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廊橋歷史 崇州歷史杰出人物 崇州的歷史文化 崇州歷史 熟溪橋歷史
回答了,您可要采納啊
這個地方曾經去過,是在崇州濱河路,建成于2005年9月,橋身全長325米,西河是流經崇州市境內的一條灌溉、排洪兼用河道,廊橋上的洞純亭臺樓榭是水閘樞紐工程的運信附屬產品。橋身下方有19孔泄洪閘,每孔凈寬12米。晚上燈光旁顫輪夜景十分漂亮。
自古至今,“廊橋”在中外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廣泛應用。銷衡尤其是在我國,它已經有了約2000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于“廊橋”的記載。浙江泰順更有“廊橋之鄉”的美譽,現存的有達200多座古廊橋。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虧洞做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拱架部分,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交錯成拱,形似“喜鵲窩”。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八”字型榫卯結構體系,具備抗壓、抗側移的作用。 木拱架與廊屋連接部分,用橋兩端四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廊屋頂部,使廊屋與木拱架渾如一體,重心下移至底,穩定重心。 橋面部分,橋面板上依次鋪箬葉、木炭、沙石料,最后砌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筑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顫悶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梁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幾何圖型的窗口,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
廊橋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帶陪櫻歷史,漢朝已有關于“廊橋”的記載。虹橋盛行于北宋時蠢叢中原地區,以汴水虹橋為代表。但汴水虹橋只留在了亂敗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但有專家認為這種虹橋技術依然存于閩浙邊界的木拱廊橋,并未失傳。
廊橋,就是“屋橋”的意思,既有交通功能,又可以擋風避雨遮日。關于廊橋的起源,在浙南閩北一帶,山多溪多,雨水充沛,需要有“橋”作為交通。至于橋上有屋,主要結合兩點:一是山區山高路遠,需要有擋風避雨遮日的亭屋;二是木橋經過風吹雨打日曬之后,會導致腐爛,橋上建屋可以避免風吹雨打日曬對木橋的損害。另外,橋屋還可以避免橋面滑溜摔人。所以,廊橋也可以說是高級的橋。
廊橋有兩種:一種就是簡單地在橋面上蓋房子,從形式上說,這或判亮春許是廊橋的真正起源。另一種是木拱廊橋,是廊橋的高級形式。廊橋木拱結構或許也是保護橋梁壽命的“精巧結構”。因為木建筑采用丁卯連接木件是永久的,如果采用鐵釘(包括騎釘)連接木件,時間長了鐵釘生銹,那么結構就散架了。木拱廊橋采用獨特的木拱結構,把短梁柱拱成“橋洞”。這種“橋洞”在橋梁史上有著里程碑地位。而木屋又對木拱結構起著擋風避雨遮日的保護作用。兩大原理的掘耐結合,令人驚嘆!
另外,欣賞廊橋,還可以從外觀上探究建筑藝術、歷史痕跡。
以上所說,僅僅是一種原理探索。廊橋具體的起源,大概很難考證,對浙南閩北各有關縣市的廊橋歷史進行綜合考證,能否得出正確結論也難說。好比鋸子是魯班發明、傘是魯妹發明,到底是不是他們兄妹發明的,這很難考證。
附:
廊láng
基本字義
1. 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風雨,遮太陽:~子。前~后廈。
2. 廡下,殿下外屋:~廡(堂前廊屋)。
3. 有頂的過道:長~。走~。畫~。游~。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廣( yǎn),郎聲。從“廣”,表示與房屋有關。本義:廳堂周圍的屋)
2. 同本義 [rooms around hall]
平公恐懼,優于廊室之間?!俄n非子·十過》
3. 又如:廊房(廊室。殿堂周圍的房舍);廊屋(廊室);廊廡(堂前的廊屋;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
4. 走廊 [veranda]
高柳早鶯啼,長廊春雨響?!蹙S《謁瑀上人》
入門穿廊,過前后廳?!濉?林覺民《與妻書》
5. 又如:回廊(曲折環繞的走廊);游廊(連接兩個或幾個獨立建筑物的走廊);廊牙(廊檐下像牙齒般的裝飾);廊廄(圍廊旁的房舍)
6. 朝廷、國家 [court]。鍵猛如:廊肆(即廊廟。指朝廷);廊廟志(擔負朝廷重任的志向。指參政的心愿);廊廟才(比喻能擔負國家重任者)
廊橋文化綜述
摘要
泰順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泗溪姐妹橋和三條橋等,其發展歷史之久遠、文化沉淀之深厚引人注意,在中外文化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
關鍵詞
泰順、廊橋、歷史、文化、地位
說起廊橋,人們往往會聯想到美國電影《廊橋遺夢》和電影里那座麥迪遜郡的著名廊橋“豬背橋”。的確,這部電影呼喚起了人們對于“廊橋”這種橋梁建筑藝術的關注和喜愛。自古至今,“廊橋”在中外建筑和園林景觀設計史上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我國,它已經有了約2000年的歷史,早在漢朝就有關于“廊橋”的記載。浙江泰順更有“廊橋之鄉”的美譽,現存的有達200多座古廊橋。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一、泰順廊橋綜述
