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臺灣歷史簡介50字 臺灣史實資料 臺灣歷史由來簡介 臺灣的歷史簡短 關于臺灣的歷史知識
臺灣的歷史資料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
一、 寶島臺灣
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5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16個縣。后來臺灣當局于1967年將臺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后,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二、旅游資源
其地貌復雜,處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有喀斯特地貌與海蝕地貌,故多山水勝境、火山群與溫泉群。西海岸沙灘平緩,多海水浴場,而東海岸斷崖陡峭,奇石怪巖。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更有‘蝴蝶王國‘之稱。清代即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里山云海、雙潭秋月、玉山積云、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谷幽峽、安平夕拿肆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霧社。文物資源豐富,或與反抗荷蘭、日本侵略者有關,或為臺灣與大陸關系的歷史見證。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云林北港媽祖廟、臺北與臺南孔廟等。高山族人口達30余萬,又分為阿美、泰雅、排灣、賽夏、布農、曹、魯凱、卑南、雅美等9個族群。雅美族的甩發舞與雕船本領,阿美族的對位唱法與多姿的舞蹈,排灣族的刺繡與雕刻,布農族的‘打耳祭‘與‘成年祭‘大典,賽夏族的‘矮靈祭‘與佩鈴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繡衣與播種節,卑南族的‘剎猴祭‘與‘狩獵祭‘等,是那樣五彩繽紛。為發展旅游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園縣興建‘小人國‘,更豐富了旅游資源。
三、風味肴饌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臺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臺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臺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臺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四、地方文藝
閩語區有褒歌、采茶歌,粵語區有客家山歌,較通俗。而南管則較‘雅‘。劇戲多承閩、粵,有梨園戲、高甲戲、粵戲、皮影戲等。高山族文藝絢麗多姿。[3]
五、經濟發展
臺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臺灣的旅游業也相當發達,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祥悉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臺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臺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臺灣人民密切關系與消宴轎往來,正如《臺灣府志》所載:“臺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臺,臺即廈”。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臺灣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行政區劃
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基賀改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 寶島臺灣
25″至25°56′30″之間。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臺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 在行政區劃上,臺灣省全省原本共轄基隆、新竹、臺中、嘉義、臺南5個省轄市,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臺中、彰化、南投、云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澎湖16個縣。后來臺灣當局于1967年將臺北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之后,在1979年又將高雄設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旅游資源
其地貌復雜,處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又有喀斯特地貌與海蝕地貌,故多山水勝境、火山群與溫泉群。西海岸沙灘平緩,多海水浴場,而東海岸斷崖陡峭,奇石怪巖。森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更有‘蝴蝶王國‘之稱。清代即有‘八景十二勝‘之說,包括:阿里山云海、雙潭秋月、玉山積云、清水斷崖、澎湖漁火、大屯春色、魯谷幽峽、安平夕照和草山、新店、大溪、五指山、八卦山、虎頭埤、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筒、旗山及霧社。文物資源豐富,或與反抗荷蘭、日本侵略者有關,或為拍枯臺灣與大陸關系的歷史見證。如赤嵌樓、安平古堡、明延平郡王祠、指南宮凌霄寶殿、云林北港媽祖廟、臺北與臺南孔廟等。高山族人口達30余萬,又分為阿美、泰雅、排灣、賽夏、布農、曹、魯凱、卑南、雅美等9個族群。雅美族的甩發舞與雕船本領,阿美族的對位唱法與多姿的舞蹈,排灣族的刺繡與雕刻搏判,布農族的‘打耳祭‘與‘成年祭‘大典,賽夏族的‘矮靈祭‘與佩鈴叮咚的舞蹈,泰雅族的繡衣與播種節,卑南族的‘剎猴祭‘與‘狩獵祭‘等,是那樣五彩繽紛。為發展旅游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桃園縣興建‘小人國‘,更豐富了旅游資源。
風味肴饌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臺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臺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甜不辣‘,桃園石門沙鍋魚頭,臺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嘉義‘四臣湯‘和香菇魚翅羹,臺南‘棺材板‘(油炸包餡面食),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及‘山河肉‘(大山鼠肉)等,都使人垂涎欲滴。
地方文藝
閩語區有褒歌、采茶歌,粵語區有客家山歌,較通俗。而南管則較‘雅‘。劇戲多承閩、粵,有梨園戲、高甲戲、粵戲、皮影戲等。高山族文藝絢麗多姿。[3]
經濟發展
臺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制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臺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臺灣回歸祖國紀念幣
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臺灣的旅游業也相當發達,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臺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臺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臺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臺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臺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臺灣府志》所載:“臺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臺,臺即廈”。臺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下面我分享了臺灣的歷史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臺灣歷史簡介
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夷洲(即今臺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關于臺伏舉燃灣最早的記述。隋朝曾3次派人到臺灣(時稱流求),“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公元610年左右(隋朝大業年間),大陸沿海居民開始遷居澎湖。12世紀中葉,南宋王朝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大陸和臺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代進一步加強了答攜對臺灣的管理。公元1335年(后至元一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大陸沿海居民于宋元時期開始移居臺灣拓墾,明代時期逐漸增多,規模越來越大。16世紀中后期,明朝恢復一度廢止的澎湖巡檢司,并派兵駐防。明末,福建官府和鄭芝龍集團大規模組織移民赴臺灣墾殖。17世紀末,大陸沿海赴臺開拓者超過10萬人。由于遷居臺灣的閩南人居多,閩南方言稱臺灣為“大員”“臺員”等,明萬歷年間公文開始正式使用“臺灣”稱謂,遂成定名。
