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數學家故事感悟100字左右 數學家的啟示作文300字 數學家的讀后感200字 數學家的故事及感悟 數學家讀后感300字
華羅庚出生于江蘇省,從小喜歡數學,而且吵埋指非常聰明。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到清華大學讀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后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
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的最后一天,實現了液穗自己的諾言
他這種為科學,為世界辛勞,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或
高斯的小學數學老師認為在這樣的小山村里不可能會有什么天才,因而對于教升配育并不上心,一天上課,他給學生們布置下了一道計算題,從1加到100,他認為大家肯定會用很長時間去做。
物理學家盧瑟福的事牛頓發現地球引力 阿基米德被殺死的事歐拉放羊
故事: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 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來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20世紀最杰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于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并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伽羅華生于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野知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島南端頌彎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并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鉆研《幾何原本》。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杰出成就,是關于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后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猛塌.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杰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塞樂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后,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讀后感:
第一篇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這一篇文章,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
華羅庚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學習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
1932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韌不拔,那樣才可以達到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夢想!
第二篇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數學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他寫的許多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他還培養出一批成材的學生。
徐老先生為什么能成為數學家?為什么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文章里寫道:“他在讀書時常把伯父給他的午飯錢省下來,用來買書和買練習本,為了節省用紙,他常用手指在睡覺的涼席上練字,夜深人靜,同學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徐利治卻來到走廊,在燈光下認真地學習。白天,他泡在圖書館里用饅頭、白開水充饑……”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時候學習條件很不好,連買書、買練習本的錢都缺乏,只好節省午飯錢,然而,他勤奮學習,并不因學習條件差而氣餒。
在我們這時代,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個孩子,零花錢比較多,這些錢我們不是去打電子游戲,就是去買好吃的。平時,也很浪費,一張紙不是寫幾個字就扔了,就是折紙飛機玩,一點也不知道節省。
在學習上,現在很多同學都不認真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我也是這樣,做題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氣餒了。
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徐老先生那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精神相比,真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從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學習精神來鞭策自己,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第三篇
《杰出數學家蘇步青的故事》是我在數學暑假作業上看到的一個小故事。
這個小故事主要講的是:蘇步青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并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后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于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讀了這個故事,對我有很大的感受,是我內心真正的對數學有了新的認識。我們也應該學好數學,只有學好數學,才能發展科學,才能創造我們美好未來
我最敬佩數學家是華羅庚。他聰明、好學、勤奮、愛國,是我國杰出的數學家。華羅庚很聰明、好學。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鍵塵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橘灶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華羅庚很勤奮。他上完初中一年級后,因家境貧困而失學了,只好替父母站柜臺,但他仍然堅持自學數學。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論文,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邀請他來清華大學;華羅庚被聘為大學教師,這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華羅庚很愛國。 1936年夏天,已經是杰出數學家的華羅庚,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工作兩年。而此時抗日的消息傳遍英國,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風塵仆仆地回到祖國,為西南聯合大學講課。