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重慶最牛的人物是誰 重慶最有名歷史人物 重慶著名的抗日英雄 重慶歷史名人 重慶十大歷史名人
2011-11-19 18:07聶榮臻(1899~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科技事家
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現重慶市江津區(q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為我國人民解放和日后國防軍事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終年93歲。
盧作孚(1893~1952)著名實業(yè)家
盧作孚(1893~1952年),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饑茄談人。 著名的愛國實業(yè)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他創(chuàng)辦的民生公司,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yè)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yè)集團之一。他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并為之奮斗。從自學成才始,到創(chuàng)建學校、爛碰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他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xiāng)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他一生儉樸勤奮,公而忘私,服務社會和人群。他崇尚務實和科學精神,有《盧作孚集》傳世,是重慶人乃至中國人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最有價值的心智和實踐的結晶之一。 推薦評語:民生公司、北碚納鍵實驗區(qū)、《盧作孚集》,其中任一項都足以改變歷史,盧作孚正是這樣一位改變歷史而讓中國人不能忘記的重慶人。
劉伯承(1892~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中國四川省(今重慶市)開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共產黨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員、南京市市長。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
吳棹仙(1892~1976)著名中醫(yī)
吳棹仙(1892~1976)著名中醫(yī) 名顯宗,重慶巴縣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縣醫(yī)學堂,后在重慶官立醫(yī)學校師范班、重慶存仁醫(yī)學校學習。1918年與人合伙在重慶開設雙桂堂藥店,得針灸大師許直初秘傳,使許多病人針到病除,享有“神針”之譽。1932年,與人共同創(chuàng)辦巴縣國學學舍(后改名重慶市國醫(yī)傳習所),從事中醫(yī)藥學的教育工作,1935年重慶國醫(yī)藥館成立,任館長。1939年創(chuàng)辦重慶中醫(yī)院和巴縣國醫(yī)學校。還創(chuàng)辦蘇生國醫(yī)院、中華醫(yī)藥科學講習所,任董事長兼所長。1954年后,先后任重慶中醫(yī)進修學校教師,重慶市第一、第二中醫(yī)院院長,成都中醫(yī)學院醫(yī)經教研室兼針灸教研室主任。1956年2月,以“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二屆二次全會,將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環(huán)周圍》獻給毛澤東主席。1963年,作為特邀顧問參加了全國中醫(yī)教材審編會議。著有《靈樞經淺注》、《子午流注說難》,合著有《靈樞語釋》。曾當選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委員。
以下還有很多人:(關于他們的資料可以再搜到的)
王麟(1902~1938)抗日殉國烈士
張德成(1886~1967)著名川劇藝術家
茍文彬(1934~1986)搪瓷科技專家
邱少云(1926~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英雄
廖靜秋(1925~1958)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
羅廣斌(1924~1967)著名作家
王樸(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
鐘惦斐(1919~1987)著名文藝評論家、電影美學理論家
彭詠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
陳子莊(1913~1976)著名國畫大師
何其芳(1912~1977)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
