布,“以前所未有的測量精度,為新物理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