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音樂心理學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 音樂心理學概念 音樂心理學收獲和感悟
音樂心理學是用心理學的方法及理論研究音樂與人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相互關系,并找出其規律的科學。它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由原始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音樂心理學在治療心理疾病等方面有很大的效果,音樂心理學可以提高精神力,緩解疲勞,從而更好的醫治心理疾病。
網易云的廣告詞是音樂的力量,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也十分欣賞音樂,也曾被各種美妙的音樂所治愈。《樂記》中記載于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概古人們更早就發現這點了吧。?然而,音樂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19世紀下半葉在西方首先發展起來李塌的,至今不過百余年的歷史。音樂心理學的發展,是以現代科學的發展為前提的。作為一門基礎學科,音樂心理學把如下的方面作為自己的應用部門:參與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參與為人們提供舒適環境的生活音樂的研究;參與為調劑精神,消除疲勞,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生產性音樂的研究,參與利用音樂所具有的心理效果,醫治某些精神病癥和異常心理的音樂治療學的研究等。
音樂療法并不是通過人的理性而發揮作用的。音樂崇尚的是一種感性情緒的作用,而不是理性的智力、判斷和推理活動。音樂諸訴人的活動,通過人的感情中樞的變化來引起人的生理、心理的變化,達到治療的目的。音樂活動具有心理自助的作用。當一個人處于悲傷、不滿、壓抑、痛苦中時,利用音樂可以讓人的情緒得到發散,解開心中腔橋的情結,從而抒發情志,凈化心靈,達到心理自助的目的。音樂中的情緒發散是無意識的,不知不覺的。我想我知道為什么我心里有事時總喜歡聽歌了。
在很多心理治療方法中,我最相信的便是音樂治療了,很多時候自己有心伍擾猛結時和別人說大多難說出個所以然,最終心結也難以排遣,心中自然會形成一種思想,有些事還是不與別人說,讓時間給出答案,而在有心結的情況下,去聽音樂,特別是夜里,聽著聽著眼中便含了淚,在心中慢慢的感悟,不知不覺中入睡,第二天便感覺心結解開了,與其說心結倒不如說難以排遣的心事。曾經我也經常失眠,或是壓力,或是心事,那時我只能借助音樂讓我入睡,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睡前聽音樂,直至如今,這也是我認可音樂心理治療的重要原因。
很多學校,中午放學和晚上放學,以及熄燈鈴都會有一首音樂,這也許便是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心吧。
音樂心理學是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汲取生理學、物理學、遺傳學、人類學、美學等有關理論,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和解釋人由原始(初生)到高級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分支。
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如聲音的物理特征在人聽覺上的反映,音樂記憶、音樂想像、音樂才能,以及音樂技能的訓練和音樂表演的心理狀態等。由于它采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各種理論重視科學實驗的根據,從而逐漸修正了音樂上的純理論推測和憑主觀印象產生的理論,并且與音樂美學的理論聯系起來,構成音樂學中的一個部分。
開拓 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是德國科學碼搭家赫爾姆霍茨,1863年,他發表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作為音樂理論的生理學基礎的聲覺學說》。這部著作是以“歐姆定律”音響學理論,和繆勒的神經特殊能量學說理論為基礎的。
