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国产欧美区_高清电影一区_国产精品日韩精品在线播放_日韩精品三区四区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中國玻璃歷史,玻璃發展史簡述

  • 歷史
  • 2023-06-15
目錄
  • 玻璃的誕生與發展
  • 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玻璃的
  • 玻璃發展史簡述
  • 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和發展
  • 中國玻璃的歷史有多久

  • 玻璃的誕生與發展

    問題一: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玻璃的?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堿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于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于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于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謹頌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冊逗。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并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制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州晌賣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于中國古玻璃。

    問題二:玻璃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制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并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后,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于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并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準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種特制的爐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制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制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純堿、長石及石灰石經高溫制成的。

    熔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逐漸增大而得的不結晶的固體材料。性脆而透明。有石英玻璃、硅酸鹽玻璃、鈉鈣玻璃、氟化物玻璃等。通常指硅酸鹽玻璃,以石英砂、純堿、長石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混和、高溫熔融、勻化后,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而得。廣泛用于建筑、日用、醫療、化學、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問題三:玻璃是誰發明的玻璃的發明過程,有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有一艘腓尼基人的大商船來到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河口,船上裝了許多天然蘇打的晶體。對于這里海水漲落的規律,船員們并不掌握。當大船走到離河口不遠的一片美麗的沙洲時便擱淺了。

    被困在船上的腓尼基人,索性跳下1大船,奔向這片美麗的沙洲,一邊盡情嘻戲,一邊等候漲潮后繼續行船。中午到了,他們決定在沙洲上埋鍋造飯。可是沙洲上到處是軟軟的細沙,竟找不到可以支鍋的石塊。有人突然想起船上裝的天然結晶蘇打,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搬來幾十塊壘起鍋灶,然后架起木柴燃了起來。飯很快做好了。當他們吃完飯收拾餐具準備回船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只見鍋下沙子上有種東西晶瑩發光,十分可愛。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以為發現了寶貝,就把他收藏了起來。其實,這是在燒火做飯時,支著鍋的蘇打塊在高溫下和地上的石英砂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玻璃。

    聰明的腓尼基人意外地發現這個秘密后,很快就學會了制作方法,他們先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攪拌在一起,然后用特制的爐子把它們熔化,再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這些好看的珠子很快就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一些有錢人甚至用黃金和珠寶來兌換,腓尼基人由此發了大財。

    實際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就已開始生產簡單的玻璃制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則是于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現的。從公元前9世紀起,玻璃制造業日漸繁榮。到公元6世紀前,在羅得島和塞浦路斯島上已有玻璃制造廠。而建于公元前332年的亞歷山大城,在當時就是一個生產玻璃的重要城市。

    從公元7世紀起, *** 一些國家如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和敘利亞,其玻璃制造業也很繁榮。它們當時已能夠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制造 *** 寺用的燈。

    在歐洲,玻璃制造業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大約18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是從威尼斯購買高級玻璃器皿。這種情況隨著18世紀歐洲人雷文斯克羅特發明一種透明性更好的鋁玻璃逐步改變,玻璃生產業由此在歐洲興盛起來。