李伯釗(1911~1985)著名革命戲劇家
劉仁(1909~1973)無產階級革命家、北京市委第二書記
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
郭汝瑰(1907~1997)軍事家
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國烈士
畬雪曼(1907~1993)著名書畫家
劉雪庵(1905~1985)著名作曲家
王良(1905~1932)紅軍高級將領
古耕虞(1905~1995)著名實業(yè)家
任鴻雋(1886~1961)著名學者
鄒容(1885~1905)辛亥革命先驅
李世棻(1821~1883)清著名詩人
黃墨涵(1883~1955)著名社會活動家
楊庶堪(1881~1942)重慶辛亥革命元勛
余元章(生卒年不詳)近代開采石油的先驅者之一
向楚(1877~1961)著名史志學家
張培爵(1876~1915)蜀軍政府都督
汪云松(1873~1958)總商會會長,曾主持留法勤工儉學
譚祖堯(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
趙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動家
李初梨(1900~1994)無產階級革命家、文物收藏家
周欽岳(1899~1984)著名新聞工作者
卞小吾(1872~1908)清《重慶日報》創(chuàng)辦者
朱之洪(1871~1951)清重慶保路同志協會會長
蕭湘(1871~1940)清四川諮議局副議長
劉子如(1870~1948)重慶巨商、著名企業(yè)家、慈善家和愛國知識份子
許建安(?~1909)桐君閣藥廠創(chuàng)辦人
程德全(1860~1930)民國江蘇都督
張森楷(1858~1928)著名史志學家
余棟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義領袖
鐘云舫(1847~1911)“天下第一長聯”作者
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戰(zhàn)爭抗日名將
竹禪(1825~1901)著名僧人
黃開基(1787~1854)清抗英將領
龔有融(1755~1830)清著名書畫家
周煌(1714~1785)清《四庫全書》總閱
張鵬翮(1648~1725)清大學士
破山(1597~1666)集佛學、書學、文學于一生的一代宗師
秦良玉(1574~1648)明抗金巾幗英雄
王應熊(?~1646)明大學士
劉時俊(?~1629)明率軍平叛收復重慶將領
劉安恭(1899~1929)紅軍高級將領
鄒進賢(1899~1930)重慶和四川地區(qū)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
冉鈞(1899~1927)重慶和四川地區(qū)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
萬叢木(1899~1971)私立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校長、著名畫家
楊暗公(1898~1927)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四川黨團組織創(chuàng)始人
胡子昂(1897~1991)著名社會活動家、實業(yè)家
陳銘德(1897~1989)中國報業(yè)巨子
吳芳吉(1896~1932)“白屋詩人”
童庸生(1899~1938)重慶和四川地區(qū)早期的共產主義運動先驅
曾吉芝(1872~1942)教育家
來知德(1526~1604)明理學家
張佳胤(1526~1588)明兵部尚書
喻茂堅(1474~1566)明刑部尚書
江朝宗(1425~1506)明翰林院侍讀學士
江淵(1400~1473)明工部尚書
蹇義(1364~1435)明初五朝重臣
桓淵(?~1258)南宋理學家
道隆(1213~1278)南宋高僧
趙智鳳(1159~1249)大足寶頂石刻創(chuàng)刻者
蒲國寶(生卒年不詳)南宋狀元
馮時行(1100~1163)愛國名臣、北宋狀元
譙定(1023~?)北宋著名理學家
陳摶(?~989)道教至尊
范長生(218~318)大成丞相
董允(?~246)蜀漢“四相之一”
甘寧(?~215)東吳名將
嚴顏(生卒年不詳)巴郡太守
董和(?~220)蜀漢掌軍中郎將張伯苓 校長
孔二小姐也出名
劉伯承,開縣人
聶榮榛元帥 江津人.
李鵬的親戚 趙世炎 酉陽人
歌樂山上蔣介石和毛澤東重慶談判
小羅卜頭,渣滓洞
金竹寺的傳說
卻說清朝道光年間,有個叫老陳的信差,由成都到重慶,經“五驛、四鎮(zhèn)、三街子、七十二塘”,共計一千零八十里官道,一路曉行夜宿,走攏石橋鋪,眼看天色已晚,雖距重慶城僅20余里,但因疲乏只畢哪得找棧房歇下。
客擠,沒鋪位,店主安排他與一僧人搭鋪。此僧系一游方和尚,仙風道骨,說他從華巖寺來,在與老陳言談間交予一封信,煩勞順便送去,信封上寫:“交渝城朝天門外金竹寺長老收”。次晨,老陳“雞鳴早看天”,發(fā)覺搭鋪的和尚早已不見蹤影。
信差的“公司”在陜西街,離朝天門很近。老陳由石橋鋪到此走完20多里路,向老板交割完公事,穿街走巷一路溜達,到了下午才想起送和尚那封信。“朝天門外金竹寺”,在哪里?怎么走?東問西問,一直打聽到天黑都無人知道。老陳是個實在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他不但去了朝天門,還從左面千廝門、右面東水門仔細尋找一遍。奇怪,既叫寺,當然是一座廟宇,應當十分醒目,怎么不見半點蹤影?竟沒任何一個人知道呢?