泰順民間橋梁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共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蔽盯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
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梁專家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于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于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梁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于世,而汴水虹橋卻只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二、泰順廊橋的代表
1、北澗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于泗溪鎮下橋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7米,寬5.37米,凈跨29米。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北澗橋頭有許多商業店鋪,是村民們的商貿場所。橋的東邊原來有一座戲臺。按當地的風俗習慣,年初時,鄉民們要到臨水殿、陳大翁宮里許愿,祈求神靈保佑五谷豐登,合家團圓。到了年底,就進行還愿,并且還要抬陳十四和陳大翁的神像到北澗橋頭的戲臺前看戲。這個活動前后歷時四天。
采用編梁式構造的北澗橋氣勢如虹, 橋屋也是廊橋工匠們精心構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從功用來講,增加了橋拱的壓力,使之更穩固;也起到了防護風雨的作用。同時,橋屋各部位的藝術處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屋脊裝飾等,增加了橋梁的整體美感效果州隱。
2、溪東橋
溪東橋,疊梁宏跡和式木拱廊橋,位于泗溪鎮下橋村。始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云吐霧之勢。
溪東橋距北澗橋約一里,因橫跨東溪而得名。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一為獅子峰,一為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及周圍環境正處于“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在這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秀美、輕靈
3、三條橋
三條橋,位于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于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梁,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梁。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梁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4、薛宅橋
三魁鎮薛宅橋,位于三魁鎮薛內村,建于咸豐六年(1856年),疊梁拱式木廊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載入《中國橋梁史話》。1986年浙江省文物局撥款和群眾集資重修。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5、永慶橋
三魁鎮戰洲下溪坪村的永慶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全長33米,寬4.5米,離水面高8米,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筑,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境內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1994年列為泰順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三、泰順廊橋發展歷史
泰順編梁式木拱廊橋源出何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中國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源于宋代,所以似乎很自然地聯想到宋室南渡時,大批人士入遷泰順時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就是說,泰順是在宋室南渡工匠入山后才出現編梁式木拱廊橋。這個觀點很長一段時間內似乎沒有人懷疑過。泰順廊橋的發展脈絡是否如推斷的那樣呢?
研究泰順木拱廊橋,三條橋不可遺忘。原泰順文博館館長夏碎香十幾年前在查閱《分疆錄》時,發現了三條橋在清朝重修時發現唐瓦的記載,爾后在三條橋屋檐上發現了宋“紹興”年間的瓦片。唐瓦的記載和宋瓦的發現,為研究三條橋的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如果說“三條橋的歷史源于唐”可以確定的話,那么,唐時的三條橋是否就是編梁式木拱廊橋?顯然,這還得不到肯定的回答。泰順文博館現任館長張俊多年來一直從事木拱廊橋的研究。對 “南方編梁式木拱廊橋由北方傳入”的觀點,張俊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張俊認為,泰順木拱廊橋歷史發展脈絡鮮明。三條橋在清道光年間重建時,發現有唐代貞觀年號的瓦片。近年經過實地考察,又在橋上發現了刻有宋紹興七年(1137)的瓦片,還在上游10余米處的石壁上發現唐宋時期的舊橋遺址。從遺址的柱孔結構來看,它與明清時期的木拱橋結構有相似之處。