    問題四:玻璃是怎么制作的?最早是何時何人發明的?你好! 關于玻璃――這一現代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建筑材料的發明過程,有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有一艘腓尼基人的大商船來到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河口,船上裝了許多天然蘇打的晶體。對于這里海水漲落的規律,船員們并不掌握。當大船走到離河口不遠的一片美麗的沙洲時便擱淺了。 被困在船上的腓尼基人,索性跳下1大船,奔向這片美麗的沙洲,一邊盡情嘻戲,一邊等候漲潮后繼續行船。中午到了,他們決定在沙洲上埋鍋造飯。可是沙洲上到處是軟軟的細沙,竟找不到可以支鍋的石塊。有人突然想起船上裝的天然結晶蘇打,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搬來幾十塊壘起鍋灶,然后架起木柴燃了起來。飯很快做好了。當他們吃完飯收拾餐具準備回船時,突然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只見鍋下沙子上有種東西晶瑩發光,十分可愛。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以為發現了寶貝,就把他收藏了起來。其實,這是在燒火做飯時,支著鍋的蘇打塊在高溫下和地上的石英砂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玻璃。 聰明的腓尼基人意外地發現這個秘密后,很快就學會了制作方法,他們先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攪拌在一起,然后用特制的爐子把它們熔化,再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這些好看的珠子很快就受到外國人的歡迎,一些有錢人甚至用黃金和珠寶來兌換,腓尼基人由此發了大財。 當然,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可信,已難以考查,但實際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就已開始生產簡單的玻璃制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則是于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現的。從公元前9世紀起,玻璃制造業日漸繁榮。到公元6世紀前,在羅得島和塞浦路斯島上已有玻璃制造廠。而建于公元前332年的亞歷山大城,在當時就是一個生產玻璃的重要城市。 從公元7世紀起, *** 一些國家如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和敘利亞,其玻璃制造業也很繁榮。它們當時已能夠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制造 *** 寺用的燈。 在歐洲,玻璃制造業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大約18世紀之前,歐洲人都是從威尼斯購買高級玻璃器皿。一個倫敦商人于 1669年 9月 17日寄給威尼斯玻璃制造商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特別需要平的玻璃板,請不要把包好的鏡片玻璃放在裝酒杯的箱子底下運輸!最好用一兩個牢固的箱子仔細包裝……”這種情況隨著18世紀歐洲人雷文斯克羅特發明一種透明性更好的鋁玻璃逐步改變,玻璃生產業由此在歐洲興盛起來!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制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凈的物質,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制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制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制成一個中空的容器,這是后來的發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制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弄平后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這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里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間有一環形記號的舊式圓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圓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熱時將它弄平而制成的。

    問題五:玻璃是什么時候被發明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時、何地首先被制造出來的。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現于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玻璃窗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制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弄平后就成為弗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才開始出現這種明亮的玻璃。

    所以,公元100年左右玻璃用于建筑上了。

    問題六:玻璃誰發明的?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后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G琳、琉璃、?]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時又稱玻??、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C――1200??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硅酸化合物的燒制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制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里,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采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如清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就設玻璃廠,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與套色玻璃,其制品名貴一時,為中外收藏家所重視。除北京而外,在山東博山、蘇州、廣州等地,都有玻璃生產地,山東博山的產品,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玻璃本是冶煉工匠所發明,但民間傳說卻把玻璃的發明權歸到漢代陸毒(或作六毒)大王的頭上。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農民揭竿起義。有一位叫陸毒的綠林好漢率軍幾次打敗王莽的軍隊,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幾萬大軍圍剿陸毒,陸毒只得突圍,準備投奔劉秀。半路上躲進一處山口,被王莽的軍隊所包圍。陸毒眾人正用石頭架鍋做飯時,敵人沖上來,只得丟下飯鍋,與敵激戰到半夜。山谷中突然騰起一片光芒,將王莽的士兵嚇跑了。事后,爐毒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架鍋的石頭被燒得透明時,發出了強光。強光迫使敵軍不敢再進攻,最后陸毒終于盼到了劉秀的援軍,雙方會師。事后陸毒向劉秀匯報了情況,并向劉秀獻上燒得透明的石頭。劉秀視為珍寶,就封陸毒為王,并讓陸毒繼續燒制這種寶石。這種石頭就是玻璃,而陸毒大王也就被傳為玻璃業的祖師了。

    傳說只能是傳說,到底有多少歷史的真實性,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玻璃的發明,離不開那些無名的陶瓷與冶煉工匠。如今我國已是玻璃生產大國,僅浮法玻璃就產量來論,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國家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居第一位。隨著玻璃在建材、輕工、交通、醫療、化工、電子、航天、原子能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對玻璃制品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我國玻璃業,是一個巨大挑戰,我們祝愿我國的玻璃業勇攀科技高峰!