此時已是深夜,梆聲已敲二更,城門早就關了,只好在城門外尋一處小客店,湊合著到后半夜,疲倦之極,他正抱鋪蓋進屋,忽見黑黢黢的前方有盞燈籠閃亮,有個人正由碼頭上面拾級而下,燈籠上映出三個大字:金竹寺。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老陳興奮得丟下鋪蓋就朝那燈籠跑過去,這才看清楚是個小和尚。“請問寶剎在什么地方?”“看,那不就是金竹寺么!”老陳順指處一望,張大的嘴巴再也合不攏來。
近在眼前,一座巍峨宏偉的廟宇,矗立在一處凸起的小山頂上,锃亮的銅瓦,紫紅的廟墻,山門懸額題寫“金竹寺”三個鎏金大字。門外有一寬闊月臺,通過一座石拱橋,連接著由朝天門碼頭伸延下來的又長又陡的石梯。寺內珠燈明朗,隱約有鐘鈸鼓磬聲傳出。怪呀!怎么這樣宏大一座寺廟竟沒人知道呢?老陳緊隨提燈籠的小和尚,心里一邊嘀咕,一邊掏出信拜托交給長老。左看右瞧,好似劉姥姥進大觀園只恨少生了一雙眼睛。寺院周圍亮晃晃的,是啥?是一蓬蓬茂盛的竹子,老陳順手折斷一根作杵路之用……
是什么時候又是怎樣回到小客店的,老陳已記不得了。面對店主,他以責備口氣問,明明金竹寺就在你客店下面,我已去過并交了信回來了,為何你老是“夾毛駒”一問三不知?豈不是有意欺生嗎?店主一臉驚駭:你去過?金竹寺?在我客棧下面?伙計你是腦殼頭放火爐發(fā)燒吧?我給你講,我一家三代在朝天門住了一百多年,啷個就從來沒聽說過有這樣一座廟子呢?你怕是扯把子、沖殼子吧?!不信你回頭看,寺廟究竟在哪里?老陳一回頭,駭得三魂飛走二魂,朝天門外江水茫茫,哪見有什么金竹寺?!
信差老陳不服,說我去過,我真的去過那里啊!哪個舅子才哄人!他面對眾人,拿出從廟里折下的那根竹子。眾人一看,眼睛瞪得如同燈籠,這哪里是一般的竹子?分明是一根純金的竹子啊!
有關呼歸石的故事
重慶朝天門外,南岸涂山腳下的長江中,有塊巨大的呼歸石。
相傳遠古曾有一次手戚碼大水災。那時,天連水、水連天,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躲在山頂的人們,日夜呼救,苦苦哀告天帝,祈求斥退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人們終于感動了一位名字叫鯀的天神。他把天帝珍藏的“息壤”弄到手后,在鴟鳥和神龜的幫助下,趕退了洪水,拯救了人民。
這事天帝知道后,怒氣之下,命令侍臣祝融,殺死了鯀。收回“息壤”,大地又是洪水一片。鯀雖被殘暴的天帝害死了,但他那顆熱愛人們、堅持正義的心,卻沒有冷卻,最后變成了他的兒子——大禹。大禹從天上降臨人間,到了江州(即現在的重慶)。和涂山九尾孤的女奴相遇,二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婦。這天仔禪,正是大禹結婚后的第四天,他來到鳳凰山查看水情。水神興風作浪,長江濁浪拍天。只見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牽著一個女孩,步履艱難,走著走著,那女孩指著一株桃樹喊道:“爺爺,我餓了,快給我摘幾個桃子吃吧!”老者踉蹌上前,剛剛爬上桃樹,一個惡浪撲來,沖走了這一老一少……大禹見此景象,思緒萬千,心想:如此下去,將有多少人家被洪水吞沒啊!于是立志把天下的洪水導入大海。他憂心忡忡,急速轉身回家,對涂山女傾訴了自己的理想:“山女啊,我要到很遠的地方去疏通九河,你舍得我走嗎?”