16世紀,西班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勢力開始把觸角伸向東方。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臺灣北部,后于l642年被荷蘭人趕走,臺灣淪為荷蘭的殖民地。1661年南明延平王鄭成功率部進軍臺灣,次年驅逐盤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因這一歷史功績,被譽為民族英雄,亦在臺灣被譽為“開臺圣王”。
鄭成功收復臺灣并建立政權,4個月后病逝。其子鄭經接續經營臺灣至1681年去世。鄭氏政權在臺灣建章立制,興文重教,開發土地,興修水利,發展對外貿易,促進了臺灣的發展。同時,鄭氏政權一直與已經統治中國大陸的清朝政府對抗。1683年,清康熙帝派兵攻取臺灣,迫使鄭經之子鄭克塽歸順,收臺灣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第二年,清政府在福建省建制內設立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三縣,臺灣開發進入新時期,此后越來越多的大陸東南沿海居民渡海赴臺。至1811年,臺灣人口達190余萬。1874年,清政府擴增臺灣行政區劃為二府八縣四廳。1885年,清政府劃臺灣為單一行省,為當時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行自強新政,清理田賦,建造鐵路,購買輪船、軍艦,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設立郵電局、機器局等,使臺灣成為當時中國先進省份之一。
l894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并于1895年4月17日迫使戰敗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澎湖列島。消息傳出,全國迅速掀起大規模的“反割臺”愛國救亡運動。臺灣軍民奮勇自救,抗擊日本侵占,堅持戰斗5個多月,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代價,顯示了保衛家園的堅強意志和浩然正氣。
日本霸占臺灣后,在臺灣設置總督府,實行總督專制統治,通過嚴密的警察制度、保甲制度控制臺灣社會,通過所謂“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政策掠奪臺灣資源,還強制推行“皇民化運動”,力圖泯滅臺灣民眾的中國認同。臺灣人民從未屈服于日本殖民統治,堅持武裝斗爭達20年之久,之后又開展非武裝民族反抗運動。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開始全民族抗日戰爭,臺灣人民反日斗爭融入中華民族的全面抗戰之中。從日本1895年霸占臺灣到1945年戰敗投降的50年間,臺灣人民進行了各種英勇的抗日斗爭,付出了60多萬人的寶貴生命。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閃耀著中華民族偉大愛國精神的光輝。
1941年12月9日,中國政府發布《中國對日宣戰布告》,宣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系者,一律廢止”缺虛,宣布將收復臺灣、澎湖。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后有蘇聯參加)《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決定其他小島之內”。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臺灣同胞歡天喜地,慶祝回到祖國懷抱。為志紀念,10月25日被定為臺灣光復節。
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進行了兩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勝利后,中國人民迫切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休養生息、重建家園。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這一根本愿望出發,主張團結一切愛國民主力量,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但是,國民黨統治集團卻憑借其擁有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處心積慮想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為避免內戰,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于1945年8月應邀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并于10月力促達成會談紀要(“雙十協定”)。但是,國民黨統治集團最終還是撕毀了“雙十協定”及1946年1月國共兩黨達成的停戰協定、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一系列協議,于1946年6月發動了全面內戰。國民黨挑起內戰,違背了全國人民的愿望,在三年時間里就遭到徹底失敗。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底,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并圖謀反攻大陸。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著手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時,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借機派軍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撓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并扶持國民黨統治集團,由此產生了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遺留的問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產生的東西德問題、南北朝鮮問題性質不同。二戰期間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條約明確規定日本將臺灣歸還中國。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當時的中國政府也于當年10月恢復了對臺灣行使主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疆域并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以后,雖然其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已完全無權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權利,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從事實、法律和程序上都已得到解決。
臺灣歷史簡介: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于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
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夏商時期臺灣屬于九州中的揚州。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隋宴枝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并派兵戌守。大陸和臺灣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并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并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擴展資料:
“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注音符號: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秦朝稱“瀛州”大祥猜;三國時期稱“夷洲”;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稱為“東番”。鄭成功改稱“東都”,后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并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而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又稱“寶島”。臺灣地區在部滾型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參考資料:-臺灣 (中國行政區域)
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姿派銷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后占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1949年后,由于眾所周知的跡游原因,臺灣羨衡與祖國大陸處于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島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于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臺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