    問題七:玻璃是誰發明的?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玻璃是在何時、何地首先被制造出來的。公元前2600年左右,它出現于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或埃及的早期文明中心地之一。

    玻璃是由沙子,石灰石和碳酸鈉和混合物制作出來的的,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玻璃是一種清澈明凈的物質,但古代的玻璃卻不是透明的。它帶有點顏色,因為混合物原料中有雜質,不過這些顏色通常是非常美麗的。

    古代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制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制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出自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320年)的埃及玻璃瓶仍然得以保存下來。

    吹制玻璃器皿,或者說拿一團呈半流質狀的熱熔化玻璃,把氣吹進去來制成一個中空的容器,這是后來的發明。第一批玻璃吹制工人大概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的敘利亞。

    玻璃窗甚至是一項更晚一些的發明。它們最初也是用吹氣來制造的。大容器被吹制出來,經弄平后就成為一片玻璃。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恭種明亮的玻璃,但在1000多年里這種玻璃一直被當作一種昂貴的奢侈品。

    在窗格玻璃中間有一環形記號的舊式圓天窗,最初是趁吹成圓形的玻璃器皿底部仍然熱時將它弄平而制成的。

    問題八: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玻璃的?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堿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于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于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于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并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制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于中國古玻璃。

    問題九:玻璃是哪個國家發明的?中國什么時候開始廣泛使用玻璃?宋朝開始用玻璃 答案補充 宋朝的玻璃不是現在的這種,

    現在的這種是雍正年間開勇的 答案補充 煮酒論史』 [歷史隨筆]中國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玻璃?

    作者:南腔_北調 提交日期:2005-11-27 21:55:00 訪問:1752 回復:27

    ?? 中國什么時候開始使用玻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雍正十年: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從一個側面,解答了這個有趣的歷史問題。

    雍正年間,廣州的對外貿易日漸繁榮。每年夏秋之際,計有進二十條西洋貿易大船到港,分別來自英國、法國、荷蘭,奧地利和瑞典。這些大船前來購買中國的茶葉、瓷器和絲綢,雖然船上帶來的基本上都是白銀,一般是三至五噸重的西班牙銀幣,但是也有一些西洋物產,比如呢絨,鐘表等,其中有一樣比較特別的物產,就是玻璃。

    當年承接外洋船廣州貿易的洋貨行行商,基本上都是來自福建的熟手商人,家資巨富,在廣州城外西南角所建造的洋貨行,規模十分巨大。行外有店鋪,行內有巨大的倉庫,貨場,還有靠江邊的專用碼頭。洋貨行旁邊,還建造了專門的庭院,既有對外的獨立門戶,有可以直接通往洋貨行。庭院內至少是一棟兩層建筑,格局和當時的民居大不相同,乃是專供外洋船租用,作為外洋之人在廣州貿易時候的居停購物之所。 答案補充 既然是夷館,所以建筑格局相當洋化。洋貨行依江而建,所以靠江邊,通常還建造有一個很大的陽臺。兩層樓房,也是當年廣州城內外絕無僅有的新穎形式。洋貨行的行商最早進口玻璃,大概就是為了建造夷館所用;二樓窗戶裝上玻璃,十分氣派洋氣。這種夷館建造得相當完美,也很值得;當年外洋船租用這樣的一個庭院,一個貿易季節,要花近一千兩白銀。