涂山女戀戀不舍,但還是把大禹送下山去。從蓮花山經現在的覺林寺、玄壇廟,一直送到江邊沙灘上。只見大禹搖身一變,變成一條犀牛,頭上長著一支獨角,尖似利刃。然后沿江而下,戳堅石壘山,鏟淤泥為土。大禹走后,涂山女天天站在石坡下,望著大禹遠去的方向,哭泣不止……
光陰荏苒,大禹治水一去就是三年。這天已是黃昏,大禹回到涂山腳下,遠望家門,只見山洞里射出一道亮光。啊,山女還在等著我哩!他正上岸啟步,耳聽得江水拍打山巖的巨響。回頭一看,上游疏通了的地方,流水歡暢;但下游的洪水仍然遮天蔽日。大禹心中一顫:河未全疏通,我怎么能回家呢?于是,他又變成犀牛,跳入滾滾洪水之中。
大禹剛剛一走,涂山女覺到好生奇怪:怎么,那咆哮的江水竟變得如此平靜?飛步跑出洞口,站在山坡上眺望,只見一頭犀牛正在下游戳石。她明白了:這就是她的丈夫!涂山女站上江邊的石頭,深情地呼喊:“禹呀!快歸來吧!”
三年之后,大禹將長江的洪水完全治平。他也到了現在的浙江紹興。然后懷著喜悅的心情,第二次回到涂山腳下,只見穴洞里仍然亮著燈光,還聽見思念的歌聲。大禹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腳步。可是,當他走近自己家門口時,一陣陣山風吹來,對大禹說:“大禹呀,你可知道?你治水的事情傳到了天庭,天帝指令山精水怪搬來一座巫山,又把長江堵塞了,你快去疏通吧!”大禹此時滿腔怒火:“可惡的天帝!任你把千山萬嶺搬來,也阻擋不了我大禹疏河。”他折過身來,毫不猶豫地又離家了。
涂山女聽見洞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急忙出門探望,怎么?腳步聲變成了拱山穿巖的巨響。涂山女又跑到她前次呼喊大禹的地方。說也奇怪,那坡石頭比原先更高了。原來涂山女思念大禹的深情感動了龍王,龍王派神龜蹲在那里,好讓涂山女登高遠望。
這之后的一天,涂山女在田野憩息的時候,象往常一樣,站在坡上,手搭涼棚,瞪大眼睛遠望江流,思念親人:禹呀,長江已經暢通,你早該回來了。突然見遠遠走過來一人。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瘦瘦的臉膛,兩道濃黑的劍眉下,閃動著一對智慧的眼睛。啊!這不是別人,正是她的大禹呀!涂山女見丈夫歸來,喜出望外。她拉著大禹說:“我終于把你等回來了,快回家吧!”“不行啊,還有濼河、汾河、渭河、淮河沒有疏通,人們還在受苦啊!”“你看,巖石把你手都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你太勞累了。”“我的身體不是很結實嗎?”“你的衣服破了也該補一補;你的草鞋爛了,也該換一雙了。”“唉,時間寶貴啊!”大禹撫摸著涂山女的肩膀,接著又說:“天下洪水不平,我絕不回家。”
大禹安慰妻子幾句,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涂山女追趕著大禹,漸漸地看不見大禹的影子了。她佇立在江邊,又見江心閃現出一頭破浪前進的犀牛。涂山女高聲呼喊:“禹呀,我就站在這里等你一輩子!”真的,涂山女等呀等呀,等了九百九十九天,天天呼喊著:“禹啊,你歸來呀!”日久天長,涂山女化為一塊石頭。石頭上至今還留下斑斑花紋,好象山女長長的頭發(fā),飄灑在江中,浪花沖洗著她的身軀。那奔騰不息的江水日夜替涂山女呼喊著:
“禹——歸——來!”
