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閏六月是哪些年?1653年、1664年、1683年、1702年、1721年、1740年、1759年、1778年、1797年、1805年、1816年、1835年、1873年、1892年、1911年、1930年、1941年、1960年、1979年、1987年、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那么,歷史上閏六月是哪些年?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849年至2031年閏月分布表
閏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1911年,公歷7月26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930年,公歷7月26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941年,公歷7月24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960年,公歷7月24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979年,公歷7月24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987年,公歷7月26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2017年,公歷7月23日 農歷潤六月初一
★1849年至2031年閏月分布表
發(fā)生閏月年份
閏二月 1890、1909、1917、1928、1947、2004、2023.
閏三月 1860、1879、1898、1936、1955、1966、1993、2031.
閏四月 1849、1868、1887、1906、1925、1944、1963、1974、1982、2001、2012、2020.
閏五月 1857、1865、1876、1884、1895、1903、1914、1922、1933、1952、1971、1990、1998、2009、2028.
閏六月 1873、1892、1911、1930、1941、1960、1979、1987、2017、2025.
閏七月 1854、1881、1919、1938、1949、1968、2006,2044
閏八月 1851、1862、1900、1957、1976、1995.
閏九月 2014.
閏十月 1870、1984.
★閏月:
我國使用的農歷實際上是陰陽合歷,它以月亮運動周期為主,這是陰歷方面;同時兼顧地球繞太陽的周期,這是陽歷方面.
我們的祖先早在三、四千年就將純粹的陰歷和陽歷很好地調和運用,這確實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發(fā)明,據科學測定,一個朔望月時間是29日12時44分3秒,約29.5306日;一個陽歷年時間是365日5小時48分46秒,約365.2422日,農歷的歷年長度是以地球繞太陽的周期為準的.
如果農歷固定每年都12個月,則一年共有29.5306×12=354.3622日,一年周期相差約10.879日;如果今年春節(jié)在冬天,那麼16年后(10.879×16=174日,相當于五個多月)就變成到夏天過春節(jié)了,古代天文學家考慮到這一點,在編制農歷時為使每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如初一都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有圓圓的月亮),采用設置潤年的辦法,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已用十九個年,在年中加進七個潤月的辦法來制歷,叫十九年七潤法.
19個陽歷年:365.2422×19=6939.6018;而19個農歷年加七個月后,共有(19×12+7)=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日.這樣兩者就基本上相等了,農歷的月份和季節(jié)也就可以長期的保持大體上的協(xié)調,不會發(fā)生寒暑顛倒的現象.
農歷潤月的安插完全是人為的規(guī)定.歷代對潤月的安插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有一些時候是把潤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個月.漢初將潤月放在九月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又把潤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規(guī)定不含“中氣”的月份作為前一個月的潤月,用上月的名稱,再加上一個“潤”字,直到現在仍沿用這個規(guī)定.這樣,農歷潤年共有十三個月.
特別地,前一個或兩個月包含了兩個中氣,下個月雖然沒中氣,這不能把它作為潤月,如農歷乙丑(1985)年,正月只有一個節(jié)氣(驚蟄),沒有中氣,上一年(甲子、1984年)十一月確有兩個中氣(冬至和大寒),“雨水”則在甲子年十二月,1985年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不算作潤月,而算作正月.有了這樣的規(guī)定,才能在十九年里正好安插七個潤月.
農歷十二月(臘月)時的地球在近日點附近, 運動較快速,閏月出現的機會就少很多,想要過兩個中秋節(jié)是可能的,而過兩個「除夕」,就太難了.經過統(tǒng)計(參見下表),從西元1849年起至2031年止,閏五月的次數最多;閏正月、閏十一月、閏十二月則沒有發(fā)生過;閏九月則僅2014年發(fā)生一次.從統(tǒng)計表中亦可知:閏月的分布并無規(guī)律性.
閏月計算:
農歷為什么會有閏月?——農歷置閏月是為了協(xié)調回歸年與農歷年的矛盾.
回歸年與農歷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記住:回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546日,比回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歷年某年春節(jié)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jié)就會在季節(jié)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歷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歷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guī)定制定歷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歷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歷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歷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歷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歷中連續(xù)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xù)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么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回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回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回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回歸年=19×365.2422=6939.61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回歸年中加7個閏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歷就采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回歸年與農歷年很好地協(xié)調起來,使農歷的元旦(春節(jié))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歷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歷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歷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歷和陰歷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歷閏哪個月?決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
我國農歷將二十四個節(jié)氣分為十二個節(jié)氣和十二個中氣.
