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名單 北京大學著名歷史學家 北京大學歷史系一級教授 北京大學歷史系最厲害的教授 北大歷史教授火了
朱龍華 男 職稱:教授 退休
學位或學歷:大學(北京大學歷史學系1956年本科畢業)
所屬機構: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文化及文藝復興文化
擔任本科教學:世界古代史,意大利文藝復興
主要論著:
主要論文:暫無
主要著作:
《世界歷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世界古典文明》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羅馬文化與古典傳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元培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字鶴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在北京大學辦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對近現代中國教育、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胡適
原名洪骍,后改名適,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學、文學家,哲學家。1917年任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
李大釗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對運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茅盾
現代作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他常用的筆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縣烏鎮,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著有《茅盾文集》10卷集等,并以自己的積蓄設立文學獎金(后定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長篇創作。
馬寅初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1882年6月24日生于浙江嵊縣。曾在北京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并于1919年出任北大第一任教務長,1951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他著名的《新人口論》中, 較的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
錢玄同
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1913年始,先后任北京高等師范、北京大學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發表雜感,力主“文學革命”。
劉半農
原名壽彭,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半農。江蘇江陰人。1917年成為《新青年》重要撰稿人,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蔡元培
現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學家。這個詞起重機卿,號孑民。清同治丁卯年12月17日(1月11日,1868年)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山陰縣。 1917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辦公室在北京學校的對戰類和平民夜校,愛國女子學校,在上海成立,中國現代教育對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的
胡適
以前已知的洪水興,后來改名為合適的健身這個詞,安徽績溪人。現代學者,歷史,作家和哲學家。 1917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教授,加入“新青年”編輯部,撰文反對封建主義,促進個人的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推進“文學創新和白話文學,成為一個重要人物新文化運動。
李大釗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18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發表“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的文章,號召全國人民走的道路十月革命,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推動這項運動。
茅盾
現代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原名沉德宏,字嚴兵,茅盾,他用的筆名。生于7月4日,1896縣烏鎮,桐鄉市,被錄取到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在1913年,他的“茅盾文集”10卷集,和自己的積蓄設立一個文學獎(后來被命名為“茅盾文學獎金”),獎勵優秀的創作。
馬寅初
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州市。縣。如果擔任經濟學教授在北京大學大學學報1919年北京大學第一教務長,1951年,他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在他著名的“征文人口原理”,代表一個的闡述了中國的人口的問題,“中國人口的迅速增長”的命題。
錢玄同
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直到1913年,她曾擔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在北京大學于1917年在“新青年”發表的論文,主張“文學革命”。
原名壽彭,劉半農
改名復,初字半儂,后改為半農業。江蘇省江陰市人,1917年“新青年”的重要作家,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C】14
孫 家 鼐 (1898.7 ----- 1900. 春)
許 景 澄 (1900. 春 ----- 1900.8)
張 百 熙 (1902.1 ----- 1904.1)
張 亨 嘉 (1904.1 ----- 1906.2)
李 家 駒 (1906.3 ----- 1907.8)
朱 益 藩 (1907.8 ----- 1908.1)
劉 廷 琛 (1908.1 ----- 1911. 12)
柯 劭 愍 (1910. 12 ----- 1911. 12)
勞 乃 宣 (1911. 12 ----- 1912.2)
嚴復 (1912.2 ----- 1912. 10)
章 士 釗 (1912. 10 ----- 1912. 12)
何 燮 侯 (1912. 12 ----- 1913. 11)
胡 仁 源 (1913. 11 ----- 1916. 12)
蔡 元 培 (1916. 12 ----- 1927.7)
劉哲 (1927.8 ----- 1928.6)
李 煜 嬴 (1928.6 ----- 1929.1)
陳 大 齊 (1929.1 ----- 1929.8)
蔡 元 培 (1929. 9 ----- 1930. 12)
蔣 夢 麟 (1930. 12 ----- 1945. 10)
胡適 (1945. 10 ----- 1948. 12)
湯 用 彤 (1949.5 ----- 1951.9)
馬 寅 初 (1951.9 ----- 1960.3)
陸平 (1957. 10 ----- 1966.5)
周 培 源 (1978.7 ----- 1981.3)
張 龍 翔 (1981.6 ----- 1984.3)
丁 石 孫 (1984.3 ----- 1989.8)
吳 樹 青 (1989.8 ----- 1996.8)
陳 佳 洱 (1996.7 ----- 1999. 11)
許 智 宏 (1999. 11 ----- 2008. 11)
這個不好明確,只有問當事人(當事人之言同樣會有真有假)。現在此事流傳愈廣,不過是作為當代名人軼事作為時人談資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