會仙橋(現今原址會仙樓)的傳說
會仙橋在渝中區(qū)民族路上,就在如今會仙樓前面那廣場的中心。會仙橋消失得早,筆者伯父上個世紀20年代初就來到重慶做工,也沒見過那橋。不過,會仙橋的地名卻存在到上個世紀80年代。
古時,重慶城內人煙并不多,大梁子(今新華路)一帶還是森林。從大梁子流下一條小溪,大約是順如今的正陽街,經大陽溝,到洪崖洞,流入嘉陵江。會仙橋就是這條小溪上的一座橋,長可能不到10米。之所以叫會仙橋,是傳說有人在此遇到過神仙。不過,傳說有多種版本。
一種說法是:有個老頭在那橋頭開了個冷酒館,經常有個南岸老君洞的道長來他館里喝酒。那道長便邀請老頭到老君洞去耍。老頭去了,道長招待他吃豆花,端了一碗豆花出來,兩個人總是吃不完。下午,老頭回到酒館,老婆子好驚奇,說:“你啷個好多年都不回來喲?”老頭說:“你昏了喲,我才耍半天。”但一照鏡子,竟然長出了雪白的長胡子。老頭才明白,自己遇到的道長是個神仙。一傳十十傳百,于是人們便把這酒館門前的橋叫作會仙橋。
還有一種說法是:洪崖洞下面住了個姑娘,經常到嘉陵江邊去洗衣服。有一回,她洗的衣服被江水沖跑了。江邊有個單身的打魚郎見了,劃著漁船就去給她撿了回來。于是,二人就熟悉起來。有一天,姑娘的母親生病去世,姑娘沒得錢安葬,急得去跳河。打魚郎把她救了起來,對她說:“我網到一挑金甲鯉魚,馬上挑去賣,賣了就去買壽衣和棺材。”哪知,他挑著魚進了城,剛走到那橋上,那活蹦亂跳的金甲鯉魚全都死得硬邦邦的,還賣啥子錢喲!急得打魚郎在那橋上跳起腳哭。這時,他聽見土地廟里傳來一個聲音:“快點讓路,八洞神仙來了!”他抬頭一看,來的卻是八個叫花子,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跪下去就求神仙幫忙。領頭的是個拄著根鐵拐子的瘸子老頭,說:“我們都是叫花子,自己都沒吃的,哪里幫得了你的忙喲!”那身背寶劍的叫花子撿了一砣石頭丟進打魚郎的魚籮筐里,說:“你的魚全都活了,還不快點拿去賣?”打魚郎一看,硬是的。把那石頭丟進另一個籮筐,魚也活了。再一看,叫花子全都不見了。于是,打魚郎賣了個好價錢,安葬了姑娘的母親,然后和姑娘結成夫妻,在這橋頭安了家。這橋也就取名會仙橋。
聶榮臻(1899~1992)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新中國科技事家。聶榮臻(1899-1992),字福駢,四川江津(現重慶市江津區(qū))人。中華人民共和國著名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為我國人民解放和日后國防軍事現代化做出了重大貢獻。終年93歲。
劉伯承(1892~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曾用名劉伯堅,中國四川省(今重慶市)開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共產黨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曾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29師師長、第二野戰(zhàn)軍司令員、南京市市長。有“川中名將”、“軍神”的稱號。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zhàn)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后枯伍,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后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并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zhèn)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yōu)詔褒美并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zhèn)東將軍印。并且在四川、貴州地區(qū)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枯笑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后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
傳奇將軍巴蔓子
周武王討殷商,伐紂王時,“實得巴蜀之師”(《尚書》);“巴師勇銳,歌舞(戰(zhàn)陣)以凌(壓倒)殷人”。周天子立國,建周朝,封姬姓子弟為巴國君王,統巴人之地,建都江州(今重慶),為當時“南土諸侯王國之首”。 經春秋、戰(zhàn)國,巴國出現了一位代表一方的英雄——巴蔓子將 巴國內亂,國君遭受脅迫。蔓子將軍曾向楚國國君求援,并許巴國三座城池為酬。內亂平息,楚國使臣來求踐約。他委婉、慷慨以答:“許諾,為大丈夫之言。然,巴國疆土不可分,人臣豈能私下割城。吾寧可一死,以謝食言之罪。”言畢,刎頸自盡,滿座大驚。使臣無奈,捧蔓子將軍頭顱歸。楚王唏噓:“如得此忠臣,又何需幾座城池。”遂以上卿之禮葬其頭顱;巴舉國悲痛,于國都厚葬巴蔓子將軍無頭之遺體。 推薦評語:巴蔓子,是巴人精神的化身,為大義凜然、篤誠篤信、救國救民的楷模。