1883年,施通普夫發表了《音樂心理學》,把心理學的觀點滲透進赫爾姆霍茨的侍搜物理學和生理學的研究中,成為第一個把音樂心理這門學科化的人。他著重研究人對協和音與不協和音的感覺。在他之后,雷維斯由研究聽覺病理障礙而進入音樂心理,尤其重視音樂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雙重成分理論”。
二十世紀初,西肖爾與他的學生發展了許多測驗視、聽和運動知覺的儀器,可以把演唱和演奏中的音高、音色以及顫音等的波譜印錄下來,對其中的任何特定因素抽出來進行單獨分析。他特別注重顫音的分析,提出了音高辨認中存在的“正常錯覺”現象。蘇聯心理學家捷普洛夫對音樂心理學的研究也頗有貢獻,他認為在音樂才能中,調性感、節奏感、音樂聽覺的觀念等是音樂才能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心理學上的新概念給音樂心理學很大的影響。精神分析論者把情緒與認識和記憶聯系起來,隨后又發展起來“音樂治療”。“自控”的觀點把人看成一個自我調節的生理,通過知覺同活動循壞的反饋作用使機體得到平衡。
當代音樂心理學的實驗成果多在音樂知覺方面。趨向是試圖將立響心理與音樂學習的心理過程聯系起來,以探索從原始到復雜的音樂行為的發展過程;研究從幼兒甚至從嬰兒的音樂行為到高度專業技藝的發展,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人的音樂心理狀態的種種問題。
音樂心理學的研究較多地側重于人對聲音的知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像以及音樂感等。
人對聲音的知覺包括四個要素:音高、強弱、音色和時值。這些要素是根據人對聲音的遲談拿頻率、振幅、波形和時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的。不同的知覺各與相關的物理特征相對應。但決定某種知覺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單一的,它同時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強弱的感覺雖主要來自振幅,但同時也受頻率、時程、波形的影響。
聽覺器官接受音波所得的聽覺印象是一個整體,不是音波的各個物理特征,由此形成人的音樂經驗和行為。人對聲音四個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這些能力的發展也互不相依。有些人某種能力發展有所偏長而成為某種類型。如音調型對音高的辨別力強,對旋律與和聲感覺敏銳;力度型對強弱及重音敏感;時值型對速度、節奏、時程敏感;音色型對音質、音凋泛音的構成感覺敏銳。不同類型的人在他們欣賞、表演、創作中都會表現出他們的特長。
音樂記憶既包括一般記憶,如知覺的、認識的、情緒的和運動的各種經驗;也包括音樂中特有的問題,如單音記憶、旋律記憶、和聲記憶、樂匯掌握及理論知識與記憶的關系、幾個無聯系的單音先后出現的記憶,以及記憶的音域與語言的關系等問題。
音樂記憶是音樂想像的基礎,豐富的音樂想像能力是音樂家的重要心理特征。阿格紐在《大音樂家的聽覺影像》中收集了舒曼、莫扎特、柏遼茲、瓦格納等大音樂家聽覺影像的記載。音樂家想像中的音樂世界,比現實世界里的音樂豐富很多。
音樂感是表現音樂才能的主要因素。心理學家對音樂感的看法不同。雷維斯認為它是統一不變的素質,西肖爾認為它是一系列單個能力的組合;施通普夫認為它表現在對 *** 的分辨;捷普洛夫、科瓦列夫以及米亞西謝夫把音樂感看成是特殊的能力、愛好和個性的一種獨特性質的結合。
音樂感在個體中的表現有早有遲,表現出來的深度和廣度基于個體的音樂經驗及經驗對他的影響。對于音樂感是天生的還是從學習中獲得的問題,各家主張不一。雷維斯、西肖爾傾向于來自先天的看法,但訓練可以揭示出這種先天的潛在能力。
音樂感與音樂技能是兩個不同的范疇,音樂理解及表現的深度不受樂曲所需的技術程度的限制,一首很淺易的樂曲可以表現得很深刻。但是一位音樂家,尤其是音樂表演藝術家,必須具備發揮某種音樂技能的優越的生理條件,并且進行嚴格刻苦的正規鍛煉后,才能具有較高的水平。
音樂與人的心理存在密切的關系。比如,遠處飄來的一段旋律,它會令你心曠神怡,也可能讓你潸然淚下。身在異國他鄉,聽到熟悉的家鄉民歌,你可能頓感溫暖,也可能淚眼閃爍,可以說,音樂以其特殊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心理變化,也影響著人類的行為。那么究竟大腦如何加工音樂,為什么我們會喜歡聽悲傷的音樂,音樂如何使我們產生愉悅感?
