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19世紀歷史事件 20世紀末中國發生的大事件 20世紀中國大事年表 20世紀初國內大事件 二十世紀中國史的事件圖
辛亥革命
北伐戰爭
紅軍長征
抗日戰爭
人民解放戰爭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十年文化大革命
改革開放
與美、日外交
鄧小平南方談話
我們通常認為中國社會20世紀有3次歷史性巨變,它們分別是:
第一次是指1911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第二次是指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經驗教訓的總積累,標志著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后勝利。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涂炭的局面。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于世界。
第三次是指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盡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并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并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不知道你是從哪里得來的有四次歷史性巨變。
20世紀中國有三次歷史性巨變:
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2、新中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擴展資料:
辛亥革命的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辛亥革命雖然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并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果也未直接促進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
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官僚,大多在辛亥革命大風浪中,隨機轉投向了革命而獲得了地位和利益,反而更加鞏固了他們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沒有像西方資產階級革命那樣,重新構建社會結構。參加辛亥革命的大多數人是軍人、舊式官僚、各地士紳,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權力;雖然其主要領袖孫中山出身平民知識分子,但中國貧窮的平民階層沒有參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條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未給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根本利益。
參考資料來源:--辛亥革命
參考資料來源:--新中國成立
參考資料來源:--改革開放
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像人造衛星的升空,航空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績,鐵路粗蠢方面如蘭新,包蘭,寶成鐵路的建立。以及南京,武漢長江大橋的建立,和東北工業基地的建設。
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時代背景具體:
1.國內: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恢復與重建。人民的生產熱情較高,但是物質資源較匱乏。
2.國際:一個世界,兩大陣營。具體來講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敵視、實行經濟政治封鎖禁運和核檔軍事上威脅。
20世紀50年代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一.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1.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2.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推動下,對資本主義工改凳亂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迅速展開。在這個改造過程中,我國實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以加工訂貨為主逐步向公私合營過渡。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浪潮,并迅速席卷整個中國。
二.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姑涝瘧馉庡懺煨纬傻膫ゴ罂姑涝?,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通常認為中國社會20世紀的四次歷史性巨變,它們分別是:
1、清朝滅亡
鴉片戰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改革。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2、辛亥革命成功
1911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
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3、新中國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各階段經驗教訓的總積累,標志著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后勝利。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歷史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里程碑,也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它結束了鴉片戰爭以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中止了中國可能走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發展趨勢,結束了極少數壓迫者、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國家四分五裂、征戰不已和人民生活貧困、生靈涂炭的局面。
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一個獨立、統一、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屹立于世界。
4、改革開放
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盡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黨內的開明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并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
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并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擴展資料:
改革歷史意義:
一、改革開放地位
是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才能發展社會主義,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兩段話,高度概括了我們為什么要改革,我們應當深刻的領會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種高度的理論概括。
二、改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1、在黨領導下的改革,改革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每次重大改革的決策,都是中央通過決定做出的決策,說明黨是主動的推進改革。
2、我們的改革是漸進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一步到位的。
三、改革開放的實質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
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中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
參考資料來源:——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
——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