鄒容
鄒容 1885—1905,重慶巴縣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提出了“中華共和國”二十五政綱,地闡發(fā)了孫中山“建立民國”的設想。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敗含理論經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fā)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fā)展軌跡,1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鄒容慷慨入獄。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后,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崇祀宗烈祠。推薦評語: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寫下篇章的重慶人。
治水的夏禹
史前華夏諸族的共同領袖,富有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因率眾降洪有功,受舜帝禪讓,為上古夏、商、周諸朝第一位天子。 夏禹的出生地傳說很多,《蜀王本記》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于石鈕”;《水經·沫水注》稱:“廣柔(今北川)縣,有石鈕鄉(xiāng)禹所生也,今夷人共管之”;《吳越春秋》記:“母吞珠孕禹,剖脅而產,家在西羌,地曰石鈕,在蜀西川也”……而有《華陽國志·巴志》力證:“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重慶)涂山是也”;《尚書·皋陶》佐證:“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子弗子唯荒度土功”。數千年來,江州——重慶——三峽:巴渝大地,留下無數有關夏禹的美麗傳說與遺跡,如主城南岸涂山上的結茅臺、打兒窩、虎乳溪;江中的呼歸石;山上、江邊的禹王廟、禹王宮。以“禹劈三峽,神女相助”化作神女峰的故事,最優(yōu)美動人。
推薦評語:夏禹,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為華夏歷史上的“第一公仆”。
女強人巴寡婦清
巴寡婦清,今長壽千佛人,生卒于秦惠文王設置巴郡之后到秦朝初期,為當時我國南方著名的大工商業(yè)主。據史籍記載,巴寡婦清一家,因擅丹穴之利數世,積聚了數不清的資財。到她掌管經營家業(yè)后,更至“僮仆千人”。她曾憑借財力而保一方平安,并對國家修筑萬里長城給予過資助,連秦始皇也十分看重她,尊其為“貞婦”。她死后,就埋葬在家鄉(xiāng)今千佛寨溝龍寨山。隨后,秦始皇又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懷清臺”,以資表彰。獲此殊榮者,在有秦一代,并不多見。其事跡。《史記》、《一統志》、《括地志》、《地輿志》、《輿地紀勝》、《州府志》等史載有記載。
推薦評語:巴寡婦清實為巴國、巴郡時期今重慶地區(qū)工商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標志性人物。
一代儒宗向楚
向楚(1877-1961),字仙喬(亦作仙樵),巴縣人,曾就學于川東書院,為“趙門三杰”之一。因其學術淵閎,于文字、音韻諸學造詣尤深,孫中山先生曾譽其為“儒宗”。其人為重慶辛亥革命的主要宣傳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革命后任蜀軍政府秘書院長、四川軍政府秘書廳長。在護國戰(zhàn)爭中,曾參與策動肇和兵艦起義之謀。其后,曾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和南京高等學校國文部教授、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院長、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等職。解放前夕,被川大教授會議公推為代校長。解放后任四川省文史館副館長、所著《巴縣志》為全國名志,有音韻學、文字學著述多種并詩集一卷傳世。推薦評語:向楚既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又為一代儒宗。
變賣家產干革命王樸
王樸(1921——1949),又名王蘭駿,重慶北碚區(qū)復興鎮(zhèn)人。1943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在南方局青年組領導下,成長為學運骨干。1945年,奉命回到家鄉(xiāng)興辦蓮華、志達中學,掩護黨的地下活動。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擔任中共江北區(qū)特支委員、中共北區(qū)工委委員等職。他說服母親,變賣田產1480石(折合黃金千余兩)支持革命,1948年4月因叛徒出賣被捕,10月被殺害。推薦評語:富家子弟,革命母子,毀家抒難,資助革命。
