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北京市高考數學大綱 2017年高考數學理科全國一卷 2017高考數學全國卷1 北京市高考數學真題 北京市新高考數學
2017北京高考科目及分值
北京市受委托實行分省命題,考試和評卷工作按有關規定執行。
(一)考試科目
文史類考生,考語文、數學(文)、外語、文科綜合。
理工類考生,考語文、數學(理)、外語、理科綜合。
外語考試分鬧慎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六個語種,由考生任選一種。報考外語專業的考生,應參加全市統一組織的外語口試。
語文、數學(文/理)、外語滿分均為150分,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滿分各為300分,高考滿分750分。
(二)考試時間
全國統考于6月畢彎檔7日至8日進行,各科目的具體考試時間手亂見下表:
6月7日 上午9:00—11:30 語文 下午3:00—5:00 數學(文/理)
6月8日 上午9:00—11:30 文科綜合/理科綜合 下午3:00—5:00 外語
2017年高考全國二卷的數學試卷難度適中,試題沒有超出考搜虛芹試大綱范圍。 全國二卷數學試卷難度結世畢構譽游合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具有一定梯度,能較好區分不同程度的學生,有利于高校選拔。
2017年北京高考各科平均分公布
2017-07-04 00:35:5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北京市高考,理工類語文平均分100.10分,最高分141分,數學平均分119.80分,最高分150分,英語平均分108.62分,最高分148分,理綜平均分200.18分,最高分292分。
文史類語文平均分98.28分,最高分137分,數學平均分105.15分,最哪中高分150分,英語平均分100.40分,最高分147分,文綜平均分186.40分,最高分268分。
2017年高考成績情
與去年相比,語文和文科數學的平均分數有所上升,外語爛緩友、理科數學、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的平均分有所下降。
各科目平均分數為:
語文96.88分(去年92.46分),
外語饑槐83.29分(去年84.26分),
文科數學65.39分(去年56.86分),
理科數學82.55分(去年82.65分),
文科綜合164.03分(去年169.82分),
理科綜合141.45分(去年150.08分)。
2017年高考全國1卷數學題計算量有些大
數學的第19道題是一個概率統計題,此題有點難度,涉及的知識點比較生疏.
全國卷的數學題沒納滾搭有想象中那洞拿么難”“備伏和平時訓練的試題難度差不多”“感覺還好”……大多數考生反映數學沒有出現怪題、偏題,難度和平時訓練的相差不大。
“理科數學卷壓軸題21題,這是一道導數題,此題的難度并不大。對許多考生來說,難度比預想的要容易一些?!?/p>
在理科數學試卷里,選擇、填空的壓軸題難度比平時訓練的要簡單一些,但是,一些應用題的計算量有些大,“有的考生稱沒有做完試卷?!?/p>
機器人挑戰高考
繼人工智能在圍棋大賽中多次擊敗人類后,人工智能又開始在高考中向人類“挑戰”。
2017年高考數學科目的考試結束后,北京學霸君公司開發的機器人Aidam用9分47秒做完高考數學考卷,考分為134分。與此同時,成都一家科技公司研發的高考機器人AI—MATHS用22分鐘完成了北京文科數學卷,得分105分,隨后挑戰全國Ⅱ卷數學卷則獲100分,用時10分鐘。
據了解,“高考答題機器人”AI—MATHS幾年前就已啟動,國內有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參與春襲宴,聚集了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的一批優秀人才。
同樣,在走上考場之前,機器人Aidam也經過了一番“苦練”。技術人員為機器人做過拍照搜題類應用,在后臺積累了7000萬道題目,為了參加數學高考,Aidam每天要訓練30萬到50萬道題目。
“高考機器人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一個樞紐點,涉及自然語言識別、圖像識別、邏輯推理、符號處理等技術?!盇idam研發者、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介紹,一旦技術成熟,用機器人進行判題、個性化指導、學生管理、家校溝通、教案改進都將變為可能。同時,如果機器人具備了自動解題和手寫識別的兩大能力,自動批改作業也將不再遙遠。
張凱磊的描述,是在呈現人工智能深度影響教育領域之后的情景。
這樣的情景在百度公司的人工智能規劃中,得到部分印證。
同樣在2017年高考前后,百度教育推出了多款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行業場景的產品。如“AR知識點解析”,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著教科書上的一張二維的圖掃描,手機上就會呈現一張清晰的立體機構圖。如教科書上是一張人體結構平面圖,掃描后,學生就可以看到立體的人體結構,點擊任何一個人體部位,都會有語音對其名稱、功能進行講解,滑動屏幕還可將人體進行360度旋轉。同時,基于大數據挖掘的“知識圖譜”概念也被運用于教學過程,基于數據分析,通過一個知識點找到其他相關知識點,并進行梳理,從而將原本分散、無序、海量的信息變為聚合、結構化的知識,給學生以清晰的知識脈絡。
盡管對禪渣于人工智能的討論已經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著較高熱度,有關人工智能影響教育教學乃至考試評價等環節的討論也不絕于耳,但,人工智能的優勢到底如何,究竟能多大程度上影響和改變教育生態?
前不久,在由華東師范大學和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高峰論壇上,曾有專家表示,任何重復性的需要、有大量數據積淀的事情,可以被人工智能取代,也就是說,海量數據記錄與分析、“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人工智能擅長的事情。
同時,未來隨著教育過程高質量數據的記錄和積累,還將帶來更深刻的教學方法改進,以及教育評測技術的變化。此前,猿輔導發布了“英語作文智能批改”,學生將自己手寫的英語作文手機拍照上傳,即可自動識別,并對語法、單詞等錯誤和亮點進行一一批注,最終顯示作文評分,從而為老師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教學。上海閔行區的一些學校也正在試點“錄播評課研訓一體化”,即通過對整個課程進行數據采集的分析,包括學生舉手率、抬頭率以及教師的行為方式等等,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
“不過,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注定只能起到輔助作用,而不會代替人類?!闭绨俣冉逃聵I部總經理張高所說,人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育的本質是幫助人去學習去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扒銀應用,應該是如何更好地服務人,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而不是去代替人。
人是不可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