從去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力學專家沈為平和早年就已與泰順結緣的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杰多次深入泰順考察,他們正是通過對不同結構的廊橋的考察,尋找泰順廊橋的發展脈絡。經過實地考察和大量求證后,他們認為,泰順木拱廊橋并非由北方傳入,而是本地土生土長的產物,是本地先民的創造。因為至少在泰順,有一整套由梁橋發展到木拱廊橋的橋梁類型,有一個完整的發展體系,而在北方卻沒有發現這么完備的發展體系。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也對泰順木拱廊橋源出何處進行了一番尋蹤。2001年10月,央視科教頻道到泰順拍攝專題片《虹橋尋蹤》時,曾對泰順境內的主要姓氏進行了一番“尋根問祖”。結果發現,沒有一個姓氏是在宋室南渡時由北方中原地區遷入泰順的。不過,這只是泰順一地的情況,不排除其他有木拱廊橋的地區在宋室南渡時有北方人士入遷的可能。因此,“泰順的木拱廊橋由北方傳入”的說法只是一種猜測而已,而“泰順木拱廊橋是本地先民創造”的論斷卻具有翔實的考證依據。同時橋梁專家們認為,泰順山區由于經常發生山洪,結構簡單的橋梁容易被水沖垮,長期的造橋經驗的積累也有可能促使本地工匠發明虹橋結構。另外,根據專家們的考察研究,泰順木拱廊橋也并非是汴水虹橋的再現。早在虹橋出現在舟楫繁忙的汴水上時,如“新月出云”的泰順木拱廊橋可能已經誕生幾百年甚至更長時間。
四、泰順廊橋文化
泰順廊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和汗水,也閃爍著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泰順廊橋不論是從科學的角度還是藝術的的角度看都堪稱一流,它的堅固使其數百年來穩居江面,它的美妙使無數游人為之傾倒。
以著名的泗溪姐妹橋為例,溪東橋始建距今434年,北澗橋也有329年,兩橋距離僅僅一華里。雖然相差百年,相傳都是景寧縣上標張氏師徒所建。兩座橋都是用兩層拱架,(上層拱架用“節方形拱骨,下層用園形九節拱骨)以貫穿、搭置、別、撐、頂、壓的力學原理構架成穩固的橋體,兩端拱趾各自支架在兩側橋臺上橋臺用花崗砌疊在兩邊山崖之上,橋的兩頭拱架還撐扦著三角形木架以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防止風雨侵蝕,橋身兩側都用紅色油漆的木板遮蓋。這種極其精細巧妙的構造,橋梁專家考察后認為在諸多木梁中就找不出一根虛設的木料,每根都有它的作用。古人用這種三角力學的原理建造廊橋,所以它的主體部分不用釘子,也不用榫鉚,看來很簡單,可她們經受過三,四百年的臺風、山洪的考驗至今還安然無恙,這就是最大的科學所在。 除此之外,當枯水時兩橋水平均線僅相差米許,山洪暴發時東、南、北三溪都在“上江洋” 中間地帶匯合,這時水面平,抵消了流水的沖力,因而大大減弱了中垮橋梁的危險性。這也正是古人聰明才智的體現。就外觀而言,北澗橋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而溪東橋則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云吐霧之勢。這種恢宏之勢正是我中華民族文化的典范,與西方的廊橋截然不同。
此外,泰順廊橋的文化也體現在其古樸的民風和民俗之中。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眾。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并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沖。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門神神荼和郁壘,尉遲恭與秦瓊,也有義薄云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財的財神爺趙公明。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卜,擺上一整只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輯禱祈福。
五、泰順廊橋的地位
廊橋的特點是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身,它不僅起到了渡河的功效,還提供了許多其他功能如置景、游覽、避雨、納涼等。在我國的古典園林設計中對此也有頗多運用和借鑒,就如很多的江南古典私家園林的水景營建。它給我們更多的是美的享受。毫不夸張得說,“廊橋”是古代建筑景觀設計史上的瑰寶。而泰順能夠被世界橋梁專家們譽為“世界廊橋之鄉”,就是因為此地古廊橋無論數量、保存質量以及建造歷史、藝術價值都堪稱世界之最。
泰順廊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泰順古代的廊橋工匠,他們“山上伐巨木,山下造廊橋”,運用嚴謹的工藝和不凡的智慧進行大膽創新,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終于創造出飛橋無柱的編梁式木拱廊橋,改變了“ 臨川病涉”的窘境,為人們增添了一份跨越河道時氣定神閑的自信。
參考文獻
《廊橋幾多風雨中》
《廊橋專題——廊橋概況》
《山上伐巨木 山下造廊橋——泰順廊橋發展脈》
《莫讓廊橋成“遺夢”》
《世界獨一無二的泗溪姐妹橋》
《泰順廊橋發展探源》
《泰順木拱廊橋:萬種風情集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