王麟(1902~1938)抗日殉國烈士
邱少云(1926~1952)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級戰(zhàn)斗英雄
王樸(1921~1949)著名革命烈士
彭詠梧(1915~1948)著名革命烈士
游曦(1908~1927)著名革命烈士
郭汝瑰(1907~1997)軍事家
王超奎(1907~1941)抗日殉國烈士
王良(1905~1932)紅軍高級將領
楊庶堪(1881~1942)重慶辛亥革命元勛
譚祖堯(1902~1927)著名革命烈士
趙世炎(1901~1927)中共早期著名活動家
余棟臣(1851~1912)清反洋教起義領袖
徐邦道(1834~1895)清甲午戰(zhàn)爭抗日名將
劉時俊(?~1629)明率軍平叛收復重慶將領
劉安恭(1899~1929)紅軍高級將領
鄒進賢(1899~1930)重慶和四川地區(qū)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
冉鈞(1899~1927)重慶和四川地區(qū)共產主義運動先驅者
童庸生(1899~1938)重慶和四川地區(qū)早期的共產主義運動先驅
東周 巴蔓子:寧斷頭毋投皮談降
三逗握歲國時期蜀漢三老將之一的 嚴顏
抗清巾幗 秦良玉
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 鄒容
中國十山睜大元帥之一,兩彈一星的元勛 聶榮臻
南宋抗元名將王堅(是河南人,在釣魚城率軍抗元)
1、榮慶
榮慶(1859—1917年),字華卿,號實夫,鄂卓爾氏,蒙古正黃旗人,1859年12月31日,榮慶出生于重慶。他為人“持躬謹慎”,穩(wěn)健隨和。
榮慶以科甲入仕途,曾經歷了甲午戰(zhàn)爭、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風云變幻的四十多年。他的祖父、父親均曾在朝為官,后來其父染瘟疫身亡,不久他的祖父也去世了,榮家從此家境蕭條,日漸敗落。
2、竹禪
竹禪(1824~1901),俗姓王,法名熹,清代著名書畫大師、佛學大師、古琴大師, 曾為慈禧太后作畫、傳戒。
四川省梁山縣(今重慶市梁平縣)仁賢鄉(xiāng)人,雙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擅長書畫、金石雕刻、繪畫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別成一派,題畫詩亦佳,多為禪機佛語,與“揚州八怪”齊名,居清中晚期書畫名家之首。
3、鄒容
鄒容(1885年—1905年),中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原名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紹陶,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巴縣人(今重慶市),出生在一個商業(yè)資本家家庭。 應巴縣童子試,因憤于考題生僻而罷考,從此厭惡科舉八股。
從父命入重慶經書書院,因蔑視舊學而被開除。后逐漸向往維新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赴成都投考留日官穗大乎費生,因思想傾向維新,臨行時被取消資格,遂決計自費赴日留學。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秋,到達東京,入同文書院。始撰《革命軍》初稿。
4、楊尚昆
楊尚昆(1907年8月3日-1998年9月14日),男,號誠五,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zhèn)(今屬重慶)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并入上海大學學習。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仿晌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
5、劉伯承
劉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劉明昭,曾用名劉伯堅,重慶市開州人。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馬克思主猜悉義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參考資料來源:-竹禪
參考資料來源:-鄒容
參考資料來源:-楊尚昆
參考資料來源:-劉伯承
參考資料來源:-榮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