農歷以月亮為周期(陰歷),十二個月歷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歷(陽歷),年歷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周期所編制.而月歷較年歷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廿四節(jié)氣而定,農歷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jié)氣和一個中氣,如驚蟄╱秋分等等,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jié)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多加一個月以作為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歷七月正好是個有節(jié)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閏七月來作調整誤差.
二十四節(jié)氣在農歷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于是有的農歷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歷就規(guī)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例如2001年農歷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的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當中這一個月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閏四月.
閏六月的年份部分如下:
閏六月1653年、1664年、1683年、1702年、1721年、1740年、1759年、1778年、1797年、1805年、1816年、1835年、1873年、1892年、1911年、1922年、1930年、1941年、1960年、1979年、1987年、2017年、2025年、2036年、2055年、2074年、2093年、2112年、2131年、2150年、2161年、2169年、2180年、2188年、2199年、2207年等。
1982
5月23
閏四月
壬戊
1984
11月23
閏十月
甲
1987
7月26
閏六月
丁卯
1990
6月23
閏五月
庚午
1993
4月22
閏三月
癸酉
1995
9月25
閏八月
乙亥
1998
6月24
閏五月
戊寅
2001
5月23
閏四月
辛巳
2004
3月21
閏二月
甲申
2006
8月24
閏七月
丙戊
2009
6月23
閏五月
丑
2012
5月21
閏四月
壬辰
2014
10月24
閏九月
甲午
2017
7月23
閏六月
丁酉
2020
5月23
閏四月
庚
2023
3月22
閏二月
癸卯
2025
7月25
閏六月
巳
2028
6月23
閏五月
戊申
2031
4月22
閏三月
辛亥
2033
8月25
閏七月
癸丑
2036
7月23
閏六月
丙辰
2039
6月22
閏五月
未
2042
3月22
閏二月
壬戊
上一個閏六月出現在2017年,下一個閏六月是22025年。
閏六月出現的年份:
19世紀:1805年(乙丑年)、1816年(丙子年)、1835年(乙未年)、1873年(癸酉年)、1892年(壬辰年)。
20世紀:1911年(辛亥年)、1930年(庚午年)、1941年(辛巳年)、1960年(庚子年)、1979年(己未年)、1987年(丁卯年)。
21世紀:2017年(丁酉年)、2025年(乙巳年)、2036年(丙辰年)、2055年(乙亥年)、2074年(甲午年)、2093年(癸丑年)。
閏月具體推算規(guī)則
我國古代歷法中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分為節(jié)氣和中氣。農歷每月二氣,月初叫節(jié)氣,月中后叫中氣。但在公歷中,兩個節(jié)氣的長度平均是30.5日,而農歷每月只有29.5日,相差1天。因此,每月的中氣會比上個月晚1—2天,長此以往,總會有一個月只有節(jié)氣,沒有中氣。
對此,我國古人采用了設置閏月的方法,若某農歷月份只有節(jié)氣而沒有中氣,歷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
1653年、1664年、1683年、1702年、1721年、1740年、1759年、1778年、1797年、1805年、1816年、
1835年、1873年、1892年、1911年、1930年、1941年、1960年、1979年、1987年、2017年、2025年、
2036年、2055年、2074年、2093年、2112年、2131年、2150年、2161年、2169年、2180年、2188年、
2199年、2207年、2245年、2256年、2275年、2283年、2294年、2302年、2313年、2332年、2351年、
2370年、2389年、2397年、2408年、2427年、2465年、2484年、2503年、2522年、2533年、2552年、
2571年、2579年、2609年、2617年、2628年、2647年、2666年、2685年、2704年、2723年、2742年、
2753年、2761年、2772年、2780年、2791年、2799年、2810年、2837年、2848年、2867年、2875年、
2886年、2894年、2905年、2924年、2943年、2962年、2981年、2989年、3000年、3019年、3030年、
3057年、3076年、3095年、3106年、3114年、3125年、3144年、3163年、3171年、3182年、3201年、
3209年、3220年、3239年、3247年、3258年、3277年、3296年、3315年、3334年、3353年、3372年、
3383年、3391年、3402年、3410年、3467年、3478年、3486年、3497年、3516年、3535年、3554年。
以上就是歷史上閏六月是哪些年的全部內容,閏六月的年份部分如下:閏六月1653年、1664年、1683年、1702年、1721年、1740年、1759年、1778年、1797年、1805年、1816年、1835年、1873年、1892年、1911年、1922年、1930年、1941年、1960年、1979年、1987年、2017年、。