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像華羅庚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像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里,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后,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這些天,閱讀了校長給數學教師推薦的《人民教育》中蔡宏基的《捕捉數學史中的教育基因》一文。剛開始,看到以“字母表示數”為例,正好是我們年級選擇上實驗課的內容,所以粗略瀏覽了導入和體驗部分,覺得我們如果要上這節課,也會如此設計,于是就沒有看下去。想著讀了還要交體會,于是拿起來重新看了一遍,讀到文章的反思和運用部分讓我耳目一新、心為之一震。在多年注重課堂形式多樣之后,這節課卻以純數學的設計,體現了數學本身的魅力。在這節課蘊含了豐富的數學學科知識和深厚的學科素養,還有就是從數學發展史較好的捕捉了教育基因,是數學學習變得豐富有趣。我想,這樣的一節課一定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本身的樂趣,并愛上數學這門學科。讀完這篇文章,我思緒澎湃,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對數學有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原來數學是如此之美,數學課也能上得如此精彩!想想之前的我,每當家長詢問為什么孩子不喜歡學數學時,我一直都很理直氣壯的回答,是因為數學是圓亮扮一門很抽象,枯燥的學科。學完此文,我深感慚愧,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是數學真的就是枯燥乏味,還是教數學的我們沒有了解數學的樂趣呢?我也在思考著,為什么在我的數學課中沒能將數學之美傳遞給學生,讓學生被數學的魅力吸引而萌發濃厚的興趣呢?要做到這些,我缺少了什么?帶著這些疑問和思考,結合對自己教學的反思,我覺得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在教學中,也能從設計中較好的體現數學基礎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也能考慮學生的特點,設計有趣的練習幫助學生學習數學。例如:在學習對稱圖形時,我能讓學生在設計圖案時感受圖形變換之美。可是,根本沒能深入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挖掘出數學本質的美并以此去引導學生,由此去探究數學魅力,激起學習的興趣。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師,很少有接受過高等數學的教育的,大部分教師還是中師畢業,然后去進修到大專的,有些進修的也不是數學專業,我也是如此。所以以我們的知識和能力,要上出一節如此精彩的數學課,我想我還有很多不足,具體如下:首先是本人對數學本質美的認識和對數學發展史的了解欠缺。學生之所以不喜歡這門學科,可能是因為他們不了解這門學科,沒有認識到這門學科的美妙之處,如果我們教師能在課堂上時不時的向孩子們講一些數學的歷史,一些數學家的故事,也許真能找到一條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的捷徑。這不禁讓我想起在校本思維訓練課程中的嘗試,正是那一個個的數學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趣味,才使得孩子們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當中。我何不將之帶到數學課堂當中呢?要做好這些,必須先提高自己在這方面的儲備。通過上網收集資料,我將在08閱讀年中,于本學期認真閱讀M·克萊因的《古今數學思想》一書,了解數學的樂趣所在,下學期將閱讀有關數學發展史的書籍,提高對數學學科發展的了解。第二是對中學數學的教學內容不了解,從而在教學設計中很少思考中小學數學的銜接問題,沒有從的大教學發展觀去設計教學。以前就聽到過中學數學教師埋怨小學數學教師的話,當時很是憤憤不平。可讀了這篇文章后,感到確實如此。要實現小學到中學的順利過渡,我將在今后的閱讀計劃中加入學習初中,甚至高中數學課本的內容,提高數學學科知識的儲備。第三是滿足現狀,不思進取。之前的我,還很滿足于目前的狀況,所教班級在年級排名不錯,公認的年級差班成績也在不斷提高,達到了中等。在每學期的實驗課中獲得了幾次“十節好課”,感覺真不錯。可讀完文章,我感覺自己要這樣下去,就會跟不上時代脈搏。感謝校長推薦了這樣一篇好文章,不止是找到自己的不足,更明確了個人發展的方向。最后,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結束。
學生了解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及數學史,很有好處。學生可以了解數學的發生和發展,有助于培養興趣、開闊視野、開拓創新,更深刻體會數學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作用。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的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蘇省金壇縣,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后,因為家里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并沒有阻擋華羅庚愛數學的勢頭,他從此以后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1930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圖書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于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么事都要堅持不懈,那樣才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2
寒虧罩談假里,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于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于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銷碰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后來在祖沖之去世后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記得,媽媽告訴我,她經常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工作到深夜,不顧身體的疲勞,堅持著把事情做好,然后才會安心入睡。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3
近期,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其中最讓我敬佩的就是華羅庚,這位偉大的數學家所發生的故事了。
華羅庚因病左腿殘疾,所以,他平時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在逆境中,他頑強的與命運抗爭。增發過誓言,說:“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來代替我這不健全的腿!”憑著這種頑強的精神與毅力,他終于從一個只有初中畢業文憑的青年成長為一代數學大師。華羅庚一生碩實累累,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導函數論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創始人。其著作《對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華羅庚因為有了這種對生活的堅持不懈以及充滿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數學的最高峰。
