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比熱容公式?(3)計算公式:Q=cmΔt,Q吸=cmΔt=cm(t末- t初),Q放=cm(t初-t末);(4)比熱容的理解: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比熱容一般不隨質量、形狀的變化而變化,對同一物質,那么,初中物理比熱容公式?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定義:比熱容簡稱比熱,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吸收的熱量(或降低1℃釋放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
(2)單位:比熱的單位是復合單位,J/(kg·℃),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水的比熱容為c水=4.2×10 J/(kg·℃);
(3)計算公式:Q=cmΔt,Q吸=cmΔt=cm(t末- t初),Q放=cm(t初-t末);
(4)比熱容的理解: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比熱容一般不隨質量、形狀的變化而變化,對同一物質,比熱容與物態有關(例如水的比熱與冰的比熱不同);
(5)水的比熱容較大這一性質的應用:
(1)對氣溫的影響--一天中沿海地區溫度變化小,內陸溫度變化大;
(2)熱島效應的緩解--城市中建水庫或建綠地;
(3)水冷的應用--熱機(例如汽車的發動機,發電廠的發電機等)的冷卻也用水做為冷卻液;
(4)熱水取暖--冬季供熱用的散熱器、暖水袋。
速度V(m/S) v=S/t; S:路程,t:時間
重力G(N) G=mg; m:質量 ;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kg/m3) ρ= m/V m:質量;V:體積
合力F合(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時,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G視 ;G視:物體在液體的重力
浮力F浮(N) F浮=G物; 此公式只適用物體漂浮或懸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開液體的重力;m排:排開液體的質量,ρ液:液體的密度,V排:排開液體的體積(即浸入液體中的體積)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F2*L2 F1:動力, L1:動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輪 F=G物,S=h, F: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體的重力,S: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h:物體升高的距離
動滑輪 F= (G物+G輪)/2,S=2 h, G物:物體的重力, G輪:動滑輪的重力
滑輪組 F= (G物+G輪)/n,S=n h , n:承擔物重的段數
機械功W(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有用功:W有,總功:W總, W有=G物*h,W總=Fs ,適用滑輪組豎直放置時機械效率 η=W有/W總×100%
功 W = F S = P t 1J = 1N?m = 1W?s
功率 P = W / t = F*v(勻速直線) 1KW = 10^3 W,1MW = 10^3KW
有用功 W有用 = G h= W總 – W額 =ηW總
額外功 W額 = W總 – W有 = G動 h(忽略輪軸間摩擦)= f L(斜面)
總功 W總= W有用+ W額 = F S = W有用 / η
機械效率 η= W有用 / W總
η=G /(n F)= G物 /(G物 + G動) 定義式適用于動滑輪、滑輪組
功率P(w) P= W/t; W:功 ;t:時間
壓強p(Pa) P= F/S F:壓力/S:受力面積
液體壓強p(Pa) P=ρgh ρ:液體的密度h:深度(從液面到所求點的豎直距離)
熱量Q(J) Q=cm△t c:物質的比熱容 m:質量,△t:溫度的變化值
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Q(J) Q=mq ;m:質量,q:熱值
串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電流處處相等
電壓U(V) U=U1+U2+…… 串聯電路起分壓作用
電阻R(Ω) R=R1+R2+……
并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干路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分流)
電壓U(V) U=U1=U2=……
電阻1/R(Ω) =1/R1+1/R2
歐姆定律 I= U/R
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電流定義式 I= Q/t:電荷量(庫侖)t:時間(S)
電功W(J) W=UIt=Pt ;U:電壓 I:電流t:時間 P:電功率
電功率 P=UI=I^2R=U^2/R U:電壓 I:電流R:電阻
電磁波波速與波
長、頻率的關系 c=λf
c:波速(電磁波的波速是不變的,等于3×10^8m/s)λ:波長 f:頻率
這兩者實際是一致的,只是描述物體吸熱能力的的不同說法而已。
兩種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在升高相同的溫度,比熱容大的物體吸收的熱量就大
兩種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在吸收相同的熱量時,比熱容大的物體溫度升高的小。
公式1:Q吸=cmΔt;
公式2:Q吸=cm(t-t?);
公式3:Q放=cm(t?-t)。
其中,Q吸代表吸收的熱量,Q放代表放出的熱量,c代表比熱容,m代表質量,t代表初溫,t?代表末溫,Δt代表升高的溫度。
Q=cmΔt
c是比熱容,m 是質量,Δt 是溫差
也可分成兩條寫:
吸熱時:Q吸=cm(t-t0)
放熱時:Q放=cm(t0-t)
其中:t是末溫,t0是初溫
擴展資料:
比熱容(Specific Heat Capacity,符號c),簡稱比熱,亦稱比熱容量,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表示物體吸熱或散熱能力。比熱容越大,物體的吸熱或散熱能力越強。它指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升高或下降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其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開爾文[J/( kg · K )],即令1KG的物質的溫度上升1開爾文所需的能量。根據此定理,最基本便可得出以下公式:
物質的比熱容越大,相同質量和溫升時,需要更多熱能。以水和油為例,水和油的比熱容分別約為4200 J/(kg·K)和2000 J/(kg·K),即把相同質量的水加熱的熱能比油多出約一倍。若以相同的熱能分別把相同質量的水和油加熱的話,油的溫升將比水的溫升大。
卡諾定理指出,可逆循環的效率只與高溫熱源和低溫熱源的溫度有關,而與工作物質(工質)或工作路徑等其它因素無關
熱力學溫度又被稱為絕對溫度,是熱力學和統計物理中的重要參數之一。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比熱容公式的全部內容,比熱容越大,物體的吸熱或散熱能力越強。其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開爾文[J/( kg · K )],即令1公斤的物質的溫度上升1開爾文所需的能量。根據此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