    玻璃用起來之后,自然是有人眼饞。但是行商們一來都是沒有功名的白丁,二來都是來自福建的土佬,雍正朝初年,官府和廣州的士紳,基本上是看不起他們的。用現代的話說,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福建人,包括行商、通譯和買辦,都是主流社會之外的人。因此玻璃一物,雖然在雍正初年即有進口,但是使用十分局限。 答案補充 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雍正皇帝起復遭到罷免的原廣西巡撫,滿洲上三旗包衣奴才祖秉圭,出任粵海關監督一職。祖秉圭之前,粵海關監督一職,一直由廣東巡撫兼任;從祖秉圭起,單獨任職,名義上是戶部所派遣的官員,其實是直接秉承內務府的指令;祖秉圭官居二品,兼監察御史銜,而且有密折直奏之權,無論是權勢地位,均不亞于廣東巡撫。

    祖秉圭和前任粵海關監督,廣東巡撫楊文乾的作風大不相同。一是專心為內務府搜羅奇珍異寶,二是因為要辦好差使,加上貪心大熾,所以和這些富裕的福建佬,打得十分火熱;特別是和當時最大的洋貨行,廣順行的行商陳壽觀,關系好到了稱兄道弟的程度。這樣一來,行商那里有什么好東西,祖秉圭自然都十分熟悉。一來二去,這玻璃就成了祖秉圭進貢的好東西了。 答案補充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九年,祖秉圭送往宮中“大玻璃片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隨白羊絨套木板箱”。這等大塊玻璃,萬里迢迢來自歐洲,再由陸路小心運到京城,倒也實在是不可多得之物;皇上龍心大悅,不在話下。雍正年間皇宮之中開始使用這種進口的洋玻璃,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幾千年一直用紙糊窗戶的歷史。如此說來,這祖秉圭算是相當有功勞的。

    但是萬里迢迢,專人護送大塊平板玻璃到北京,畢竟是勞師動眾的大事情;只有皇上才享用得起。祖秉圭在北京,皇親國戚當中的三大爺四大媽向來對之十分照顧,現在有了海關監督這樣的美差,自然十分想著報效些特別的好玩意。這樣一來,進口的平板玻璃,終于搖身一變,成了北京城富貴之家......>>

    問題十:玻璃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制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并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后,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于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于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并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準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后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后用一種特制的爐子熔化,制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制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制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意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制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純堿、長石及石灰石經高溫制成的。

    熔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逐漸增大而得的不結晶的固體材料。性脆而透明。有石英玻璃、硅酸鹽玻璃、鈉鈣玻璃、氟化物玻璃等。通常指硅酸鹽玻璃,以石英砂、純堿、長石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混和、高溫熔融、勻化后,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而得。廣泛用于建筑、日用、醫療、化學、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中國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玻璃的

    看《慶余年》,靈魂穿越的男主范閑建議他爹范建制造玻璃來發家致富,沒想到范建立馬拿出了一個晶瑩剔透的玻璃杯,原來范閑的母親葉輕眉早已經在那個時代制造出了玻璃,這讓范閑大吃一驚。然而,慶國雖然已經掌握了玻璃燒制技術,但還是不能在平民之中普及,只能在富貴之家使用。

    那么,中國歷史上,玻璃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玻璃在中國是怎樣發展的?

    事實令人遺憾,嚴格來講在中國古代,沒有建立起來完整的玻璃制造技術。

    歷史上,我國制造出過和玻璃相似的材料——琉璃。中國古代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后制成琉璃。我國制造琉璃的歷史非常漫長,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琉璃的性質與玻璃相似,但成分不同。中國人燒制判昌的琉璃,是一種有別于西方鈉鈣玻璃體系的鉛鋇玻璃體系。但這種琉璃透明度不高、模模糊糊,不如玻璃來得透亮,如果用琉璃杯盛溫酒,就會開裂,實用性很低。相反,中國的名片——瓷器,就更好一些,不但外形漂亮,而且耐熱性好,實用性高。

    這仿佛就是一個岔路口:玻璃和瓷器分別代表著兩條道路。中國人掌握了瓷器的燒制技術,精益求精,在瓷器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卻把玻璃的制造拋在了腦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人對陶瓷的熱衷,制約了玻璃行業的發展。

    寫到這,可能會有人問,在沒有玻璃的古代,食物酒水可以用瓷器盛裝,窗戶用什么擋風呢?