是啊,學數學少不了的是那種頑強的精神。我一定會向華羅庚,這位偉大的數學家學習決不放棄的毅力!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4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數學家是蘇步青。因為他有著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因為他有著熱切的愛國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過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題目。他熱愛祖國,熱愛數學,他把他對祖國的愛戀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贊嘆的事例,但是我想,數學家蘇步青的偉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師楊老師一席話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
楊老師曾對蘇步青全班同學說過:":“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所以我想,蘇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師更令人記憶深刻。我會像蘇步青學習。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個悶念又一個的算式。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5
數學是基礎性學科,在人類歷史發展,社會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古至今,涌現出了成千上萬的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家,比如:畢達哥拉斯、伽略、費馬、歐拉、阿涅西……他們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和獨具一心的創造,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科學界,由于受家庭環境的熏陶,父子都是科學家的情況并不少見,就像祖沖之及他的兒子祖暅之,但一個家族幾代人都是科學家,則比較少見,而瑞士的伯努利家族就是一個令人驚嘆的學霸之家。
在這個家族三代人中,產生了近十位科學家,其中有三個成就特別突出。
雅各布伯努力大學時學習的是藝術專業,但他自學數學,結識了眾多數學家,并成為巴塞爾大學的數學教授,此后,雅各布又先后當選為巴黎科學院的外籍院士及柏林科學協會會員。
約翰伯努利是雅各布的親兄弟,他解決了懸鏈線問題,提出洛心達法則、最速降線和測地線問題,還給出了求積分的交量替換法等。同時,作為一位數學教授,約翰還培養出了一批杰出的數學家如:歐拉洛必達……
雅各布和約翰都在學術領域取得了非凡成就,其后人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就是丹尼爾。
丹尼爾在1747年成為柏林科學院院士,1748年成為巴黎科學院院士,1750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還曾十幾次獲得巴黎科學院獎賞,獲獎次數可以與歐拉比肩。
我努力家族在歐洲享有著極高學術聲譽,我想說,這可能就是遺傳基因吧,這可能就是留在骨子里那份聰明吧!我是永遠做不到的。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6
自從我讀完了《數學家的故事》,腦子里就會時不時地跳出幾個數學家,比如高斯、牛頓、阿基米德、華羅庚。
我最崇拜的.是約翰·伯努利,他1667年8月6日出生于巴塞爾。他不僅自己厲害,還成功教出了一大批出色的數學家,其中包括18世紀最著名的瑞士數學家歐拉、瑞士數學家克萊姆、法國數學家洛必達,以及他自己的兒子丹尼爾和侄子尼古拉二世。
我也崇拜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力學家、天文學家,與牛頓、高斯并稱為世界三大數學家。阿基米德在羅馬士兵攻打自己的國家時,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急著逃跑,因為他還在桌子上聚精會神地解一道數學題。一個羅馬士兵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命令他到馬塞勒斯去,遭到了阿基米德的嚴詞拒絕,他表示除非解答出問題,并給出證明,否則是不會去的。這句話把羅馬士兵激怒了,就這樣,阿基米德喪生在羅馬士兵的刀劍之下。
我還崇拜牛頓呢!因為他曾經說過一段經典的話:“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么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于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在遙遠的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出生了。牛頓是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重,接生婆擔心牛頓是否能活下來,沒想到這樣弱小的一個小家伙會長成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
除了蘋果砸在頭上發現了地心引力,牛頓還制造了磨坊的模型、小水鐘等。他還發現微積分,對光的研究也有貢獻,還構筑力學大廈呢!真是牛呀!
讀完這本《數學家的故事》,我感覺自己全身充滿力量。有一次奧數小考試,我被三道難題給難住了,我怎么想都提不出解題方法。這時腦海中似乎傳來一個低沉的聲音:“潘晨熙,你一定要用盡全部力量,來選取咱們應遵循的道路啊!”哦!原來是笛卡爾爺爺呀!好的,我會盡心盡力做完它們的。“你一定要冷靜!”他又說。“我一定會的。”我說。我繼續認真審題,啊,我做完了!我要感謝數學家給我的啟示,我長大了一定會成為數學家的。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7
今天,我讀了一本數學家的故事里面介紹了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父親和祖父都愛好數學,他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很多書。他特別愛研究數學和天文歷法,經常觀察太陽和星球的情況。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很喜歡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對做官不敢興趣,還是專心的研究數學,這種精神多值得我們學寫呀!他還創制出了一部新的歷法——大明歷。他為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了一本綴術。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可見祖沖之是多么偉大。
我要學習祖沖之這種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研究精神。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8
愉快的國慶宛如一條唱著歡歌的小河,不時涌出令人心曠神怡的浪花,而《數學家的故事》這本書則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這本書的作者叫孫健,也是一個厲害的特級教師。他在《數學家的故事》這本書里講了阿基米德用數學戰勝羅馬戰艦,牛頓在干農活時沉迷于數學問題,歐拉巧思妙想幫爸爸擴大羊圈,高斯10歲時就能應用等差數列求和……這本《數學家的故事》帶領我們在數學故事的長廊中,讓我們愛上數學,也讓我對數學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在《數學家的故事》中,我認識了歐幾里得、笛卡爾、費馬等多個偉大的數學家,更是發現了牛頓的萬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說沒有萬有引力,他們只認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氣讓物體自然墜落,如果沒有牛頓,可能我們幾百年后都發現不了萬有引力。而牛頓由于對科學有著嚴謹的態度,又有著求實的好習慣,經過不斷的仔細研究,發現了牛頓三定律。讓我們的科技又向前邁了一大步,話說數學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這些偉大的數學家學習,將來科技才會越變越發達!