音樂如何表現情緒?在當今社會,音樂無處不在,聆聽音樂已經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音樂的生活,然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音樂并不是生存的必需品,為什么我們如此離不開它呢,這要從音樂藝術的特性說起,與語言和視覺藝術不同,灶頌音樂不能提供類似語言的語意信息,或類似繪畫的直觀視覺形象,因此,音樂被認為是一門純粹抽象的藝術,它在情緒表現方面具有優勢,音樂能細膩地刻畫出人類情緒的微妙變化。是其他藝術所無法企及的。讓我們從人們對音樂情緒的知覺說起,研究者聚焦4種旋律類型:1、上升與下降的旋律,2、簡單與復雜和聲,3、大小調式,4、統一與變化的節奏。升降旋律對情緒的表現沒有顯著的影響作用,但是簡單的和聲能表達高興、平靜和優雅,復雜的和聲則意味著興奮和力量,大調式旋律與高興優雅相關,小調式則可以表現夢幻和悲傷的情緒,變化的節奏代表著高興、夢幻和優雅,統一的節奏則象征著力量。
影響音樂情緒表現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1、聲學要素,如音長、節奏,2、調式信息,包括巧哪和聲。
音樂不僅可以通過聲學要素表達情緒,還可以通過調式線索表達情緒,這些情緒都可以被聽者感知。同時我們還認為,在音樂作品中,各個要素經常不是單獨對音樂情緒產生影響,而是共同發揮作用,由此形成某種特定的情緒。
悲傷的時候為什么喜歡聽悲傷音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面對不幸的生活事件,由此產生悲傷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選擇什么樣的音樂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呢,一個在趣的現象是當人們感到悲傷時人們不是選擇高興的音樂來聆聽,而是喜歡聆聽悲傷的音樂,的確,研究也發現,在感到悲傷或心情不好時人們傾向于聆聽悲傷的音樂,實事上,使用悲傷音樂調節悲傷情緒也是音樂治療中的常用手段。
那么在悲傷的時候,人們為什么要基于當前的心情選擇音樂,而不是基于目標心情選擇音樂呢?
這種解釋來源于心境一致性效應,這種解釋的主要觀點是人們喜歡與當前環境一致的音樂。第二種解釋來源于情緒調節,這種解釋的主要觀點是人們悲傷時聽悲傷音樂是為了改善心情。
從兩個視角來闡釋為什么悲傷的時候人們喜歡聽悲傷的音樂,一是基于音樂的視角,這個視角關注悲傷音樂的功能。如,悲傷音樂能夠讓我們悲傷的情感得到再體驗,或者悲傷的音樂會讓我們想起以前的悲傷事件等等。另一個是基于聽者的視角,這個視角關注人們選擇悲傷音樂的策略,這些策略包括4個:1、連接建立,如,選擇悲傷音樂是因為我們當下的心情和音樂的情緒是相似的,我們就會覺得與音樂存在一種情感聯接。2、記憶觸發,選擇悲傷音樂是因為它能夠讓我們想起曾經的經歷。3、較高的審美價值,選擇悲傷音樂原因在于悲傷音樂具有較高的較高的審美價值,它讓我們覺得聆聽是一種享受。4、信息傳遞,雖然悲傷音樂傳達的情緒是悲傷的,但是它能夠傳遞積極的情緒,讓我們重新點燃希望,賦予聽者以力量。較高的審美價值是唯一一個能夠直接預測心情改善的策略。悲傷的音樂會給人帶來良好的感覺,讓聽者冷靜下來,并感到被安撫等等。的確,在音樂治療領域,人們日常聆聽音樂的這種習慣也得到體現。
當一個人心情郁悶的時候,治療師不會簡單地給治療者播放一些輕松美妙的音樂,讓痛苦的情緒得到緩解,相反,音樂治療師會使用抑郁、悲傷、痛苦的音樂來激發他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被治療者盡可能的把消極情緒發泄出來,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聽完了悲傷音樂之后,聽者的悲傷情緒就會隱寬鄭顯著增加,換句話說,悲傷音樂只能讓我們的心情更加低落,在這種情況下,常有可能讓被治療者的消極情緒最大程序的發泄出來,當消極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就會開始出現,這時治療者播放快樂的音樂,就會增強治療者內心積極的情緒力量,由此擺脫悲傷、痛苦等消極情緒。
尋求一致的心境,釋放消極情緒,從而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這應該是悲傷時人們喜歡聆聽悲傷音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