    明瓦。有一種材料叫做明瓦,是用蚌殼打磨成帶有四個圓角的方形薄片,半透明的,最早出現于宋代。只有少數富貴人家才能使用。

    桐油紙。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時常看見有蒙面人用手指捅破窗戶紙,來窺探屋里的情況。大部分普通人家只能紙來糊窗戶,抵御寒風。在東北還有一種奇特的現象:“窗戶紙糊在外”。要知道東北的冬天非常寒冷,室內外溫差大,窗戶上總會結霜,如果把窗紙糊在里面,冰霜容易接觸到室內高溫,就會融化,水就使窗紙受潮巖沖擾破損。將窗戶紙糊在外面就能減少這種情況。

    這就是古人的智慧,不斷求索,令人欽佩。

    玻璃制造起源于埃及和希臘,羅馬人改進和推廣了這一技術。對于中國來說,玻璃是個舶來品。玻璃制品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在明朝時,鄭和下西洋帶回了燒玻璃的工匠;又有種說法是玻璃制品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才由西方傳入中國,但都是少量貴族才能擁有的精致擺件、工藝品。

    雖然在今天,玻璃已經成為粗旦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應用在方方面面,幾乎隨處可見,但是在明清的時候,玻璃的身價可是可以和貴重的珠寶相媲美的。

    《紅樓夢》中,賈母身邊有一個丫鬟就叫玻璃。賈母身邊的丫鬟都以名貴材質命名,如珍珠、琥珀、翡翠、玻璃,襲人從前侍奉賈母時就叫做“珍珠”,后來寶玉為她改名叫的襲人。可以看出,在曹雪芹所在的清朝前期,玻璃非常珍貴,與琥珀、翡翠等物同價,故作為丫鬟名字與琥珀、翡翠珍珠等齊名。

    清代時期,宮廷內務府專門設立了玻璃廠,其制造的玻璃非常貴重,只能用作皇家賞玩,或被皇帝作為賞賜品,獎賞給親信官員。直到1922年,中國第一家玻璃廠在青島建成,中國的玻璃制造業便開始蓬勃發展。

    玻璃發展史簡述

    在中國,曾出土過幾千年前的玻璃瓶制品,但由于玻璃在中國的封建時代不受人們重視,以及人們偏愛于金屬工藝、漆器工藝、陶瓷工藝等原因,玻璃藝術在中國幾乎找不鄭頌到傳統的痕跡。其實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紀中國已有玻璃珠發明。到公元五世紀才有了吹制方式。清朝康熙皇帝深受西方影響,于1680年設立料器場專制玻璃,此時期的作品形式簡潔,極富中國味,作品靈感大多來自于瓷器的造型,并雕刻飾以織錦般的龍紋、卷行紋及花的圖樣。由于玻璃不受人們的重視,在中國沒有大的發展,且沒有普及到人們的生活中,因此玻璃瓶制品的“驚湛技巧”依然止水不前,它的目標和兼職都在萎縮。

    漢墓玻璃杯為中國最早玻璃瓶容器,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經過18年的潛心研究,日前向外界披露:出土于徐州北洞山漢墓的玻璃杯是迄今知年代最早、發現數量最多的中國自制玻璃瓶容器,制造于公元前2世紀。江蘇徐州北洞山漢墓是中國目前發現的規模巨大、墓室最多、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漢墓之一,徐州博物館和南京大學歷史考古專喊春鄭業師生于1986年共同發掘。在墓中發現的這批玻璃產品包括16只玻璃杯、一件玻璃獸和3塊藍色小玻璃。它們大約在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28年間被埋入地下。