當我讀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時,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會神的思考要解決的問題,目不轉睛的盯著他的圖,絲毫沒有注意到,城池已經被羅馬人攻破了,雖然有這么大的動靜,可是阿基米德太過沉迷于自己的問題,絲毫沒有察覺,這是多么高尚的品質啊!他的專研精神令我佩服!
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樣的數學家,他們熱愛數學,沉迷數學,才有了如今的輝煌。所以讓我們好好學習數學,讓這份輝煌,永遠傳承下去。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9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數學家的故事,其中偉大數學家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圓周率就是指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長度比,這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各位數字的變化又沒有規律,計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沖之從圓的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先算內接正十二邊形的邊長,再算內接正二十四邊形邊長……邊數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內接正一萬二千二百八十八邊形的邊長,才能得到這樣精密的圓周率,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深地被祖沖之這種精神所感動,要是沒有熟練的技巧和堅強的毅力,他怎能完成這上百次繁難復雜的運算?在想想自己平時做數學題的時候,遇上復雜的題目幾次做不出來就想放棄,缺少了祖沖之這種刻苦專研的精神。遇到簡單的題目時,就自以為自己都會了,沒有好好計算,結果出現了不該有的錯誤。如果祖沖之像我們這樣馬虎,那他圓周率的精確度該差多遠啊!
其實,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認真”和“仔細”四個字。所以,我們對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沖之算圓周率那樣的認真態度,只有這樣,才會有讓你愉快的好結果。
《數學家的故事》讀后感 篇10
這些天,我讀了《數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收獲頗多,讓我認識了許多在數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數學家,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大利著名數學家伽利略。
伽利略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他家境貧困,但他十分熱愛數學,可是他的父母并不支持他,想讓他從醫,希望能夠改善當時的貧困生活,但是伽利略堅信自己的信念,通過多次試驗,不斷創新,最終征服了大家,而且征服了全世界,發明了天平,發現了慣性定律,研制出了溫度計天文望遠鏡等等。
數學是奇妙的,數學需要多次實驗,認真思考,多去創新,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不放棄,特別是他當時挑戰亞里士多德,撼動了千百年來不可動搖的物理學基礎,最終成為成功者。
從伽利略身上,我發現了我們只有勤奮好學,不恥下問,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要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是要埋頭苦學,取得一點成績時,更不能沾沾自喜。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以前我對數學理解就是枯燥無味,總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而讀了這本書,我一下子明白了數學的有趣性,把實際生活與數學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也是蠻有趣的,特別是在學習第二章《位置》,我可以以我家為原點,大致估算出不同地方的坐標。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多思考,多動腦,多創新!
成功是一個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可是成功的首要條件是什么?《你在為誰讀書》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可是有些人并不缺乏崇高的理想,可為什么后來沒有成功?讀了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遠大的理想不是用幾天、幾個月就能完成的,而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如果直接付出山空行動的話,過一段時間,就會覺得理想遙不可及,無從下手,漸漸放棄叢罩了。所以我們應該把理想分成幾個小目標,一步一步去實現,等你把所有的小目標都實現的時候,遠大的理想也隨之實現了。這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觸。就拿我來說吧,上學期的體育課上,最讓我頭疼的就是跑400米了,可我每次都堅持了下來。原因就在我每次開始跑時,先將目標定在100米內,對自己說:“只要25秒就到‘終點’了。”第二圈開始時,我將目標定在第三圈的起點,路程也是100米,我逗鄭瞎對自己說:“現在只有30秒就又到‘終點’了。”第三圈開始時我的目標和前面一樣:100米內。我說:“只有35秒,目標就又完成了。”最后一圈時我對自己說:“45秒,馬上就到了。”這種辦法效果很好,跑完還可以踢幾只毽子。而有些同學,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想當作家、數學家、科學家……但他們并不注重眼前的工作:上課不專心聽講,平時的練習、作業不認真及時地完成。只是空談理想,不付諸行動,一段時間后就覺得生活枯燥,理想太大,沒有把握,漸漸懈怠下來。我們往往會將目標著眼于大處,而常常忽略了細小的問題,讓我們將精神集中在十分鐘內的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