    專家認為,徐州北洞山漢墓出土的玻璃杯,其制造年代當不晚于公元前175年至公元前128年,比劉勝墓玻璃杯時間更早,因此應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國產玻璃杯。在目前中國出土的古代玻璃中,有許多制品是不透明的,北洞山漢墓出土的玻璃瓶制品也一樣。這批玻璃之所以不透明,并不是因為當時不會熔制透明玻璃,而是為了通過熔制得到仿玉制品。

    專家們認為,洞山漢墓主人是楚王劉道。西漢時期,人們視森虧死如生,墓葬要按照主人的生活方式布置,譬如房間、水井、糧倉等,這些玻璃瓶制品可能是主人生前所用。據了解,在徐州這批玻璃杯出土前,已知的最早國產玻璃瓶容器為河北滿城的西漢劉勝墓出土的玻璃杯,其制造年代為公元前173年。

    中國古代玻璃的起源和發展

    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玻璃了。

    從宋代詩人楊萬里的作品《稚子弄冰》中“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可見當時已經有玻璃了,這句話明正的意思是:輕輕敲打冰塊,發出穿林而過的響聲,當欣賞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過的響聲時,忽然卻聽到了冰塊落地的聲音,如玻璃破碎了一樣。

    中國古代制造玻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只不過那時人們叫它琉璃。直到西方國家的玻璃傳入中國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西方的玻璃是由鈉鈣元素組成的,而中國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鉛和鋇。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從青銅器鑄造時產生的副產品中獲得的,經過提煉加工然后制成琉璃。琉璃的顏色多種多樣,古人也叫它“五色石”。

    到了漢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當成熟。但是冶煉技術卻掌握在皇室貴族們的手中,一直秘不外傳。由于民間很難得到,所以當時人們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還要珍貴。

    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制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并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仿笑研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

    此后,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擴展資料:

    中國的玻璃發展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不同時期的歷史文獻對它有不同的稱謂。

    1、“璆琳”,出現在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中。璆琳本意為美玉,古人借其稱呼似玉的玻璃。

    2、“琉璃”,琉璃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明代,有些地區現在還在使用。而今“琉璃”一詞多用于建筑琉璃瓦及瓦頂琉璃飾件。

    3、“藥玉”顧名思義,即如熬藥般燒煉出來的像玉一樣的玻璃。

    4、“瓘玉”,根據《元史·百官志》記載,元代設瓘玉局,為宮廷監制玻璃器的機構,故而瓘玉局制造的玻璃稱為瓘玉。

    5、“罐子玉”,明·曹昭《格古要論》將玻璃稱為“罐子玉”。

    6、激大悔“料”,明清時期北京流行的稱謂。大概因為北京不產玻璃,需從外地購買玻璃料,之后再加工成器,故而將玻璃稱為“料”,相沿成習,至今仍有這種稱呼。

    中國玻璃的歷史有多久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游歲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制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并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戚源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后,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神仔睜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玻璃:一種較為透明的液體物質,在熔融時形成連續網絡結構,冷卻過程中粘度逐漸增大并硬化而不結晶的硅酸鹽類非金屬材料。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廣泛應用于建筑物,用來隔風卻透光. 俚語 玻璃,用以指男性同性戀。 「玻璃圈」一詞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是臺灣社會男同性戀社群的代名詞,而「玻璃」的易碎性及透明性也不斷地被媒體用偷窺的眼光來呈現同性戀者社會身份脆弱、需要朦朧夜色做為保護色的主要表征意象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州市| 乐业县| 上林县| 柞水县| 锦屏县| 新营市| 视频| 札达县| 万源市| 天长市| 辽中县| 湄潭县| 万宁市| 泰州市| 凤庆县| 苏尼特右旗| 大同市| 丹巴县| 乐业县| 施甸县| 精河县| 明星| 东山县| 进贤县| 石门县| 连城县| 凌海市| 霍林郭勒市| 青神县| 麻城市| 诏安县| 长丰县| 太仓市| 阿克陶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营市| 广平县| 洛隆县| 温泉县| 双辽市|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